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5-27 21: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0-5-27 2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527_144029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5-28 09: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V  D& T* I7 d4 {
% L' j. k1 ~3 |3 s4 {
2570【逛店】
拿到了文件告辞出来,往马路对面乘车。登上过街天桥,天桥直对着“汉光百货”的二楼,穿堂入室,顺路逛店。许久没进百货店了,这些年购物基本上都在超市解决。百货店生存不易,传统的百货店不多了,它们大多集中在商业区,有的易名诸如购物中心,规模庞大。汉光百货算不上老店,要比西单商场年轻几十岁,好像我没进过这里。
进店不设检查。二层楼面为手表、首饰等等,都是我不感兴趣的。踏上滚梯下到一楼,整个店面都是化妆品专柜,各个品牌。人不少,比二楼多,有促销的柜台前,挤着一堆人描眉画眼。一品独大,最好的楼面,最大的体量都让化妆品占据着,还真有这么多的消费者。戴口罩都快半年了,还是挡不住的诱惑。
走出店堂,往北,远处见着“西单商场”的大牌子,当年的地标性建筑。这家店我来过多次,买过食品、书籍、衣服,都是挺遥远的事了。进去再看看,一楼进门处食品柜台,老字号“稻香村”占据要津。我家门口就有分号,没必要在这消费。边上是本地特产,糖果蜜饯。往里,烟酒柜台,一溜数个展台,花花绿绿的香烟牌号,几百个品种。看看价格。八九块钱是基本的,过去熟悉的云烟,“红塔山”那一批,十块八块的一盒,现在属于经济实惠的品种了,一大批新牌子,价格都超乎云烟之上。云烟不行了?我抽烟的时候觉得“云烟”就是极品了,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好像才9毛多钱,现在十倍的价格,10元一盒。再看看,三四十,四五十一盒的不在少数。烟的价格扶摇直上。这边雪茄专柜,铝管包装的古巴“罗密欧”雪茄标价260元每支。七十年代初这个牌子大概是5元多的价格。边上陈列着“长城牌”雪茄,售价50元。
烟早就戒掉了,我在边地抽过几年,没抽出好来。戒掉不是难事。唯有美好的记忆是少年时玩过的烟盒(烟标)牡丹、凤凰、大前门、青鸟……。
走过食品专柜,饼干、坚果买了三样。转一圈出来,门口狭长的走道旁是卖冷饮的,好像这个专柜的位置没有变化。来到街面,抬头看到西单商场的牌子还在前面,我刚才这转的还不是“西单商场”是“华威大厦”它们是分开的两家店,这华威,是在原来“西单食品商场”的位置上。
$ |6 d5 r1 b6 Q0 H+ b  l( \) U  |
发表于 2020-5-28 16: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71【快递】
往深圳寄个快件要几天?我盘算着有三天应该够了,东西想快些送达,月底前,小小的U盘。时间应该够。
来到邮局,先去包装,封在个袋子中。我问几天能寄到?“四天吧。”正好到月底,赶趟。我又问,能保证四天内寄到吗?“我们不能承诺,一般都是三至四天吧,没准哪个环节就耽误了呢,这不开两会吗,检查严了。”
那先等等吧,我看看其他快递是不是更快些。打电话114查询电话。
接通114,我说给几个快递公司的电话,本土的或是洋快递都行。我拿着笔记录下三家。
先接通“中通快递”,接线员腔调平稳,她一问我一答,先问到我的地址,为的是上门取件。我报告:北京海淀区马甸……。对方让我再说一遍。我听出来对方八成是人工智能在接待,要不怎么再二再三的要求重复地址呢。我问起发往深圳的快件需要几天?对方“一根筋”不接茬,继续发问发件人地址。看来是“脑子”不够快,也没有预置相关内容。进行不下去了,僵持中,对方人工接听了。我问起,发往深圳快件的预计时间,回复我是三到四天,不承诺保证这一期间送达。撂下电话,拨打另外一家快递公司“申通”,接起的还是人工智能,结果还是卡在“马甸”进行不下去,我够配合的,重复了三遍,对方还在问。我这普通话就够普通的了,这要是外地口音就更难交流了。同样是被切换到人工处理。我问的是同样问题,对方的回复与上一家公司如出一辙。似乎这系统软件是同一家的,话务人员一个模子培训出来的。这不是耽误事吗。高科技都上来了,节省人工,可要达标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快专递,需要四天的时间,时间有点长,国家邮局还是民营的快递,没见谁更快捷。北京到深圳每天好几十趟航班,怎么还需要四天,四天还不给打保票。没办法,就这打包走快递吧,23元。柜台人员告知,下午两点邮件从这里发出,三天到达深圳邮局,那边多长时间送到客户手中不好说。我说周三周四,周五到深圳。柜员说,今天的日子不能算,周六才能到深圳,30号。
  ( O1 V! [  r$ a% f- R
发表于 2020-5-29 2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e7f0b326e8f5e85e282dd751cd36fad5.jpg
发表于 2020-5-29 2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72【农时】
种过葫芦的提示我,现在栽种时候晚了,到秋后葫芦成熟不了,熟化为木质的才能成瓢。是这么回事啊,农时已过,苗才两寸高,移栽过来,还要几天缓苗,扎根,复壮后成长。要是水土不服,还可能夭折呢。三天后过来看它,还好,腰杆还直着,就是没见长。我门口的架子上现在茂盛着爬山虎,上午用锯腰斩了几株,打算给葫芦藤预备出地方。浇水,上下午各浇一次,想见百日之后头顶上晃晃悠悠一串串的葫芦。
给予厚望的是同期移栽的十几棵番茄,不为观望,单为食用。也主要是为了它,提前过来照看浇水。这几天热起来,都30多度,叫渴,幼苗更是需要呵护。番茄表现不好,比几天前还抽抽了,原本碧绿的小苗,让日头晒得脱了色,淡绿色,叶面还现出了白斑。这是从邻居老张家的玻璃棚内移出来的,温室内的小苗,上面有遮阳的东西,出来这露天地里,几天暴晒,伤者了。看来还是过季了。我一个月前曾买过几棵番茄苗,栽下后,都活了下来,大的长了一尺多高,开花结果了,有鹌鹑蛋大小。同样是番茄苗,一个月前移栽,温度适宜,日照合适,度过苗期,也适应了逐日升高的温度,阳光雨露茁壮成长。还真是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夏日移苗,又无法提供适当的条件,暴晒难捱,反季节种植不容易成功。
这十几棵番茄苗能否活下来还不好说。补救的方法也有,比如在小苗的上方拉上一块遮光罩,减低阳光的灼热。这手头没有材料,也不愿意麻烦。给它浇上水,培培土,听天由命吧。
收了一捆苋菜和一捆竹笋,十根竹笋,一拃半高,再高就老了。本周二收了一茬十多根,将新笋都收了。烧菜吃过两次,还剩下一半。这三天之后再收一茬,有点吃不过来了。笋有什么营养吗,需要去查查,印象中以粗纤维为主,有利于肠道。不过大熊猫成天抱着这个啃也吃得胖胖的。上次过来,杏子树底下的竹子长到一米高,这次蹿高两米了,下周过来,要超过杏树了,看看这张片子。
