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58|回复: 32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18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

6 P; t, X. q! o


     

9 z, H" I. B0 V# x

 

: k: B0 r; H+ q7 z3 v/ t+ J

     2002年开始猛然间突然开始喜欢起了古建筑,于是开始关注和大量的走访文物古

% _& Q; _: n" p8 E( C2 _

迹、历史遗存;后来到06年左右发现老照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颇多;开始热爱起了老

1 B# a8 S2 t7 v# `# X* t; |

照片,把走访过的古建筑现状和老照片对比,发现了很多有趣地方,开始在老照片记

* g1 I, F( h$ J" C7 L

录的历史瞬间中和遗存的现状对比中感受着那份历史的厚重,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变

( F5 C( c1 R& W" `9 e+ N9 s6 {9 \

得真实具体。有时会从某些建筑新老照片对比中能发现些被历史埋没的信息,没有被

! D. A9 j: E9 t0 H7 C) Y2 d# I

记载的信息;让人心情无比舒畅。似乎是我寻回了某段遗失的历史似的。有很多朋友

* ?# N* T1 e# [" k$ U- n5 ?

喜欢老照片,希望朋友们在观看老照片的同时,不仅仅关注老照片本身,更多关注

7 G5 B- Q3 j* ~3 M, O8 [7 u& M+ H

老照片背后的东西;有些事物总是等待着喜欢他们的人去探索的。历史是不可逆转和

5 D& u) ~! P6 Q" L

改变的,总是在不知觉中慢慢推进;没有人能改变什么,我总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

- f# @( o7 S' N& ^; L) ~+ B- z( z

一切历史在变化和破坏时都要明确的记载,能留给日后喜欢和关注这些内容的人,不

' y! x$ Q. `% z5 d* X

要让这些信息埋没在历史中。

' J3 ]8 U2 U, s,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13:3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_5 A& k! T# t

提一线索,供黑龙参考。

5 N3 j& k; ?5 w$ |9 i" i3 p

明代《宛署杂记》(第五卷德字·街道)中已有门头村,按其前后村的位置关系当在圈门左近。似可表明,圈门在明代已建。

c: o1 \" b% o3 I

录一段原文:“石景山之右径十里曰大峪村,曰后台村,又五里曰城子村,又五里曰龙门村、曰中峪村,又四里曰东新房、曰西新房,又三里曰门头村、曰要家坡,又二里孙家桥,又三里曰梁家桥、曰天桥,又二里曰大横岭、曰孟家胡同,又五里曰官厅村,又十里曰峰口鞍.”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杜威一共拍摄了四张圈门过街楼的照片,有一张是个人物照的背景

" I6 y8 H u% R: F/ W

 

8 \- x. d/ ]. ^( _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4 x" v2 U6 m1 `8 q2 ?1 i9 W- q$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37:0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照片给我们太多的真实信息。

b" M+ t% M9 B3 b" t

黑龙从老照片入手,认真地调查,考证,核实,去伪,

9 v2 _& Y- S+ H: D7 w

求实,还原历史。好文章收下了!

( m+ P9 Y: w) ?

圈门(我这里指的不是门头沟作为地名的“圈门”)

% _" D7 L8 O% ^" u& o

不一定有过街楼,过街楼不一定是圈门。(券门)

* t4 q7 D' B6 |+ F" C4 F( O3 J2 N

在作用上可能合二为一,或一物多能。

1 V" A/ e$ j, w w( V$ `

圈门多为老百姓对这类拱形过街门的笼统称呼,

" y" s0 l0 T+ v/ F% c y( z0 F

就是“券门”,北京西山山区老百姓喜欢把这种,

- @; j5 S1 ^3 C) y7 A( M% X

由石垒台,排砖叠拱的“村门”称作“圈门”,

% ^) B- K9 O, G" n, @

其社会功能主要是“门”,由此衍生出其它

2 o4 T' V+ J! T1 |1 K- u

功能:有防御性,区域性,地界性,标志性,

' W1 v% o% B4 ~7 f2 u1 B" H* C( u

关口,纳税,拜佛,祈愿,禳灾,方便交通……

' T' C5 y5 q! B! ?

