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43|回复: 32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18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

7 D6 ?% I0 a( s0 Q* P0 H


     

+ N# m6 q: Q' e2 r- Z# N

 

! @9 |& Q2 h) B) U$ p

     2002年开始猛然间突然开始喜欢起了古建筑,于是开始关注和大量的走访文物古

: l' d/ O6 @: L9 F! Y

迹、历史遗存;后来到06年左右发现老照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颇多;开始热爱起了老

& v9 N" r4 d' x. y

照片,把走访过的古建筑现状和老照片对比,发现了很多有趣地方,开始在老照片记

. D1 J6 e5 L2 r

录的历史瞬间中和遗存的现状对比中感受着那份历史的厚重,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变

! g, f7 T6 X" n

得真实具体。有时会从某些建筑新老照片对比中能发现些被历史埋没的信息,没有被

! G' f6 `! {. j7 w! w* [: x

记载的信息;让人心情无比舒畅。似乎是我寻回了某段遗失的历史似的。有很多朋友

8 \/ V/ ]/ r" [4 l: o! m2 |( S

喜欢老照片,希望朋友们在观看老照片的同时,不仅仅关注老照片本身,更多关注

0 n4 X: p5 O, W; X O) j

老照片背后的东西;有些事物总是等待着喜欢他们的人去探索的。历史是不可逆转和

0 U1 p5 D5 m" n+ M4 ~) z) A" z) F

改变的,总是在不知觉中慢慢推进;没有人能改变什么,我总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

y: D5 s* s4 d$ \

一切历史在变化和破坏时都要明确的记载,能留给日后喜欢和关注这些内容的人,不

u* T, }% ^+ E& g+ a6 V4 U

要让这些信息埋没在历史中。

& C$ h1 B8 S {& H; B/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13:3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 d1 [; Y2 ~1 |- L

提一线索,供黑龙参考。

l: E8 N1 w% j) u7 Y2 }8 [

明代《宛署杂记》(第五卷德字·街道)中已有门头村,按其前后村的位置关系当在圈门左近。似可表明,圈门在明代已建。

" r2 j9 L3 \9 W

录一段原文:“石景山之右径十里曰大峪村,曰后台村,又五里曰城子村,又五里曰龙门村、曰中峪村,又四里曰东新房、曰西新房,又三里曰门头村、曰要家坡,又二里孙家桥,又三里曰梁家桥、曰天桥,又二里曰大横岭、曰孟家胡同,又五里曰官厅村,又十里曰峰口鞍.”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杜威一共拍摄了四张圈门过街楼的照片,有一张是个人物照的背景

0 s" O1 w4 D2 x# t1 u1 B' U

 

! p4 T: g, R( z. q0 o: Z7 [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 V: d2 P2 z! m&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37:0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1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照片给我们太多的真实信息。

3 M( K6 Q L( W7 k

黑龙从老照片入手,认真地调查,考证,核实,去伪,

. z. v. f, K$ a, S

求实,还原历史。好文章收下了!

" r, X2 ~' G4 {0 O8 @" o/ `

圈门(我这里指的不是门头沟作为地名的“圈门”)

! C3 m$ R* q$ h4 \, {2 h

不一定有过街楼,过街楼不一定是圈门。(券门)

