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9-3-18 1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o* m% I9 _) [3 q# P: k  O) Y

1 p8 E( k- s7 g  T. a1987【说古】
! q1 s6 Q- R- q5 i0 i/ |话说一个城市,每代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尤其像北京这种大城市,百年沧桑,光是名字就改来改去,北京、北平,又改回北京,城市的功能在变,一朝天子一朝臣,连都城也要改换门庭。为什么要南迁,内忧外患,为什么又北上,不共戴天还是什么,应该有讲。! J% A1 T1 p6 `% l
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生活在新北京,老北京和老北平什么样,自然是不知道。但老照片还能见到四九城,官场、市井,五行八作。电影当中也有记录,记录老上海的片子多,记录老北京的少,想不起来有哪一部。《龙须沟》也是五十年代拍摄的,外景地或许还是老样子。+ Z. q" {, y5 C5 ]' {
书里记录的多,得去看老辈人留下的东西。衣食住行,梁实秋说的吃食,梁思成记录的建筑。文学作品中,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京腔京韵搬上舞台的《茶馆》。7 S: X% O* a/ V! B% d. ~
近日看了本《北平忆旧》,齐如山老先生说古,距离现在百年的事,算得古了。老人、老事,扯闲篇。比如说到茶馆儿, 北平的茶馆有一千余处, 每一条大街总有几处, 大点的胡同中也有。一千多家着实不少,才一二百万人口的城市。茶馆分两种 一是早茶, 北平人好喝茶, 尤其早晨非喝不可。 五行八作打零工的工人大多都到茶馆喝茶, 一则茶 二则为寻工作。“ 北平的规矩是, 所有承应工作买卖之商家, 如泥瓦匠、木厂子、 饭庄子、账房等等, 答应下来工作买卖来, 次日一早便到茶馆中去找工人。 所以各行工人也都到茶馆等候, 各行工人有各行的茶馆, 不能随便进去, 因为棚匠若到厨役的茶馆, 那坐一天也找不到工作。” 说到茶资也极便宜,“ 每人每次不过茶叶大个钱一枚 、水钱一枚, 若自带茶叶则只花水钱一枚,彼时每一元现大洋可换大个钱五百枚,任凭喝上几个钟头。”
; `( I* y& r* ?9 P3 \另一是晚上的茶馆, “常请来说书人, 《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杨家将》等。 当时听书的书迷 比戏迷要多得多, 每天的听众, 最少也在二十万人以上, 比戏园中的观众, 要多十倍。”
: N$ c) U9 u1 t7 V" L# H; Q这说的是爷爷辈喝茶的日子,到父辈时已然变了章程,到我们这里一直就闻所未闻。北京的茶馆起起落落,早变了味。
" T/ U4 s9 Q, n8 F0 V- N% x* z0 |2 w: p6 n' X% D7 I) s
& n; X4 r$ I) |& U" M4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9-3-18 21: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tou学长:您好!我叫孙建建,男性。我是最近才发现育新小学这个论坛的。对此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也在育新小学学习生活过一年,您一定看见了我和尚毅同学的对话。我在论坛中看到目前主要是您一个人在这里坚守,真感谢您的执着,这让我看到育新小学的历史情怀在延续,让我感到有希望和当年的同学相聚(可能他们大都忘记了我)。当然我更感谢王培学长创建这个交流平台。因为您常到这里(尚毅同学在国外),所以麻烦您与校友联系时,问问他们(尤其是4年级2班,1962年入学的同学)相聚时能允许我参加。如果不行也没关系。我在论坛上看到有关信息也很满足。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如有可能,我们相聚。

点评

欢迎新同学!同学们现在都奔了微信,三年前吧。在那边活蹦乱跳着,你也可以去那边的新家,给我留言电话就可入群了。你班的召集人大概是王新,每次聚会能过来半桌人。  发表于 2019-3-19 09:01
欢迎新同学!同学们现在都奔了微信,三年前吧。在那边活蹦乱跳着,你也可以去那边的新家,给我留言电话就可入群了。你班的召集人大概是王新,每次聚会能过来半桌人。  发表于 2019-3-19 08:58
发表于 2019-3-19 08: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e7 M6 Q# c. F! V' Y* Q
- z  K  y9 |: r' y
1988【白玉楼】3 H. n+ q$ D' }7 l. u
给老妈念了一段书,说起老年间茶馆里说书。
8 t  T: G& k/ }: a3 i6 `老妈说起也听过书,还是她十二、三岁的时候,但不是在茶馆里,瞎子说书,在老家北门里的场子上,是个热天,聚了有上百人,前后街的族人邻居们,天黑前,晚饭后。不给钱,只管饭,大户人家负责的时候多,谁家有什么现成的就拿过来,有的做庄稼回来的晚了,吃着杂面条,给瞎子端过碗杂面汤,让瞎子吃饱了开讲。. ?( [3 {, j; L7 e9 i
讲得热闹,还带唱的,有没有响木不记得了,在露天地里讲,讲到天都黑了,“且听下回分解。”第二天接着讲,一连讲了一个星期,天天我都盼着听,我妈还不愿意我往外面跑,我还是听下来了。这辈子就听过这么一次说书的,当然是用山东话说的,也不知道是哪来的人。! `/ h' V. ~' J5 ^
我问起还记得说的是哪一段书吗?妈想了想说《张雁休妻》我问是哪个燕字,大雁还是小燕子的燕。妈说也不知道,就那么个发音,讲的什么内容都想不起来了,就觉得挺热闹,每天都惦记着去听,讲的什么朝代的故事也不知道。0 z. \$ a3 `' Y8 H
我说你等着,我上网去查查。妈说也许还叫《白玉楼》。按照大雁的雁字往里敲入四个字。还真有,故事的内容提要,说的是从前有个姑娘白玉楼,寡母孤女,娘临死前把白玉楼许配给了舅家表哥张雁。张雁和白玉楼相敬如宾,张雁苦读诗书,白玉楼白天讨饭,晚上纺线,大考之年,张雁中了举人……。! k0 D* D0 U" q
老妈说就是这段书,后来怎么样了?这段故事简介半途而废,跟上来的是广告内容,这也得“下文分解”我接茬搜索,有了,有东北二人转的演出视频,还是近年的,王小宝、孙丽蓉出演。听一段呗。咿哩哇啦,不清楚,我勉强听下来,老妈就听不出戏词。嘚,我给念一段吧,搜索到二人转的戏词,半本的戏词,往下念“女:大明一统锦江山   男:万历皇爷坐金銮   女:张雁就在昆仑住   男:离城十里有家园   女:张雁自幼把亲订 娶亲白玉楼女婵娟……”这戏词属于简单洁说,一会这半本就念完了,张雁高中后接下来被小人陷害挑拨夫妻关系,张愤然休妻。下半本的内容还得去找。我这口干舌燥,咱们也下文分解吧。
, q1 C: D/ i* ^) Q* O老妈感慨,八十多年前的场景又复活了!
  \! m# s8 J2 `8 ?* E) i
) b: j$ z  u/ S! B, _/ L0 ]! v8 Y7 P% L) T
发表于 2019-3-20 17: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q3 T" M6 D! m' Y0 F
, {8 D( M3 R) D) L  k5 ?0 u

% p9 _5 f7 m" a& }4 C+ j- ]& l1 E
' A2 t) V$ y8 Y/ F: p1 V! F
3 Z, f. Y, D$ ~* i+ q* q

; {* i+ o- }, @) r 1989【愚公移山】
. B5 O, r$ W5 B4 R( `+ W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从中国到中国》系列片。这是部怀旧出新的片子,近半个世纪的过往,我们曾经的面目,中国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0 `$ _0 N- g& y( }* D
七十年代初,一部长达十二小时的纪录片——《愚公移山》,由来自法国的电影人伊文思和他的夫人罗丽丹拍摄完成。片子记录的是当时山东荣成大鱼岛的渔民、大庆1205钻井队的石油工人、新疆伊犁的牧民、北京的手工艺人和京剧演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设中,他们是新中国的劳动典范和传统文化的代表。% K; e9 ^: o5 @
去年,法国新一代的制片人,他带着伊文思夫妇的期望,旧地重游,追寻当年拍摄的人物,追问这个世界的变化。
9 L3 \- ^5 t& c' J) S8 p看了这部新片子的第二集《又见愚公》。 同一个地点、同一批被收入镜头的人物,相隔近五十年,只是当年的摄制人不在了。伊文思早在四十年代就到延安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愚公移山》同样令封闭的中国面向世界。伊文思已仙逝多年,这次摄制《又见愚公》时,伊文思的夫人病卧医院,在片子即将杀青之际,她于去年九月在法国去世。7 F5 H* {1 `* V3 L1 O6 i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跌宕的时代,混乱、矛盾。五十年巨变,又是一个新社会,嬗变的人生。一代青年成老年,其内在的精神似乎并没变,一如既往。油枯了,油井钻头旋转得更快。那渔船更大,跑得更远。牧人的帐篷和羊群,人丁兴、畜群旺。当年的大庆人、草原牧民、三八渔船上的铁姑娘……。 “愚公”们回望历史,七十年代初,文革已经式微,工农各业,抓革命不得要领,促生产不敢松懈。大庆石油持续高产,以至于“工业学大庆”。“渔业学大鱼岛”这后面的口号不曾听说过,大概是地方的口号。那是他们奋斗的时代,也是光彩的时代,老人们无怨无悔的青春。都到了愚公愚婆的年纪了。过往的笑脸依然,他们精神上的饱满,一定是日子过得更好些了,富足、满意。
  A+ k( h$ E, q: l1 v* @) N下一代长起来了。下一代人怎么想,他们与上代人有了隔膜,面对一个丑陋和富足共生的时代,子承父业,父辈的职业、手艺。停不下来,继续前行。他们缺乏回望的视野,不会满足于当下的生活,他们理应,也已经比上一代人生活的更好了。: l' y2 Z1 H: m) ?: q
+ K! m. e0 i% }* d