有公用,有集体用,有私用……

- c9 M; I4 q0 U3 n! B& r+ P0 A7 {

过街楼在江南林园中多有出现,用悬廊连接两座楼阁,

, K1 y i0 C6 Q

(如雍和宫万福楼两侧的悬廊)楼阁之间或路,或河。

* z( N! `" I9 A# L

悬廊如桥,廊复顶,两侧或为空格护栏,或置窗虚掩如阁……

" k0 m' c, d& o; t, j' H& \4 d

这类私家过街楼(悬廊)多为旧时为大家闺秀“窥视”之用,

1 L M( i+ \% M5 Q1 C% q. u

其功能如皖南民居中厢房对庭院的花窗。

3 z- Q4 B/ o5 R* a7 V

在欧洲早期描绘中国社会街景的铜板画中,

; m+ y; B4 Y" f N. F

多有这类建筑的体现。

7 R5 g, f- k [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9 g2 z$ O, I$ i#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7:52:4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5年前曾在门头沟工作一段时间,没事的时候走村串巷,也曾多次跑到圈门,有时能感觉到这些残旧的古建似有种魔力样,能把心挑拨的有种酸楚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11-5-19 12:47:00的发言:
1 L \4 Y$ ]2 |9 D+ [ i

感谢观看,对南方的建筑不熟悉,南方建筑一直北北方细致,精致些;

1 Z6 M3 N q& o# e8 E

我个人一直关注的只是北京一带;

; j) ~# l3 @$ k4 L; B

 

0 K# S8 Q! h# L

确实过街楼只是一种建筑形制,不是指特定具体的对象,会有很多表现形式。

& K' o$ b1 b6 I) w, n

 

3 A9 J& t; V) K! X; B& [/ ]

不过你贴出的图似乎都不是北京地区传统认定的“过街楼”

; s4 s6 v$ a3 ?) G8 o# q4 P$ P

 

0 J6 o9 h! T W

有的是“市楼”;这个出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强调的是高度,而非二层的通道功能;

$ a9 X1 f- z! c$ S" b

有的是城门,强调的是防御,也不是通道功能;有的是秀楼强调的居住,有的是廊桥;

( Q9 |1 ^& V, Q( f( `

强调的是园林的装饰。

- c! U2 t7 {# V

 

! e9 O. D( c7 a, O# D4 Y8 L2 `

暂时北京地区约定俗成的过街楼,都是比较简单,原始,较实用的建筑;

$ j8 j' u& X+ E {+ V5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5:09:2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shon在2011-5-19 23:41:00的发言:
7 {/ n9 M8 V+ Z# V' N3 X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 ] V$ _- M2 M& ^0 f. Q4 |; n

 

( `3 w$ b U& H+ G) d/ J( H9 k

rishon 兄也来关注,谢过了,

0 _1 m: I1 W' ~" d& n

 

$ P! P; E6 j ]8 z) w

哈哈,两洞过水,一洞过人,这资料来源一定是民国老人的记忆,和老照片那么相符;

( f/ M- r) Y# ]& \

 

8 C8 o# ~. N& c, z) c

倒是那个号称有四个圈拱的说法不知来历

发表于 2011-5-19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张妙峰山十八盘的“门”,下为大道,走抬轿,驼队。

9 f- ^: r/ j# g' t

上为直线上山小道。门上有小庙。供什么神都有。

, W9 D3 \5 S% r7 N

 

: X1 `/ O; u- p3 T |2 _+ k7 p/ q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4 S0 q; P' c( t+ ~( H0 j# P

 

+ K9 O: q6 N E5 Q6 @

再来一张1907年陕西忻州南端地界隘口: 

3 n$ u7 h5 z$ f- h' u& g0 p7 ?

zScl9nWc.jpg
9s7LRqIo.jpg

3 v& l1 n: W& {7 K

 

' y1 L& p. D7 ]6 g4 h/ Y! f4 r

州与州的分界门:

