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2-29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培力在2012-2-29 13:27:00的发言:
7 E% \) P' Q! C( h9 a E& `. C) ]; U! a 我发文章的时候没有乱码呀,是不是老培转帖时出来的。 / a9 U& |# Q$ z) a I5 c1 S" e: b ' u' A% c' `/ n6 m0 _
QUOTE:
是呀,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培力在2012-2-29 13:27:00的发言:
我发文章的时候没有乱码呀,是不是老培转帖时出来的。
( w' E. q- a; N" f% H

培力,你那情况和小沈一样。

发表于 2012-2-29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沈开锁真是惊心动魄呀!

发表于 2012-3-1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A* R0 ~0 A$ n2 t* P; j. O

【没能惊心动魄】

& K6 t" ]& `2 h( Z$ E

惊心动魄的事有时是惊了众人、有时就自个,像小沈。飞天之举,像架子。

1 U% Z' X0 a( f2 S

说件刚刚的事,一个小时之前的,机缘不巧未能惊心动魄。幸甚。


9 a4 H8 b2 [& d- a( s5 W, P

8:00时我在西单四号线下行的阶梯上,忽感眼部不适,上手揉搓,忽然左脚一滑、未能踏实、过界到了下一阶,脑筋未能急转弯,右脚没有及时跟进、身体失去平衡,往左“侧棱”了下去一屁股歪在阶梯上。我赶紧下手撑地而起,两步蹒跚到了站台上,还好没有大碍,右膀子好像抻了一下,胡噜胡噜下摆上的土,头也没回的继续前行,别让他人辨清了这个脚底无根的老头。

4 C" J4 Z! P: ^* [( r/ i

头一次在地铁内失足,这要是梯子上挤挤插插的拥堵时段,这一摔,能摔出个“叠罗汉”险情可以预期,那就惨了。跌倒在个人是万一、当时身后没人也是万一,巧就没有成书,躲过一劫。地铁的风险之大可见一斑,个人真要警惕了。


; ~3 \8 b6 F( ]+ @ d; F( N* \" k

还不能说上了岁数,已然首尾不能两顾,顾此就失彼。“一次只能办一件事”。去年陪老爸疗养,我听到了告诫老人们的一句话:“行走时不看景,看景时不行走”。

& ^9 V" o2 s, h: E) M! b* E+ b: t+ c

看来光听到是不够的。

! R0 S6 Y @$ `1 h$ e& m% ?+ P' |" ~,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9:44:13编辑过]
发表于 2012-3-1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能说上了岁数,已然首尾不能两顾,顾此就失彼。“一次只能办一件事”。去年陪老爸疗养,我听到了告诫老人们的一句话:“行走时不看景,看景时不行走”。”
——还真是这么回事!我早几年就已经体会到这个感受了,一心早就不能二用,就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没能惊心动魄】——

5 }5 T1 \' {+ x# F

 

+ C0 u. D1 _8 W5 u- X7 @/ X; y; T

好家伙!

- f( B5 j4 G3 F' H: ?0 [$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1:50:11编辑过]
发表于 2012-3-1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意?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架子在2012-3-1 12:33:00的发言:
何意?
+ _/ V- d5 X/ U0 L% n

悬!

发表于 2012-3-1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l$ [+ h" S3 T. x, t; {

《学雷锋》


9 W- P5 x9 t5 W* N

学雷锋50年了。50是个整数点,人要是在这个点上,年过半百,会思前想后,或要感慨一番,国家在这个点上那是要大庆。

7 J4 l* E/ Q( \' O

学雷锋是个事件,是个运动过程,50年了,如今他已不那么轰轰烈烈,但远未偃旗息鼓。农业时代的楷模,这个时代在过去,但这个时代和叠加上来的工业、将来的后工业时代在传承变异中,从事的业态、操持的家伙在变化,不变的是他的主体,主体人还在呢,因此有理由说雷锋精神依然会情深意长下去。

* i5 y6 L- q. z# ?+ t! V0 x

我辈多不知三国时期的孔融对当时社会有多少助益,但知道他“让梨”的精神,因此是个好人,好人他被曹操杀了,曹丞相就多了一块污点,孔融美名传了快两千年了,一代代还在传诵,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要靠故事深入人心,口口相传。“让梨”是这样,《雷锋的故事》也是这样。


