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4-5-5 2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4 W8 {, h, Z- u; Z' t% o+ L4 h% z- J. j' _+ A" m
, r$ g( O* t* O+ b: e2 c+ y0 F$ A( w3 q3 s
4038【桃李】3 x6 C, E! v7 {9 e* j, \$ z
一早小姨传过来几张照片,她们当日小聚,聚餐,其乐融融,老两口神采飞扬。真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学生过来看望老师,三位本地的,两位来自中国大陆。5 R7 L0 g- y) l# }1 B7 E
小姨的同学我多数都见过,一共不过十多人。后来教书,教过的学生就太多了,看照片上的几位,与我的年龄不相上下,花白了头发,都是退休老人,得空聚聚。, [- d# Z( h7 F0 ~, n+ o2 H- p
小姨文革前进入大学教书,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与我说起过,她的学生分为三批,第一批文革前进校在学的,刚学了两年就停课闹革命,耽搁了几年分配工作,学的半不拉的,后来各行各业的都有,这批当时被称为“太学生”大概是分配前又“回炉”找补了找补。第二批工农兵学员,有好几届,那十年八年,课程学习自然受到干扰,但这批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最密切,那时有开门办学的安排,老师带着学生一线实习,七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大批引进的成套设备有巨大的工作量,一去两三个月,翻译外文资料,师生“三同”能不熟稔吗。几十年过去了,异国他乡的,不时地有学生过来探望,出差或旅游,得空的就过来,还多是这批学生,他们陆续都到了退休年龄。第三批是文革后的新学生,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来往不多,后来的联系少。
9 b9 ? c: |4 G8 d老师这职业好。什么时候都有学生惦念着。不管是大中小学校的,一张白纸时,都被老师点染过,传授知识,行为世范,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驻学生心中。, K3 ^% Y+ y8 q D; u
想起那年小姨返国,我陪着去看她的大学老师,老师,一对夫妇,正巧与我同住一个小区,隔壁的一栋楼。那之后即便再没过来,也委托我一再转达问候,学生出版的新书让我送上门去,楼下溜弯时遇到时通个信息。陈老师,武老师有两年没见了。她楼里的邻居说,跟上儿子去上海定居了。高龄都九十好几了。
3 d: Z: l! M f7 ?- E
4 `# ~- d6 x. G
, ]% K, }$ p2 H. t/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