( ]& s1 [' N) q: [4 U, s

3MugrDM6.jpg  

' k6 c/ G& \" q) R% F$ }

门洞与庙

p( G( c) L7 i. D d

IwEGYect.jpg
细看这些照片,是能看出不少名堂的

. u7 y v2 [) G1 V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8:04:03编辑过]
1zLZWx8E.jpg
发表于 2011-5-20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5-19 7:46:00的发言:
2 ^) j( K/ y' v& ~( G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 t6 n7 m9 J4 X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j2 I, e' j& d) ~' [" J* O% p


! c; P$ l0 X2 r- {, @- W2 K( L4 n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 s" Q5 K, \5 S" k" @( X* i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密云寻古 00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d3 q: A+ \2 w) u"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 ~2 R* }4 g/ W9 |/ V

请问吴老:石塘路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帮忙看看这字是“福”字吗?

4 r+ }/ j' B5 h& I1 u2 `6 V4 i

 

. ^; @- r- C4 Q$ G5 M& f8 q: B" b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发表于 2011-5-22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5-22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福”字的。
发表于 2011-5-20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其他了,四成们只有遗迹了。这个楼也危险。
这是营城中心,门洞往北(正对着的路)到北门。
发表于 2011-5-19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空留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地名都留不下!可惜!太败家了

3 C6 M% T; T5 i% m

黑龙老师好贴,分析的透彻,让我了解一些原先不知道的关于过街楼的知识,甚为感谢!

发表于 2011-5-19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同志从老照片入手,以圈门过街楼为主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且文字情真意切,诚恳之心,执著之心值得每个网友学习!
发表于 2011-5-19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oWwMI9dU.jpg

( l! I$ V' t4 K- ?- n5 c3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5-19 7:05:00的发言:
, i* O, e8 b5 F5 N4 R

北京空留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地名都留不下!可惜!太败家了

" N" j- Q. @+ F

黑龙老师好贴,分析的透彻,让我了解一些原先不知道的关于过街楼的知识,甚为感谢!

- E" W9 Y6 B: C; W9 s7 n

感谢关注,

$ V% I4 [2 ?. I: `# S7 q+ s/ B

 

2 f. K' z! P" z

我的观点,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无法改变,老的事物最终将被淘汰,

2 a- Y: z" v, }% S! A: k7 J

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更多的清晰的记录消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1-5-19 7:38:00的发言:
黑龙同志从老照片入手,以圈门过街楼为主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且文字情真意切,诚恳之心,执著之心值得每个网友学习!
4 q: E, h$ i( c U

飞哥过誉了,受之有愧;

( q* O7 q# |, e: L) c! h

 

) q; {+ n+ ]7 Z7 b

近年心浮气躁,很少写文了。

发表于 2011-5-19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去过~~

* U, [1 R/ W# ^0 t W8 H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5-19 7:46:00的发言:
/ k& y# g7 E+ I8 F) T4 A' l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 a0 \/ H, q' F' p2 p' o$ f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 ?" [9 x1 W8 A4 B" q9 B* v5 {* }


# [5 Y5 _8 i( U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6 \9 e% Z* b% l& W

5 E3 t6 l/ P5 p5 a) I; M# q,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 ?& D% s% U j

 

{0 S; h6 @' g1 D! n1 ^

感谢吴老夸讲授之有愧,探访古迹,细致研究方面还是要向你多多学习的。

) K7 Z- T1 Y1 {

 

9 P0 U: {! ?- S; l

 

. o3 ~( W" z5 v' C8 E! ?

关于过街楼作为类似鼓楼的用途,应该在外地有,真没注意到密云还有,

3 P2 r3 K, @! X3 K" i0 x/ |

这个需要先了解古城分布布局,然后观察分析,比起城关式的,麻烦很多。

. M, d4 f1 A2 s

有机会向你请教细节。

+ e6 y2 V& W- ~+ m. B/ V6 N

 

i! e0 f0 @) U/ H# H" L5 h' S

关于过街楼敬神,佛教却有其说,但道教方面,还没看到什么具体的

' H/ n. k4 F7 c4 J4 m! V+ m1 t

资料能验证,所以我也没敢写;目前有种说法,在道教领域的神住在

6 T7 a o+ k3 Y* b$ J3 o$ Q

天上,所以通常是在比较高的地段祭拜神灵。并且有神灵在高处庇护

, c7 q& ? F+ h

苍生的说法。

% L6 Z/ B" y: B0 F*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36: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过街楼