! ?) Z9 E* y* o4 H" f6 a

【学习雷锋好榜样】

$ X9 K9 q: Y4 c$ T3 {- S0 U* g1 s7 M

这是歌一曲。还有好几曲。系列的雷锋歌曲总有个十首八首的。曲曲我们都会唱。这首传唱的比较早,记得还是三年级时,在子弟小学的音乐教室,一进校门不远的东侧小平房内,伴着风琴学唱的。是首合唱歌曲,进行曲速度,小孩子唱起来更显朝气蓬勃,唱得兴致勃勃,但其实并没怎么过脑子。不久《雷锋》电影出来了,这时雷锋才深入心灵,他是个不断做好事的好人,小孩容易感动、善于模仿,向小学生施加的任何影响都会事半功倍。孩子们最朴素的学习就是做好事,希望捡到钱包实现拾金不昧;希望遇到孤寡老人,扶起穿行马路;想捐钱给灾区人民,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向善的观念因雷锋的故事而滋生、培养。

1 v' B- c" C, C

宣传造势是毛的强项,20多岁他就出任国共两党合作时的宣传部长。三十多年后他大笔一挥“向雷锋同志学习”,后面跟了一串,刘、周、朱、邓、林……纷纷题字,印在报上、书上,当时大家还在比较着众人的书法,口中啧啧:看毛主席的字多帅!今天再看,何止是帅,还有大气、霸气!无人能与毛体争锋,光那字体上就大了好几号。

9 y3 D1 k' d5 F

毛的动员仅七个大字,宣传口闻风而动,众媒体各显神通,多少曲、多少剧、多少学雷锋的先进,文革前最后一次大规模造势运动。现在五六十岁的这拨人大概听进去的最多,落实得是不是也是最多。

5 A! M9 L# E8 P5 f

新中国过了一个甲子,树立了多少英雄、模范,有多少还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们多是行业性的、时代性的,或存于历史,不在人们的心头,这一代、下一代。唯有雷锋还被人们常常记起,怀念、效法。


0 H* z" _+ }( P& e/ F

【雷锋日记】

4 x U- f' c& c4 b: y- D

读过《雷锋日记》那本淡黄色封面的小册子,可能不是全本的,而是选编,选出那些称得上革命的、先进的事迹和闪光的语言,可为“座右铭”的。那时我们年少、脑子好使,又没有很多的课文要背,理解力、记忆力就使这了,有些的段落至今记忆犹新。


) C P# g9 I, ]9 G8 z

后人有质疑雷锋是为发表而写作。这应该由研究者去说明。雷锋在去世前就是部队的先进典型,就是通讯员跟踪报道的对象,包括摆拍的相片。所谓虚实是相对的,报道先进可不就是“捡好的说”人无完人是题中应有之义,说他的先进就一定就搭配他的不足、缺点,以求“真实”没有这个必要。从另一方面看,通讯员、记者的生花妙笔,是不是在归纳整理事迹时有所“拔高”塑造成了高大全,估计也在所难免,好在是盖棺论定之说,不会未来生变。

% L( ~) n/ N) P: f9 E0 S: ^

至于那本日记,因为有物证可查,我的判断是,日记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心路的记录,不应质疑。他是真心颂扬社会主义和人民领袖,真心为社会全力添砖加瓦。一个曾经孤苦的受压迫者,挣扎在底层,1949之后他得以上学、当工人、参军,他是新社会的受益者,当家作主、翻身道情是必然的,好恶来源于利益相关者,放歌《社会主义好》的是工农一代人、两代人,国民的大多数。


7 f8 ]. t& i `8 a5 `

【毫不利己……】

& l. r5 W" ^( b* O# T

《毛选》一卷开篇首句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的好战士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个段落,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比喻人际关系,对敌我友的处理,有了形象的拿捏,比如这最后一句是“……,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残酷无情。”这个首要问题的处理方案也春风化雨般的让孩子们接受了,所谓“爱憎分明斗志强”至于谁是敌、谁是友,何时是敌、何时是友,这问题就深了。能想象出远处的美帝、近处的苏修,还有隔着台湾海峡的……。


