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土疙瘩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有位网友发了张南京的那个十字型的柱础照片;”

! F+ L, }4 _8 L/ ~% [# m% P

这个照片好!

% G6 U. k9 s. k4 X% o! I6 @/ R

比较能够接受的说法是,这是一个幢座,那么幢身呢?

& R+ L4 }! w! S* `- g3 `

2002年前后,我有幸见到幢身和幢顶了,在车厂村村委会,可惜当时没有拍照片。再有机会可问问村委会,不过真要是当年的幢身,应该收进首博或国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1-1-29 23:46:00的发言:
柱础是被人偶然发现,本来想5000元倒卖到德国,后来被北平文物保管所发现并成功截获,一直存放在北京的博物馆,后来日本人来,怕文物丢失,就南迁了,才到的南京。
. o9 ]8 @: t6 f% Y9 ]

是,央视做过一期节目,讲抗战前文物南迁的事,其中就说到了这两块石刻。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1-1-29 23:19:00的发言:
! ~2 V7 U; T" A: y

 

$ G/ Z2 \8 k- H' i

古建筑柱子会比柱础小一圈,不会一边大的;所以柱子不会那么粗的,古建的柱子直径直接决定建筑的体量。不过即便这样这柱子依然不小,估计是五开间大殿,

* ?% `; F( D3 Z

 

1 f1 K4 ]- p/ x, V: O! O

现存柱础所用汉白玉质地较好,并且使用了北京地区不长用的柱础雕花工艺,并在正方向上加刻一个匾额作为识别标志。根据柱础上的三头云纹判断这些建筑应该是明代的。也符合明代这里曾大规模复建,并且重刻古碑。

9 p. N( ]) I9 A, q- B0 \: S: n

 

8 ~5 [- @2 d! f' _! D

民国照片看,非常简陋,并且背景中没有任何大体量的建筑,判断这寺很早就毁了,后来当地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重修了个简陋的寺庙。

) u' A5 W/ N" R8 ]

 

# C) I2 `4 P0 L* J7 [% B* X3 X

“古建筑柱子会比柱础小一圈,不会一边大的;”

- e" L0 P# _/ a$ n

哦,是这样!

4 _3 M$ R" ?4 L' ^! x$ t9 M

我还真以为柱子和柱础的圆是一样粗呢。谢黑龙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书上扫描的,这东西最近十几年好像就没展出过。”

; I. ?: G, u5 _( v# g" N

我2008年去南京,利用半天时间去南京博物院找这个石刻,无功而返。后来有人说,你找错地方啦,应该去“博物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1-1-29 23:24:00的发言:
5 z3 k) I; w, Q' |* |

关于门匾,如果是古代建筑的石刻门匾,一个成年男子根本不容易挪动,怎么也有一两吨;不可想象这东西能带来带去;

" E! a! K5 V. C$ O1 n

 

" e0 Q* l1 n/ q2 a% t

另外十字寺的价值更多是民国后才小范围的说出去的,当时的中日韩恐怕没有几个能认识到他的价值,所以怀疑那个故事真实性。

# V) P5 |8 N! Q3 B# z0 b

应该是个传说。

- @4 z$ i; d8 A- G }

我在另一篇介绍十字寺的文章里写过这个故事(电子版和清样都丢了,文章里就说是“传说”),有读者来信说:感人,可能是真事儿。我也没说破。

. E9 o S$ D, b4 p/ i1 X! y$ V

您说得有道理,一是搬不动,二是当时的中日韩恐怕没有几个能认识到他的价值。有道理。

发表于 2011-1-29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疙瘩在2011-1-29 17:43:00的发言:
  . Y* o i S( {" G1 f+ R

我只记录了柱石与柱结合面的尺寸,56厘米,可以想象,当初的柱子该有多么粗壮!

/ m' Z2 @( D- _ l

听村里的老人讲,那柱子是楠木的,多么名贵啊。现在不知在哪儿,也不知是否完身,可惜。

3 ?; R0 A+ j9 I/ g

 

/ h' G; [' j& E, V. I

 

% d% r# E- |9 _( c

古建筑柱子会比柱础小一圈,不会一边大的;所以柱子不会那么粗的,古建的柱子直径直接决定建筑的体量。不过即便这样这柱子依然不小,估计是五开间大殿,

' o' n$ B" `* \

 

4 i1 W/ W1 E) x" p' @+ [

现存柱础所用汉白玉质地较好,并且使用了北京地区不长用的柱础雕花工艺,并在正方向上加刻一个匾额作为识别标志。根据柱础上的三头云纹判断这些建筑应该是明代的。也符合明代这里曾大规模复建,并且重刻古碑。

8 ~! O" Q! E' t: L# P; H: K

 

0 E4 V& i- T) Q0 \1 u

民国照片看,非常简陋,并且背景中没有任何大体量的建筑,判断这寺很早就毁了,后来当地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重修了个简陋的寺庙。

& _+ u8 D0 r6 v8 R

 

发表于 2011-1-30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疙瘩在2011-1-30 0:01:00的发言:
5 v' ?/ P: n" C

“这是书上扫描的,这东西最近十几年好像就没展出过。”

; P: K3 C e4 q+ t! Q( V. g# A

我2008年去南京,利用半天时间去南京博物院找这个石刻,无功而返。后来有人说,你找错地方啦,应该去“博物馆”。呵呵。

$ o7 c3 e% q7 @2 ^9 n

 

, h v7 R9 E! T D* V

朝天宫也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1-1-30 0:11:00的发言:
% {# }0 v$ w% m/ {, u+ N3 [

 

8 h. v: A# {6 l) A' i3 Q

朝天宫也没有

! `% B* i8 b5 g: D* h" j& \

这就是说,博物馆在朝天宫,可惜也没有,真难一睹尊容啊。

发表于 2011-1-30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疙瘩在2011-1-30 0:14:00的发言:
& ?8 O9 Q1 ~- V2 |

这就是说,博物馆在朝天宫,可惜也没有,真难一睹尊容啊。

3 M1 H8 ^5 n6 }4 ^

 

; F) \1 r& d8 e. X1 V! M- G

一个是省博,一个是市博,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翻出几张08年1月在首博拍的十字石刻复制品的照片,晒一晒。

0 h) w( j4 y( i

 

Dy7NcvAC.jpg
gOUWY1d6.jpg
Jhy0hu8b.jpg
HzdeXNVA.jpg
发表于 2011-3-1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疙瘩在2011-3-1 21:52:00的发言:
) C7 o) ?" P: K

偶然翻出几张08年1月在首博拍的十字石刻复制品的照片,晒一晒。

* m/ e! U- C% |9 t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tp6221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tp62222.jpg

$ h1 ~) _& K" b- {1 ~* u

 

+ A9 F( N: r2 g# k- y3 L

怎么我去没看到呢?看来有空还的去看看;

; ^) D8 h" o9 r; r X( U5 |3 \1 D

 

) h# M5 ~. _3 E+ H, H/ U6 B- a

怎么看都不像柱础,倒像个门墩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都不像柱础,倒像个门墩”。

' d+ H2 N; X/ a* s/ ^

好!说得明白,学习了。

发表于 2011-3-11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先去过,一直也没弄明白,现在了了,谢楼主和各位老师。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6 16:03 , Processed in 1.18401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