杏子黄了,下周摘。
发表于 2020-5-29 20: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529_070257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5-31 20: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73【试营业】
北土城一线数十年的营造,已绿树成荫,打造成北城的一条绿带,元大都遗址公园。本想进公园沿着小月河往东去,从健德门过去两站路走走挺好,天气不错小雨撑着雨伞,安安静静地走走。谁想到起点处封闭,且标明下一个进口700米。疫情期间好多绿地都关门谢客或者关大门开小门,不行方便,像我这种路人就被隔离在外了。这遗址公园原本人就不多,马上就进入六月份了,还堵着好多门防疫,实在没有必要。
进不了公园就以车代步,公交两站车安贞下。安贞医院带回三瓶药水回程。
安贞桥头没见着下行的门道,低头看小月河潺潺向东流水,石槽内浅浅的水。估量了一下,栅栏内一人多高的地面,这要是小青年就翻进去了。进去了也走不远,西头堵着,走到半程就得出来。放弃了入园的打算。过马路,往西行,路北是回程车。
驻足车站候车。路对面动静挺大,遗址公园内的喧闹声,是乐队在调音,还有打着竹板的声音。绿植后面人影幢幢,花花绿绿,红的不是花,像是系着红领巾,不是,是红绸子。人不少啊,老者们的聚会。想起这条线上有多处老年文艺团体,舞者、歌者年年月月,这是周末舞会、歌会吧。
小喇叭响起来了,主持人吆喝着:老没见了,快半年了……今天我们是试营业……庆祝六一儿童节……。断断续续还是听明白了,老者们的例会,中断好几个月又恢复了。看过去有百八十人。那红红火火的一片,一来一往的老者脖子上的红领巾,手上扭着大花的红绸子。
乐队奏起来。一首熟悉的曲调,不是“运动员进行曲”,是“迎宾曲”?没想起来。看着里面人影晃动穿梭,老太太们舞起来,上来下去的红绸子。车来了,我没上,等着听一首少先队的歌曲。不是庆祝六一吗,不是都领巾飘飘吗。乐队奏响第二曲,也是熟悉的曲子,“我爱中国”的内容,不是去年动不动就唱起的那首。我还能跟着哼哼,但想不起它的名字了。这几个月待的脑子有点不灵了。
  5 _0 q( Q8 V, w& D2 d
发表于 2020-6-1 09: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_* F9 {5 h& `& b; S4 A% c
2574【?……】
本月作家叶永烈病逝,享年80岁。
叶老师多产,科普、纪实、小说虚构,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他曾笑言:“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年轻有为,叶 20岁时成为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的撰稿人,那年他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大二的学生, 该书第一版化学分册共收175个“为什么”,叶一个人写了163个。随后,又被邀请参与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写稿——他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后来他又写了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广泛。他曾总结自己的作品如下:《叶永烈科普全集》共28卷,140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对我们这一代而言《十万个为什么》大概能够列为科普之最,由于经历了失学年代,我们读书不多,我的这点科学知识不少都来自于这套丛书,至少是启蒙,引发对科技的兴趣。我先后有过三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至晚在1964年家人给买了1至7册。到1965年,父亲万里迢迢的从海外带回全套共8册书,对这部书是一翻再翻,除了第八册数学分册难度有些大,其他都看得兴致勃勃。家庭辗转这些书都遗失了。到八十年代,孩子上小学时我又买回一套,修订版大概有20本左右,我是没再看,还在书架上。这套丛书的撰稿人不少是知名科学家,叶永烈是谁,那时并不关注。
叶的成名是后来八十年初他开始从事纪实文学的写作,一本接一本的高产,当代人当代事,引人关注。他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我去年初借回一本他写的《陈伯达传》砖头厚的一本,重温党史和文革。历史本就扑朔迷离,要有人去追索、梳理。历史有无数个为什么????叶老师无从回答,但能够解答是什么就已然很难得了,叶老做了很多很多。
6 |- s0 x% Q/ C8 c/ r
发表于 2020-6-1 22: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75【六一节】
六一节是小学生最高兴的日子,可以热热闹闹地玩上一天。
我上小学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在西四北上学,寄宿制,家和学校一墙之隔, 一早刚起床,姥姥来到了面前给我换上新衣裤,短褂短裤,六一进入夏天,又是过节。记得我还挺不乐意的,因为很少有家长来校照顾自家的孩子,除了周末的接送,显得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似的。儿童的节日,低年级时就是玩,一年级的六一节上午在胜利电影院、晚间在西交民巷看电影,晚间那次是我第一次看露天电影,连续好几部,过瘾。二年级时,学校礼堂的电视白天也开着,还有游艺活动,得奖的。校园内白色的大个保温桶里面灌的都是甜水,加了糖精的,很多同学都喝了个肚圆儿。到中年级以后节日的仪式感就强了,这天一般都有队日活动,接纳新入队的少年,高兴的系上红领巾,也有沮丧的。运动会也是这天的重头戏,争先恐后欢天喜地的一天,这一天不上课。
生生不息,我们的第三代都进入了幼儿园、学校。楼下的小学校年年这个日子彩旗飘飘热火朝天,团体操红红火火,比赛场此起彼伏。现在过节不光是儿童,老年人跟着高兴,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公园、在老者的聚会中。高兴也在网上的朋友圈,行动让位心动,在网上挥舞起来,各种段子、图片、视频,回不去的儿童少年时代,心向往之。
庚子年的小学校园静悄悄。据说六年级的已经复课,但操场上空空荡荡,或许今天彻底地放假了。少年都喜欢大操场,想现在的学生也如是,向往的大操场。安安静静的快半年了,明天大概能见到毕业班的他们。小升初好像是不考试的,但许许多多的的补习班、兴趣班在等着他们。疫情了,又都消失了,能玩了,玩痛快了吗?
