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eiwei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10-12-8 7:57:00的发言:
! q8 }& E6 b! y7 \; z

看到西水车.北魏.糊涂人诸多校友对党史有兴趣,我同样有此兴趣,只是党史研究还有禁区,还要为尊者讳。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只能在香港看到。。。。。。

0 q; C# G5 t: h* t6 O+ D

正是所谓禁区,造就了港版书的兴旺。其实禁不住,只是官方做做表面文章罢了。何况还有互联网呢!

6 p( H( V( @3 z

 

. P2 Y* R% E( {

有些港版书,一旦畅销,则大陆的D版就跟着出,这也形成了某种规律啦!近些年,囫囵吞枣般看了很多此类书籍,既有港台版,亦有D版,也有电子版的,比如“失去的记忆”兄所述的一些,比如西水车胡涂人兄所述的一些。诚如“失忆”兄曾说过的,此话题很难在此展开充分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12-6 5:11:00的发言:
$ h. z$ B# v: |: s6 _- ]

我是在机院附小入队的,不早也不晚。没有入队看到别人带上红领巾非常羡慕,每次举行入队仪式心情都很激动,心想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带上红领巾?后来带上红领巾就觉得特别光荣。再后来就一般化了。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可不一样了,人人都能够入队,入队很容易。我记得我们那时,有个同学全班最后入队,好像已经是四、五年级了,入队还是比较难的。

* l) s+ X( `, ?: z

假如四、五年级有同学最后也能入队,那你班是很好的,最终成为“红领巾班”了。好像机院附小老照片里有一个红领巾班的照片。

4 F2 l! Y' T0 v* ]

- R7 d+ T3 Q& ]

我到了规定准许入队的年龄(8岁还是9岁)就入队了,感觉很好,很激动。后来慢慢地全班多数同学都入队了(印象中女同学最后可能都入队了),但还不是“红领巾班”。成为“红领巾班”很难。我们那届四个班好像没有。

, }( ^& Y) L; `3 n3 k

 

# W* [# W4 W, @6 O" D: _

6 B4 a' A6 `6 p; L/ B* R! U' L

可能是在我们五、六年级时,少先队变成了“全民队”,那就全都是红领巾班了,但也失去意义了,呵呵。

5 E7 {1 `' F3 i6 d- Y2 Z

 

: f4 ?+ s* y8 U0 c

G+ g. I/ O. T7 Z7 I5 I2 k

那个时代,发展新队员的仪式大概都是在春夏之际吧!那是属于全校范围的大队活动。少先队员要求系红领巾、穿队服--蓝裤子白衬衫。系红领巾应该穿有领子的衣服,红领巾要压在领子的下面,把领子翻出来,整好。

; R2 d" U+ r% ]0 y2 B* Y. k

- |: C" l: l& o( n1 I

上次911的时候,我们附小的校友们,红领巾系得都很标准。从当时laojy和西水车两位学长的合影可见一斑。

' V9 @" C9 @# [1 h' I4 l

7 V: Y$ i2 K2 L( I4 Z2 n) x

有些孩子系红领巾,随便向脖子上一绕,那时的说法是属于“对红领巾不严肃”。而穿无领背心系红领巾,更是丑陋的行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12-5 2:38:00的发言:
! `- U ^$ z4 d) t/ O! w. s

哈哈!我可没有赌输赢的意思,只是想引出话题,另外我看到的东西有可能引起早已看过的人的共鸣,可能就会再议论一番。北魏确实见多识广,猜的差不多了。是不是也在国外?怎么早一点了还发帖子?

! i! g- l/ ]) B3 o( E
/ t# [% B' F! ^

我可算不上见多识广,学长们谬奖啦!

* R! H- C! v. ~, A' k; j$ ~ D

 

5 \) X" @. c2 j# J

当年那首歌,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毛委员灯下写文章,等等等等,那可是了不得的(当然伟大领袖在白天一定也会补个觉)。在下怎比得了前辈的古人?我一点钟还发帖子纯属不良习惯,应该改正,呵呵!

