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23-8-22 18: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N+ N- k, ?9 a4 r
( Q- s- R9 ~! R7 B
/ S2 y1 R' U$ d: b( r0 i. M" C4 E2 I7 J& Z( M( }/ `, n
5 R1 ~* f0 v, \- l
3811【动画片】
, u: `8 ^9 ^( q* d
) u( Y, t7 I0 D1 d9 D
! B0 v# }! F1 I, ^# @: F有个刻板的印象:动画片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大人也看,电影院里觉得他们是陪着孩子来看的,要是单独来看就有点小儿科了。$ t5 O9 h% D. `# W/ J5 a Z# h; }
我从小就看了一些动画片。在幼儿园看的电视,最早的一批《森林之王》《五彩路》等等。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就更多些。再后来看到一些片子,尤其是电视普及之后,同一题材,也会另外拍出动画版,大人、孩子各看各的。电视片更适合动画这种形式,到了这些年,新科技加持,更是可以大规模生产了。小孩子现在捧着个播放器看得没完没了。他们从小就接受这个,连同线上教学,也出来不少的动画片。有时二者的界限都有点模糊了。7 o8 j$ ~" C7 k& N: H! k$ I
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地远离动画片,至少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有更多的东西远比大小屏幕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观影的时间越来越少,其中被电视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对动画片避而远之,哪怕是在电视里播出的。动画片主创人的受众目标,也确实是指向儿童少年的。
5 y, K N* w0 h, i6 n2 K也有过例外。记得九十年代前后播出过一段进口的动画片,欧美日本的。孩子看,我也跟着看过,日本的片子看不下去,真是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玩的。而另外一路,没啥故事情节的片子,如“米老鼠唐老鸭”怪有趣的,也是打打闹闹,让人看得轻松愉快。不是幼稚傻傻的故事,纯娱乐照顾到全年龄段。
v v8 j" V) {. @前个月在影院看了几眼《灌篮高手》动画片,发觉观影的多是中年人。想想也对,他们少年时痴迷的动画片,电视里播出的日本连续剧,几十年后又推出精心打造的电影版的片子,吸引这些中年人进入影院来怀旧。故事已经不重要,回不去的少年时光。
* k+ d* ^% d5 U看来动画片不再仅仅属于儿童少年。拍得好,老少咸宜。
3 x, ?1 ?3 E+ M( ]/ v! V3 U9 ~看到媒体报道,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已经收获票房十几亿,稳居票房前五。是小朋友们拿下的票房吗?没见有说明购票人的年龄结构。( {* d0 L, L9 ?+ N- i7 ^) l
走进影院看场动画片,为票房贡献88元(两票),记得上一场动画电影片还是十多年前看的《哪吒》。* w4 J. }5 l R; @" T
周一午后四点的场次,影厅80人的座位,五成的观众。成年人多,没见着小学生,多位中学生,一家三口家长带着过来看的。
" i# U3 F5 d j4 k3 X7 D' `3 M/ K1 _3 H. I4 c* K
( ^& _% D4 v, d" `$ e& B% V6 D9 p1 J) `1 f& \
: j$ V- B2 [) P8 M$ _
3812【三万里】
$ L4 @; f4 B+ Q2 b( s( S; T/ E1 [% _/ I- x- C k
' A2 J7 @2 g; g1 h' C% L" }+ r0 u《长安三万里》是李白与高适的主角。借助二人的视角讲述中唐诗人风云际会的故事,唐人是怎么回事,大唐由盛而衰,长安的繁华与凋敝。看不见的历史,读不到的史籍,历史上那些显赫的名字,通过光影声响在人们面前跃动起来。4 Z5 v1 A7 {; v0 f, f+ F" F
动画片可劲地挥洒描画,历史人物,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存在于诗作的场景、人物活化出来。谁又见到过辉煌的长安城,李白、杜甫,诗仙诗圣,是那个模样做派吗,也许是,更可能不是。演绎曾经的一种可能性,令今人与古人另外的一种走近。他们的诗作流芳千古,不朽的真实的。今人在诵读、膜拜,受到哺育、滋润,塑造着世代人的灵魂。" d* \' S8 j2 P g- c# i6 ]/ V
我们这代人是缺乏诗意的。普遍读书少,读诗就更少,这也是造成当下“写诗的比读诗的人多”的原因。当下有所变化,学生再读经典,央视播出好多集的“诗词大会”本部影片热映与片中汇集了好几十首诗作有关。读懂诗就不能不了解作者和他们创作的背景。& q% {/ A. x! d' z
诗歌领域,唐诗是公认的一座高峰,大唐是华夏族最风光的年代,群星荟萃,诗作流布最广。当下教材中入选最多的大概就是唐诗了,其中李杜风头最盛,也最为人知。诗人的行迹远不如帝王将相在历史上留下的记录多,但在文化的传承中,诗人的名气可以万古流芳。读圣贤书,历代积淀下来的,在民间唐诗、宋词、元曲……这都是有定数的。) f4 \; u I/ J/ m