马甸公园的儿童游乐场终于撤去了围栏,开放了。满坑满谷的都是孩子,小孩子多,这里有节日的气氛,秋千后排着长队,滑梯鱼贯而下,滑轮的孩子穿梭往来,从不缺少玩沙子的幼童,瓶瓶罐罐挖沟灌水。孩子们不怕晒,上午的灿烂阳光下。
  * t: A6 F; |/ q  M7 I- H
发表于 2020-6-2 18: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W, T, b2 K- p# Z% S8 F! ?
0 X' x! h5 X8 j! v
2576【学生】
周二。注意了一下街对面的小学校,见到零零散散的学生进门。这是毕业班的学生。今天广播里说了四五年级的学生下周一开学(8日)。有一半学生走进校门,学校就有了生气。
“一辈管一辈”的说法是近些年的。从学业上说,大体是这样的,儿女的孩子孙辈的自然由他们负责,开家长会、日常督促作业。隔辈人大多力不从心了,能帮衬的、需要帮助的,老人自然会伸把手,力所能及。看看周边人的家庭大体上都是如此操持。
下周,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学。想起老刘的外孙又该回来上学了,好几个月都在奶奶家待着,让当姥爷姥姥的放了长假。又想起老赵的那个大胖孙子,该是五年级吧,孙子不用爷辈的管,但经济上要资助,从打降生,儿子的预算宽打宽用,把孩子他爷爷的退休金也列入开支范围,三人的收入供养一个下一代,孩子养得高高大大。赵爷觉得应当应分的事,孙子跟着姥姥过,我这没出力就该出钱,孩子姓赵吗。
楼上的同事,为接送孩子特意置了台老年代步车。大车换成小车,为什么呀?说是学校在城里的胡同内,只有小车才钻得进去,退休后就见着他行迹匆匆,多少年了,送了老大,又接上老二。去年见不着老同事了,病了,动了手术,跑不动了。
邻家的外孙俩。还好与子女“一碗汤”的距离。老家更要帮衬着,幼儿园一路上下来,舍近求远,高标准的教育,又先后上了学,同一所学校不在一个学区,每天早起,闺女一个、姥爷一个,骑上电动车往学校去。上学还是好的,一早一晚接送的事,这段时间可就累人了,天天小的都宅在家里,姥姥一天三顿饭,一顿不能少,只周六日能缓缓。两个男孩子这个日子天天在外面跑着,冲锋枪还是水枪,那小的经常搞得自己汤汤水水。那天我向他姥爷报告,你家外孙可上树了。姥爷说,这孩子随我,皮实。大的带着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疯跑,好在听话,不会跑到院子外面去,闯不下大祸。
老人做好后勤,挺好。辅导孙辈功课的不太多,据说那更是个较劲的事,我们没赶上这拨。
+ H, s+ l3 A2 z% A- ~1 @
发表于 2020-6-2 18: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humbnail_7b2ce3fe2eaeac97beb206e595a62018.jpg
发表于 2020-6-2 18: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humbnail_7d9e7415e3735d64a414ef584f04b0bf.jpg
发表于 2020-6-2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 ^/ U  ^( A' S  u% x' ~& G( B, z2 I5 s: L$ h4 p5 f
2577【养蚕】
少年时养过蚕。最后一次是1967年春天,忘了是谁弄来的蚕籽,院子里的小伙伴都分得一些。春日的暖阳下晒着,得几天吧,小黑点子蠕动起来,赶紧覆盖上桑叶。小东西长得挺快,最终长成的大概十多只二十只的样子,长到“吊死鬼”大小时,胃口大增,铺上去的桑叶一会儿就吃得所剩无几,捋着叶脉顺序地啃下来,沙沙沙响动,只剩下粗些的叶梗。
开始时我们到隔壁学校里去采。从自家院子的东墙攀上,顺着东屋脊上到学校西头的大瓦房,到东头下坡来到处平房顶上,这间平房的东面几十米远正对着学校小楼的西墙,一棵大桑树的树冠正好笼罩在房顶,桑叶伸手可得。来的次数多了,经常遇到学校老师的驱赶,吆喝着让我们下去,怕把房瓦踩漏了。没人听他们的,我在上面,你在下面,拿我们没办法,天天过来,不摘吃什么。这一天,学校也够绝的,竟然将那棵大树给伐倒了,应该是棵老树,因为我在学校时不曾吃过桑葚。那次我们都下到了地面,围着大树最后一次采摘。
桑叶的来源成了问题,几十张上百张嘴等着呢。一位伙伴提起,胡同西口,商业部宿舍那个院子里有桑树,几位结伴往西边去。上房采摘,没摘多少会儿下面的人不干了,大人孩子喊着让我们下去,一股保家卫国的劲头,看阵势有些寡不敌众,我们知趣的下来,避免了一场肢体冲突。
蚕长成了,江米条般粗,皮肤白得发亮,那胃口就更大了。着急啊,这蚕还挑食,菜叶子试过,它不吃。伙伴们各显神通,四处去寻吃食,少年们反正都失学在家,但地面不熟,哪里有桑树?近处,胡同东口出去,对面的“毛家湾胡同”有几棵大桑树,我们路过时见到一地的桑葚,可那里高墙警卫,想驻足都不成。我后来去了动物园,斑马领地的西头有桑树,有栏杆挡着进不去,能够着的枝叶基本上被人都揪秃了。西面是长颈鹿馆,东头紧贴着兽舍是棵桑树,爬了上去,包里还没塞满就被人喝住,是园子里的工人师傅,他们可不似老师们好言相劝,骂骂咧咧,再不下来就要动手的样子。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别自找麻烦。
我大丰收的一次是在北京大学,穿墙而入,桑树应有尽有,我背的书包塞得满满当当的。
终于吐丝了,没让它们作茧,放在个方盒子上面吐丝,层层叠叠绣出一方厚厚的“手帕”。后来这丝手帕放在个铁质的饼干盒子里,上面别满了毛主席像章。这物件还在。
& L( b9 Z" q7 w, x1 n# a% Z