6 Q# g, `( k7 Q! r8 E

 

) h0 ^/ M2 G9 @) g* m; b

关于西水车学长的那些图片的情况,我是从洋文和画面上的景象猜想的。

" I; w: H- a$ y1 ]

 

' o' T( J; o. U% {# ~4 l% e& F

确如冬虫所做说明,所谓3K党应产自美国,好像那是一群奉行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的人。小时候就从宣传中听说过有关3K党的暴行等等,比如行动前焚烧十字架,残害黑人,等等。3K党行动时的服装令人恐怖,是连体的长袍带尖顶帽,脸部的眼睛位置有两个洞。英国博物馆的那个服装不知道同3K党是否有关系(看不清文字说明)。或者这类服装都是出自某种象征---刽子手?---也未可知。

) g& I9 B0 `* E/ |6 z5 m0 x

 

`) U7 a7 \4 a2 X) @

糊涂兄的联想很有见地。

发表于 2010-12-9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诸位学长对历史发生了极大兴趣。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以往都是正面的,正统的,“积极的”,抑恶扬善。就连看不是史书胜似史书的《三国演义》,也是看刘备胜则高兴,闻曹操败则解气。以致在别的方面为曹操翻案我们都认可,唯独看“三国”,依然固执己见,不改初衷。做一个不恰当但绝对必要的假设,如果你自己在三国时期,投奔那哪方呢?进一步说,你现在又在什么位置上?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知是喜是悲?

0 h5 U( q7 k8 E; u, D$ }+ ]

 

# u& n/ U3 ?" u3 Z/ M

历史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 Z& Y x' \& r

最高指示说,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明史。

3 {! @6 k0 `. G" g! k6 r. e3 L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p4 e- t7 d1 ]" o2 Q6 w

现当代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

; }2 [5 b" z, Q2 j- L

过去说历史就是帝王以及将相的生活记录。

* t6 R/ ^0 E6 x" s/ T

正史上没有记载的叫野史。

; d' @9 \+ p$ }, G, ^. D# M8 O) k

舞台上的演绎是戏说。

) w' g5 t, C3 _2 B

 

* b) a& Z* _0 ~9 Y

关于自传,记得有个外国评论家说,再严肃苛刻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为自己评功摆好,甚至涂脂抹粉。大概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至于《吴法宪回忆录》《陈伯达自传》,估计也不会摆脱这种“模式”。窃以为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4 {0 C$ w4 r1 D! { l. l# _

 

2 H( }2 z7 O- z

偶尔听到几乎离奇的传闻——什么邱少云先炮弹炸死在前,火烧在后,故一动不动;黄继光不慎摔了一跤,碰巧堵在枪眼上;毛泽东让他儿子上朝鲜镀金,准备提拔为接班人;诸葛亮有意除掉关羽,让他大意失荆州。慈禧是个极端的爱国者,每次割地赔款都要伤心落泪,痛不欲生。邓世昌逞匹夫之勇,在兵船上带着宠物(狼狗)打仗。方伯谦挂白旗是寻常之事,符合战场规则以及“万国公约”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 T7 o9 v2 h' i8 o' J2 {( W5 {

 

2 k, x$ W3 K7 {- v1 _

此时此刻,我自己已经深陷历史的谜团之中了。SOS!!!

" f' a% J6 O3 ]; o6 G

 

发表于 2010-12-9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 }4 P$ a: k$ Z0 j+ ]

 

+ g7 W7 [& |+ k( Y

            百度解释:  

S- V6 C) V# M7 Q4 ~+ E

 

/ p! I- A% D1 e. u( E! f+ g ^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2 q; W5 T; P% \3 Q

    我认为,我辈看各种记载历史的书大可不必认真,当真,除非你是研究历史的。

发表于 2010-12-10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0-12-6 18:47:00的发言:
* A+ ^; o! ^* w) \( u, h3 e

左面的应该是小敏吧

5 A" J! Q9 P5 r3 |

     怎么看都没有小时候的样子了,不像她的哥哥和弟弟还可以看的出来。不告诉我还以为,右面的是呢!!

发表于 2010-12-11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7 [+ b) ?2 w- a- R

受华老师委托发表一封致北京机院附小全体师生的公开信:


6 b$ u3 @6 `5 A8 |: e. P& X) d! u

 

" P: K- y0 j7 T2 E. y

感谢附小的校友专程远道而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 ]1 Y ?: S, j. i/ ~

因为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原因,去年的4.11师生联谊会,今年的9. 11北海聚会我都没能参加,而咱们的网站从我知道的那一天起,可以说天天必读。感谢校友在网上经常提到我一个普通的体育老师;感谢校友在4.11纪念册上撰文想到我;感谢在师生见面会上很多校友问起我。由于我只会上网浏览、阅读,不会拼音打汉字、不会发帖、不会互动,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谈谈我的观感,这次也是借助“自由飞翔”的帮助才实现自己的愿望。

6 M2 B _4 w c6 _5 p

 