; A+ A- G' r8 I. {; i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闪光的语录。如果咬文嚼字,会觉得这话说得绝对了,实际上不存在这种人,自己都不利己,就没法活了。国语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也带着夸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类似语汇,各位都是张嘴就来,习以为常。考虑到这个特点,“毫不利己……”无非表达了与人为善、舍己为人的心态和行动,这类人现实中还是不鲜见的。比如今年“感动中国”的特别奖给了白芳礼老人,他六年前93岁高龄时谢世,他日复一日蹬三轮用汗水赚来的35万元陆续捐给贫困生上学,300多孩子受益,耄耋老人在捐最后一笔钱时说:“这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以后可能再也捐不了了。” 清贫一生,扶弱济贫、积德高寿,可算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9 Q* \ z" {0 L% S# w H) N* ]

语汇上的毛病还是会引起歧义,来自正反两方面的延展、拉伸。反向的力量会存疑、抵制。正向的理解和实施的绝对化也让人无语、

% O( u" ~- Z3 _

有那么几位毫不利己的慈善人,如南面的丛飞,捐出了巨款、献出了爱心,结果无以为继,最后自己患病都无法筹措医疗费用。另一位是东面青岛的汉子,也是毫不利己,捐款数百万,可至今与老婆孩儿住在集装箱内,受冻、受苦。这都太过了。


6 x$ t9 F2 k: P( G; `& C+ @

【春风化雨】

3 o# r; a/ K! l1 N5 Z# t& q& a; j

好榜样的影响力犹存。除了文革期间对雷锋精神还有过说三道四,好像是“驯服工具”之类的说法,而后就是不温不火,逢3月5日就提上一提。社会上有“:雷锋叔叔不在了”的怀旧心声。直到近些年,生出个“以德治国”一说之后,雷锋精神提的多了。前天见到媒体照片“薄书记与历任雷锋班班长们欢聚”班长已连绵了十几任。前几年的学雷锋典型辽宁鞍山的郭明义,在早新闻里划拉着“苹果机”在玩微博,在以新工具弘扬雷锋精神。再往前十多年,有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不错,乔安山这个人物曾是雷锋的战友,他的行动令人感动,连那个演员刘佩琦也沾了雷锋的光,由此成了当红明星。

4 z5 n6 z. I s0 A" c1 R n

我手头有本绿皮的《范世光日记》作者是我兴凯湖的下乡同事,说同事是在一个营区住着,曾经谋面但不认识。他这本日记写于1968—1971之间,记录了上山下乡的战斗历程,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斗私批修思想改造,歌功颂德也发展到了“三忠于四无限”的阶段……。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了雷锋日记的影子。

( T9 k4 o" g8 n" v

不知老范在战天斗地之后的昏暗灯下写下这许多闪光的文字的初衷是否为了发表?但这些比《雷锋日记》还多的文字最终成了铅印的白纸黑字——有香港的一家出版社发现了出版价值,付梓开印。于是我也有了一本,视为上品,立此存照,我们的当初。

& n4 u# ~( k3 K

过来人熟悉和理解这些文字,如果能搜寻到同龄人的一批日记,相信有一半人书写的内容与范文大同小异。时势使然,造就了你我他。雷锋精神、《雷锋日记》就是范文。


) D3 ~( ?! C0 H1 q+ g

50年的岁月淘洗,不管当初赋予这个“好榜样”多少的内涵,现如今在我想来,学雷锋就是与人为善、做好事 。前者是观念、后者是行动,知行合一。古人的“知”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道德之知,“行”也是道德的践行。唯有这些才是普世的、长久的。

发表于 2012-3-1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iantou在2012-3-1 14:49:00的发言:
) k% w4 v! I8 T& H( g% y3 a& @ - ^( @; j u9 p8 f* k/ Y1 ^   / E% P7 g$ H, G" c" ~




$ I* a6 X1 W; z) l& P5 r

【学习雷锋好榜样】


! V9 B: s/ }' M; k& F, w1 o

50年的岁月淘洗,不管当初赋予这个“好榜样”多少的内涵,现如今在我想来,学雷锋就是与人为善、做好事 。前者是观念、后者是行动,知行合一。古人的“知”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道德之知,“行”也是道德的践行。唯有这些才是普世的、长久的。


那时学习雷锋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革命的螺丝钉,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记得雷锋精神还包括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人民要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