发表于 2020-6-2 2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humbnail_1645afe8312c6f49c9d4b32f3b4b3672.jpg
发表于 2020-6-3 21: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78【北大】
1967年的夏日,我第一次踏进北大, 身背书包不为求学。穿墙而过,没走大门,大门在西面,从大门进,人家让不让进也不知道。哪能舍近求远,逾南墙更近。从城里骑车过来不近,且两三辆车三四个人,后架子上还驮着一位,自然是走捷径。穿越虎皮墙,南墙有豁子,推车进去无障碍,几分忐忑,学校里面有没有人管?南墙内大片的林地,见不到什么人,喜出望外寻到桑树,赶紧采摘,应有尽有。
头次来北大,我不记得是不是还往校园里面去了。那时的少年开化晚,对这所大学尚无崇敬之心,大学对少年还太过遥远。什么“一塔湖图”都是多少年以后的说法了,我是否来到了未名湖畔?就是见着了也不会看上眼,一小片水洼。那时城里的宽阔水面、高塔、古建有得是,学校不就是大楼教室吗。北大爆得大名还是方兴未艾的运动,革命高潮所在地,宋硕 、陆平、 聂元梓第一张大字报名声在外。高潮后,我们这些少年在短暂的狂热之后,很快就平复了下来,虽然还在关心国家大事,但运动不带我们少年继续玩,那年夏天学校封门了,我们失学回家。脱离了组织,自由自在,要不怎么关心起小小的生灵蚕宝宝,少年的玩心还在。
北大,那时已经有了串联之后看大字报之风,批判、斗争、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尤其是高校,继续高歌猛进。可那时的我们来到这里没有一丝的想法,把最高指示抛到脑后,哪里有大字报,没去寻找,也没有往教学区去。就想着拯救生命,让自家的蚕宝宝吃上饱饭。那天肯定是没去看大字报,印象中的校园,南墙这边郁郁葱葱,树多草多,也满荒凉的。再就是我们一行满载而归,所以人所有带的书包都满满当当,三五天的饭辙有了。
一直到了1976年,才有了我第二次北大之行,看到了学校的主楼,知道了三角地。第一次去北大看大字报,“第一张****大字报”十年之后,大字报依然铺天盖地,人流穿梭往返,不少人拿着本子在摘抄,我们在贴满大字报的席棚子周边转来转去,那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像是个冬日,至少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刘冰还是李冰还有小谢等等。无穷无尽的运动,没完没了的。思想的激荡从来都不放过这里。
   1 @! i0 k2 ~1 C2 u7 z
发表于 2020-6-4 20: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1 w: Q6 i. }! c" l7 h4 E( |, {3 C0 J4 W. q+ W

0 s8 t8 I' C! i$ U. ^! C
1 J0 \! m3 N+ ?) s! c* t' g2 V

7 ]+ e, G. f3 N  k. t' Z6 B
2579【抄写】
想起人们认真的样子,寒冷中,拿着小本子抄抄写写。白纸黑字,两报一刊,最高指示或准最高指示。时代的惯性,一呼百应,人们也有了疑惑、异议,但潮流没变。现在想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身不由己,十年,多少好脑子都浪费掉了。虔诚、盲从,时代词汇传经送宝、串联……几十年一过,后人都不知所云了。当年的传播手段,大会小会广播电视,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伟人脑子里的激荡,拐带着小年青们也如此这般。现代世界何曾消停过,哪一块大陆不是在打打杀杀,战场厮杀,贸易战、经济战。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在为生计。知道不知道,都在发生继续,如工人做工,农人种田,学生上课,社会循环往复走下去。
大字报非法了,还写进了法条,其实后来还是能见到的,不平则鸣的一种方式。大块的纸,大个的字,看到的人多些。名不正言不顺之后,加之后来复印设施发展,小字报取而代之,或者是传单的传播效果更佳。不必再抄抄写写,谁还没见到过几张这类小字报吗。社会逐步的宽松,不运动了,大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容上,这小字报后来直接就演变为小广告,现在还常见,贴在墙上柱子上的少了,拦路塞过来的多了。
智能手机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人人都可以自媒体,码字、转发,点击之间万里之遥,虚拟世界共悲共喜,沉默的大多数不沉默,小人物大声调,众声喧哗。
米国那里昨日刷屏,你转我转:暴怒的人们街头抗议,示威、纵火、抢劫,白宫被占领、总统回家躲避……有文有图有画面,新闻诸要素一样不缺。今日见着朋友圈头条,米国白宫、总统云云都是假的。无中生有 、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制假者为博眼球再一次开国际玩笑。
抄抄写写时的信任、权威、白纸黑字的权威,跟从或者盲从已成过去。便捷的通讯方式,造成有选择的盲从,真真假假,你愿意相信的你就信,强化和固化了人们的意志。
当作娱乐吧,别看多了,多了伤身。

+ |/ T& u" V! _
发表于 2020-6-5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80【急就章】