( f7 _( H% _. [, V4 m$ A+ `

我从事教育工作40年,当了16年体育老师,其中12年是在机院附小的操场上渡过的。当时操场大约长100米多,宽60米多,中间一个标准小足球场(60×40米),南边两个标准篮球场,北边两个标准排球场,南、北沙坑各一个,周围布满运动器械,全部是按照苏联小学体育设置标准设计购置的,并专门有一个木工维修这些器材。后来木制滑梯损毁严重,就弄了个水泥大滑梯,当时在施工前竟没人同体育老师商量过要建这么大而硬的家伙,等我知道时已经建得差不多了,不过也好,它成了附小的“标志性建筑”。操场设有专用的跑道,有个乒乓球室,但这和所有其它体育器械用具在内,好像都是娱乐性的健身用品,没有竞技体育的概念。

, w" U9 o1 i G

 

" z; n8 ?2 C$ f6 A6 N! ?4 y

我是1957年9月到机院附小的,当时举办过一次有3所子弟小学参加的田径对抗赛,有:401子弟小学(后改为3501子弟小学)、燃料工业部子弟小学(在定福庄)和咱们一机部子弟小学。对抗赛的结果,团体总分我校排名第三。当时的校长就说:“咱们各年级的语文、算术都好,在全区都能排上第一,就是体育不好,3个子弟小学参加,还排名第三……。”这给我很大压力,经过和附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两年后就彻底翻身了。到了1963年、1964年,我校的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都名列朝阳区的先进行列。体育教学举行过全区范围的公开课,乒乓球队获得全区小学生乒乓球团体冠军。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张树人左右开弓,球球起板的搏杀场面:在与多个小对手竞争中打出了21∶0、21∶1的成绩。足球队当时很少全区性比赛,多数是校与校之间互相邀请的友谊赛,但足球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当邀请兄弟学校来校比赛时,操场上彩旗飘飘,少先队的鼓号队出动助威。在我记忆中,当时有个叫徐福的前锋,速度之快无人能敌,他的60米成绩是8秒6(这个纪录直到附小解散都没人打破),他的边路快速突破,然后以细腻的脚法传中,只要中间有人跟上包抄,此球必中无疑;还有门将杜永宪,把守球门万无一失,原因是他得到高人指点(当时机院体育教研室的李桐龄老师的指点)。田径队更是名震全区,他(她)们刻苦训练,连放暑假都路远迢迢来校训练,他(她)们的名字虽在我记忆中淡忘,但他(她)们的矫健身影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5 X+ Y6 V8 @/ v: n: h8 y. g: k

 

6 ~# g4 |0 {9 q$ w+ a+ A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和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同学们在学习、训练两不误的方针指导下,刻苦训练取得了很好成绩。有了第一届全运会参加的成绩,才有第二届全运会我校担任试点任务的决定,即编委会设计好动作和场面后,为检验实际效果,先在我校学生中实验;音乐也是这样,作曲家亲临我校,边看训练边写曲子,试验好了才在全区推广。我校的训练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当时是胡世坚老师)多次在全区介绍推广,所以我校的学生就得比别的学校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上级对我们的信任,把团体操学生的队伍放在全场正中央,杨丽丽的位置正好在中央的中央,面对主席台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9 \6 I2 N# O' K& A

 

" N2 O8 v# s& s" ^7 b3 a6 Q

机院附小解散后,我一直没有离开朝阳区呼家楼地区,先后在呼家楼二小和光华路二小各教了两年体育。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全运会的时候(那时“文革”还没结束),我又接受了团体操任务,就离开了教学一线,从事组织教研、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等行政工作,直到退休。

1 p" l. ~& K0 d

 

/ Y* w9 Y$ s/ u% d+ t6 {7 y" u7 }

1992年,我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办理了退休手续。

6 q& m' u* D- s* w1 o

我从小跟父亲学过书画装裱,所以退休后的全部生活就是裱画,并对中国书画进行研究、收藏、鉴赏。我父亲创建的多宝斋在上海是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字号。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多宝斋与上海诸多书画名家交往甚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很多趣闻轶事。2004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艺术品投资》栏目播出了题为“翰墨两代情”的节目,说的就是多宝斋两代人的收藏故事。2009年我又把多宝斋的收藏故事汇编成册,作为永远的纪念。

6 v ]( d) J3 D8 c

 

, t* Z& {3 Y; T+ A U

          华秋岳                                                       

9 j& l, \4 b; [$ I. m0 @ g

         2010年12月11日

发表于 2010-12-11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华秋岳老师八十寿辰,北京机院附小、呼家楼二小的部分师生代表及华老师的朋友、家人共60多人一起为华老师庆祝生日。大家见面叙旧、合影,席间举杯、祝贺,场面热烈。我们机院附小的同学代表为华老师制作了祝寿横幅并送了鲜花。大家同祝华老师健康长寿!

