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4-6 01:05 编辑
2 y6 ? D4 F* O. k6 R# U3 n+ d8 E2 H7 q7 o) m# A
【法华经】
3 q8 ^# ]+ e Z6 t' P- m) I, u
: R' Q, C* J% {6 O4 }4 s
说明:法华经 全称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的意义是:揭示三乘(注1)归一之旨,使二乘(注2)回小向大(注3),故称为妙法。 「莲华」有两个意义: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诠释之理出离二乘之上,如莲出水。 二、「开敷」之意,表示以圣教言而开真理,如花朵之绽放。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七卷。 二、晋 竺法护译,称为正法华经,十卷。 三、隋 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八卷,称为添品法华经。 现今流通最广的是「姚秦鸠摩罗什的译本」。 4 D6 h7 e+ R! H( L4 C( I
《妙法莲华经》是释迦佛以华丽高超的譬喻手法来阐述说明「大乘佛教」的精神及三乘汇归于一佛乘的思想。「乘」原意是车子、交通工具,在佛教中比喻佛陀教法,如同交通工具能运载众人由迷至悟。「大乘」的意思就如同「大型的交通工具」,是公元 1世纪左右印度新起的教派。相对于「小乘」只追求自我的完成而言,「大乘」以救渡众生为誓愿,故又称为「菩萨乘」。 ) p& o& D! i9 N7 }; K% b2 t
, a6 a! i! s, W9 o6 l
注1:【三乘】 《佛学辞汇》 大乘佛教 “三乘”之说,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以声闻,缘觉为小乘,而菩萨乘为大乘。佛演说正法有“初”,“中”,“后”的次第,次第不同,所以教有三乘之说。 初法:演说的是声闻乘,内容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以“究竟涅盘”为 修习目标。 中法:演说的是辟支佛乘,即缘觉乘,进一步提出人生痛苦根源的“十二因缘法”,使听众能“自求涅盘”。 末法:说的是菩萨乘,以普贤行的“六波罗蜜”为内容,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一切种智”为目标,一直到修习成佛,建立起自身的佛国境土。 因为众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采取方便灵活的说法,以便他们接受,才“于佛乘分说为三”,但总的目的都在于引导众生达到佛乘妙道。 注2:【二乘】 二乘指的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凡是修「四谛法门」而求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凡是修「十二因缘」而求悟道的,总称为缘觉乘。 注3:【回小向大】 「回」: 导、转也。 「小」:指小乘佛法也。 「向」:求、往也。 「大」:指大乘佛法也。 「回小向大」意为 由小乘导往大乘佛法也。 ' p' D" B- h+ G l! H- f# v2 s
9 s( E, C* U! F
1 d6 _3 s) x8 E; l0 f$ o }2 @: |
! f! ~7 U1 Z0 p( g
4 P& ^: ?% e. [/ [) }: X2 f1 `
( p7 A7 R# q8 x" h4 ]. y/ T
7 }0 W2 Z2 d) Z G! _) {; x5 E: e
7 q) o/ A6 j* B: K& n/ @
& Q) L; S6 d# y6 V" Y' `! K& _+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