9 H2 o. P7 H% F$ l, b' H* ?) x! D% C0 H; J6 z; K+ D

2 D  g) `+ `3 l8 s1990【中国】: D( @. \$ B5 h% ~, H) |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意大利、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位纪录片大师先后来到中国,用镜头记录下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四部轰动世界的纪录影像——《中国》(意大利)、《愚公移山》(法国)、《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美国)、《上海新风》(日本)。媒体说的轰动,这些影像让西方世界再次了解红色中国。现在想,轰动的也就是一小撮,像我们看西洋景似的,一小撮政界、知识界小众看东洋景。纪录片能有多大的市场,而且是遥远的陌生国度,大众哪有兴趣。
6 r/ Y4 Q) [4 H5 I$ f( g片子拍在中国,但为国人知晓的只有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的《中国》,其他三部知道的人不多,也许并未在国内公映。只安氏的这部,四十多年前可以说是臭了大街,这位意大利人也成了过街的老鼠。其实看过的人并不多,在北京,片子内部放映,供批判用,据说是又长又臭,记录了不少社会的阴暗面。那时候讲究宣传大好形势,工农兵高大形象,连纪录片也被要求塑造英雄形象、先进人物, 红、光、亮,安氏把中国人拍成蓝蚂蚁,浑浑噩噩碌碌无为。, K% c; B: o- m5 N* V4 n
我没看过这部片子,大概那时人还在边地,但在报纸上看到整版的大块文章,在电影《新闻简报》中看到过大批判的场景,义愤填膺口诛笔伐对着安氏,声讨他抹黑中国人,好像还跟什么走资派、投降派有牵连。一个上纲上线的年代,安氏有口说不清,好在他远远地在自己的家乡。但那毕竟是纪录片,基本素材并非无中生有。以老外的眼光看中国,你这里讲究“统一”“舆论一律”老外那可没这么训练有素,拍出来的东西高层人物不高兴,普通人也不看好。文革过后,据说《中国》这部片子公映过,算是平反,知道的人不多,没能引起关注。时间相隔的不长,人们的兴趣都在往前看,朝前奔。: o% J3 `6 r& i- r
四五十年过去了,到了这代人回顾自己、回顾历史、回忆父辈祖辈的时候了。现在得感谢这位意大利人为中国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从他的片子中可以寻觅失去的山河,还有我们自己。
2 P% O( w# V8 \6 X; J+ ^网上应该能找到这部纪录片吧,什么时候找出来看看。
9 ]( h$ I6 Z! O5 o. Y; ~3 N" k- N4 H) T- z. J
# [4 q8 k. I9 k  \- A, x+ Q
发表于 2019-3-21 15: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6 Y# V' Z& K3 c8 Q% h, C; ?
) t  G5 H, @4 {6 v( e
8 a0 s8 W& w. J3 [6 u  M* x
% S* E/ G0 v0 M% x2 g
, d7 o+ X/ U. w8 a2 [
- ?( ?! ]7 K! j" w2 |

: t1 B8 L5 C9 c* X2 r7 S1991【春雷】* ~8 F+ I& J6 J0 w, q- v7 R
“春分”的前一天下午响的春雷,听得真真的,闷闷的隆隆的,不是脆生生,吓人一跳的那种。悠长的雷声响过,再没动静,多响几声就好了。
: \+ v& l! p6 _+ L! H一早就阴天,预报午前小雨,出门还带着把雨伞,不为盼雨,是雨水太脏,简直就是泼脏水,穿件白衣服能给淋成花衣服,防着点。雨没下来,午后两点多归家路上,见西天阴沉沉,黑云压过来了,注定是要下,赶在前面进了家门。等来了雷声,没见雨声,更无叮叮当当下水管的敲打声。看我的书,没起身,下还是没下,听不出来。看书看倦了,起身往外望去,房顶水淋淋,下面一片的花伞,一街筒子花花绿绿,来接放学的小孩子们。: J: a: h1 S: Z
楼前的街面上天天拥着家长,雨天更显得拥挤不堪,人车搅在一起,还有几辆中巴校车。孩子们幸福吗,有人接。我们小时候没人接送。上学自己走,撑上把油纸的花伞,趟上水走。放学时,不记得撑过伞,一周一个往返,上学时晴天,那下学时也就不会带着伞,下雨就等着,晴天了再走,不记得有冒雨往家赶的时候。到了儿女这代人,我也不记得有下雨接孩子的事,一年级刚上学时接送几次,后来就不管了,自己挂钥匙。孩子放学时,我还没下班呢,接送的事指望不上。那时的学校门口也没多少围着的家长。有天气预报,雨天就书包里添把伞,八十年代已经有折叠伞了。小孩子来去自由,独往独来或者同学结伴而行,人越走越少,各回各家了。不知道害怕,或许也遇到过危险,没有造成后果,就不算什么,谁家孩子夭折了,好像也没听说过,让孩子早点独立好,自己点火做饭不行,独自上下学还成,终将他们要独立面对一个个难题和危险。都说现在的孩子早慧,但还是不放手的多。这个社会变得更危险了。网上见到视频,成都七中送饭的家长们。让人无语。
. z4 K  p7 ]* g( k# v5 U9 n9 k! x* S  O  n# V

5 H( ?4 {% c3 n" l+ M/ z( |春雨贵如油。湿了地面,湿了雨伞。雨水似有还无,人群散去,看操场上有踢球的少年。应该有足球训练课,让这场雨给搅了,天暗下来,球场的灯光没有打亮。
; Z6 `9 b1 E# y: o" D; j* S4 a3 Y/ \: S' O9 @6 P! c  f* {
/ p. r7 ^. N: _" A! Q  `$ Z
发表于 2019-3-23 16: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 e: a- W, u+ o) t
. k/ f) N4 F6 O
1992【晒太阳】
, M/ q, r1 M4 X' H停了供暖之后,气温时高时低,刮风刮来寒意,夜间逼近0℃。室温一天比一天走低,今天降到15℃,感到凉意,添衣服上身。
8 f6 t1 F: c& v# H* |8 V外面天气晴好,天蓝、太阳亮,出门晒太阳去。
; s/ s6 u4 [, ]8 l* Q歌声又起,月初公园内又恢复了周末的大合唱,挤挤挨挨又列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健康之声合唱团”的广告牌立在那里,歌唱团又添了颜色,主持人开场白的称呼为“健康之声 中非友谊合唱团”这是奔着国际化的路子去了,不过今天国际友人没到场,据说上周来过,大概是留学生们,唱着同一首歌。看着广告牌子上开列的活动安排,敢情这个团队,指挥和乐队成员还有部分的歌手,每周都是辗转东、西、北三地,分别在望京、紫竹院和这所公园开唱,一地两天。还是那位激情洋溢的指挥,指挥棒扬起,一首“我的祖国”唱响,大旗呼啦,小旗纷纷。四部合唱,起承转合,音色高低错落,排练一遍又一遍。明日几路歌手转战至“鸟巢”会歌,歌友的聚会。+ L$ ~8 W$ Q. F6 X$ Q$ B9 x5 _% S
公园转绿,柳枝嫩黄,玉兰白花、紫花。风从北面来,三月春风似剪刀,吹绿山河,此刻也吹落阳光带来的些许暖意,穿堂风似的没有个背风的地方。想起早年边地春风料峭时,场院上晒玉米,在金黄的大草垛下昏昏欲睡,只要背风,冬日的太阳都是暖洋洋的。这园子中寻不到个背风的地儿。6 H9 L/ G- u( p0 s/ _
步道上满是行走的人,大人、孩子都是晒太阳来的,只是晒不暖和。冬装在身的还好,穿单薄的要靠运动暖身了。
) @7 d, D0 H) t往器械活动区走。每天这里都有踢毽子的,冬天也见他们踢出一身汗,人已散去了。下棋的老人们没来,时候不对或者是因为刮风,坐不下人。玩器械的老人不少。我人吊在了单杠上,几个拉伸“引体向上”,肌无力还勒的双手生疼,松了手,可身上仍无暖意。柳条扬起、花瓣纷纷落地,风也时紧时松。走起来吧,跟上奔走的队伍,跑起来,跟上前面滑轮的小学生,追不上他。园子里跑过大半圈,马上就要气喘吁吁了,慢下来,身子暖和些了。- x# x3 b. A; _3 r) {: e
7 A. s4 n# j  l: z, _! v! w
& s4 g7 f, j; y# Z) ^
发表于 2019-3-23 1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humbnail_20190323_101111.jpg / C, |& p) R* Q. b, }0 _$ s, j
发表于 2019-3-23 16: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humbnail_20190323_102634.jpg - y: U  A2 L) e  B7 C
发表于 2019-3-24 20: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 ]  W! I4 a! G" {3 \' [. u: ?

# h( K0 e  c4 s
: N# k% V$ I- Y! G

7 K( r( R" O7 S! {5 E1993【变迁】
- P( u1 J# r+ o9 @7 j5 L8 i国图周末讲座,主讲人肖复兴。肖是同代人,算得老北京,除了去龙江边地的六年一直在北京待着。他讲的题目是“重温记忆中的北京与流年”这内容他讲着合适。9 Z5 h3 c# d) {) g# V
他讲了三点“前门”“西打磨厂”“粤东会馆”如数家珍。他家住前门外西打磨厂的粤东会馆,从小在那长大的,21岁下乡离开,自然是充满了感情。前门外的一片该是走遍了,为此他的文集当中记录下北京城南的旧事。他是否被归于京味作家之列,尚不知道。这次主持人介绍,肖的作品被收录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今日讲座现场爆满,晚到者只能席地而坐,在与听众互动中,提问者大多是在校生,慕名而来,都是被他的文章打动过。- y7 m1 p6 B5 c" I& \
学生们来看看真人,我也是。记得看过老肖的几篇作品,最早的一篇写他与父亲泡澡堂子吃炒肝。看完之后,那还是八十年代中期,我按照他爷俩的路线走了一趟,那时我上班离前门不远,中午没去食堂,往南走进了鲜鱼口,不远路北是澡堂子,没进澡堂子,继续往东顶到头是“天兴居”这家小店约五六张桌子,门朝西,胡同在这里往南拐了个小弯后向东延展。点了炒肝和豆汁,头一次尝豆汁,够难喝,喝了一口就给放下了。鲜鱼口还在,现在成了美食街,“天兴居”搬到了路北,面积扩大了些,前两年我带着外地过来的同事到这里来喝豆汁,改良的豆汁不那么馊了。, o% ?* ?  L* A6 l% ^5 @
前门地区的兴旺是来自漕运,明朝时运河码头退至东便门,与护城河勾连带来商业繁荣,明中期城区大水,扒了前门东的城墙泄水,形成前门外的水系街巷,今(东)三里河一带。其后入清,统治者将汉人驱赶到南城,促成了百业繁荣,再后来上个世纪初,铁路通到前门带来更大的人流货流。0 M! V  x" u% ^5 T5 ~
“西打磨厂”我去过多次。老肖说这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三里多长。藏龙卧虎,王麻子 、刻刀张、福寿堂……,五十年代光会馆就有六家,其中有他住的豫东会馆。如今这条胡同被拦腰斩作好几段,失去了旧时风貌。好多老建筑荡然无存,那家京城有名的福寿堂饭庄,一家“冷庄子”,专办酒宴大席,曾名人荟萃,现在可能也不在了吧。老肖说,那个大大的套院后来改成了银行职工的宿舍。我大概是去过的。会馆也只剩下两家,被整修后多年始终落着锁。老肖面对老街区的变迁无比的心痛和无奈。不过他家的老居还在,院子里面都长着草。
2 x, y* u! r0 u7 w; W, p5 b% {: x, t3 b