H+ ]: j+ _1 F1 A

在作用上可能合二为一,或一物多能。

( I. ?+ p% O4 C

圈门多为老百姓对这类拱形过街门的笼统称呼,

: C3 c, Z ~. y5 T, I2 ?5 [

就是“券门”,北京西山山区老百姓喜欢把这种,

5 Z) Z- |- J. t# r Z9 g0 ?* L6 V

由石垒台,排砖叠拱的“村门”称作“圈门”,

% Z& Y3 k+ N- `( `+ c5 Z- }

其社会功能主要是“门”,由此衍生出其它

% t* B, p: m8 c. ^

功能:有防御性,区域性,地界性,标志性,

4 [5 g; {8 [% {6 I% y( @# @

关口,纳税,拜佛,祈愿,禳灾,方便交通……

; z+ ^3 b# V; A7 Y

有公用,有集体用,有私用……

# `) D/ f0 G2 `: Z

过街楼在江南林园中多有出现,用悬廊连接两座楼阁,

/ \5 d" P) Z5 v

(如雍和宫万福楼两侧的悬廊)楼阁之间或路,或河。

$ V& r8 r1 J+ \0 Q- s5 D

悬廊如桥,廊复顶,两侧或为空格护栏,或置窗虚掩如阁……

- x8 q' m+ T& R M# }( g7 E

这类私家过街楼(悬廊)多为旧时为大家闺秀“窥视”之用,

8 ^5 B$ j- K: q- X

其功能如皖南民居中厢房对庭院的花窗。

: G+ U/ z/ Z# Q- N9 a

在欧洲早期描绘中国社会街景的铜板画中,

y% M" `. o4 L: p- z8 ?

多有这类建筑的体现。

' |" [5 d2 M# O E* l$ v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2 f, T+ o3 Z3 }- o# |, e* K1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7:52:4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5年前曾在门头沟工作一段时间,没事的时候走村串巷,也曾多次跑到圈门,有时能感觉到这些残旧的古建似有种魔力样,能把心挑拨的有种酸楚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11-5-19 12:47:00的发言:
: p( M& f, U; n% k% _; ]

感谢观看,对南方的建筑不熟悉,南方建筑一直北北方细致,精致些;

, D1 y; e" D$ i1 _* w6 K

我个人一直关注的只是北京一带;

( ^# s( v t; Q$ t7 q& ^& o, F

 

|9 _ s! r- e( m

确实过街楼只是一种建筑形制,不是指特定具体的对象,会有很多表现形式。

2 S- R; N8 y. w+ Z; V; l- [7 Z

 

8 t7 u2 h# {6 R9 G

不过你贴出的图似乎都不是北京地区传统认定的“过街楼”

/ m5 O: s6 }; |" a7 H) g

 

: b3 T0 h$ N/ G! }' G

有的是“市楼”;这个出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强调的是高度,而非二层的通道功能;

+ O* D/ b3 c8 ?

有的是城门,强调的是防御,也不是通道功能;有的是秀楼强调的居住,有的是廊桥;

) a2 I; W# R% |; {. `2 |

强调的是园林的装饰。

x4 H7 O% ~1 S9 T

 

4 K: i( ~/ E6 n$ }2 x

暂时北京地区约定俗成的过街楼,都是比较简单,原始,较实用的建筑;

4 Y) M8 r; N* X9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5:09:2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9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shon在2011-5-19 23:41:00的发言:
. K% X7 _: v4 C9 b& k# s, Z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q. A/ O- W9 X9 H( I' Z

 

& [+ _' B+ m; K- K# H! w$ s

rishon 兄也来关注,谢过了,

' s) x. `3 @$ I! {8 R( X% u

 

; L3 [' r, L1 P( V

哈哈,两洞过水,一洞过人,这资料来源一定是民国老人的记忆,和老照片那么相符;

`- {3 q# j6 Z( j4 Q

 

7 F8 C5 p; Y' M. @0 I5 P

倒是那个号称有四个圈拱的说法不知来历

发表于 2011-5-19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张妙峰山十八盘的“门”,下为大道,走抬轿,驼队。

, g# E& I# m: U+ q) a

上为直线上山小道。门上有小庙。供什么神都有。

6 a, c, q6 D( n

 

+ h3 K: v6 n1 K" d6 J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1 ?" d6 d$ m! y6 ?' a# [

 

" \( V( @) |2 u4 C) C0 W

再来一张1907年陕西忻州南端地界隘口: 

1 ]1 n7 O4 N& S

zScl9nWc.jpg
9s7LRqIo.jpg

! v, S+ S6 ]! f( a% A' ~' f8 Y3 a+ P4 k

 

% I) L+ d2 F& B' M7 \# e Z

州与州的分界门:

' z- I; A9 @/ F, ~+ } S( L! m: m

3MugrDM6.jpg  

; z7 ]6 k* y1 a S) S, i. l9 E

门洞与庙

2 {$ ?* P# v# a( o% o6 ~' e3 @

IwEGYect.jpg
细看这些照片,是能看出不少名堂的

F$ W: [" b6 a8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8:04:03编辑过]
1zLZWx8E.jpg
发表于 2011-5-20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5-19 7:46:00的发言:
! F1 v# @) N" ?5 H6 A, p2 h* k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 B& f) @2 t2 r2 K, O1 X( f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 y# \* ~* q: G& g/ ?9 t6 w& G4 M


w0 E) t5 T9 p, E1 [3 k- x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 s! }; t- z) B) R# l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密云寻古 00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k+ \5 Y5 x9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 l2 X( j$ ]4 _9 P" P2 B" \

请问吴老:石塘路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帮忙看看这字是“福”字吗?