网上的信息来得快,拿上手机,随走随拍就发到网上,天涯共此时。于是米国明州的弗洛伊德众目睽睽之下,强力压迫数分钟之后就咽了气。还有条新闻,说此案的肇事者在狱中自裁,后一条九成九是假。
网上再一条信息,说的是北京市地摊分布图。那边两会刚结束,总理才发话,这边就雷厉风行地落实。还真有有心人,将北京地面上的摊点一一列明,拢共百多处,多少有点凑数的意味。比如我关注我家周边地区摆摊位的,在一百多条信息中爬梳,离着最近的一条为“北太平庄桥西过街天桥上”。这根本就算不上,多少年了,几乎各处的天桥之上的游商始终就没断过,一个两个,三五个打游击,我常走的京藏高速0公里以北的第一天桥,碰不到小贩的时候少,卖针头线脑的、卖艺术品的,推销养老院的,招徕郊外采摘的,总有三两摊,再多也没地方摆呀。这不属于名正言顺的地摊经济。
我继续往后看,直到最后一栏,第109为“北沙滩”。我离着不算远,但北沙滩地方大了,城乡结合部,历来是设摊的地界,哪条街上?这个点恐怕也是久已存在的老市场了,城管来了我就走,打了多少年的拉锯战。不是新东西。看来这个急就章的“北京摆摊地点攻略”大概是城管所为,小编没这本事这么短的时间跑遍四九城,连带郊县。
今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整版的文章《重回烟火气:“地摊经济”复苏》也属于急就章,使用的资料也未核实,其中提及:最先复苏地摊经济的是四川的成都。这话说的不大准确。北面的哈尔滨市都好多年了,在市内的道里区安良街附近。我在那里住过多次,楼底下就是市场,天亮开市,九、十点钟散去,绵延两条街,百多个摊位,旧货市场,什么都有,新的旧的,电器、家具、衣服、书籍、光盘、生产工具……我下榻的那家主人老姜跟我说,哈市下岗人员多,摆摊的大多是这批人,便宜,东西多,卖多卖少的补贴家用。这条买卖街有好多年了,我逛过好多次,并不是想买点什么,就是观景,琳琅满目,老旧的物品,怀个旧。最后一次逛这里是三年前的夏天。
我还真是挺期盼的,希望早点看到这个景。或许自己也摆个摊,让家里用不着的旧物回归社会,给钱就卖。
  6 }3 k  `& o- X8 w/ X
发表于 2020-6-5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 A: M/ U5 U8 Y9 n4 S) ~2 w8 d
2581【窍门】
网上的搜索功能强大。我常用“百度搜索”包括查字典、问路。北沙滩的地摊在何处?估计就能搜索到,没有也没关系,你可以“设问”。这类日常生活问题,一定会有热心人作答,有时还挺快,就跟街上问路似的。人生疑问太多,何止十万个为什么,只有你没有想到的。上网去搜答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是洋文好,那解题的思路就更宽了,至于正确性如何,对方既不是百科全书也非词典,那就由自己斟酌判断了,信不信由你,参考消息,至少是有此一说,开阔思路吧。
上网寻觅信息、知识,比百科全书博大得多。有形而上的,也有人间烟火,颇有些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前两天打开个介绍生活小窍门的视频,都是日常碰能到的,好几十条小窍门。其中一条内容是有关点眼药水的技巧。我这几天一直在点眼药水,这头两天,视力模糊,尤其是晚间灯底下上药,药瓶的出口如何对准眼球有点困难,灯光晃着,眼睛候着时间稍长,就禁不住眨眼睛,张合之间,手指发力点药的时机有些难控,联动不好,就点在外面了。视频中小窍门告知了,滴眼药水时张开嘴巴可以有效缓解眨眼睛。我照方抓药,挺灵,眼睛眨动的频率明显降低,点对点的作业效率提高。这两天都是照此办理,不再是难事。
上眼药这等小事,按说不是难事。谁想呢,上岁数了,就由易转难。要是能掌握点小技巧,也就化难为易。这种生活的经验大多靠个人摸索积累,各有各的应对方法。有人整理成文,放到网上共享,可算是积了德。
先在回想那网上的视频有好几十条生活小窍门,我现在除了这一条其他一概都想不起来了,好像还有生活其他方面的,像厨房的小窍门等等,我现在就记住一条。都看到了,但唯有这一条看进去了,正好需要,拿来就用,有效就接着用下去,学会了才记住了,成为生活的习惯。而其他的若干项,没能用起来,也就没记下来。老人的记忆力维护要强调学用结合。这也算得一种小窍门吧。
  
6 y4 |$ ~' u0 N  k4 w3 q, t1 A. v
发表于 2020-6-6 2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82【洋摊】
Wally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也说了一段地摊经济:米国各地有跳蚤市场,也是一种大地摊。跳蚤市场不是天天开,一般是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利用某处大型的场地开办。进来摆摊的人需要缴一点费用,但不是很多,各个跳蚤市场收的管理费不太一样。卖的东西是五花八门,有新的也有旧的。米国也有农贸市场,定点、定时开,农民自带自家生产的蔬菜水果摆摊销售。米国还流行Yard Sale,就是在自家车库门口卖自家的用品。
我刚退休那年到米国小住,从东到西包括离岛走了几个地方,在硅谷的时间长些,没见着集市。几处的主人都招呼着我们看博物馆、逛景点,购物去超市,去购物中心。农贸市场应该有,我们的住地离着农家挺近,大片的农地、牧场。想来主人对这些个没兴趣,平日购物从不光顾这些地方,想不起来带上我们去逛。