诗歌的流传,连同诗作者的事迹也在流传。只是一般的读者,看到好作品不一定还去了解作者的生平。 W, m$ t4 d1 ?; D; z
李白是谁,最早,好像还不会背诗的时候就知道他“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后来背了课文里他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小孩子念这些,在我,实在是觉不出有多好,只感觉老师讲来将去的有点烦。再后来是看了郭老先生的《李白与杜甫》这才对李的生平和他的神采飞扬有所了解。至于说到高适呢,唯一知道的他是唐时的边塞诗人,应该也读到他的诗,可一句也没记下来。这与中小学教材对诗作的选编关系很大。课本里没有他,我们在校的阶段。
6 v% l* l C. T% F1 w9 M电影中对二人的交往娓娓道来,避开人们熟知的宫廷的故事,没有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是厮混在一起斗酒唱和的诗人群体,原来贺知章是如此老资格,杜甫小字辈,王维的飘逸,高适的木讷和执着,孟浩然、李龟年、张旭……有血有肉,千姿百态,
1 L9 w* V1 z; n" C' K8 S( f- u% c要紧的还有诗作的缘由,创作的背景。再还原的场景下,听诗人的吟诵,短短几个字,真个美不胜收的意境,过往不曾察觉的,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4 M: e& Q) g6 P# i/ P5 h
再听《早发白帝城》另一番感受。原来是李白附逆获罪流放夜郎,半途遇到大赦还家,如何不欢天喜地呢!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 y8 G1 g' T2 W, p. i# y0 ~# W+ E& }
4 B* a* _. _) V5 }. Y4 h) H9 p- ^+ }" t( V, J* m5 \9 z+ u
& T+ F3 I5 N# W* c% a
' o6 j+ g, z4 w0 c3 S4 X% ^( K3813【高氏】
0 _# H9 s9 |0 b1 T) p
* n( f* ~8 \8 N: C5 J/ y% w
$ {4 \, W: r- s8 p* B) n; _又是一个励志故事,上次电影讲的是姬昌,这次高适。- h, y4 S9 z& [$ e" A8 r" H; @
孤陋寡闻之辈,看这部电影之前,在我这里高适的名字只是边塞诗人中的一位,连他的诗作一首说不上来。大唐一代群星灿烂,高适只能屈居在后了。翻书《唐诗三百首》其中选了高诗两首。至于他的生平事迹一点印象也没有。诗人者又兼战将的委实不多,如曹氏父子,也是先成了大家才捎带上诗作的。高适的位置,军功还是政绩并不特别突出。只是在安史之乱的潼关之战和后来抵抗吐蕃入侵的战斗里中流砥柱。不是电影说来听,会误以为他只是一介随军的文书官呢。有此两役的功劳,高适被擢拔提升加官进爵。
3 U) ~0 L+ Q) r: c' v/ O; _电影李和高的故事。李是天才,千年出一个,历史上被浓墨重彩地颂扬了。其实他背后也有悬梁刺股,铁杵磨成针的经历,无数人也曾效仿,只是没有这份天分和运气吧。李、高二人起始目标大同小异,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高何尝不曾努力读书过,他还有祖上的荫福。这要比李白的出身高贵多了。但他读书的天分不行,还是习武,于乱世可以报效国家。二人都是不竭的努力,学问、仕途,左冲右突,为改换门庭李白两次入赘,最终他的诗作名扬天下,得到皇家的赏识,最终又因站错了队遭至流放,人道、仙道都曾努力过,终于没能出将入相,不幸也万幸他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 d" H+ k. a4 _* Q8 N- K) v+ i高适也曾名门之后,只是年代久远,被当时的权贵不屑。提携无门,闭门奋发,读书、习武,练就一技之长,少年中年不得志,在他中年以后得进仕途,大器晚成实现保家卫国的夙愿。读书不成,习武,这是高家传世的本事。诚实、努力,厚积薄发于国家危亡之际,功成名就。军旅之中,死亡和鲜血中挥笔跻身边塞诗人之列。努力者事竟成,青史留名,电影中的高适亦可激励当下的年轻人。生活从来都不易,成就事业更是难上加难,努力者还有希望在前面。
2 f; @5 l2 ^. a: V5 P9 T1 D% i; L" b$ z9 `0 A6 _
5 L7 \" U7 f& }) J3 {
摘录高适生平:高适(704年 —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 C4 e% R1 b/ d4 a& P$ ~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一载(752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任绛郡长史。至德元载(756年),擢谏议大夫。不久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Z9 }. H- ]( T) j. C; p9 Z
0 [$ S) q6 V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