/ z& Z2 o+ v! e/ X2 b5 y" b6 J3 D* S
发表于 2019-3-24 2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25 14: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肖复兴:福寿堂的彻底消失
我一直以为的宝贝,就这样被人家弃之如履。或者,那本来就不是什么宝贝,历史从来都是人写的,而不是曾经的存在。
1 h0 D/ U& ~/ c1 K: t5 N# j# t
4 E9 A0 G$ \1 e" p+ J: H% V5 P老北京的饭庄,有冷饭庄和热饭庄之分。所谓冷饭庄,平日不卖座,只应承大型官宴和红白喜事。凡是冷饭庄,里边必有舞台,可以唱戏,所以,旧时官府家或买卖家要办堂会,必要找这样的地方。冷饭庄,是需要连吃带喝,外加可以听戏的。
2 r, ]% \, Y% a6 U# e: C4 L* D8 X. Q$ `/ s
冷饭庄,都是在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里,而且是三进院带抄手走廊的四合院。不可能在新式的楼房里,然后割成一个个的雅间。就在我小时候住过的西打磨厂那条明朝老街上,原来有一家福寿堂,就是京城有名的冷饭庄。老北京的饭庄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叫堂的饭庄最大,一般都开设在皇城周围,靠近王府官邸。当时号称京城五大堂的老饭庄:金鱼胡同的隆福堂、东皇城根的聚宝堂、西打磨厂的福寿堂、大栅栏的衍庆堂、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衍、燕都是与“宴”谐音,均宴请之意)。福寿堂位列其中,名头不小。
4 d7 n; X% }+ t- `8 E$ }3 M3 b7 |# Z( X
我从小就住在西打磨厂这条老街上,一直住到21岁到北大荒插队,对这条街上这家老饭庄却一无所知。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我,因为早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货源断档,福寿堂就已经无法经营,后来改为了旅馆,北京和平解放以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大杂院。在我的小时候,肯定是天天从它的院门口路过,却是天天错过了它。) X* H; l% e! D% g* \6 J. P

  v5 Z2 F, }1 `+ A2 ]7 x3 [9 b* H5 G0 W一直到11年前,即2004年,报纸上为迎接中国电影百年,说起电影在中国第一次放映的地方,就是在福寿堂。而且,提到福寿堂的地址,就在前门外的西打磨厂。这让我的心头一惊。这样关乎中国电影史重要的地方,就曾经在我从小生活的老街上。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个叫做雷玛斯的西班牙人,带着机器和胶片,到福寿堂的戏台放映电影,让中国人第一次见到这洋玩意儿,当时,女人还不许进去看,成为了当时一桩颇为神秘的事情。当时的西打磨厂街是什么样子?福寿堂又该在这条老街的什么位置?那个西班牙人为什么选择了福寿堂来放映电影?我开始了一次次的重回童年旧地寻找福寿堂的行动。1 ^( h2 T' d! B1 k
6 j/ e" Q  y! e% X& Z
沉埋网封的岁月,让很多事物化为了烟尘随风飘逝。一次次重回西打磨厂,却一次次无功而返。询问老街访,他们都说听说过福寿堂,却都不知道它在哪里了。
  J) K  r. K$ @0 J6 [1 z# |$ F) {$ p0 n& C& A5 y( x
不过,关于福寿堂的传闻,老街坊们却告诉我不少。
% l% E" Y' Q* o7 ?8 z0 y
; R2 ]9 W2 h" n5 u( L0 M! M福寿堂的名气大,还在于它的菜确实做得好,它是一家山东饭庄,不说别的,光是在鸡身上做文章的菜就有30多种,足以让现在的饭馆叹为观止。福寿堂名气,还在于它院子里的花坛和戏台气派非凡,能容得下几百人在那里看戏。过去老北京有句谚语,叫做“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登内联升”,说的是大栅栏的布店瑞蚨祥的孟家、帽店马聚源的马家、鞋店内联升的赵家。这三家都是腰缠万贯的人家,办堂会,请客吃饭常常到福寿堂,据说一次瑞蚨祥的孟家办寿筵,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荀慧生等名角纷纷登场,从中午12点一直唱到夜里3点,挤得福寿堂前车水马龙水泄不通,警察都来维持交通。好家伙,这是什么劲头儿?如今的哪家饭庄子能够和它相比?
# X3 h- T( M6 K) n* M
3 a8 i$ Y5 ^/ F  J, ]这倒燃起我非要找到它不可的兴趣和愿望。- g. b( a' m" c) L( ^
& Z- ^6 v1 a2 o+ W+ w
有一次,在西打磨厂的西口,终于问到一位明白人,他告诉我你别找了,早没有了。他指指西口路南临前门大街的现在大北照相馆的位置,问我:知道原来这是什么买卖吗?我说:知道,是原来京城有名的丝绸铺八大祥之一的瑞生祥,然后,他告诉我:福寿堂就紧挨着瑞生祥。
; K- x- f4 M5 G+ f: h3 q, s
) W6 B7 X9 X+ Z( \8 W* w. N  `" j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因为当初打磨厂西口最热闹,重要的买卖铺子都在那儿,光饭馆和旅店就有20多家,也都云集在那儿,那么有名的福寿堂当然也应该在那里。我按照他手指的方向,看到这个位置,现在还是一家饭馆,落地玻璃窗里挂满了一排排烤鸭,齐唰唰地伸长脖子看着我,有些搞笑的样子。& l" \6 g$ L5 B7 G$ W( k. k
& @% h: u$ G* V! X" t( ?
回到家,我又觉得不大对劲。左思右想,福寿堂的院子大,应该是有后门好进货,而当时有后门的店铺,都是路北靠着后河沿,那里宽敞才好停车运货,路南要是有后门,就顶着北孝顺胡同的人家了,这绝对不可能。
' U; K+ K& P) G7 \+ L; C! E, o! T5 q3 u1 d4 H# c, U! \
恰巧,这时候我结识了如今已经谢世的王永斌老先生,他是民俗专家,年轻的时候曾经用脚实地考察,几乎走遍前门这一带。我请教王先生,他证实我的疑问是对的,他告诉我,你找的那个地方是个饭庄子,但不是福寿堂,叫做福兴楼,也很有名,是北京城当时的八大楼之一。福寿堂应该是在路北,这是没有问题的,它的位置应该再在西打磨厂里面一些,也就是说,应该再往东。
* n, ^7 U, n/ X( L1 i) z' k. M; h2 {1 Q7 O# m' X
这打开了我的思路,福寿堂既然是家冷饭庄,就不怕藏在深闺人未识,干吗不再往里面找找呢?我便又请教王先生:我家原来住的粤东会馆斜对面路北有一家旅店,门脸很气派,还有狮子门墩,院子也非常大,有花园,也有后门通向后河沿,我小时候进里面玩过,据说以前也曾经是饭庄。福寿堂会不会在那里?王先生说有可能,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寿堂确实改成了旅店。  v) x& }$ I- s/ V" J, N6 Y
( {2 u8 _0 W1 I+ }; k4 c4 A4 s
我又折回打磨厂,那时候,西打磨厂正在拆迁,我觉得得赶紧去找,生怕晚了,给拆掉了,就再也无从找到了。这一次,走进西打磨厂中段,还没到南深沟,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因为那一阵子我常到西打磨厂转悠,居住在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了我,这位老爷子冲我客气地打着招呼:又来啦?这个“又”字,说得那么亲切,让我们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和老爷子拉起家常,知道老爷子77岁,就出生在他身后边一家小卖店里,原来是一家铜铺,他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了如指掌。对我的提问,他一一回答得清清楚楚,指点周围的那些老房子,如数家珍。我才忽然发现,虽然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其实对于这里的历史是那样的陌生,隐藏在这些如今看似破旧的老房子里面的故事,显得那样的隔膜。而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触摸到它们真实的脉搏,哪怕是从它们身上如今留下的老年斑,也能够感受到那上面沧桑的年轮。8 _- z" o6 B7 q( w
. L& C: Z* ~7 M5 r- \6 n5 F! w
回答完我的一个个问题之后,老爷子好心地问我:你还要找哪儿?我带你去找,这里每一个地方,没有我不认识的。我告诉他我其实最想找的是福寿堂。我问他福寿堂是不是粤东会馆对面的那家旅店?他立刻摇头:那不是福寿堂,那叫是淑阳旅店。我赶紧问他:您知道福寿堂在哪里吗?他说我带你去,说着拉着我的手往西走去,走了大约不到一百米左右,指着路北的一面院子说:这就是福寿堂。
) \, l2 q! R- P6 K% T
4 Q; a- Q8 C5 s5 K; U门牌是179号,是新门牌号,和我原来住的大院老门牌179号一样。心想,真的有点儿缘分呢。院墙不高,没有想象中的女儿墙和高门楼,也没有石门墩和门簪之类,只有水泥墙包裹着两扇斑驳红木门,新旧杂陈,也许木门是原前的,水泥墙肯定是后修的。门前没有台阶没有门槛,到是和原来的相符,那时车(以前是轿子,民国之后是汽车)是能够开进院子里的。原来老宅院的高门槛和台阶,都被改造而适应客人的需求。
" G( C2 \7 s5 t2 o; T+ V+ \
+ m- i3 L0 w" X老爷子挥挥手让我进去看看,经过一条窄窄的过道,往右一拐是一条走廊,廊柱和房檩的旧木头裂开着纵横老迈的皱纹。然后往左一看,别有洞天,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房檐四周环抱,呈六角形轮廓,院落一下子显得格外别致,环抱的房子,大概就是一间间吃饭看戏的雅座,后来变为旅馆的一间间房间。院子里虽然盖起丛生的小房,堆放着零乱的杂物,依然能够看得出当年的轩豁。院中央还有假山石和花坛的痕迹,更可以想象当年的堂皇,也许戏台就在这里呢,或者在后面的院子里。但是,想再往里面走,已经走不过去了,左右也被堵死了。原来应该有这样的院子四五座,而且是可以通往后河沿的,都被割去变成其他门牌号的院子了。不过,就是只剩下这样一个院子,也足可以窥斑见豹了。
4 f9 |& |" |. ~* x
+ g! Z1 I0 g: S) p) e2 @( P因为拆迁,这里的基本没有人居住了,所有的房屋都上着锁,院子显得空旷而安静,能够听得见从前门大街传来的嘈杂声,也似乎能够听得见当年的京戏,那京腔京韵和着鲁菜的香味一起弥漫在空气里。心里暗想当初那个西班牙人为中国人放映的第一个电影的地方,是在这个院子里吗?想到这儿,四周的喧嚣如潮退去,灯和一切光线都已经暗下,一束光从身后打过来,影像映在墙上面,电影开始了。逝去的一切,历史,包括记忆和想象,都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么的亲近。那一束光,正是落日斜阳透过枝桠影射过来,带着毛毛虫似飞舞的尘埃。心里暗想,一百多年前的斜阳也应该是这样的。$ E) f, @" \9 }. p+ }3 w
9 N3 f1 N" Q/ |1 V7 @
三年前的五月,我到人大会堂参加一个会议,心想这里离西打磨厂很近,便偷偷地溜出来,走到西打磨厂。那时候,福寿堂的这个老院子还在,只是走进走廊之后,在那个大院子前被木板围起的围档挡住了。透过木板缝儿,还能够看见在假山石前有一株石榴花开得正艳,在拆得一片狼藉中,显示出的生命力如此旺盛。. H8 L6 k2 M$ A; F+ ?  h

9 s1 i; D5 O) v& R0 Z3 i9 Z前几天,为写这则文章,我专程又去了一趟西打磨厂,刚进西口就被围档挡住了。老街正在开膛破肚拆得零落。我只好从长巷三条拐进,却依然被围档挡住,心里暗想别是福寿堂已经被拆掉了吧?只好又折回,从栾庆胡同急匆匆地绕出,没有想到,出来正好碰见了福寿堂的老院的大门口。围档的铁栏杆已经横挡在门前,两扇红漆大门已经被拆掉,空荡荡的大门口像豁牙子一样大敞四开。走进门没有几步,就又被围档挡住,里面已经是一片碎砖烂瓦,一片废墟。连上次见到的石榴树都已经不见。4 q5 ^9 A4 g# r+ e4 \  O. @
1 N# X' ~. |" L4 j1 G3 u: ]
我一直以为的宝贝,就这样被人家弃之如履。或者,那本来就不是什么宝贝,历史从来都是人写的,而不是曾经的存在。0 U% b. s9 {2 s( \( r$ F9 Z* |
2 k+ y. g) Q- X/ S$ x8 F  a- k
福寿堂彻底没有了。0 ^0 r! [7 e" g* r9 b/ Y

