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9-7-1 2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h/ n3 ?. S% M# Y9 _4 y1 [/ I# ^/ K/ l! K, L* |, r; C) H$ Z; i& r
" @/ y, q' P; j- h- l
% i5 N$ v! ^9 x: ^4 h9 C2128【简】
' s' v5 Y5 d6 D1 y8 b周末老北图的文津讲坛《“断烂朝报”今何用?——在出土文书类简牍中发现历史》讲座人清华大学的侯旭东老师。
. H% V# V4 ^. R1 t: b/ d/ r出土文物一直就被大众关注。& m- B, y7 i4 @( z6 H
富含文化信息的出土物件莫过于甲骨、青铜器和简牍,里面刻画和书写着古文字,现世的人们关注自己的过往来路,太过久远的三皇五帝,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全在这字里行间中解读,大概要永远的解读下去了。说不清楚的就只好幻想、神话,但现代人总不心甘,科技昌明了,不明不白的身世说不过去,新的手段,再研究再发现,新的假说和推断,证伪、证明,文化人的一路专门刨根问底。真理越辩越明,也越来越靠近事实的真相。" n8 U: {' r4 j
从小我们就知道古人读简,孔老夫子学富五车,孔老夫子搬家净是书了,绘本中的老夫子游走时车子上是一捆捆的竹简,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的也是一捆捆的竹简。$ a! K/ y: F I% t6 V( W' q8 v
两千多年的过往,文字的介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甲骨、简牍曾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按照侯老师的说法,近代国内对简牍的发现和研究是在上个世纪初以后,出土了自战国到魏晋时期的大量简牍,累计至目前遍布二十多个省区,现收存28万枚。其中湖南、湖北,西北长城沿线为多,出自北京地区的仅一枚(大葆台汉墓)。简牍的文字内容大多为行政文书类,内地机构和西北边塞长城沿线驻军留下的文书,“断烂朝报”。3 e+ o/ P9 }1 I9 Z5 I
解读这些个文字,自有新的发现。过往的正史,多是统治者修史,帝王将相,居高临下。简牍的出土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既有上情下达,大批律令发布,也有下情的上传,下级官吏的汇报、报告,反映下面的社情、民情,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普通人参与进来。0 c' I/ A) _9 m+ O' ]- ], z
连篇累牍。简牍的破解较甲骨文为易,小篆、隶书为主,汉简时已统一了文字,也有不少的草书,作为文书底稿的草书。只是年代久远,保存不善,许多作为垃圾处理散乱堆放,腐朽销蚀中,整理出来也不易。几代人的努力,已现丰富的成果。历史的书写由此丰富起来。
& f: }2 V; v7 T" Q0 y3 J
( Z" m6 F9 c M \5 G; c& q) C0 e+ [8 P! d
5 J6 H: E& L, J. m7 f3 J, Y+ Q# `8 Q/ K
2129【牍】
( \) k1 i/ E3 {7 I2 Z! c侯老师曾爬梳这些简牍,研究了汉时的传舍制度。传舍即政府开办的招待所,为方便统治,西汉时全国设置两千余家,遍布各地,它们以接待公务人员为主,出差、办案、邮递,官员升迁、调任、告老还乡,食、宿、行,人吃马喂。传舍规模有大小,十几人上百人,全额财政拨款。; F; a& {& \' M9 v! h/ {. o
如此庞大的系统,自上而下,由政府颁布律令发布执行,传舍有章可循。比如住店人伙食标准,依据级别,几百还是几千石的官员,适用不同的标准,住宿、用车也同样,不得超标。对人有标准,对马也有安排,三驾马车还是两驾,马匹的食草用料,死亡的善后,责任的归属,比如马匹使用后三天内死亡则由使用人担责。
( A' u, T- X f a0 i# {( D诸如此类安排不可谓不详尽,可这老大难问题也困扰着当时的皇帝。一处传舍出土的简牍中,汉帝一朝曾多年发下圣旨督办传舍开支过大,令国库难以承受,要求各地照章办事厉行节约。可见天底下真是没有新鲜事,直到今天还在说四菜一汤。2 D3 k- v3 C' O
考核有办法。传舍的负责人员要定期汇报工作,统计入住人员名单、基本情况,入住时间,各类消费账目……。有传舍记录一笔,某年某月某日地方官太太及奴婢三人用餐一顿,从哪来往哪去。明显的吃公款,何止一顿,一路走来十多天,吃了一路。- L3 C6 }! L% }$ { I$ A9 u3 ]
正史不记录这些,来自简牍。. S( s+ J n" g- \3 k" v
4 ?+ g, C& U+ D2 |. ^0 r5 o
* D1 x# [/ ^. L简牍合为一词,也可视为一事。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作为书写工具,简为竹简,牍为木牍,按照侯老师的说法,简在南方多竹简,在北方多木简,因地制宜。简多为条状,记录文字一行。而牍,木牍则宽一些,可记录多行或绘图其上。韦编三绝,应该是简,竹简或木简,由绳子编连成册,卷起来。牍,长条的板子,大概不好打卷吧。
" Z3 I8 U6 Y+ b1 u/ B: m! w! ]唐宋之后,纸的使用大行其道后,简牍最终退市,封尘在历史中。
1 ~. Q& C- R& y. i' C, u长城沿线的众多烽燧尚未挖掘,其间遗存颇多。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中也沉睡着许许多多,几十年,上百年都未被翻动。重见天日,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0 e6 _, _& o' X7 P1 F9 H _% J! b$ }# i* P/ _: ` A( h% ?/ ?& T! w
9 N- h7 G8 y, a) j
简牍消失了。简和牍的这一层意思,令现在的人觉得陌生。像这个牍字,使用频度不高,常见的词组为文牍(主义),连篇累牍。历史在何处转了个弯子,让这个字进化出贬义在里面。
" X* Y- K$ i8 v. w- o/ H
% k8 G9 w9 W& X8 }: D* b8 V; n+ U+ B0 {( w* x#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