' o1 E, t* ^, e . m, N8 [6 [( U3 a) V Q4 a

# |$ x t0 H* ]- y( x( a7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5:45: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电影《雷锋》插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J5 H! w' j- { i8 B6 |

 

$ f- [: b- S; t. [# f% u7 Z+ b

7 X5 N# Z: d6 e6 T( I* p. Z% u,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 16:11:08编辑过]
发表于 2012-3-1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J35vQDvZ9c/

歌曲 《雷锋我们的战友》
发表于 2012-3-1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歌曲 《雷锋我们的战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J35vQDvZ9c/


发表于 2012-3-1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峰;电影还是在育新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在石油部礼堂观看。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12-3-1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我也记得是这样.<雷锋>中演主角的那个演员(似乎叫董金棠吧?)好像没演过别的电影.
发表于 2012-3-1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育新所看的电影;有印像的还有;秘密图纸。怒潮。激战前夜。在王府井看的童话剧;水晶洞的秘密。
发表于 2012-3-1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有《水晶洞》,还有《森林湖畔》、《小铁脑壳历险记》、《小雁齐飞》、《小足球队》等等,很多!

点评

记忆力真好  发表于 2016-3-19 09:5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锅得缸在2012-3-1 20:05:00的发言:
在育新所看的电影;有印像的还有;秘密图纸。怒潮。激战前夜。在王府井看的童话剧;水晶洞的秘密。
6 d" `) q, J- z& k3 E. S

王府井那应该是“儿艺”,《水晶洞》里的几个主角,还在观众席里跑了一圈儿。

发表于 2012-3-1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洞》,印象很深。山洞里蓝色的水晶发着幽蓝的光,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还有那个穿着黑色披风的神父,他的出现令我感到害怕~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兰,小兰那个戏叫《马兰花》?记得也在王府井儿艺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马兰花》里的角色在观众席跑了一圈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雁北飞在2012-3-1 16:28:00的发言:
歌曲 《雷锋我们的战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J35vQDvZ9c/ 3 b1 ^9 }9 T/ L" _' I5 m

, W7 J. g! _8 N6 i+ z7 v" d

1 a( e0 `6 A; r3 y+ Z' s+ M Q

小雁子会链接了。

发表于 2012-3-2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摸索呗。只是还不会转发视频。
发表于 2012-3-2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兰花》,印象中我们低年级就没有看过。那时特别想看。后来文革开始,就没机会看了。直到近几年, 4 X; g0 }/ q6 _/ k- v; n《马兰花》才又重新上演。不愁买票也有了空闲,只是此时已经非彼时~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可以看看现在儿艺的剧照,感觉跟原来不太一样了: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发表于 2012-3-2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 z$ O9 I6 W$ Y' n; _6 Y

 话剧:早些的在子弟小学期间还看过《高大的伊凡》人与巨型木偶同台(在缸瓦市,后来的二炮院内)不记得看过话剧《马兰花》,到有一年“六一”的上午,在礼堂里看的电视马兰花。《森林湖畔》没有印象,也许介绍点内容会想起来。

! n/ h C3 P3 v; [3 e# `

 

0 [2 f' {# d8 x+ V

在育新后来在民族宫剧场看过《椰林怒火》展览馆剧场看过《岳云》。在六铺炕看的好像是电影《小足球队员》电影里管叔叔叫“压缩”我还学会了足球场上的坏招“仙人脚”。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大的伊凡》是真人出现在木偶剧的舞台上。《马兰花》是演员从舞台上下来,在观众席跑了一圈儿。《椰林怒火》是黄种人化妆成黑人。这些较容易记住。

) r" Y: x% G/ Z9 R0 S# c6 U

《岳云》还记得,“压缩”好像是“?叔”的意思。

, |% y6 c# P- l" L2 T' z* L! T* U

哪位还不提示一下《森林湖畔》。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草总不露,又群发了PPS。我赶紧抽空转换成视频发在这里。
发表于 2012-3-2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可能是每月看一次电影;还有大李小李和老李;冰山上来客;小玲铛;上甘岭;等;其中郭兰英的;我的祖国;和怒潮中的;送别;由其精典;怀旧。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国-郭兰英(原唱)

& r. G- j) d2 _( T

 

) ] m% V6 p"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3-6-9 03:27 , Processed in 1.19304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