8 |# [, P3 ?4 O4 d8 O$ G0 M——2015年7月17日北京雨中
9 q2 R0 L2 }0 S# s$ _
发表于 2019-3-25 18: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m/ l7 X7 p8 e
' i( F3 X  ^4 ]) J, P9 V
1994【沦落】  m( X; c" }& d
老肖痛心疾首的模样,几次提及前门外“沦落”。$ A2 F& H* l2 ^( Q4 G  D+ F
去年我走过前门外的西侧,街区重造,南北向开出新道路,东西向的老街被截成段,好像比前门东少切了几段。胡同缩短,房子翻修了。西河沿的劝业场保留,廊坊头条、二条的烂房子翻盖成新的。门框胡同还是那么破,里面的餐食,大概除了那家卤煮,别的都不敢问津,我前几年在那吃过半碗,带上外埠过来的朋友去品尝,两人来了一碗,褡裢火烧再早几年吃过一次不想再吃。大栅栏算得完整,但西口连接的是车水马龙的大街,和西边的胡同断开了。如果是老街购物,走趟大栅栏就足够了,但是要体会宣南文化,再往西似乎就大为不便了。南北向的交通方便了,古老的街区消亡,有利有弊是否合算呢?
. ?4 O1 |# }* y1 [) `& F古老的商业街在变化中,早年的八大胡同,人被取缔了,大北照相馆从胡同内搬到当街,会馆变身大杂院,戏园子没剩几家。一变再变,近二十年变化最大,改天换地,新业态进入。至少目前这里没了人气,老人迁出,情愿的也有不情愿的。廊坊的几条胡同静下来,干净了也安静了,见不到几个人。我早年曾住过那处“留香饭店”,在大栅栏西的斜街内,曾经是荀慧生的院子,三十年前还在,我看到门楣上的残迹。二十多年前我再去找寻,竟然没能找到,改换门庭,多是灯光广告幌子。不知这一轮大改造是否留存了下来。
! c+ g& h  x2 a, v1 i0 Z6 Y; _外行人看热闹,外埠人看前门外,大概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轨电车,灰墙黑瓦的小楼、店铺,似乎这就是老北京的前门外街景。在老肖眼里都不是那么回事,东三里河近年修出一段迂回的水景,老肖比喻说是一浅碟子水,哪里有他幼时河的模样,太小儿科了。当局还当是大手笔的杰作吹嘘。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沦落了还不知。4 \8 b! A0 K# A" @& Z' r/ B3 r
网上查找到“福寿堂”的下落。我忘记了是哪位同学跟我提到过,他住在西打磨厂银行的宿舍。福寿堂在这条胡同的中段路北179号,大院子,后门直通河沿。我去过的是路南的那处,后来改建成人民银行招待所,建筑格局四四方方,两层,天井上扣着塑料透光的大棚,八九十年代我到过这里几次。不知现在还安好吗。
( f$ Q* B) f5 Z: c. _
3 R" r5 w8 n9 [$ u  X" R; y  x4 G  m  ^
发表于 2019-3-26 2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A3 U! ?2 f' g/ Z  q8 T1 y
2 w# Y2 r/ A! _! b" f3 P
1995【带娃】$ A# k! r0 y5 s9 v
上午老张过来短信,我电话过去告知在往影院的路上,一块儿去看个电影?不行,带着孩子呢,一会儿去景山爬山。那就午后见个面吧。3 _( H& q( f' i8 i! t
午餐后往老张那去,路顺,才一点就到了。进门老张那正在饭厅内给孩子喂饭,菠菜片汤。老张让孩子叫爷爷,孩子利索地叫出来。头一次见着孩子,两岁多,还不能自己拿勺子吃。老张说自己吃就得弄一身。孩子戴着围嘴,橡胶的围嘴还带着个槽,掉下来的饭菜都能兜在里面,不过凹槽里面干干净净,孩子嘴壮,填进去的吃食全下了肚。
# V) q" h) g6 z/ e我说这习惯不好,饭桌子上还立着个视频播放器,动画片看得挺认真。吃饭还带看片子,对消化对眼睛都没好处。/ i; m# m% w8 R! P7 Z
孩子很快吃完了,还坐在他的高凳上看片子。老张打开微波炉给自己加热包子。这孩子出生后就长在这了,小辈的都上班,老人看娃,见天的,周末才接走,可把老张给拴住了。老张说这比去年好看多了,去年还得老抱着,现在可以四处跑了。5 l2 g3 h  t* P- ~0 \* O! _- j
有了小孩子家里就大不一样,满地的玩具,桌子上也是。小汽车、挖土机,大大小小。老张说孩子坐的小推车子换了四辆了。7 l/ c  M) D7 M7 W8 {  e
孩子张口说:滑滑梯,爷爷从高处往下滑滑梯。说了一遍又一遍,还用手由高向低比划着。是看了片子中的画面还是想去滑滑梯了。一会儿又说:起晚了,没有去爬山,起晚了,没有去爬山。我说是,去晚了人家那就关门了,下回你早点起来啊。小人跟我点点头。行,表达不错,虽然口齿不大清晰,还是能听明白,跟我这生人沟通顺畅。我又问了一句:你几岁了?“我一百岁。”我乐了,这孩子知道一百,不得了啊。老张说他能数下来一到十,他爸妈周末带着参加早教班,现在的孩子比咱们那时候可聪明多了。
  v, f8 Q+ M% Y' p孩子被从高凳上抱下来,跑到厅内抓小桶和铲子跑过来,跑得挺稳当,刮刮地铲地,地下啥也没有。一会儿返身跑回去,又探头探脑往这边看,一个东西扔过来,“香蕉”,又一个,“汉堡包”都是玩具模型,“不许扔了”,“该睡午觉了,上床,先把玩具给收了。”行,小孩子不错,把饭厅里的玩具捡到个容器里抱了回去。4 Q( \; z$ F2 z  o
爷俩进了卧房,老张说等把孩子哄睡了再说,不一定能睡着,孩子精神头大。
+ ~  S+ X* j: p- y我在厅里面翻看手机,卧房内嘀嘀咕咕,足有半个多小时。听到里面似乎有胡噜声,真的假的?安静了一会儿,门开了,孩子又亮开了嗓门,觉是睡不成了。. W. V& X; F' V

. C, ^& c1 F. M9 J* w# z+ k, G# N) V2 E+ C5 `  b
发表于 2019-3-27 17: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R& g2 d5 m2 {! d8 l; B" t

' D7 @8 E: i2 x0 W) o! v1996【拴住】
' v( U: {, L. I5 g: b) K/ `6 {( k孩子留在屋里,也许能睡着,不理他了,老张拉上卧室门。3 L8 P6 @6 d8 m' k% B" o9 h2 n4 @
天天这样,中午爷俩一块儿倒在床上,得哄着,讲个故事。这小孩子能说,叨叨叨的,看的出来,大人们没少费口舌。说着说着,大人有时比孩子睡得快,今天大概不行了。上午没出去活动,没累着就不容易入睡。我说这天天熬着什么时候是头啊。老张说快了,三岁幼儿园收,九月份就入园,都联系好了,六铺炕附近。那可不算近,别不是又得劳你老人家接送吧。老张说不会,他们上班就给带过去了,怎么也比天天在家待着省心多了。走着看吧。
/ X2 h% L6 t2 K$ k& a* ?自打有了这个孩子,老张就出行不宜了。送孩子他奶奶家,又太远,指望不上。得了,老人发挥余热,总是自己的孩子,不是为外人忙活。光是一日三餐就得紧忙活,孩子的饭食还得另做,吃不到一块儿。0 ]2 O% D  a8 a, N" }
我说你这小区里这么多同事,都有小孩子的,找两个对劲儿的家庭弄一个“互助组”三个孩子在一块儿,每个家长负责照看一周,轮流值班,这样家长有个轮换,孩子有玩伴,多好。老张说,现在的孩子太独,弄一块儿还不打架,自己的玩具见不得别的孩子碰,不成,不成。现在的孩子哪有咱们那时那么皮实 ,出去都得一对一的盯着,这院子有的孩子上了中学还来回接送呢。8 M- R6 n5 g; A
还没试过就先说不成。我说,我的建议是有根据的。我家那小辈的就是采用互助组方式,就是上了幼儿园也经常有放长假的时候,上个月就放假两周,她们几个当母亲的就轮流看护,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一块吃一块玩,中午照顾午睡,孩子都挺高兴的,上班的家长也可以少请假。
/ A3 K0 P& }8 y; n7 I* Y老张说平日里只要好天就去逛公园,北海、景山、中山公园,推上小车,坐公交车过去也方便。我说这挺好,能到外面晒太阳、玩土、爬山就别在屋内囚着看电视。老张说,是这样,我这孩子身体好,不生病。
$ V# D9 @' q4 m  y) j0 s, Z/ m; R. h) V7 I快四点钟我告辞了。老张还有做晚饭的任务,我也帮不上忙。孩他妈俩口晚上也回来,三代人吃饭,得像点样子。
- i$ Z. m5 x/ h  O! l
* V" z8 k8 \7 C% W
' ~/ X; M0 \4 j& Y" l
发表于 2019-3-28 11: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Q  o& ^, c' v
2 W4 Q# P# x; P  Z9 i
7 Y; v+ D& ?" {; t9 U" o

* U, |9 X' R5 B
! W2 z2 N$ J5 f& u4 K
1997【耳听为虚】
- [! X0 J1 e* Q& C9 n/ ~今天翻旧报,几天一看报纸,不算太旧。周一晚报的第21版文娱新闻,近一版的篇幅报道了周日国图讲座的内容,题目为《肖复兴的讲座有浓浓的北京情感》,正好我周一也写过《1993》和《1994》,都是现场听众,看看记述的有何差别。+ z& o$ `; ]- k, P
记者的文章篇幅长,内容多。我写的东西只是片段且夹杂些私货,私货更多些。要想知道老肖说些什么还得看报纸,基本内容在那了,且扬善抑恶,输出正能量,演说者负面的情绪存而不论了,这是当下媒体人基本的行为准则。
( r4 k) F4 z8 t: Y/ A/ X对照报纸,我回看了写下的“豆腐块”,看出毛病来了。其中我提及老肖谈到明中期京城发水,扒开了前门东城墙的口子泄洪,大水往前门外冲去,形成新的河道,东三里河。我落笔时也在疑惑,内城多大的水,还要扒城墙,这工程太大,而且前门的城门洞不是一样可以排水吗。听到这段时心存疑问,就想到拆墙的工程,好像不大合理。要不就是老肖那口误。现在看记者的文字记录“在前门外护城河开口泄洪”。许是我听差了。但不管怎么说,扒河是顺理成章的事。0 E' {" K9 k' @& d5 b" X
其二。记者文中记述了“刻刀张”。说及齐白石老先生来西打磨厂“专程登门”感谢。感谢是不错,还备了厚礼,题匾赠画。但好像不是亲自登门,是委托他的那位弟子上门致谢的。又是我听差了?到底齐老先生走没走这趟?
3 Z3 K+ h0 ]3 {& O3 ]眼见为实不一定,耳听为虚的情况不少。都是现场的观众听众,听差了的,理解不一,记述两样的都可能。实事求是也就是力争,实际做到不容易。好在有现场的录像和录音。看这篇记者报道的文章,内容详实,该是有现场录音为凭据的。国图的讲座不少会在它们的网站上发布出来共享各界,想弄清楚还有机会。其实弄清的也仅限于他是怎么说的,至于事实如何,几十年,几百年的事,老肖那也是口口相传过来的,到底几分真?1 _; g% T/ U: F4 U- g, H' K7 z& l
我写的豆腐块中尚有错误,前对后错。老肖家住西打磨厂中的“粤东会馆 ”同篇文章中,第二次出现时误为“豫东会馆”,差出好几千里地。
  h- q8 ~9 I* h) \; [/ n$ Q* t
6 U/ C" N; ~; I$ L, z, N7 n( `9 @$ l
4 ^  V& {" U( `$ x. ~% d& m
发表于 2019-3-28 12: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肖复兴重温记忆里的北京与流年