这些年,往法国走了几趟,在东部小城住过多日。当地的地摊经济相当活跃,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市场开放,方圆几十里的城镇,大多数万居民的城镇,东面不开西面开,在城边的空旷之地,或是交通要道的山根,也有设在村落里的。我还赶上一次,正好落雨,没找到集市点,跟路人打听,是临时搬到体育馆内了,四方来人,不能爽约。说来这边欧洲小城人生活是简朴的,只要看看这旧货市场上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成交活跃就可知了。大宗商品,服装、鞋帽,儿童玩具、图书,旧的比新的多。接地气的像农具,形而上的艺术品古董。也有农贸市场,定期开在城里,每周一次两次。我去过一次山上的村落,采购了地产的蜂蜜、奶酪、蔬果。去一趟都不会空手而归,总得买点什么,当地土产。在我这也是异域风光,观摩老百姓的日子。
集市的规模大小不拘,有排出一两里地的,也有几十个摊位的,固定场所,搭着大棚遮阳避雨排列整齐,也有直接道边铺地上,或敞开车辆后备箱的。设摊卖货是要付费的,几块钱的事,见着少年带着自己的玩具在这叫卖,谁来都行。方便了市民生活,物尽其用节约社会资源,也算得周末消闲的一种方式。
农贸市场在咱们国内还是常见的,只是远了一些,北郊五环外的沙河大桥周末都开市。至于市民参与度高的跳蚤市场,市内好像还没见着。其实是挺好的事。
  
$ P- Q6 m5 Y2 j
发表于 2020-6-7 16: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cd5cb03a426e6f71d703301a6f85f4da.jpg
发表于 2020-6-7 21: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a4 w7 c/ o3 e3 P; H; G; v- T+ a! P7 v/ c
2583【芒种】
芒种日。下午下乡,院子里车不少,但见不着人,太阳晒,都躲了。
自家园子里的菜蔬长势不旺,少肥少水,连杂草长得都不行,标志性植物马齿苋不多,雨水不够,它非得喝痛快了才能肥肥大大。垄上的菜苗都耷拉了脑袋,尤其叶片大的,小白菜匍匐在地,南瓜叶蜷缩了,番茄是比较抗晒的品种,早些种下的几株长势挺好。竹子又蹿个了,前一次它突然长高到一米,再一次,过了两米,这次过来,细高挑,个头在四米往上,竹尖已高过杏树稍,看样子还能长进。同样的降水,竹子的根系发达,自食其力,在土壤深处吮吸养分,蹿高快。早就超越了房顶。南邻老周家门前竖着个旗杆,支在门廊上,迎风招展,或有一天,下周或下月,竹稍能与旗杆比肩了。
老周家的红旗猎猎,一年到头,一天不落,有十年了,三千多天,什么时候过来,抬头就能见着它。路过他家门前,大门紧闭,还是没人,今年不曾见面。门里一边一棵健壮直溜的大树,这些年出息了不少,开花,一串串白色的。到秋后就坠落满地的果子,跟大个的栗子相仿,核桃大小。我多次都想问问这两棵是什么树,去年见面搭上话,老周告诉我是菩提树,说这两棵树如同两尊佛守在门口。
菩提树,有些佛意不是吗。不过让佛守在门口,是不是少了些敬意呀。前两天,报纸上看到一段,提到北方没有菩提树,是七叶树,相当于菩提树的地位。我这次站在他门口数了数,一只叶柄之上还真是七片叶子。这两尊佛之上飘着五星红旗,或是别有意境在里面。门楣上还镶着块小小的镜子亮晶晶的,这大概是辟邪的意思,正南有什么邪气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小门前,收拾得挺利落,还颇有些门道,风水讲究吧。
往园子里扫过,老周也是疏于打理偷工减料,去年就种了一园子葱,大葱小葱。我说你这可以称为“葱园”了。他难得来一次,图省事也为了少长草,让大葱在此看守园子。今年他这里添了几样,番茄还有些什么,看不明白,还得再长长。

8 _( n) I: s* I$ |" }' q' C
发表于 2020-6-7 2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605_171110_resized_1.jpg
发表于 2020-6-7 2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605_210304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6-7 21: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 W. {& J( Y0 n" j, h
& t' F6 W7 i  H2 \9 O8 G8 e+ X
2584【月夜】
猫鼻子灵,它又来了,傍晚出门时见着。我在垄沟内下挖一锹半深,每餐的厨余垃圾都还田,走之前覆土掩埋。这次要多住两天,接下还有好几餐饭要做、要吃、要扔,坑填了还不能埋,最后一遭了。这次带过来只德州扒鸡,餐后置于坑内的骨头引来食客。乡下的生活,几乎不产出厨余垃圾,物质循环,可口的后面自有跟上来的小兽、飞鸟,先到先得,各吃各的。通常嗅觉好的先过来,挑挑拣拣,猫吃荤的,再有是喜鹊,它扒拉过后一个饭粒都不给你剩下。黄鼠狼也会过来,它晚间过来恐怕就轮不到了。
见我出来,它往后退去,是只花猫,黄黑白三色,一步三回头,往东钻出了栅栏。
入夜天色亮,东南方。阴历十四,竹林树梢之后升起个圆圆的大月亮,焦黄色,隔着树影几分朦胧,月光投射过来,融融的暖意。起风了,南风、西风、东风,上方的旗帜游来荡去反复无常,哪边过来的风都是爽的。竹子被吹得前仰后合,人被吹得感到凉意,抽身进门。
夜深了,猫在叫。它来到玻璃门前立住里瞅,还是白天见到的那只花猫,或许是只被遗弃的家猫,晚间它从容多了。吃过了,许是没吃够,招呼人。我起身开门,这日子蚊子还不多,有风,小虫也不往身上靠。那猫一溜烟消失在暗处。
竹影婆娑,黑色的旗帜噗噗作响,比方才月儿高多了,变小了暗淡些。四野静悄悄,不见万家灯火,庄上的人都睡了。