) _ b7 k1 b" Z4 k( Z* Y7 @/ l1 ^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探讨的古建筑是门头沟圈门过街楼;所以先简单归纳一下

# E) @# P" C8 s6 X, _: K8 C

过街楼的分类和用途;位于城区的过街楼,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立交桥,多建在胡

5 l0 ?2 Q( ^* S5 s0 O

同中部,连通这两个隔街的建筑,历史上的北京曾经有很多过街楼,典型的就是

1 e" [ P+ [/ h5 B& R9 [4 J

儒福里过街楼,自他拆了之后北京城区再无过街楼的实物留存了。另外北京城区

! A$ n) T+ _( w# u% ]1 w/ \! O

还保留了不少叫做骑河楼的地名;可惜很久以来就已经没有实物留存,不知道具

! Q6 g) c) i( F& y9 D) W

体形制和规模,但根据名称判断他是建在一个小河道上面的过街楼。之所以叫过

/ y0 q% Y8 t; l* j0 [. b1 U0 ]

街楼而不是叫“廊桥”之类的名称,个人判断应该是他的规模较小,和为私人所

- S6 M" H( k: O0 e

有的特性。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相当于城镇的城门,多建在村口;或重要的建

3 h. P0 j' f: |6 R( _- X

筑前;因规模比较小,比较简陋通常不能算城关,并且军事用途相对较少,所以

' M0 K( U6 w9 t5 ^

上面多建关帝庙,文昌阁;门头沟的很多现存过街楼都是这样的;还有一种郊区

1 I7 h9 N: p, t

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

# i/ P7 p5 a% t! E/ t9 F, Y$ u

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但圈门过街楼和这些种类的都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特

& i0 L4 Z* }8 r5 N# M

例的用途。所以我们来研究他。

: D1 {9 f( _6 a- C/ j


 

: r' M) i3 [( H$ u; Z2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15: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信息丰富的一张由西向东拍摄的圈门过街楼的照片,

l! V% |9 p- _7 H" y6 V* r

 

8 A1 m! u7 J) X9 C

 

; j+ C" h' W' P' o

 

; y! L T& w- ~& X$ l' F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 O/ s5 j6 f4 q% ?9 l$ O5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24: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圈门过街楼的现状

) U( D+ u) Y1 q4 b9 z) [2 J

 

' d9 r8 Q# H. p% Y7 x

      从现在的圈门过街楼遗存很难想象得出他的原貌,在一条已经变成道路的河沟之上,
能看到的有一个坐西朝东有卷洞的小城关;城关上有一座三开间硬山顶附带单开间卷棚

# t; U6 J f7 R3 C% E+ i

抱厦的小殿,大小和规模和普通门头沟的过街楼类似;不同的是,位于这座城关北侧北

3 ? }6 i1 e$ v$ m8 T

面一侧一个类似墩台一样的建筑基座上有一座三开间的硬山顶小殿,和有卷洞的殿宇有

J, Y/ |0 n0 _

一木桥连接。过街楼南侧已经被密集建造的民居覆盖了。单从现状来看这个过街楼和其

* ?3 Q" P, f+ g

他门头沟过街楼区别不大;他当年的原貌是什么呢?

4 x$ J7 w% H* X% ^" D/ _

      据“门头沟文物志”的对于他的记载:圈门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开有四个券洞,

& `& o8 w/ K; f6 F( G$ S- Q ?9 `3 O

砖石混砌,券洞为三横三竖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凸点在

9 p. v( l7 j1 I

从南数第三个券洞顶上,上建殿堂三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一间,

P9 M/ F0 u/ h; {5 U4 i3 H

大殿为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墙裙为黄绿琉璃饰件。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

. c3 b3 M) j$ v/ G

形。平台北侧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9.3米,

# g9 r A T; u$ `

进深5.28米。这两座大殿为供神之所,据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路,旧有关圣帝

- o( Y% X0 \& z% y) V

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即平台之上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供奉文昌大帝、

