举报
俺住在这边可有年头了,您说的双棒老人还真没留意.在烟袋斜街中段,靠近公共厕所那边到是有一家人,这家人里有好几个孩子智力上都有缺陷.
(靠银锭桥的那个口)烟袋斜街西口路北有一个公私合营时期遗留下来的小商店,过去那里的老售货员的吆喝特别好听,就是老北京的那种叫卖的声音很有特色!
电影里的李双双(张瑞芳)早年曾经在烤肉季旁边的小楼里住过!
令人慨叹的事太多了!前些年休假回北京,在街上遇到当年单位里的女团支部书记.这位团支书是比我早几年上的大学(不是考的,是单位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在街上一聊天才知道她已经提前退休了,一个月才有7、800元的退休金!这点儿钱在北京怎么过呢?要知道当年这位女团支书可是很灿烂的人物哦!
当然,相对于6000万残疾人士而言,他们的处境更令人不安......!
我也曾听过公厕附近那个盲孩子背评书,这个盲孩子也经常站在河边背评书.他的母亲不是盲人,而且很厉害.国内的6000万残疾人是件很麻烦的事啊!不过先别替他们感叹,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再过几年养老问题就会显现!我们都是只有一个孩子,随着他们娶妻生子,他们自己的事都不能搞定,如果我们一旦需要他们照顾,恐怕他们会力不从心的!!!
那个盲人家有4个孩子吧? 盲人的是第三个,最小的是女孩。
那个小过道很窄,很脏。那个公共场所特别脏。
澡堂子名"鑫园",历史久远.我们小时候都曾光顾过.文革中,那里也接待住宿的,条件较差.
说起银淀桥附近的摇煤球的和劈柴场,恐怕在这边住的都有印象.过了银淀桥往南,沿着河边走就是当年的劈柴场!银淀桥北边,往西就是当年的煤铺,也是摇煤球的所在地!当年经常看工人们摇煤球,自己也曾学着摇.
俺好像记得要煤球是用一个大筛箩,底下是一个花盆,把用黄土拌好的煤末切成小方块,挫到筛箩中,工人来回转动筛箩,煤块上下滚动,就变成了煤球。
还记得“世界上最短的河”么?叫什么名我忘了,的确有名。在北海幼儿园与什刹海之间。就是现在的荷花市场与北海幼儿园之间。
那个小河,东西两岸都是垂柳,南面桥洞上还有镇水兽。那里宁静,我小时候挺怕的。
那时北海后门那桥是有坡的,坡度挺大,文革初期给改造了。
是去鸭儿小学吗?
行人:我是鸦儿学校的,没有鸭儿,错了。老了吧。
我以为又有一位学友了,没关系都是这片的。
智者:
热烈欢迎新的学友的到来。
智者:是那一年的,有时间多了聊一聊,老了。
心灵之花:当时北京市组织了中学生的舢板队,每周两次在后海训练。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17:02 , Processed in 0.164983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