鸡不叫了。往年在乡下住的时候,后面老张家的鸡夜里时常嘀嘀咕咕的,寂静中如人在说梦,偶尔还惊呼几声,或是黄大仙访客。现在静下来了,鸡鸭都没有了。老张说有些累人了。家里有长工还累人吗?累人,一天不少喂食呢。那可以少养点吗?这东西也栓人,出去几天还得想着这些活物,所以就不养了。 多少有些遗憾,那一周宰只鸡的日子,那周周的往城里捎回土鸡蛋的日子。我倒是没吃到一口。但鸡鸣狗叫的日子持续了好多年。闻鸡三遍起身,没有这日子了。没有窗底下的鸡鸣,远处的鸡叫不醒我。

  J" [) d+ p& [7 ~) b8 U  y
发表于 2020-6-8 1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85【十五】
豇豆已攀上了架子,长得瘦弱,闹虫子了,叶子都打了卷,有几株干脆就蜷作一团。上了架子的能不能结出豆荚都不好说。南瓜藤子一米多长,自觉性差点,一头扎在地面攀援,时间长了,落地的藤蔓会生出新的须根,多一处着地点,多得一份地力,自是利益最大化。容不得它,牵引着上架,用带子缚在竿子上,让它往房顶上爬,至少有六棵有望登顶,一周能攀高一尺多,要一个多月后登顶,它要是有竹子的劲头就好了。给黄瓜搭上个架子,出了七棵苗,一尺多高,细细的小黄瓜一寸长。希望在番茄,头批四棵,大个的柿子有兵乓球大了,小个品种的开花结出好几串。二期移苗过来的十几棵,还在缓苗,个子没见长,大多活下来了,长出新叶。靠着竹林的一畦生菜,背靠大树好乘凉,晒不坏它,不死不活,与竹子争夺生存空间,能活着就是好的。
日落时走到物业中心门前,那小半亩的菜地,被分割成十几畦,认识的不认识的,高低错落。大水漫灌,正是应该大水大肥的阶段。这里是样板田,进行“对标”看看这个时节蔬菜们应该出落到何种程度。每次看后都有挫折感。地里忙活的是位老太太,不一定是菜把式出身,但人家是从吉林农村过来的。孩子在这物业管事,任管理员,收费、报修都管着。开春见过一面,就再没见着。我观摩菜地时,身后有人招呼,管理员来了。老没见,说是忙着给人家料理菜园子,两户人家都出了远门,这么热的天气,草疯长,不停地锄,还得浇水,几天不浇就完了……,抱怨着以后可不敢再接这种活了。
在城里住的时候,月亮是打哪升起来的成了个问题。上次的八月十五,我有意去看月圆,它应该在东南方升起。数栋大楼高耸着,我转了一大圈,才在一个空挡里见着了。但有时,肯定是在上半夜,我在西南天空也见到过半个月亮。住在楼里,但不在高层,在屋内只有西侧的视野还算开阔,其他三个方向都被高楼遮蔽。不到室外,月亮未必就能天天见到。以至于对月亮的轨迹也摸不太清了。没学好地理,只能凭经验,目测来认定月亮的轨迹。
在村里住的好处就是抬头望月。这连续的两天,月从东南升起
“十五”云遮月,东南方向黑黢黢,一片树影,整个庄子黑沉沉。入夜,11点时它挂在夜空的正南,没有昨日冉冉升起时的那般亮眼。
2586【收获】
白天里蜜蜂过来,今年见的是小蜂,不是昔日那种毛茸茸芸豆粒大小的,能小出好几号,腰身跟大蚂蚁,比蚊子粗壮些的翅膀,不像是小蜜蜂,或是马蜂儿子小马蜂,围着花儿转。粉蝶过来,常见的是白色的,围着白菜转,不为觅食,为传宗接代,一只大个的黑纹蝴蝶,少见,我想起五十年代出过一套邮票,共20枚,最后一枚面值最高52分的那张,类似的模样,它比粉蝶警惕得多,一点没有落脚的意思就飞走了。苍蝇也过来,围着那个炕,除了些烂杏子,都已被吃尽了,苍蝇又过一遍,垃圾所剩无几,填埋都无大必要。
乡下住了两宿,六顿正餐。蔬果就地取材。每次过来都要煮上一锅红菜汤,以菜为主,放入一包方便面的调料,开锅即熟,比市场上买来的苋菜味道要好得多。小白菜长势正好,虽说叶片上虫眼不少,九成九还是留下了。拔下三棵,洗了,滚水焯过切段。鸡汤面满满的一锅碧绿,掰下的几根新笋一遭咕嘟咕嘟煮了,新笋极嫩。这个季节醋都省下,凡需用醋的放入两颗杏子替代,酸味还带上清香。
连吃带拿,回城前采摘。蔬果正是丰盛时。还有人在园子里采摘,樱桃、黑桑过季,晚熟的白桑葚下来了。杏子正当时,路边的大青杏还硬邦邦,我窗前的那棵,已开黄熟落果,九成熟了。伸手捏过,软的摘下,一掰两半,核子脱出,留神看着或有小虫在里面。还好受害的不多,一包甜水入口,皮子撂在地下,一会儿十个八个入口。十成熟的不多,摘了两兜子。十之七八还挂在上面,下回了。
收了一篮子小白菜。已陆续采摘了三周,头一茬吃的是一拃长间下来的苗,其实我这里不能算间苗,间苗是留壮除弱,我每次都捡大棵的拔,小棵的下次过来就长大了。上周,我又播了一茬菜籽,一周后出头露面,密密麻麻发芽率蛮高,地温高成活率高,长得快。这一篮子菜至少能吃四五顿。
老葱开花吃不得,留下打籽。香菜鲜嫩,种在阴凉地里,有点弱,终于长出一拃多高,剪了一饭盒回来。
发表于 2020-6-8 19: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0607_081837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6-9 2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587【热】
进入暑期,气温一下子就上到小40℃。疫病退去,小区门口恢复了往日的门禁,刷卡进入,不再有人值守和测温。超市也撤掉了检查人员。银行还照常,实行登记测温。周一,学校四五年级复课,一半学生到校,小区周边开始拥堵。今天网上公布中小学放假通知,7月11日学生放暑假,看来低年级的小同学这个学期开不开学意思不大了。
这几天室温升至28℃,体感已欠舒适。早新闻又说节能减排,建议空调调高,设置为26至28℃。28℃,待着不动还行,做饭再吃饭,汗就下来了。我这还是短打扮,写字楼里的白领着制服系领带,人要再多些,这个温度工作效率可上不去。
我这汗下来了,想起把风扇先找出来。阳台上推出来,接电,不转,换个插座,还是不转。罢工了,这台电扇服务十多年,应该还没到退休年岁,每年吹风的时候并不多,热天就上空调。这杂牌子电扇使不住。修理不会,外面去修,周边也不知道有没有,曾经专修家电的一家,前两年禁止拆墙打洞封了一批小店,除了修鞋和修自行车的还在,其他见不到了。到外面去找,还不够折腾的,再说修理行当的信誉也不好,东西就这么废了。