9 J' p. F+ i8 g6 S8 t k. q

 

1 ^, P; C: k+ Q* `- Q/ X) s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发表于 2011-5-22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5-22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福”字的。
发表于 2011-5-20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其他了,四成们只有遗迹了。这个楼也危险。
这是营城中心,门洞往北(正对着的路)到北门。
发表于 2011-5-19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空留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地名都留不下!可惜!太败家了

# I' k6 `' `/ S& s1 E

黑龙老师好贴,分析的透彻,让我了解一些原先不知道的关于过街楼的知识,甚为感谢!

发表于 2011-5-19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同志从老照片入手,以圈门过街楼为主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且文字情真意切,诚恳之心,执著之心值得每个网友学习!
发表于 2011-5-19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oWwMI9dU.jpg

3 I& R" X7 W9 D4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5-19 7:05:00的发言:
5 {: o0 `( w* }/ b/ o: V! Y* x1 Y

北京空留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地名都留不下!可惜!太败家了

# P; F% Q4 V6 N

黑龙老师好贴,分析的透彻,让我了解一些原先不知道的关于过街楼的知识,甚为感谢!

# u7 V3 ]3 P/ K' T1 ?

感谢关注,

! l$ C2 N0 {! w

 

3 d3 P" I" h1 h( w$ v6 N

我的观点,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无法改变,老的事物最终将被淘汰,

. T) J% j4 g1 e1 o; B" P4 p. q

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更多的清晰的记录消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1-5-19 7:38:00的发言:
黑龙同志从老照片入手,以圈门过街楼为主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且文字情真意切,诚恳之心,执著之心值得每个网友学习!
- \+ j* d, J2 | r# M) E+ T

飞哥过誉了,受之有愧;

; j; l; t8 G- V8 A/ V- Q

 

$ q$ j" z0 I E) A

近年心浮气躁,很少写文了。

发表于 2011-5-19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去过~~

0 p, Z6 d/ d/ D2 [" {3 s# |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5-19 7:46:00的发言:
: t3 q9 j5 ]0 t/ w: j

    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 ]' W4 B, R P: T9 G

    过街楼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上有庙宇,人从下走过时相当于祈福了。

9 X" s# F1 J# S


$ n: P; c6 |3 \( d

    你说的“还有一种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密云石塘路营城遗址中心还保留鼓楼残迹。

2 ^7 ]+ ~! a3 V: i

' g; o. P7 `) a, q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8:28:07编辑过]
( j/ N+ b3 H) R+ i W! n9 F. r- B0 E

 

9 o( q* W. X% s8 g

感谢吴老夸讲授之有愧,探访古迹,细致研究方面还是要向你多多学习的。

. ^* s: y/ i. A" @7 J

 

$ X) _, P, c2 k7 V

 

8 \2 @3 ]( Z) ?( R0 w; Q

关于过街楼作为类似鼓楼的用途,应该在外地有,真没注意到密云还有,

8 S3 Z1 e) U7 m

这个需要先了解古城分布布局,然后观察分析,比起城关式的,麻烦很多。

" h* l' X0 p1 I3 S4 ^" J

有机会向你请教细节。

3 o: Y, T/ e+ `' \

 

( W% K8 x; x" Y" s4 B, W

关于过街楼敬神,佛教却有其说,但道教方面,还没看到什么具体的

0 P4 z+ U2 h4 b

资料能验证,所以我也没敢写;目前有种说法,在道教领域的神住在

7 U, W8 V) K: F2 I: ^; V4 g

天上,所以通常是在比较高的地段祭拜神灵。并且有神灵在高处庇护

) r2 I# z9 s: l7 }0 W

苍生的说法。

% ~/ ^# `7 i. e) P9 L4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36: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过街楼