1 x6 e, p% }, L* |7 y& P! p

关圣帝君,北侧大殿为药王神祠,供奉药王。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五十年代初期,因

" z$ V; _7 I; p5 s# n

北侧第一个券洞年久失修,有坍塌迹象,遂将券洞顶部拆除,改为架木桥,通向北岸;

3 B# q' r5 Z: R' A4 B( N

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古时的西山大道即从此券洞通过,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

, j8 f8 P! R! Z W

据当地老人讲,此洞内石上刻有“门头沟”三字;第二个券洞因妨碍交通,已将券洞顶部拆

7 L' ~9 b6 C, N! H/ N8 i4 {

除;第三个券洞较为完好,券洞宽4.7米,进11.24米,高约4.5米。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

7 n! [! V" L3 c+ m4 s/ _: @

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

7 d3 q# x3 z; b' X6 K& P4 n

 

- e" \* ^3 b3 k7 Z

      其他资料(来源待考)也表明了他的用途:圈门过街楼的始建年代难考,但在清代时由

; i( ]" c% H8 \1 d( r7 O1 z1 M

山西商人出资重修过,所以建筑时间会更早。圈门之名似乎是因为这座过街楼而得名,而门

3 B: R6 S4 O% K

头沟的“门”过去指的就是这座圈门,门头沟的“沟”就是这条长13华里,以圈门为起点,

, p# V' Z: [7 G& T- f$ B

向西到大横岭的,被用来季节性排洪和为大小煤矿排水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

2 U* K) y1 a4 w+ E7 @+ j# P, ~

沟,门头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明清之际,圈门西部沟壑中曾分布有大小煤窑数百座,圈门

- W- o" s) t7 y; T4 D: k0 ^/ u6 Z

过街楼下的券洞,也就成了门头沟产煤外运的必经之地。

5 q$ B+ Z4 a4 N! K7 ?2 |


     连大名鼎鼎的门头沟的名称都可能是因为这座圈门而得来的,可见这建筑当年的重要程度。

* A" S% \# L; \- z3 }; N c+ N

归纳起来这座大型过街楼变成了一个以泄洪为主,辅助交通,并且兼顾宗教需求的综合性的大

$ K8 M& T) `. E4 b; K9 O

型过街楼。可谓过街楼之最了。顺便提一句,当年这里一直叫他圈门的,并不是圈门过街楼;

w2 X% {6 h% R

古人远远没有把这座大型建筑当成过街楼,估计是解放后,圈门遭到了破坏;残留的部分接

0 C$ I, x& K8 _ T" U

近一个普通的过街楼,所以才被归入过街楼这个类别里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没去过这里,所以从网上借了幅照片,给大家参考

) P! X9 K" m, f

 

! [) ]. b' O/ F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年间的圈门过街楼

4 {0 G/ `: O# }2 B O+ M8 @

 

, T2 k& ^! l- v0 _) f) n. N

      目前能看到的最真实的记录是在1920年,美国学者约翰杜威到门头沟旅游,

) l, S( `1 y4 U" M8 P

路过这里拍摄了几张圈门过街楼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民国年间圈门过街

6 q& T B% K9 N

楼真实的样子,还能从中判读出些和常规记载所不同的东西。这批照片后来保存

% l( n. a- O( F* A& g

到了美国南伊力诺依大学图书馆;感谢网站的慷慨,公开了这些照片,遗憾的是

3 m4 x) D7 C1 K) o3 C

公开的同时加上了巨大的水印,有些不尽人意。

' p$ M: y/ v$ T8 Q0 c- P9 b0 L! ?