家里还有台小的,去年新进的。找了一圈,竟然不知去向。奇了怪?家中就这么大个地方,那小电扇方头方脑,一尺见方呢,阳台上、床底下、柜子顶,这东西不会放到箱子内吧,连几个旅行箱都打开了看。小半天的时间一无所获,身上的汗都下来了。没找到风扇找到几个扇子,折扇、团扇,摇起来生风。竹凉席翻出铺到上面。次日上午接茬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在阳台的旮旯里找到了。眼神差了,不仅视野窄,还不凝聚。想得也不对,我想着电扇装在包装盒子内,到处搜寻那个盒子。哪还有盒子,被个塑料袋子裹着挤在角落里,看到袋子上的标识,想起来,还是去年我打包塞到这里的。
接上电,转起来,停下来。还不至于到吹电扇的时候。天热流汗 出汗是好事,汗毛孔打开,自然降温,新陈代谢。
   
+ P6 _9 U; s9 R4 C" `& v9 Z9 S9 m2 q' d
发表于 2020-6-10 2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O7 H2 a/ g  v; g8 M  O
2588【雨情】
一早地面湿漉漉的,夜间下的,房顶上有水洼,小雨级别。
每年开春下种之后,我手机上面的天气预报界面就固定在昌平地区。因为庄子在昌平马池口地界,早先的电线杆子的编码都是马池口,那批杆子消失了不少。这里距离城里京藏高速0公里约50华里。“百里不同风”半程差别不大,这是在过去。大都市另说。你看冬季的空气质量预报,南城比北城,能有二三十里的距离吧,到了污染天,南城总要高出北城一个数量级,北城要是轻度污染,那南城十有八九为中度,污染大气多是南面迁徙过来的。夏季的雨天不易琢磨,“谁知哪片云彩落雨”所以气象预报要看分区的,南头和北头差别有时不小呢。主要关注的是降水,小雨还是中雨,几垄菜苗需要关照。雨水落下,当是老天代劳给浇了园子,我可以晚过来一天两天的,或少过来一趟。
今天周三,预报小雨,看昌平地区24小时预报:8时、9时落雨,之后多云、晴天,最高气温将发生在17时,为36℃。不是这几垄地闹的,也不会这么关注天气,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城里人关注天气和农人不一样,农人更实在,风调雨顺这一年的生计就好过了。所谓“瑞雪兆丰年”,旱了、涝了,有关饭碗。近期南方大雨,好在他们那边没有麦子,北方正在收麦,关内或许收得差不多了。
走着看,9时后上路,往乡下去,看看雨情。一路没见着雨,出高速进农庄,硬化的地面尚未干涸的水洼还在,跟城里的雨量相仿。农地里见不到积水,仔细看是落过了雨,叶面见不到水滴,早吹干了。这点雨不够干嘛的,还得浇。
隔了三天过来,南瓜藤又伸展了一尺,超出上次捆扎在竿子上的部位,它没有喇叭花的攀爬基因,不会天天向上,掉过头来自然下垂,二次捆绑,捋直了向上,藤子长得跟我个头差不多高。
浇水、锄草,角落里的大草已经开始打籽,每次过来或锄或拔,草是起不来了。赶在籽粒成熟前再锄它一遍,并施上一轮草木灰,这也是肥啊。在百度上搜索过,草木灰以钾元素为主,其次为磷,氮磷钾,植物生长有其二了。
天气预报明落雨。多下点,今年还没下过透雨。我在乡下候着。

* ~8 A0 ^! u1 E; E' m8 L
发表于 2020-6-11 2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 }# _- ?% n& W' s2 ?
+ J7 I% c+ X6 [4 H# K

& _% H, w. N, u- p1 h
2589【晴】
上午,见着剩下的黄瓜种子,又种下10穴,一穴三个籽,三分之一的发芽率也能成长十棵,每棵结出5条瓜就是50条。上一批的发芽率不错苗情挺好,小黄瓜结得挺齐整。再种一批,时令对不对不知道,先想美了,长着看。又点了十个花豆,也是上次剩下的种子,种下的两垄一棵苗都没出来,怀疑是干渴所致。这剩下的几颗种下再试试,一坑俩籽,人在乡下多住几天,天天盯着浇水,看它发不发芽。
预报中午前后落雨。午觉起来,外面阴天,北风,地面干爽。刷手机看昌平气象,是落雨的画面,正在下着,昌平地面大了,往北的山里都是,我们这片没下。
上午见着蚂蚁排队,在棚子里,一公分宽的蚂蚁带,沿着墙根,从上到下,一米多长的队伍。蚂蚁常见,但室内从未见着队伍,且它们属于另一个亚种,新迁过来的,大些,部分带着翅膀,飞蚂蚁,飞不了多远,色黑,所以挺醒目。我想起了蚂蚁搬家的一句农谚“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好像是早年看过的一部童话剧《小燕齐飞》的台词。可它们是在室内啊,其气象学意义可疑。看着它们上上下下地忙碌,尤其又飞来飞去的,膈应。不行,要处理掉它们,我这没有化学药品驱离,拿上笤帚,一阵手忙脚乱扫到簸箕内倒在屋外面,有四散逃逸飞来飞去的,终是散了队伍遁去,当日未再见到。
果然,天清了。16时阳光灿烂,这拨子雨没赶上。没关系,人在呢,没事还得找点事呢,浇水吧。上午就浇了一圈水,预报的是小雨和雷阵雨,大不了,不必担心叠加上雨水会涝了。点对点的给水,都是洗菜、擦地的中水,不过是费点气力。曾经铺设了一根中水管道,直接从屋内接入菜地,今年出了故障,下水不畅,只好一桶桶地拎出去。权当活动。
餐后,没见着夕阳,头顶云彩挺厚,高高在上,没有落雨的意思。有蚊子了,一圈走下来添了几个包。
天傍黑,布谷鸟在叫。落雨无望了。本想着来乡下听雨,雨打棚顶跟敲小鼓似的。
4 p( K. q# e; 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09:32 , Processed in 1.21645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