6 {8 H5 _9 P x, h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探讨的古建筑是门头沟圈门过街楼;所以先简单归纳一下

) p. ~- s( C1 |8 F1 }

过街楼的分类和用途;位于城区的过街楼,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立交桥,多建在胡

9 U2 d7 h5 v+ J' @% K

同中部,连通这两个隔街的建筑,历史上的北京曾经有很多过街楼,典型的就是

& H" h2 N8 M, A/ V

儒福里过街楼,自他拆了之后北京城区再无过街楼的实物留存了。另外北京城区

* a/ D' I, D; z' B8 q6 x3 Y

还保留了不少叫做骑河楼的地名;可惜很久以来就已经没有实物留存,不知道具

8 {# ~: [, q. a# b/ s6 u1 W

体形制和规模,但根据名称判断他是建在一个小河道上面的过街楼。之所以叫过

6 R% ]( i8 t/ f9 W. K

街楼而不是叫“廊桥”之类的名称,个人判断应该是他的规模较小,和为私人所

' K4 f: |& I, C

有的特性。郊区的过街楼;作用是相当于城镇的城门,多建在村口;或重要的建

6 Q, m6 h0 E; G6 }- Q

筑前;因规模比较小,比较简陋通常不能算城关,并且军事用途相对较少,所以

& O, z$ O' Y6 C2 X5 S% T2 y

上面多建关帝庙,文昌阁;门头沟的很多现存过街楼都是这样的;还有一种郊区

8 }' f8 V7 o" j/ B4 m

的过街楼;作用是类似于鼓楼或牌坊,作为城镇中心地带的象征,这类过街楼北

5 b$ n! D2 m ?4 P# M

京地区似乎没有实物了。但圈门过街楼和这些种类的都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特

* S3 Y8 F# t" w* J2 [$ N

例的用途。所以我们来研究他。

7 h- [: {. @# y


 

5 u, s0 D6 x" u0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15: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信息丰富的一张由西向东拍摄的圈门过街楼的照片,

; s2 T9 G5 f* p& g7 X& S

 

) |, [- o1 Z7 J

 

+ B& ^1 ~6 b' t' L# T3 _* o

 

7 w& m$ z8 Q a- F: P3 \9 c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 z/ F. t/ E& v9 ?0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2:24: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圈门过街楼的现状

% Z1 w6 U* `; q- {0 x

 

8 P3 Q; b. L; S, g+ |

      从现在的圈门过街楼遗存很难想象得出他的原貌,在一条已经变成道路的河沟之上,
能看到的有一个坐西朝东有卷洞的小城关;城关上有一座三开间硬山顶附带单开间卷棚

{2 ^8 n6 n" [

抱厦的小殿,大小和规模和普通门头沟的过街楼类似;不同的是,位于这座城关北侧北

+ o. L9 q/ z1 x

面一侧一个类似墩台一样的建筑基座上有一座三开间的硬山顶小殿,和有卷洞的殿宇有

4 N6 k- ]# y: |! K

一木桥连接。过街楼南侧已经被密集建造的民居覆盖了。单从现状来看这个过街楼和其

% l7 I$ O6 R, Z, ]8 r2 i7 u

他门头沟过街楼区别不大;他当年的原貌是什么呢?

. c/ g2 Y" |) N# W/ F

      据“门头沟文物志”的对于他的记载:圈门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开有四个券洞,

5 N) q, a- Z" s1 c1 [! l0 k) F, L$ D

砖石混砌,券洞为三横三竖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凸点在

6 u: S' n0 C7 z1 z

从南数第三个券洞顶上,上建殿堂三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一间,

0 B! _0 m9 W- [7 z- J7 a. i

大殿为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墙裙为黄绿琉璃饰件。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

1 s7 C* e ^' e; W1 ], Z S# F

形。平台北侧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9.3米,

( j/ q; p& @9 s o6 y7 [

进深5.28米。这两座大殿为供神之所,据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路,旧有关圣帝

O9 J* S* e! V1 X% M1 c" y

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即平台之上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供奉文昌大帝、