4 B1 c" f5 W" _1 B! z4 e& Z

 

Sf5TTegf.jpg
发表于 2010-12-11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日快乐!

 

- U3 Y- G8 N* c1 P

     祝华秋岳老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y7 O- e' b% ]! ]8 g

 

) x1 L) }' b% c0 p8 V. W# } s+ r

    ———这是昨日从香港星光大道照的鲜花照片,送给华老师!

( J! p+ m$ Y- Q* s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感谢您对我们的培养。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2-11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庆祝华秋岳老师八十寿辰的寿筵,作为机院附小的学生代表见证、拍摄了喜庆的现场。在此发来一些照片以示纪念与祝贺!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教育分院的领导及部分老师与华老师合影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原机院附小64届、65届、66届、67届、72届部分校友与华老师夫妻合影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华老师夫妻与附小65届、66届、67届、72届学生合影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华老师与64届学生
发表于 2010-12-11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老师与呼二小的学生等合影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2-11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2-11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kbC3A5dv.jpg
e8orVZue.jpg
M3JlIBMk.jpg
OwuXKrEU.jpg
Zb2KiuS8.jpg
S3x13I30.jpg
发表于 2010-12-11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祝福华秋岳老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7 P1 i ]2 S& u% N* v- \

 

6 M, E3 G$ j4 E9 n- G$ u; W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x' B. Q$ E( Y

发表于 2010-12-11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参加华老师八十寿辰的老师们、学长、学姐们致敬!
发表于 2010-12-11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11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叟在2010-12-11 9:11:00的发言:
/ g3 l6 V; W# }! @; ?

这也是历史,图片上的人和事是什么?看到这些图片你的心情沉重吧?这不会是编造的,你信吗?不信也可以,这是历史真实。

L! S9 b- E- q5 G2 B# \$ _6 ~

   我不引用照片了。这就是历史,是对当时真实反应。看这类老照片心里发沉。千万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了。

3 `0 v0 u( K9 _6 M7 r

历史有时似乎是相似,或是自觉不自觉重复的,甚至模仿的,以至克隆的。如上面所登火车上举红宝书做舞蹈状,把大家带回到记忆犹新的往日,心情沉重说不上,只觉滑稽,后辈看了会笑掉下巴。可我们当事人当时觉得可笑吗?

% |- d% U$ x% Y: `; E5 A8 s

 

+ ]; Y' G( C1 I8 }7 V% ]) h

即使可笑可鄙也没什么。因为很多东西并非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比如盛行一时的“早请示,晚汇报”,完全脱胎于基督教“早祷告,晚祷告”;小红宝书就更不用多说,当时就被外国人成为“红色圣经”。“语录歌”和教堂唱诗歌本质上又有多大区别呢。

. ]; J+ [& C8 T7 e* g

 

/ B2 s. e# w( d6 W! L" z. Y

“手捧芒果”,就像皇朝帝王恩赐臣下圣物。就差跪接了。平心而论,那时要是能得到什么简直就是天赐神赐,在“清高”的人也会诚惶诚恐,感激涕零。无动于衷的恰恰是那些没收“封赏”的,往往心里不大平衡吧。

5 F7 [" P5 F1 O r6 @* Z

 

! G- m% H0 I# T) N$ D& N

至于游街示众,自古有之,如朱洪武将罪官戴枷置于市井之间示众,甚至剥皮。

发表于 2010-12-11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2-11 9:13:00的发言:
  . \/ F* S8 K$ Y7 O5 V

     西水车学长贴出几张“文革”旧照片。

# U0 ~( @" [6 m; o% E% m

  粗浅的回顾一下:老毛发动“文革”,是为将刘少奇及一派(白区党)干部和支持刘一派的干部打压下去(刘在党内早有“山头主义”,很多“红区党”干部对此颇为不满)。

' F/ C" U4 h+ v9 T+ z% G( F

  另,建国初期,刘在经济建设的国策方面与毛有严重分歧,乃至到了在党内公开化的程度。主要责任在毛自身,极左激进路线,将国家工农业引入灾难、民生凋敝,还有彭德怀的蒙冤……自然在党内人心向背。

/ `8 {, @, g6 o, J, U: r4 m! H% U

  刘觉得毛那一套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害而无益,不能再听他的话了。毛觉得自己在党内被架空了,令行得不到支持和响应——“现在西花厅热热闹闹,丰泽园却冷冷清清。”(毛语)。刘在党内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当时姚文元写“评海瑞罢官”。彭真压着北京不发。邓小平只同意在政治局内小范围传阅。毛只好转上海发了。

