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9-5-4 15: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9 W. I* f8 a. E/ Z
' j6 A3 s; J# [
2051【100年】# Y2 i7 _6 F2 T
欧洲大陆那边追思五百年杰出人物,我们这边也是高调纪念,纪念这块土地上的先驱们,“五四运动”百年,济济一堂,在人民大会堂。
* v5 S$ B1 D s# Q, t, q& G8 F百年不过在眼前。一场称之为救亡图存的运动。想起了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上的浮雕,振臂激昂的学生们,挥舞在街头,火烧、痛打……。这股劲头持续了好几十年,我们眼见到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又戛然而止了。
; e% d, w x9 l5 `' E青壮年从来都是社会的中坚,好慷慨激昂,呼啸而起。忽然间似乎都掉头往钱那奔去了。青年人的愿景再难宏大,踏踏实实,好像打小就不曾张扬过。富二代、官二代如果求之不得,那也得有明星梦,人间好烟火。小城有小城人的追求,大城有大城人的楷模。被敬仰、艳羡的对象越来越窄,最终以个人成功为目标。成功又是什么状态?梦想有几多人能实现。天下人?不归我想,舍身求仁?以天下为己任?还有人这么想吗。
" q$ ~4 A7 f! C/ R危亡中才有家国天下的浩气。五四,一系列闪光的人物,里程碑似的人物,辛亥后继续着新文化,救亡、民主、科学口号喊起。
5 S. {: [/ ^' @- ?$ ^ x* n! e什么时候“五四”成了“青年节”?网上查到答案: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也成为历史上新旧的一个节点,写在教科书中,一代代的学子背诵下来。2 f# w7 ?9 A( V) E6 f; I7 o
百年长足进步。中国人的腰杆硬多了,外国佬欺人太甚的日子打住。人民的日子好多了。知足。7 \3 v5 f( w4 ^, F9 f! g w% A
还要继续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题, 现在说可持续的发展与和谐的社会前景,都是努力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新人去解决。
+ \, ~0 f3 @2 G, J2 o" v" T% X' a百年过往,未来属于青年,现存的都将老去。这个社会比我们年青时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社会大势浩浩荡荡一往无前。五四一代青年创造了历史,天翻地覆。守成的后辈人继续前行。百年五四精神重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青年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没错。9 J4 M4 ?: Y4 Y$ X) |* g; q
/ s9 u* ~% M) R8 D. S
! @/ R7 J4 g# X/ W* g; c I
6 A/ X/ _3 }1 I
$ r, g9 B7 `. I' c7 W: e2052【百年】
* C1 `' `" g" \0 { b+ T% F* J/ j5 v百年纪念日我想起位老太太。要是活着该有一百好几十了,一位邻居。
0 p4 s4 c, Y8 B) u6 [我住过一段筒子楼,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住了几年后,楼内搬来位老太太,成了我的斜对门。年岁老大,像是有八十多了,中等个,干巴。老人家寡言,自己过日子,偶尔见着她姑娘过来,胖胖的像是半百了。我们跟老人家没话,碰了面也就点个头。后来她叫我田同志,我一直不知她姓什么,也没称呼过她什么。直到有一个秋天,我下班回来见着老太太一个人在往自家屋里搬蜂窝煤。煤被卸在楼门口,离她的房间总有十米八米,老太太拿着个脸盆一趟搬进来四块,这得搬什么时候去,得天黑。看着老太太颤颤巍巍的样,嘚,我帮个忙吧。我那有搓板,当容器,在上面摞起来,走一趟二十多块,跟着老太太一块搬。后来这活我赶上几次,老太太自是非常感激,话多起来,也知道我姓什么在哪里工作。7 X8 M2 E6 X9 P& s$ }. s
有天老太太跟我说,她们家在东四有个大院子,有不少房呢,家里那的火险业务可以让给你来做。老太太还知道火险呢。我说,我也不是做业务的,您家要是真需要可以就近到区里的公司办理。老人家实在是想对我的帮忙给些报答吧。现在想想,我不过是搬过几趟煤,就点力气活,其他的也帮不上。
- H4 u: g: Q; @) j* \1 a0 m' t* h自打那以后,跟老太太打招呼话时多了两句,也聊过一次两次,其中一次老太太说到了“五四运动”她告诉我,一九一九年的那天她也在游行队伍中。眼前的老者,当年的女学生可能穿着月白色的上衣,宽宽大大的黑裤,梳着短发,挥臂喊着口号。我对老人家有些肃然起敬了。; c( f3 N; l# g" }1 J; ` r
老太太为什么会住到这里,孤孤单单,生活挺不容易的。那时候我还年轻,没有心情跟邻家的老太太多攀谈几句,曲曲折折一肚子故事错过了,那时五四老人已难得见到。她家的胖姑娘穿着殷实的样子,旁人不理,没见她给老人做顿饭还是什么。我们在一个集体厨房内,一家一方煤气灶,很少见到老人做饭,可能是人家都上班后,老人才出来做饭,到了冬天,在自家的火炉上也就做了。
8 e! B2 Q1 \8 d& q一九八八年夏天,我搬离了筒子楼,几年后那栋二层的小楼扒掉了。这又过了三十年,“五四”一代人没了。5 }: i( ]6 b \# y7 t' R0 a
4 R3 h5 Z* U% u/ }& S6 b. l2 x0 w @% a0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