0 I6 j0 s8 \6 V' d" v
2019-03-26 09:12:11 来源: 北京晚报
& S/ K  s( @; r, U/ n  Y

* K( w! Z8 {0 i6 N* f6 @
- Y: ]& I- v+ P/ M) s0 h
9 C% k; }0 F# E
关注新华网
, U* U; G$ K+ g  s
  ~1 d$ q8 I- L, c6 c
微信
* V3 Z1 c) R* i) R
微博

$ U2 u2 ~  M$ Q. ^6 ~
Qzone
' Z$ E( w9 x6 _% }! S

( [2 W  G: g4 |0 M$ o9 K  }
/ K; o- [  [) d& |
  作为“2019品读北京·悦享书香”系列活动之一,肖复兴“重温记忆里的北京与流年讲座”昨天下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熟悉肖复兴的读者都知道,他对北京的老院、老街巷、老建筑有着浓郁的感情,多年来走访北京的古城风物,将许多属于老北京的回忆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就拿2017年的散文集《我们的老院》来说,书中的场景和人物故事,都发生在那个曾叫“粤东会馆”的古老院子里。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肖复兴的亲历记录。该书入选了当年“中国好书”,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因此,此次讲座请到肖复兴来讲老北京的记忆,可谓再合适不过了。许多读者慕名而来,他们之中有的从小就从课本上阅读肖复兴的文章,有的则与肖复兴一样是老北京古城风物的爱好者,讲座还未开场,报告厅内就已被读者挤得满满当当,站无虚席。
  有意思的是,讲座现场,肖复兴首先聊起了“题外话”,他想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与图书馆的缘分。他讲起1980年代初,他正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听到广播里讲到在天津有一个副食店的会计,一家三代都住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家庭关系却能处理得很好。他觉得这是一个写作的素材,便独自一人前往天津去采访。采访完成后,肖复兴便想趁热打铁,就近找地方写作。找来找去,他找到了天津市河北区的图书馆。肖复兴在图书馆的书桌上奋战一整天,写出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这样的写作效率让他至今都十分感慨。“图书馆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方便的、非常温馨的地方,让我有了一个‘安家之地’。”
  肖复兴认为,图书馆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讲,成长的作用与其他的地方不可同日而语。“博尔赫斯讲过,天堂的样子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是我们向往的一个天堂,我们可能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目标,但是图书馆起码给我们提供了达到目标的一个路径。”
  前门街区的兴盛源于漕运码头南移
  肖复兴自认为是个“北京的老人儿”,从小在北京长大,其间除了六年去北大荒,基本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不过他坦言,让他来讲北京,自己仍然觉得忐忑,因为北京这座城市太博大精深,无论讲到北京的哪个方面,都会挂一漏万。肖复兴依次从前门、老街、老院三个角度来分享自己熟悉的老北京记忆。
  肖复兴自小在前门附近长大,他对前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在北京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前门的位置至关重要。没有前门,可以说北京的历史就塌了一半。前门历史街区为何会形成呢?肖复兴总结了三个原因:其一,自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大运河的漕运码头从什刹海南移到东便门角楼下,从此带动了南城的发展,前门与东便门不过四里地,便也成为了重要的区位。明朝中叶,北京城发洪水,在前门外护城河开口泄洪,形成了如今的三里河。肖复兴认为有了水系,是前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和地理依据。其二,清政府当时下令内城内一律不准设立妓院和戏院,所以这些场所纷纷从内城搬出,落脚前门地区,造就了前门地区娱乐业的繁荣和商业的繁盛。其三,清朝末年前门火车站建成开通。“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前门地区的繁荣度大大提高。
  肖复兴还补充了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的老前门地区的布局。他讲到,前门楼子和箭楼之间,早先是有瓮城的,瓮城的月墙下曾经布满了店铺,后来瓮城在民国时被拆除,但是肖复兴仍记得小的时候,原瓮城的东西两侧还有观音庙和关帝庙,观音庙是民众求子用的,而关帝庙,每年五月十三的时候都要举行给关公献大刀的仪式,非常热闹。他觉得这两个庙后来被拆除,非常可惜。
  当时的匠人很受尊重
  讲到老街,肖复兴认为,西打磨厂街、西河沿街、鲜鱼口街、大栅栏街这四条街巷,是前门地区最不可忽视的街巷,其余的小胡同都是由这四条街巷贯串起来的。这四条街巷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各有分工,大栅栏是商业街,鲜鱼口街集中了食品和鞋帽,西河沿街有劝业场,西打磨厂街的饭店和旅店特别多。
  这其中,他对西打磨厂街的感情最深,因为这是自己家门口的路,讲起这条街上的门脸和商户,肖复兴如数家珍。比如,他讲到街上一家远近闻名的“刻刀张”,这家人从河北来到北京做学徒,学了铁匠,慢慢发现北京人洗澡爱修脚,于是就专门打造修脚刀,很多洗澡店的修脚师傅都买他们家的刀,让“刻刀张”很快出名起来。后来,在一名画家的建议下,“刻刀张”转型打造用来做木刻版画的刻刀,很快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光顾。其中有一位顾客是齐白石的女弟子,她买了刻刀送给齐白石刻印,齐白石非常喜欢,于是问来了地址,专程登门拜访“刻刀张”的老师傅,还为他题了匾额,送了两幅画和一副对联。
  “老一代的艺术家对这些匠人都非常尊重,因为他们觉得我也是靠手艺,你也是靠手艺,他们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并不会因为我挣的钱多就会轻视你,”肖复兴说。
  希望更多人关注北京的老街巷和老院落
  肖复兴家住的老院,就是位于西打磨厂街的粤东会馆。肖复兴表示,全国任何一座城市没有像北京这样集中了如此众多的会馆,北京的会馆又大多集中在南城。他认为,会馆是研究北京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肖复兴回忆他从小住的粤东会馆的格局:“典型的三进三出的院落。有二道门,有影壁,有集资建馆的石碑。西厢房已经没有了,东厢房最里边住了三间,就是我们家住的。”肖复兴说,去年下半年他专门带两个小孙子回来,想再看看这个老院子,可惜大门已经锁着进不去了。小孙子隔着门缝看,说:“爷爷,你以前住的房子这么大!”肖复兴无奈地说:“这么大是院子,你要进到里面那三间房子就知道,没多大。”
  肖复兴感慨地说,老街巷、老店铺、老院落,这些地理遗存实际上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活的见证、活的标本、活的注脚。他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北京除了有故宫、天坛、颐和园这样的大景点外,更多的是铺铺展展的街巷、大大小小的院落,它们是城市生存的细胞。“我们认识它,保存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改造它,建设它,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讲座最后,肖复兴引用两句话做结语。一句是武汉大学教授张再元说的:“只见高楼大厦,没有历史痕迹,保留的单调繁华的城市形态,会让人和城市一起失忆。”一句是加拿大著名建筑学家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话:“城市必须保留一些各个年代混合的建筑,保留这些建筑的意义,绝不是要表现过去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衰败和失败的痕迹,这些旧建筑是不可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
  肖复兴的讲座持续两个小时,现场听众报以热烈掌声,尤其是他对老城保护的呼吁之声更是引发了众多听众的共鸣。讲座之后,许多听众迟迟不愿离去,围拢在肖复兴周围继续与他攀谈讨论着。(记者 成长)

2 I) h" N; h0 T9 y8 Z2 L! z
9 M% s7 R6 n: A( h- c$ v. V6 R( B8 B

0 d6 ~4 `7 H; _% i1 n0 `& V  D

( D% p% _) f) m$ Q6 h( i& r1 y! L2 r( l$ X7 H5 h
发表于 2019-3-28 2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c/ T( y- i4 E5 r. `# T; I
6 H# z9 D) s* e4 r% l
3 |& A% l  a; F: s, Z% r  U- \

; ?" Y( P! K/ q3 h, D4 V1 ]1998【书铺】+ d/ \) D' b& W& |! F+ e/ i4 D3 g
这些年逛的最多是超市,肉蛋奶粮菜果,大的“家乐福”小的家门口的“超市发”。百货店、专卖店很少去,没啥可买的,家用电器一用多少年,没有更新的欲望,所以老人家的消费不容易拉动,要不怎么旅游团都不喜欢老年人呢,进了店不买东西,不像年青人看什么都新鲜。倒是书店常逛着,但买书越来越少,借书方便就不一定要买了,不就是为看吗,一过性的,看完了就上架,还能看第二次吗,基本上不可能,不作学问不查资料,这就更没必要买了,费钱不说,没地方放。再过些年还得有劳后人去处理,那还不如自己了断呢,所以就不买,至少要少买。% b4 `+ H' ?; B! a  S& W
不买但可以看,路过时进去逛逛,走来走去,注目而很少动手翻页,眼花缭乱一片片的新书,看看封面、书名、作者,谁还在当下写作。旧版书又上架了哪些,五十年后进入公版期,谁又开始热络了……。6 `2 {; }) }$ M1 D

: z3 s" M6 n' O8 z1 L- g) p
! ~" X! D, C; t
书中翻到齐如山老先生记述的陈年旧事,说的是北平旧书铺 ,如下内容“在柜台上售书外, 里边屋中总 陈列着几张八仙桌, 预备人去看书。 想看什么书,他就给你送到桌上来, 倘若自己研究一件事情, 记不清应看何书, 可以问铺中掌柜的, 他便可以给你出主意, 他铺中没有的书, 也可以替你去其他铺中去借。看书时吸烟有学徒替你装烟, 想喝茶给你倒茶 ,饿了代你去买点心, 看书的是熟人, 有时他不要钱,他还可以请你……。 不但此,你在家中想看什么书, 他可给你送去 ,看完了不买毫无关系。比方说自己想做一篇文章, 应用的参考书家中没有, 也可以去借, 只管说明是暂作一次参考, 你看完了他便取回。 如果他的书铺当中没有这些书他可以去代你借, 你看完之后, 他代你还。 如果老不买, 书铺岂不赔钱吗? 其实不然。 掌柜的说, 书铺的买卖道路最窄, 平常人不旦不买而且不看, 所来往的只是几个文人, 文人多无钱, 也应该帮帮他们的忙, 而且常看总有买的时候, 倘若他给你介绍一个朋友, 做一批大点的买卖 也是往往有的事情, 这哪能说是他白看呢。”
4 u: R* E0 G6 s* z0 }9 L0 X  c8 W0 o' k
* \% }+ r' c7 G5 H! [% I
这种书铺子随着老人的离去,也难见到了。我们这代人一开始经历的就是“新华书店”柜台里外的买卖,没有啰嗦的时间。旧书店也有,进门常有一种发霉的味道,难得去。六七十年代,王府井、西单、新街口的老书店都逛过,好像都叫“中国书店”我的一位长辈还在西单的那家当营业员。我逛景没买过。
$ y' |+ }  l; A. z7 A; X. n$ U& C
0 a2 S4 Q$ @: \2 T