# V. G1 e# _6 [7 D

关圣帝君,北侧大殿为药王神祠,供奉药王。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五十年代初期,因

3 E' n! b! ]# d$ {# \2 W; b; K: E! S& t

北侧第一个券洞年久失修,有坍塌迹象,遂将券洞顶部拆除,改为架木桥,通向北岸;

! K. w7 d- O- Y, W& u& U) M

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古时的西山大道即从此券洞通过,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

- n7 N" [6 A: k p* M: z

据当地老人讲,此洞内石上刻有“门头沟”三字;第二个券洞因妨碍交通,已将券洞顶部拆

: y% [+ m2 @3 a u/ K0 B

除;第三个券洞较为完好,券洞宽4.7米,进11.24米,高约4.5米。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

4 O6 b/ a6 D4 \5 g" u0 C

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

* Y# ^' f/ v2 ?9 M: ^0 o# f" V

 

5 E6 J1 a( O7 m4 g4 u

      其他资料(来源待考)也表明了他的用途:圈门过街楼的始建年代难考,但在清代时由

8 _ J% V/ P& s" }' O1 v: e+ B% i

山西商人出资重修过,所以建筑时间会更早。圈门之名似乎是因为这座过街楼而得名,而门

. j$ x4 U2 z1 G+ v0 b

头沟的“门”过去指的就是这座圈门,门头沟的“沟”就是这条长13华里,以圈门为起点,

5 C0 \0 k3 I5 r0 G- B

向西到大横岭的,被用来季节性排洪和为大小煤矿排水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

t+ C% A& u) R- v; Y Q! ]

沟,门头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明清之际,圈门西部沟壑中曾分布有大小煤窑数百座,圈门

8 b, E; i; ]) }; ?* K2 E B

过街楼下的券洞,也就成了门头沟产煤外运的必经之地。

/ M) V# X) O, \) ?3 C7 r


     连大名鼎鼎的门头沟的名称都可能是因为这座圈门而得来的,可见这建筑当年的重要程度。

) M( g8 f* O& A# m5 Q1 x* s

归纳起来这座大型过街楼变成了一个以泄洪为主,辅助交通,并且兼顾宗教需求的综合性的大

0 V L6 m+ y5 E) |

型过街楼。可谓过街楼之最了。顺便提一句,当年这里一直叫他圈门的,并不是圈门过街楼;

2 \2 Y7 G: [+ l

古人远远没有把这座大型建筑当成过街楼,估计是解放后,圈门遭到了破坏;残留的部分接

# U! L5 h+ Q( H' M0 D! T2 Z% K

近一个普通的过街楼,所以才被归入过街楼这个类别里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没去过这里,所以从网上借了幅照片,给大家参考

7 |0 G2 g0 V" B3 ]+ }

 

0 V7 l+ I9 F- N; V0 `/ a; Q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年间的圈门过街楼

5 B' b4 [; }+ |) x0 O' E

 

) Z5 C! ~1 Q. j% {: }

      目前能看到的最真实的记录是在1920年,美国学者约翰杜威到门头沟旅游,

- Y; D# c; a7 l9 x; j

路过这里拍摄了几张圈门过街楼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民国年间圈门过街

$ b+ i, |7 V" y6 x) C4 i

楼真实的样子,还能从中判读出些和常规记载所不同的东西。这批照片后来保存

% p4 d$ O& G3 i- ?9 n

到了美国南伊力诺依大学图书馆;感谢网站的慷慨,公开了这些照片,遗憾的是

7 @6 N6 C3 s! [' ^" M

公开的同时加上了巨大的水印,有些不尽人意。

l4 d2 Q2 Y8 [ G6 U. M


民国时期的过街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 K# a9 K- e& E4 k8 S# M

 

- N& z8 W% C6 Y& ?

