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v' K. R$ [7 b8 e6 x, x
3 i9 C2 N; F* J7 a) |* W$ |* p9 N5 ?# x" [
5 Q. a7 a/ X6 C. _% r, ^) i# a
0 m5 U3 _# x2 B【药王】 $ F* w- {, s4 n& h/ `
说明:药王是俗神,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一般有三种说法 : 一. 为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世尊为药王。 二. 为扁鹊,洞晓医源深明医理,传黄帝《素书》即与扁鹊论脉法,后世祀为药王。又战国时渤郡人有姓秦名越人者,精于医学,在齐、赵 行医,人亦以扁鹊称之,祀为药王。道教尊扁鹊为药王真君,《正统道藏》收有《药王八十一难真经》。 三. 为孙思邈。后人尊之为药王,奉祀不辍。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四日举行药王祭祀大典。 虽然民间有庙宇拜神农大帝、扁鹊为药王者,但一般较广泛的药王认同还是以「孙药王」为众。 6 i) r2 E8 s- e$ k' S* a5 ^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约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据新唐书载,他从小勤读书,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从小就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相传,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 孙思邈着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今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孙天医」,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真人圣诞」。 : w5 r) V* l* I7 H
& c2 O1 \/ _1 m9 [
$ W& {; t [$ V# {
【药王】
1 r$ I; J& `7 W* x, m4 q! s ( j! L! ]# Q0 M* M: z% y7 K" A, g
, _$ b5 q* {7 H# e2 h
2 v- B6 |. R* _9 z/ t! Q) _; U
% N9 Y$ J* @7 ^
5 Q: X) w" f1 t
9 z+ Q" @$ o; n9 Q7 }2 y6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