; R4 y4 ~% p. C; F6 q0 x0 \# Z2 l  Y6 b- ~* H' f7 u

! s% }0 |% d7 I6 W9 `1999【书店】# E& J* g2 b: B0 Y  j. }
改开之后,图书业变化大。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日子结束了,国退民进,民营书店发展壮大,各类书店、书屋、图书大世界星罗棋布,还有书市,一年几度嘉年华,同业扎堆,找处宽敞的地方摆摊销售。品种多,各家出版社、书店参与其中,另外是打折销售,颇有人气,出版社还拉上图书的作者过来签售。早年这种方式购销两旺。八十年代时书市开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地坛时候多。这两个地方离我上班和住的地方都近,每年都要光顾。3 `# J6 q' r% E9 J$ G3 _) N7 Z& {6 g
书店繁华二三十年。到现在网络覆盖、电销快递新业态,网上书店有价格优势。传统书店又见式微。6 d( @: Y5 B( N0 `1 W+ L! w" X
去年新街口的那家新华书店倒了,离家不远,去过不少次。不倒的是西四那家老店,也快七十岁了吧,从小我就进出这家,买小人书、字书。去年我路过时又进去一趟,也早就开架售书了,增加了些文化衍生品进来,文房四宝、台灯、桌椅板凳……,占据不小的地盘。民办书店呢,生生灭灭的,绝对数量大概并不少,小店容易生存下来,艰难支撑。小店如果能按照旧时的书铺经营,人缘好,也许能笼络住读者,但店员的学养不易成就。" ^$ Q( ~0 r0 c" {0 Y
早些年,八九十年代时,西长安街民族饭店路南有家民办的“三味书屋”好像多少有些旧书铺的影子,买书有导购,老板亲自来,或者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助查找,没有的书可以记录下来代你去找。楼下卖书,楼上茶座,像我这样的老熟人茶是白喝的。周末常有讲座,在楼上的茶座,老板几次跟我说可以来听,后来有了电子邮件通知,可我一直不曾上楼坐过。不过每次去那里总要买几本书,没有折扣的。十多年前再从那里过时,店家的幌子撤了,老板曾几次说过干不动了,又没人接手。那处大房子早就被多少人盯上了,现在房子还没拆。人告老还乡。
6 \& L6 n8 Q* R) O' ~1 w前些年西四丁字街砖塔胡同口开办了“正阳书局”,以“北京”专题的图书为主,电视内看到掌柜的还在跟顾客聊天,探讨老北京的沿革、掌故,有点老派。我几次去都没见到掌柜的。
' r2 L9 ]) _7 ~( r' X; l1 l+ J9 l/ O3 H  ^; E4 ^/ z
2 Z8 b5 c/ p: E7 Z! {- u
发表于 2019-3-29 16: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Q: |2 g7 N# Z
+ z7 m: b( O; i6 [! S

( Q; p+ e0 I* Z( v: }$ \% x1 A$ e" f8 _6 `5 \3 }+ d

8 s. _# H; M  I  a5 P7 X6 S# O2 U4 b2 Q$ \4 ^/ ~7 B0 A( w

% o: o8 c: [. L0 o% j! P2000【逛书店】
1 m% V2 U2 }+ v5 I“西四新华书店”我去的次数最多,多也是相对的。从来没在书店内蹭书看,不买而没完没了的看,过去(六七十年代)没这规矩,不像现在,蹭书看心安理得。因为离着近,小时候住在西四北,九十年代初,上班在西四西。在这里买书,早年是给自己买,家里大人带着过来买上几本。也曾在这排队几个小时,为买本《欧阳海之歌》,大概是1966年的事。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在这里的机关服务部一次买了几百册书,支票结账,书店把书运到单位,《白话四书五经》之类的。
6 d3 @5 d7 K6 X9 W% e" A# B
# J+ s% q8 Z4 ^8 O( w, m

# R) `' E: J2 P' |( j! T在书市购书。早期打折并不多,主要是种类多,那时也没有网络,全靠实体店,书市将众多出版社、书店最大限度集合在一起,至少持续一周时间,购书人走马观花,开眼界。记得八几年第一次在太庙书市买了部缩印本的《辞海》二十多元。再一次碰到作家签售,下午时分,两位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中年的是位翻译家,买了本他的法文本译作,还签了字,这书什么名字,看还是没看也记不得了。另一位年轻作家毕淑敏,那时看过她的《昆仑殇》,在杂志上刊载的。没见有人过去签字,我没往近处靠。出名够早,但免不了坐冷板凳。前几年我最后一次去书市是在北边的奥林匹克公园,搭起好多个大棚,熙熙攘攘,还掺合些讲座安排、新书发布会、音乐会。这些年书市没再去,也没太关注,要是近处,很可能走一趟。电视新闻里几次看到过国内书商参展“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 ”图书走出国门比普通商品难度大多了。
& O( B( v; z- y$ l! h上个周日路过西四,进了街边的“藏书楼”,就在原来“红楼电影院”的位置,电影院改藏书楼了。这里卖书也可以阅览,配套的有简餐。但简餐太简了,咖啡、茶水、面包圈、蛋挞,想认真吃饭的人坐不下来。藏书楼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但哪次也没能坐下来看书。这次是想坐下歇歇脚,还是没能坐下,主厅内下午有活动,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中,拉上了禁行线,偏厅内座无虚席,都是泡书店的大人孩子,偏厅里多是些童书,看书的多是小学生们。孩子们在这泡着比在游戏厅里要强得多。: X- u4 M2 Q# [& U6 T+ G* l. }
- X" d$ @/ @9 g( D/ z, T) C

/ Q9 T# w5 x8 t8 N, e* q
发表于 2019-3-30 0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我一有空就到这里看您写的东西,当您写到1000回时(大约在2016年七月),我曾经有过一个点评,您写的东西除了联系老校友,还谈时事,讲历史,聊家常,崇尚孝道,无所不含。时间过得这么快,都2019年了,如今您写到2000回了,其实,哪只2000回啊,2018年初,因为黑客病毒,还丢失了一大批贴子,另外,您还有专栏,另外编号。只要有利于身心健康,希望您继续写下去,记得您曾经说过,有您在,阵地在,祝您健康长寿。
.

# ]$ R& h8 ^/ Z- R, E* g. ?
发表于 2019-3-31 10: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D; T' B; ?* j  M  D, l% J3 V4 F/ [( w$ G# P" \
1 n" j& b$ ?, i

' l/ o& J! P+ ?, b0 N' l
" _$ E0 d& H: d# q
2001【回首】
% d  E7 \# }3 K' f站在了2000级的台阶上。尚同学说1000是在大前年的七月。返回去找寻,已然不见踪迹,缺失了近两年的网页内容,没地找去。就是那次网络的塌陷,使本已萧条的园子彻底荒下去了,我那“人在阵地在”的壮语不可寻。但还是身体力行了。
7 S( O4 L) c4 V, `% T《居京琐记》走出的第一步是在2013年的初春,刚退休,没事找点事做。这里正是聚会的地方,见不着面,说说话挺好,以文会友,有这个平台就用起来。跟打牌、搓麻、打鸟一个意思。其二,说些社会、个人琐事,鸡毛蒜皮,生活不就是这些吗。“莫谈国事”对老人家们还是适用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天下大事,谁能说得准,说不准的事,还是别激扬文字的好,省得以讹传讹找来麻烦。愿意的凑在一起,还得是对劲儿的主儿,餐桌上痛快痛快嘴,敞开了说。生活都是具体的,柴米油盐,说点家长里短,沟通彼此,同学们的动态,张三李四的活法,能借鉴、启发最好,聊闲篇呗。去年以前,一稿两投,我在“凤凰网”还有另一片园子,那边是曾经龙江的同事们。但在半年多前,不知何故,我只能浏览,不能写文,是被封杀了?重新申请登录,一套手续下来,还是不予放行。联系网站客服,无人理睬,凤凰涅槃了。其三,写点“豆腐块”也为了自己,目的健身,身心健康,江河日下之际,动笔就得动脑,疏解发散 减低老痴的风险。5 G' z1 @8 A8 g$ R6 q9 Q8 Y
曾经热闹的园子,同学来来往往,七嘴八舌,日常生活、心路历程、同学情谊、校园生活都记录下来。“一切写作都是回忆”,留下来,留住了。五年河东三年河西。同学们追随新科技进入微信朋友圈,老园子冷寂下来。老北京网也算得处故居了,像残存的胡同,越来越少和败落。但能留下来,还给我们保住了块回望的地方。老街坊还在呢。& m: G" P1 t/ U) ^9 b5 o
也不知道我会写到哪天,个人的健康?不知眼睛会不会出问题。希望能迈上第3000级台阶,不知到时借以栖身的这片园子还在不在,都不容易,传统的网站生存不易。老张那天说原来的网址上不去了,点击之后打不开,浏览都不行,让重新登记。不让走捷径,那就只好绕道走,百度搜索到“老北京网”主页,下拉至“文化生活”栏目项下点击“老校友”,我会在“置顶”的位置候着老几位。
6 c) Z9 J  ~) }) o! y0 j9 T) \: z
/ s% F2 D4 {+ ]/ c+ k- o+ t2 d& z" r2 E
发表于 2019-4-1 1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3-31 10:03) i+ B" D/ I) Q0 J0 ^1 g1 v& j6 \
2001【回首】; |3 }* N; }/ K8 P% }8 n- K  j
站在了2000级的台阶上。尚同学说1000是在大前年的七月。返回去找寻,已然不见踪迹 ...