民国时期的过街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1 A! |( k/ d6 L# B

 

; a# U0 v l& I% K; s0 z, }

1.民国照片中的过街楼也不完整,已经被拆改了,这和文物志记载中是50年代进行的

' N5 r' q5 V/ ?3 D# f

  拆改有些冲突。

3 a; Y/ x1 \/ }! W- F2 g5 j

2. 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完好,中部卷拱完好,而南部卷拱已经被拆,改成了一条宽敞的

( d# E# }& D3 L* H

    马路,卷拱上部改作了木桥相连,保持了南北的交通,看到这部分,猛然感到很滑

( F) c+ Q4 ]) }

    稽,北侧卷拱的命运和90年前的南侧卷拱何等相似。

9 q! ]+ x3 e+ D) O d


3. 民国照片并不能看到过街楼的全貌,但是,可以看到90%以上的内容,从中无从看

' _$ [$ E" K4 M1 E. Y1 H

   出这里有四个卷拱;并且从古代的规制来看,没有特殊情况,卷拱是不会建成双数的。

* a5 K% j2 D5 }) e! U: c

   所以怀疑当年这里就只有三个卷拱。 并且从古代寺庙建筑的习惯,都是对称修建殿宇

+ }/ l7 v! g' Z; j. B

   的,不会在一个正殿一侧只建一侧的偏殿;所以怀疑南侧也会有一座偏殿,和北侧对

7 x j2 ^6 {1 O. H

   应,同时也印证了这里还是只有三个卷拱。

) S# i) i, b0 X+ {& v! f D: g


4.另一张照片从西侧东望过街楼的照片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外有卷拱石的,不是只有砖拱;
   怀疑其他卷拱也是如此,但今天残留的部分,职能看到砖拱,怀疑这里被破坏过,或这在
   后来的维修时改动过这部分。

& d, ?+ X2 z, g' ]& G1 \$ r


5.东望过街楼的照片还能看到,中部卷拱上,寺庙正殿后侧,相当于栏杆的矮墙部分有一

' a" Y+ h8 u( X7 L& R

   块圆形的突起正中有一个字,可惜照片拍的模糊,看不清出,疑似是个“福”字,从古代

G1 i2 Y2 S& A- z5 w. p

   建筑的习惯,这种布局一定是对称分布,所以另一侧应该有同样的部分和另外一个字。可惜

: A- ]5 l3 ~8 L, H$ [; y( z# g

   照片看南侧在1920年已经拆除,无缘看到了。从照片上看字的体量不小。

& q6 g1 f3 B/ U2 r* k1 x/ l


6. 关于过街楼上面的寺庙,碑刻虽有记载但殿宇如何分布安排却没有说明;尝试分析一下

T. t' D5 C* i6 H- k

   正殿作为朝向正东向的寺庙大殿,并且大殿带单开间卷棚小抱厦,实在很有明代的关帝庙的

- v$ X) a( g3 ]" i: p8 R

   特征;如西四双关帝庙,沙河关帝庙,都是如此。关帝作为武神和财神的化身,身居正殿也

* T8 ^6 g- p4 o5 f; h/ I

   不为过;毕竟建立庙宇的都是经营煤矿的。从这点考虑而北侧殿宇更适合供奉文昌帝;可以

. x+ a' ]/ f& J. O

   作为一些富庶的矿主信奉财神以外,也希望有后代向有地位的官宦方面发展。想象如果南侧

( W ], O" K: L; q2 z' V

   存在殿宇的话,那供奉药王也是合理的。除去远大理想不希望生病,也是最现实的追求。

# C. i8 J/ p, u* g7 x: f

   反之,如说关帝和文昌帝同时供奉在一座大殿里似乎不太可能,似乎没看到这种文神武神

; ~6 ]4 _# a2 l9 n: D5 ]

   共处一殿的规制。

2 R5 G% I" O4 V: L

 