1.民国照片中的过街楼也不完整,已经被拆改了,这和文物志记载中是50年代进行的

& P, c3 ^4 q* j$ W7 ?1 ^

  拆改有些冲突。

2 W* v, b$ ^/ I; Q- a+ `* v

2. 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完好,中部卷拱完好,而南部卷拱已经被拆,改成了一条宽敞的

. ^0 u1 |' w( B3 G

    马路,卷拱上部改作了木桥相连,保持了南北的交通,看到这部分,猛然感到很滑

- [7 N' @) o# |! h- l2 R

    稽,北侧卷拱的命运和90年前的南侧卷拱何等相似。

8 O; C* ]! Q) g2 t r% O


3. 民国照片并不能看到过街楼的全貌,但是,可以看到90%以上的内容,从中无从看

5 t5 z7 s# e" |* [6 L

   出这里有四个卷拱;并且从古代的规制来看,没有特殊情况,卷拱是不会建成双数的。

9 x4 D) i) A' ~( v* O

   所以怀疑当年这里就只有三个卷拱。 并且从古代寺庙建筑的习惯,都是对称修建殿宇

* j/ N& w! W3 @

   的,不会在一个正殿一侧只建一侧的偏殿;所以怀疑南侧也会有一座偏殿,和北侧对

! L1 D, {. ]' B* ?

   应,同时也印证了这里还是只有三个卷拱。

8 A6 S# c$ _; }0 u5 d0 ]


4.另一张照片从西侧东望过街楼的照片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外有卷拱石的,不是只有砖拱;
   怀疑其他卷拱也是如此,但今天残留的部分,职能看到砖拱,怀疑这里被破坏过,或这在
   后来的维修时改动过这部分。

* n1 X# o6 q1 m, K8 w. J: V# ~


5.东望过街楼的照片还能看到,中部卷拱上,寺庙正殿后侧,相当于栏杆的矮墙部分有一

( T0 D/ e& B( T P# h8 s! ~/ S# u+ ~

   块圆形的突起正中有一个字,可惜照片拍的模糊,看不清出,疑似是个“福”字,从古代

+ P6 [9 T# i/ b7 _# O

   建筑的习惯,这种布局一定是对称分布,所以另一侧应该有同样的部分和另外一个字。可惜

: E- @6 C. ]% _

   照片看南侧在1920年已经拆除,无缘看到了。从照片上看字的体量不小。

' Z0 d& L0 ~: {* @5 z


6. 关于过街楼上面的寺庙,碑刻虽有记载但殿宇如何分布安排却没有说明;尝试分析一下

& |! r6 u$ @8 i) B

   正殿作为朝向正东向的寺庙大殿,并且大殿带单开间卷棚小抱厦,实在很有明代的关帝庙的

8 z4 ]9 G, U+ t7 g7 F

   特征;如西四双关帝庙,沙河关帝庙,都是如此。关帝作为武神和财神的化身,身居正殿也

+ L( A1 Z( }7 q0 q8 Q* B# @

   不为过;毕竟建立庙宇的都是经营煤矿的。从这点考虑而北侧殿宇更适合供奉文昌帝;可以

. q1 V. ?! ~1 V

   作为一些富庶的矿主信奉财神以外,也希望有后代向有地位的官宦方面发展。想象如果南侧

, ~- W9 i* O# N% a7 E

   存在殿宇的话,那供奉药王也是合理的。除去远大理想不希望生病,也是最现实的追求。

8 C8 Z: X' h7 x: |# Q) |3 a3 J

   反之,如说关帝和文昌帝同时供奉在一座大殿里似乎不太可能,似乎没看到这种文神武神

" J! t3 b8 H$ w3 P

   共处一殿的规制。

. q4 U( L% e! g* j, s; r% ?. `

 

; ~$ z2 ?8 T( L% K; N( i# p1 F F

7. 老照片中过街楼南侧卷洞之下的新修道路,很宽敞,让人想到了现代的高速公路,想必是当时

1 q9 V% @. U* f, G+ y' G# e

    为了煤炭能快速运出门头沟的新举措,不知道是否全线贯通,因为东望过街楼照片中还能看到

! P* c; U. a$ @! Q- E6 ]