- M6 I# E: ~5 _- U3 {2 J0 J所言极是。“壮语”可能是我记错了,或者不是您的原话,或者只是我的愿望,总之,身体力行,希望在育新栏目继续看到您写的东西。
发表于 2019-4-1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E7 T* U# i- o+ T3 {+ Z+ S
( S+ U  L, ~( }
7 h0 R* \8 n1 t" @
8 b/ `: W# [  N# B
4 L7 a/ K5 [/ e; \3 _
2002【早春】0 R; Y; d% ]6 p1 _# R
说今年春来早,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早了半个月,露地已是桃红柳绿时。  G& u& d, d; [  _% y7 s6 h1 e* m
现在的人会享受,矫情,有绿见花就往前凑。过去人好像不这样,至少不大众。衣食足后就寄情山水,看晚报头版的彩照,玉渊潭的樱花怒放,花海、人海,上周日的照片,一周过后,该是落英缤纷了。再现网红,又见奇葩,满树的大妈,身手不错攀援上高枝,争艳为哪般。是棵什么树,擎得住这么多的千金,夺人眼目。说来现在的人距“山水”远了,住院子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就可以侍弄花草,在门前的院子里,小孩子院子里抓不着蚂蚱,也能抓着蛐蛐。往外走,出了城门就是野地,五十年代的老电影中留有记录。现在不成了,人摞人住得老高。野趣得专程的往远处去,哪还都踪着人。见着点景就一通的拍,人手一机的时代,秋叶、春花伴着美人,这一刻指定自己是美的,忙收入镜中,接下来或许点击之间就共享了。
0 L+ g7 q& M) l5 U- p- v6 G- q$ f; d) ?
- T+ E: b5 H& W0 T
动物园内绿了一半。花期有先后,累累玉兰开得热烈,可惜不是果实累累,不过一周,落败了,滋生出新绿。迎春花放的时间长,小石桥前的那丛黄灿灿的两周都多了,梧桐、柿子树还在冬眠,湖畔的柳枝日渐丰满,作为景观树它的绿意最浓,初冬落叶晚,开春又是第一批发芽 ,扮上新妆。
- k0 B! K* c# C0 n5 W过了小石桥往北去,去年新植的小树,路西那排枫杨齐刷刷长芽了,扎下根,熬过头一个冬天,生长起来了。路东的一排欧洲小叶椴,也是去年新栽下的,依然是干巴巴,但灰暗的枝干似乎开始泛红,这是蓄势待发,下周一定会萌芽。京城四季分明,各有其景,冬景最为单调,尤其匮乏落雪的点缀,冬去春来的期待成为了人之常情。0 ~3 j; \+ S# N0 ]3 Y
路快到了北端,几株紫叶李高高大大,花开得正旺,粉白的一堵墙般,花瓣飘落一地。它身边一棵高大的西府海棠,绿叶红苞,含苞欲放,再又两三个太阳,就是它的盛花期,千万朵将一同绽放。+ v! w9 m$ c5 _
迎面路中央立着棵老梨树,暗灰色庞大的树形,走近了瞧,它也萌出了新芽,白色的梨花也该放开了。不记得它开过花,太老了,无花、无果。活着,看着它身板还算结实,没有被包扎或被铁杆子支撑着。老当益壮。3 c1 f0 K$ i+ L# l% K# r, b

7 I. e' K/ z- O- I% n: }+ ^
6 _  x. I$ g7 Y  i
发表于 2019-4-2 2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U/ M% H0 R+ u. _6 X

2 m" \( t% D+ Q; G9 [3 X, k( ?# C& t$ B$ ^6 z

" K( X2 r; B5 Q+ P2003【换景】6 G$ F: m2 w& q8 T' a& F! b
近期动物园内的园丁们在忙着绿化,又是剃头又是修脚,几处甬道都拉上警戒绳拦住,还上了老吊车,趁着叶子生长之前摧枯拉朽,避免将来可能会坠落伤到路人。旧去新来,前日见着他们在刨坑补种,一人守着一个坑,足足挖出一方土,要保证成活率,就得深挖洞。转过天再路过,树都立稳当了,挺拔的树苗,两人多高,浇上了水。# B: }9 j( b4 ~
动物园这些年提高动物福利,进行了不少改造,改善住房条件,宽敞些,地皮有限就往空中发展,来个二层。水禽湖中心岛上,早就游人免进了,成为禽鸟们的专属地,远远看过去,新立起了几栋像是草顶的房子,不知是为水禽还是涉禽准备的,或是为了迁徙中的过客。
' n: m% k3 K& J  v# z" s: u! e兽舍之外的园林景观也不能马虎,首屈一指的动物园,植树、造景都要讲究。树种的选择、搭配,高低错落师法自然群落。堆山叠石,曲径通幽,从水禽湖南岸往北向看去,目力所以,几处叠水,延展了视觉的进深,显出幽远的境地。
* }5 l. D) c, n% g' Z0 ^' e! |5 Y3 u

. S/ `$ S& q- @3 j4 C7 R年年都见工程建设、穿制服的园丁不小的队伍,营造园林的魅力,移步换景
0 r) Z) [3 H; ?8 \' P以不变应万变的一处是科普画廊,在水禽湖西侧往北的延长线东侧,可以说十年一贯制了,十好几幅画面,灰狼、猩猩、 象龟、座头鲸……,春夏秋冬这么多年没见换样,老是那老几位在值班。外埠的人不觉得,偶尔过来一趟,也很难驻足这里。本市的孩子会是这里的常客,小学生们会对科普知识发生兴趣,这要是从小学看到中学,一看多年够腻味的。当然不会有人这么办。作为开办动物园的主旨,除了让游客开眼界,认识动物,娱乐身心,还有科普的任务在。或是根本就没想着认真科普,有点东西在那里支撑着就算把事情办了。
9 b4 d+ `- J# \" p! Z这要是其他的科普画廊,抑或是建设成就展,日新月异,哪里容得年年都是老面孔,又不是出土文物展。
, E1 o# `' D$ _! _终于有了变化。上周从这里过,画廊被遮蔽了起来,老画片被撤空。今天见着有人在擦拭展柜,擦亮了玻璃准备布展,该有新面貌了。继续科普画廊还是改换门庭,下周差不多要亮相了。, I( @/ {; L# M7 z- A2 L

1 M( }7 r4 k7 h; D: x
: _7 Y" i, C" E, F' v, e, c
发表于 2019-4-4 15: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 f# n4 W/ P$ g
/ a7 ]' {$ `2 y1 N" m
2004【为什么】. A; D+ r) \1 ~* |) k5 [: T
没那么久,隔日又从这里过,遮蔽的围帐已经撤去,科普画廊亮了出来。看看新景吧,看着画面眼熟,现在记忆力不是太好,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是新换上来的吗?从南往北一路过来,猩猩母子在,东北虎回眸,笨拙的象龟,座头鲸……,这几位是老画面,好像没换新呀。走至北头,第一幅的画面是双料的,一画两看:从斜面看过去为小熊猫的画面,要是从正面看,是几个卡通字“为什么?”小熊猫在,“为什么?”也在。现在可以落实了,科普画廊并未更新内容,只是清扫了卫生。年前不打扫,年后忙活。仔细看,玻璃擦亮了,一个个展窗的四框用绿油漆重新油饰,刷得绿油油。8 W" R- k9 f- k7 w
, E" v, @& z9 k, }! I. J0 w: C" c
' h1 i, B0 @3 u: S0 y
我还高估了有关人员的履职态度和能力。这些年有个词“懒政”说的是对本职工作的懈怠,不作为。一处科普画廊多少年都不带更换的,这跟政事无关,但与这处画廊应该体现的功能有关。不说应该与时俱进,怎么也得与年俱进吧,又不是墙上刷的大标语。或许这组科普内容有多么重要,不至于。或许是制作精良,画作的模样确实不错,但也不好老贴着,公共画廊看画也要有变化,况且是科普画廊,科普更要推陈出新。比如社会关注环境,电视中天天的动物世界,你这搞个濒危动物专题,警醒世人,近年来消亡的动物有哪些。比如京城周边出没的动物介绍,迁徙落脚的候鸟。本地人对身边的物种感兴趣。再比如,本园新进的动物,繁衍的幼崽专题介绍。动物世界何止“十万个为什么”说不完的话题。这园中有多少“打鸟人”每天进园多少小朋友,吸引、教化。提高公园的品味,硬件+软件,动物园不光是饲养员、园丁还需要具有社会责任的科普人。) w  \2 k5 A5 N5 F
换几张画,更新一下内容就那么难吗?那么多摄影爱好者,成天拍这拍那的,网上无数的好片子。现代工艺,商业广告无奇不有,花样翻新,拿来就可以用。动物园看样子也不缺钱,节假日人山人海,外省的大巴车成串围在外面。缺的是想法( M% I/ r* h( g+ D  s/ |& S( ]/ J, c
3 C9 c* E. H; ^% S2 N! o
- p. l$ H  x3 ?1 O% _  U
发表于 2019-4-4 19: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4-5 19:28 编辑
; _. R8 ~$ a/ Y; s- F8 J5 c
* A, X9 W8 X0 J6 m
发表于 2019-4-5 18: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 H! X: |" E1 p# F1 H
. s" D0 n3 I4 g
) e0 U! O! P0 R. @# l/ G8 n

8 R& t/ h6 N% L* s2005【排队】9 Q" c" c* Q; H
排队的机会不多了,市场丰富之后,商品愁卖的多。大医院是个例外,不排队的时候少。
8 `/ t0 \# m  m" k1 S- m周三又去了趟医院,人民医院,老妈的药还有四天的存量,赶早不赶完。九点半出的家门,不到十点就站在了挂号处的队尾,七八个窗口同时办理。身后是另外的队伍,药和诊疗收费的队伍,队尾衔接上了,还好,一东一西的窗口,熟门熟路不会转了向,排错方向。人不算多,每支队伍才十多个人,要是来得早,赶头拨排队,那队伍能甩出老远,前面百八十人都可能。十点左右,专家号,难挂的号基本上都挂完了。有些人这时候是挂的下午号。
, j1 G1 t7 r& `; c$ L; A5 U一步步往前挪,不慢。可边上的那支队伍骚动起来,“你看看,人家队伍十个八个的都挂完了,咱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前面的能不能快点呀。”我庆幸没站错队。边上的窗口一位患者堵在那没完没了说,拿不定主意挂哪科,最后出来好像拿着几个号。只要队伍中有几个这种“拎不清的”,想快也快不起来。还好15分钟就拿到了号,168号,“神内”还有上午的号。, K5 m* T3 ]% V
上三楼,到护士站刷号,“前面还有四人。”等吧,三号诊室四位大夫坐诊。也就四五分钟,没有队可排,也没座位可坐,溜达着。广播叫号轮到我了。进门坐下“开药”,“哗哗哗”,电脑打出单子,起身。一分钟没有,大夫没一句话。
/ c$ C& X1 {8 O- g' P一楼收费处交费。看来看去,都知道捡短的队伍排,都差不多。看运气了,没有拎不清的就成,这哪看得出来呀。前面十多位人,等吧。耐心等吧,看看队伍中一个挺着大肚子的,一时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还没那么难。最北侧的那个窗口标注着,高龄老人、孕妇专门窗口,可那窗口一样长的队伍,只是没有高龄老人和大月份的孕妇。  N1 W- S9 e$ h; w0 E* l
这一等就是二十分钟,才靠近窗口。身后的一位大个子开口,“每次来这都跟集中营似的,拿个药还这么费劲……,老百姓刚方便点,它就改,就不想让你舒服了。”
; z! g3 s# T( e- V3 H4 i9 C- U5 ]我回头一看,是刚才挂号排队时,站错队那位,他发牢骚责怪挂号的人太啰嗦。我回了一句“怎么说?”
, {% C8 H  `' X7 V5 `* t9 p大个子说:过去那边挂号的窗口也可以收费,你看现在,刚方便几天又不行了,改回去了,挂号的这边就是没人它也不办理收费业务……。
1 L: X! v, C0 S* M5 K4 J交费、开单子、盖章。麻利。单子上注明7号窗口取药。等着,盯着取药窗口顶上的电子屏,大约15分钟,终于见着了名字。排队,四个人排队,交单,甩出两个小盒,轻飘飘的。
$ E( n+ L- V" i$ E5 m8 H' v6 p2 [每盒7片,共14片药。这幸亏是每次吃半片,要是吃一片,每两周我就得过来一趟。8 ^4 n  C, m3 \! A. t, z$ a
: T& g, N# ?* ]% Q% [' C
3 G' ~* {* o' `/ _
2006【13分钟】
: @; l* m% }/ C3 ?0 P/ B刚才排队时搭话的那位大个子看着面熟,谁想我出了医院来到车站候车又见着了,这是往同一个方向去。张口发问,果然是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再一聊,还是楼上楼下呢。肯定见过面,没说过话。自报家门吧,家里的老人又是谁谁。, T" M% v( P) ?/ T  F; O0 Z1 V
大个子说是给自己拿药,大椎不好在部队训练时跳箱受过伤,老人常用药还不肯多开,每月都得往这跑。我说起家里俩老人呢,比你跑得还多。他说可以挂两个号呀,一次拿两份药。我说,去年是这样,可今年不行了,我前一次,一百块钱挂两个号,结果到了大夫那说,不能一次开两份,挂两个号也不行了,电脑通不过,两次拿药中间要间隔半个月。真跟你刚才说得那样,刚行了点方便,这又给堵上了。挂号费一分不少挣,偏要难为人,于医院又有什么好,本来可以半年或一季度来一趟,现在多少人月月往这跑,难怪医院人老这么多,来一趟耗半天。这帮管事的都是什么脑子?病人的药一点也没少吃,凭添了许多麻烦。要说现在都电脑管理,拿多少药全部记录在案,怎么可能多拿呢?如果超过用量,不给不就完了。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谁敢多吃。医院的聪明劲儿都用这了,结果是医院添堵,病人、家属更堵心。. M/ i( p* n9 g4 i) |1 i
公交来了,上车。老二位聊了一路,也就是痛快痛快嘴。谁听你的。终点站下车,一道进了院子,老邻居新认识。再聊吧。9 k* Z7 C! i: ~- j$ Z
进家门看墙上的大钟,十一点半,来回耗时整整两个点儿。今天拿药算是快的。
8 W/ Y/ k1 o0 m: u6 x, o+ W/ P: z1 f. v1 h