( e3 u6 R9 z: N7 w2 d: I

7. 老照片中过街楼南侧卷洞之下的新修道路,很宽敞,让人想到了现代的高速公路,想必是当时

# `( j/ G, \! z9 H1 L

    为了煤炭能快速运出门头沟的新举措,不知道是否全线贯通,因为东望过街楼照片中还能看到

+ T* C2 Z5 Q# d( h& C3 C0 P9 T, g

    北侧圈洞下,还有毛驴通过,怀疑拍照时新路还没有通车。这条路到了南侧圈洞附近,不知什

) L# k2 S9 S6 R( K P' p

    么原因,做成了一断坡路并且地势还很高,可能还是有防洪的考虑。道路两侧还并砌了护坡石,

9 g5 z- ?0 t1 N# N5 l( {( K/ _

    并有栏杆装的矮墙,工艺应该很好的。而如今南侧卷洞东西方向大量的民宅都是建在这些民国

( H/ U- N& n3 }: d% e9 F

    道路地基之修建上的,可以想象地势高,又平整,确实是建房的好地方。民国这条新路的建成

6 Z) y6 J' h6 x+ H( y

    应该是圈门过街楼的破坏之始,新路大量填埋了原有河道,把当年宽敞的大沟变的窄了1/3。

" @. N% w' R2 n! w) S# [6 R9 b

    地貌变化加上过街楼建筑本身的拆改,从此圈门过街楼的地标性建筑的地位不再了。

$ O* s7 Y! [ {9 k2 {

  

: C8 ]$ b5 P8 f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57: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nxu在2011-5-19 0:26:00的发言:
大晚上的还不睡觉? 7 n9 j" B2 K1 _% j
捧场先!
% ~) A3 A$ x, J* o

谢谢,你也没睡,有些困了,本来还该改改的,今天看来不成了,明天再改。

发表于 2011-5-19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晚上的还不睡觉?
捧场先!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老照片对比

' @# p& b% @6 _# R' P

 

8 o& O/ Y! t! ~9 K" C" } O

 1.由东南方向,西北望圈门过街楼,(新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 U0 @' N+ c5 t H1 N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0 U! s) i0 c) F0 j3 Z- ~, A

2.由西南方向,东北望圈门过街楼,(新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3 v+ w, G* n- r2 `8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0:01: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原貌的推断

X# L2 P x9 A' x; ]! x

 

. {- G2 ?0 I8 Z

  

6 k6 l$ `* v) N' e C1 n

      以下内容为个人遐想,暂无历史依据,如有错误仅供参考。

1 j% l8 { m$ ]" `: P* u4 @

      估计当年这里在沟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条沿河而建的路,但最南端

& p& [7 O" Q, l7 F z$ @) A

的路可能宽阔些,门头沟地区产煤运输的主要通道。当然那时的路

- ?+ {6 Z' \( }3 x

即便大路也不会特别宽阔,想想当年出兵的德内大街。到了圈门,

& D: N) C1 s+ \

这里是出山的第一个城镇,因煤炭的生产而繁华,聚集了很多煤商

/ B6 i: L6 O' z! e

矿主于此,当城镇繁华之后,需要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同时有

* ?. N9 @1 b& H. b

要建立一个供大家祭拜的寺庙,并需要跨过河沟连接南北的桥梁。

& a8 T( b2 f$ I" ~# H# {

这个建筑最好还能有效的阻挡分流洪水的侵袭。古代工匠的智慧

+ T1 B9 W# d$ A* w8 e$ T! @5 ~% e

非常让人钦佩,于是就建立起了这高大的过街楼。

/ U ?) `9 z/ u0 D: G

      这个过街楼横跨在沟壑之上,有并排卷洞三个;过街楼上面

; i% [' D" B7 H! `4 t- x

平坦,能有效的链接沟壑两侧各有道路,起到了连接南北的桥梁的

' z0 Y6 D: a3 z/ B

作用。在这座宽大底座之上,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了一个三座殿宇

' C9 g: y% R9 n% ]

小庙满足了当地的宗教需求。

; x! `* u' G- d4 H$ C' E6 x4 t

      建成之后的圈门过街楼,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跨越在巨大的

$ `$ u: v/ t! d7 i" X& [6 H5 `

沟壑上,成了当年著名的标志性的建筑,他验证这当年这里的煤炭行

2 e, H- B3 U+ v3 p: K7 o( n

业的兴旺。以至于后来这里原有的名字已经被淡忘,而从这座过街楼

/ M/ v1 e! L) z/ G6 ]# ?

而衍生来的“圈门”,成了这里标准的名称,这条沟也因为起始于此,

% B$ W# U5 P1 z' C

于是有了“门头沟”这个名称。

' c, V& O6 i. r

 

& v& O" H4 C# g$ R$ ?

 

) }4 b5 i) p& a6 Z. o4 N9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0:16:5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12:35 , Processed in 1.22338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