    北侧圈洞下,还有毛驴通过,怀疑拍照时新路还没有通车。这条路到了南侧圈洞附近,不知什

( W5 g7 G4 y# ~$ r

    么原因,做成了一断坡路并且地势还很高,可能还是有防洪的考虑。道路两侧还并砌了护坡石,

& i. Q O- O* {. y1 t' @6 e

    并有栏杆装的矮墙,工艺应该很好的。而如今南侧卷洞东西方向大量的民宅都是建在这些民国

* ^; Z. q O( z1 n. J

    道路地基之修建上的,可以想象地势高,又平整,确实是建房的好地方。民国这条新路的建成

. |8 Z# t# L- w/ p. S" X8 M

    应该是圈门过街楼的破坏之始,新路大量填埋了原有河道,把当年宽敞的大沟变的窄了1/3。

y( N+ i9 A! @+ a, p

    地貌变化加上过街楼建筑本身的拆改,从此圈门过街楼的地标性建筑的地位不再了。

! i" ^/ k1 K0 ^$ i

  

# S. h; M1 O7 W! ?8 m1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57: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nxu在2011-5-19 0:26:00的发言:
大晚上的还不睡觉? ; U- A0 |4 `6 e5 o% S( h
捧场先!
6 r: ^* o5 b! Z6 T( J

谢谢,你也没睡,有些困了,本来还该改改的,今天看来不成了,明天再改。

发表于 2011-5-19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晚上的还不睡觉?
捧场先!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老照片对比

% S) f4 v" z5 g5 [3 ~" j

 

3 f- Y; {3 z' r7 B

 1.由东南方向,西北望圈门过街楼,(新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6 s1 u3 v2 c( m. m1 Q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 |1 P: g' @* V) @- h

2.由西南方向,东北望圈门过街楼,(新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原貌考证(原创)

, A' e' z# G" o6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0:01: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原貌的推断

, t L V5 y0 c( C

 

A" X4 T* [4 B, P+ @* v" T

  

& j5 m5 r: b% W

      以下内容为个人遐想,暂无历史依据,如有错误仅供参考。

! t& e; ]9 `! B

      估计当年这里在沟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条沿河而建的路,但最南端

0 ]/ t! l+ ]( _& H" J& a- q6 ^5 j

的路可能宽阔些,门头沟地区产煤运输的主要通道。当然那时的路

. z4 o$ m2 I6 J3 H! c6 c

即便大路也不会特别宽阔,想想当年出兵的德内大街。到了圈门,

! G9 C! k0 W4 W/ S Q

这里是出山的第一个城镇,因煤炭的生产而繁华,聚集了很多煤商

! ]1 G8 g& W. A" ~

矿主于此,当城镇繁华之后,需要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同时有

k( a4 A* H: f1 n7 Q

要建立一个供大家祭拜的寺庙,并需要跨过河沟连接南北的桥梁。

5 r6 z4 \/ z/ f: ]( V

这个建筑最好还能有效的阻挡分流洪水的侵袭。古代工匠的智慧

, P, X; T. P. x7 w$ N& ]3 _

非常让人钦佩,于是就建立起了这高大的过街楼。

2 o7 j( X6 V' I* n d

      这个过街楼横跨在沟壑之上,有并排卷洞三个;过街楼上面

; d, X7 r- C' c4 \

平坦,能有效的链接沟壑两侧各有道路,起到了连接南北的桥梁的

2 j1 U7 r6 y& g( I4 ]0 x4 ?6 \1 A

作用。在这座宽大底座之上,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了一个三座殿宇

4 U4 V: U8 J+ \0 }

小庙满足了当地的宗教需求。

' w- B- F" Z# `" r, z% @. r b

      建成之后的圈门过街楼,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跨越在巨大的

2 p1 a! l3 r2 n. e. q

沟壑上,成了当年著名的标志性的建筑,他验证这当年这里的煤炭行

( R5 Y n' Z1 p+ F1 W5 j" y

业的兴旺。以至于后来这里原有的名字已经被淡忘,而从这座过街楼

; A# h" g: {8 j, H1 v7 p6 T

而衍生来的“圈门”,成了这里标准的名称,这条沟也因为起始于此,

# t# |3 E/ L: p9 r

于是有了“门头沟”这个名称。

4 \0 C' P! P- I! k% w

 

0 \8 [* u" n. u6 z

 

) W1 g2 z$ M4 c9 k: P2 _2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10:16:5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17:24 , Processed in 1.2502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