7 l9 C3 l: d0 a4 w+ n5 Q+ c午饭后往北郊回龙观去。老爸的定点医院,路稍远但这里人少清净。也是一个章程,限制药量,一次准许购两盒药,总量控制,每盒28片。自从用药减半后,一次拿药,将尽两个月的用量。去年十月后就再没过来这家医院,囤的药已经告罄,再不来就断顿了。/ e. H6 N% I; S* h" I- n) b
跑在路上的时间比医院里等候的时间要好过。挂号,三个人的队。开药,大夫等着你。交费、取药立等可取。车场开上车来到收费点,收费机上刷卡后语音报出:“13分钟,免费。”
7 l: U, ?  \5 F4 X' c  U" B0 N
% J% B8 g. d+ C+ L) Z0 a3 k, s- N: K7 K: H( L$ t% y
发表于 2019-4-5 19: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4-5 19:31 编辑
. p% Y* {# T/ \
5 d9 y# P( }5 j+ p' n
发表于 2019-4-5 19: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L2 j, n9 f1 }; v

. H! S% b' I+ H" @9 Q8 s/ }) ^2007【20+】
) \% `( n* F  c% [  w& i3 E上午九点多,动物园门口排队。平日这个时段进门只一个入口,今天改五个入口,出口通道临时改入口通道。清明节除了坟山就属公园人多,公园的黄金日。我的老年证今天入门也不必刷卡,设备不足,只中间那道门备有刷卡器,挥挥手放行。门里门外都是人,门外队伍,门内散客,大人领着孩子,凸起了节日气氛。! T' n/ y3 V7 I6 i8 X! Q4 y/ M0 ~
还是往西行,西面一路支起好几个摊子,面包、冰棍、汽水,春游天地。今天拍手不多,大概是避着游客。一路疾行,公园内一天一个颜色,又绿了几分。
1 `4 T( N8 v* h7 `路过科普画廊,就一位抱孩子的看客。走到头,路西科普馆前小广场聚着不少人,顶上拉着横幅“十里春风 文明有你”这是逢节公园里搞的宣传活动。驻足观看,此时正在颁奖,为***志愿者颁奖,没听清楚受奖者是些什么人,看到几个学生模样的人,也许是动物园中的志愿者吧。集会队列两边站着肩披红色绶带的工作人员,为集会站台以壮声势。我向后面一位穿着浅蓝色制服的人员发问,回头指了指南边的画廊,为什么你们那科普画廊老没更新内容啊?前些天围起来,我还以为要换新呢,亮开了看,还是老一套啊,我觉得都有十年没变化了。蓝制服回答我:就是整理了卫生擦擦玻璃。你说的内容没变,不止十年,二十年都有了,一直没变,就算是记录了这里的历史吧。我说,你那不是科普画廊吗,都是些动物知识,你要说记录园子的历史,你们园中的“畅春楼”不是改成博物馆了吗,里面是你动物园百年历史,再说,你那科普画廊中也不都是园中养过的动物,座头鲸什么时候有过?; x3 a6 f! Z& B3 `: g# |
蓝制服乐了:是啊,年头是够长的了,二十多年没换样……。7 H+ W2 p9 u( f# B
前面的队伍散了,人们都走上前去,拿上油笔在那横幅上签名,会不会也能进入公园的博物馆呀,公元2019年月日**活动载入史册。见着志愿者们和与会人员拎着漂亮的大包包出来,这是派发纪念品呢。心有所念,脚步往前挪,走至前台,给我来一份呗,一枚圆章,挂胸前的,两个书签上书“关爱动物 请勿投喂”一个印着大朵红玫瑰的白色帆布包。包包不错,买菜拿上,少用塑料袋。0 a/ A  I2 d& A$ L! ~
5 E/ a1 e) T' ?5 D' a; P
0 Y" z* y! C, u, z- o9 d
发表于 2019-4-5 2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 o8 l( p8 z0 t) x
1 {/ w! x6 N2 \8 T/ |6 Y+ [6 v7 {
2008【2只】
# J8 }! E/ j1 Z6 h9 v$ ^拿上包包,离开会场,后面的工作人员还在值守。一个个穿着黑色的制服,胸前别着动物园的小圆章,虽然没有类似军衔的标识,但一看就知是坐办公室的白领,制服料子的质地显然高级了不少。问问她们,年轻又文化高的人怎么说。我问为什么你们的科普画廊迟迟不带更新的?老样子十多年了,你们这科普不得与时俱进呀。一位听了之后,回头看看现场说:那不是我们部门的工作范围,说不好,我给你向上面反映反映吧……。7 |  {8 L( s! w( y. x5 e
嘚,年轻人一推六二五。也许真不知道,也真不归她们管。还是刚才那位蓝领痛快,知道什么说什么,也不会打官腔,浅蓝色制服是饲养员的工装,我还跟他打听了另外两档子事。0 r# W# H( V4 W9 V) [: p% m. s
一是关于东方白鹳 。我说前年那只东方白鹳死掉之后不久又补进了一只,你们为什么不进它一对儿呢?老是孤零零的一只,不会就捕获到一只吧?蓝制服告诉我,东方白鹳属于濒危物种,根本就不允许野外捕捉,我们这只是往上打报告,从其他动物园交换过来的,能过来一只就不容易。我问是从哪家动物园过来的?“不知道。”) e3 s: A1 P2 r, U6 D
我又问起,北面的鹰山内就剩四只老鹰了,怎么会这么少啊。“鹰山最近准备要维修了,不会再往里进了。”我说前几年里面至少有七八只呢,怎么越养越少了?这位摇了摇头说,这些东西都不大好养,想繁殖也挺难,一年年的下来,总要死去些……,好多事我们也不知道啊。/ K4 W0 X7 m! `! B
说得也对,动物比人的寿命要短,生生死死循环得快,再说,兽医的水准比人医要差多了,动物又是常年处于囚禁状态,短命就常见了。
+ n% m5 Q/ ?. L9 Z+ I: E& }散了之后,我继续往北去。最北端的僻静之地,鹰山前今天也聚来不少人。往里张望,一只灰褐色的秃鹫立在树桩上呼扇着翅膀,终于稳住了脚跟,游人隔着铁网,挤成一团在那拍照。笼内满地的二月兰开得正盛,那几只呢,西边小笼中是一只白尾海雕,性情凶猛单独隔离,大笼中其他几只呢。天气还冷时,饲养员告诉我还有四只,那两只躲哪了。左看右看,没见。
3 {" I  m, J2 e) K7 p. W. ^$ `) Z& i8 M

+ P/ Q; G& I; A% e8 I0 Q% D8 r- g! }! J
发表于 2019-4-6 09: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4-6 20:27 编辑 , P) T% v) z' q- ]4 x
! i* H# V, T% {

2 R7 J& z1 H/ e; b" @
# z9 [0 v2 S( `5 B: M
2009【240】( D4 f6 L9 _& ~
进了健身中心的更衣室,循着号码找穿衣柜。对面大个子朝我招手,他刚提起下半截,上半身裸露着,够奘。谁呀,跟我打招呼?前两天在这个位置上跟个抽烟小伙起过冲突,制止他,怎么能在公共场合室内吸烟呢,小伙还跟我“翻持”,不是那位,虽然也挺奘可没眼前的汉子威猛。对方张口打招呼,形象+语音的招呼,猛然想起是小东啊。怎么胖成这样了!他要不说话,我要不特意盯着看,真就认不出来了。我知道小东住的离这不远,但从来没有遇到过。5 S: n8 R6 ?6 L5 d) z4 p% d
我问起有多大份量了?“二百四”。好家伙,你还吃呢,再吃就危险了。“没怎么吃,现在挺注意的,没办法,就是长肉。要不怎么来这游泳呢,一周来两三次。没准上下午,找人少的时候,跟教练约时候,去年这的人一忽悠,我还请了个私人教练,外面练器械,就为了减肥,可肥也没减下来……。”别说,小东也没白练,虎头、胸大肌有棱有角,但别往下看,中段跟水缸似的,把肚子练下去可是不容易。5 [1 K  W7 m9 m; Q. v( g  C
我说,你胖得我都认不出来了,记得你有次带着孩子到我爸妈家时说是“一百八”再上次见面,绒线胡同吃饭那次,五六年前了吧,那是最后一次见,你好像有二百了。这才几年又长了四十斤。你可得留神啦,招来病。“是啊,我这紧着练呀。”你练不下来,就得少吃,七分饱。“我再少吃就该饿着了……。" d# E6 g1 Z( V4 x/ H) P, D
我又说起上周我到你哥家去了一趟。“是啊,你说怎么回事,我哥怎么那么瘦?”这还用说,是忙叨的,有个孩子成天在身边,没得闲的时候,肥也累瘦了。“是啊,现在的孩子真不像话,跟我哥的闺女说过,赶紧把孩子弄走,让你爹松快点。自己上班看不了,请人呗,缺钱可以给孩子补点钱,别给自己找累受,这倒好,现在天天给缠上了,当爹妈的倒省心……。”行了,你哥也快熬出头了,小崽儿九月就进幼儿园。“哼,就那么说呗,到时不定又弄出什么事呢。”- R+ G" O# ]# r$ E
我这短打扮,小东那披挂整齐。嘚,咱下回见。
& s# F7 `9 I0 W; b3 h( x$ s3 K! z6 i# I1 z$ g$ g4 w6 J
: d  ^  Z4 b, l9 o, Q2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8 19:34 , Processed in 1.267923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