# v1 C# ~7 ~/ e2 f# f

  随后,毛这位斗争的谋略大师,施展了在历次党内斗争中其驾轻就熟、百试不爽的谋略,“剥笋”般地从刘的外围入手,清理刘的干将彭真,陆定一,然后是邓小平……

- M( C4 Q1 a& A) v, b( g8 x

  原来的煤炭部部长张XX,是毛钦点的“走资派”。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活活打死第一位部长级干部……由此,“文革”之火越燃越烈。

/ D: {3 S% p6 X; M, B, H- B

  其实,“文革”就是党内历次夺权斗争中的一次,只是斗争手段更激烈残酷、斗争的面更为宽泛……

. Y8 l$ u; Y" v4 V2 U5 S e) X

  周恩来见“海瑞”一文一出,马上凭借他对党内斗争的经验,预知毛又……此次斗争已是“山雨欲来”……他焦虑而又无奈,因为他太了解毛为人和手段了。

: [7 {$ l: I/ w5 T" b4 T& h2 ]7 [

  康生重新被启用……

4 y- ]" G9 d" o7 z# N" {! q% ?( _

上述似乎只能叫“清议”,不是史书。更像街头巷尾说书人的演义。史记是需要证据,需要事实的。

2 f* @- X" C$ r4 f0 |6 X

 

9 P" r; G. T- G/ k/ `% Y

记得上世纪传得很广的所谓日本首相《田中密折》:“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先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支那;欲先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没人不信它的真实性。据说军统和共谍曾九死一生,将原件窃走,后不知所终。法庭上不得不忍痛宣称,由于没有原文作证,此《密折》不予采用。

$ V2 b/ [) M2 R5 [; {

 

7 i3 E- s5 ^0 X! a4 H

史书写得好的,自然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不错。而以后写史,都是后代写前代,确切地说,是后一个朝代写前一个朝代。即胜利的朝代写被他推翻的灭亡的朝代,歌颂谁诟病谁,那是不言自明的。

发表于 2010-12-11 0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对历史感兴趣者:谈历史的定义和可信度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永恒的话题,客观与真实是历史学所要追求的结果。大家是否对黑人中的优秀分子熟悉,我贴出的有奥巴马和卢蒙巴的图片中还有认识的吗?
发表于 2010-12-11 0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历史,图片上的人和事是什么?看到这些图片你的心情沉重吧?这不会是编造的,你信吗?不信也可以,这是历史真实。今天结束前大家认为沉重我就删去图片。

' [1 K! H) |4 |$ ~7 ?+ w, c

删去图片后,我告诉大家图片中有两个人,好像大家都没有认出。一个是普通劳动者,现在还是普通人。另一个原来也是普通人,文革使他卷入政治斗争的最前端,现在还是普通人。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2-11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11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历史,图片上的人和事是什么?看到这些图片你的心情沉重吧?这不会是编造的,你信吗?不信也可以,这是历史真实。

% g. K. e% G) o& \2 w

   我不引用照片了。这就是历史,是对当时真实反应。看这类老照片心里发沉。千万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了。

发表于 2010-12-8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2-8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西水车.北魏.糊涂人诸多校友对党史有兴趣,我同样有此兴趣,只是党史研究还有禁区,还要为尊者讳。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只能在香港看到。如《吴法宪回忆录》《陈伯达回忆录》《丁盛回忆录》,温相写的《高层恩怨习仲勋》等,这些中共高官一旦成为党外人士都毫无顾忌肯说真话,有所反思。反之看了《谷牧回忆录》非常失望,一部为自己评功摆好的流水账。还有另类的《聂元梓回忆录》认为自己一贯正确。

h
发表于 2010-12-7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晓平

0 {& ?& G6 _0 i" d9 l: }" n

 

! N0 r, A% Q' J: }6 T( I' B

    今天到口腔医院去看病,在医院公布的专家名单里赫然引入眼帘--晓平,照片上的她仍旧是那样白皙富态、慈眉善目。小学时晓平与我同届不同班,她是6.1班的,由于是百万庄的邻居,所以从小就很熟悉。插队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回京以后又是忙于生计,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

: F, { l5 \6 r- F: M# H: V

    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的牙齿剧烈疼痛,我爸爸用自行车驮着我去了口腔医院(让大家见笑,那时候我儿子都三岁了,还得让老爸陪我去看病)。我捂着脸。哈着腰,疼着眼睛都睁不开。忽的听见有人叫我爸爸,我眯着眼看见,一位女大夫朝我们走来,中等身材,大大的口罩外面露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走近了认出来了:是晓平!

2 c$ \6 D$ N+ C5 n; W; e

    来不及寒暄,她简单问了我的病情,连忙去联系医生,给我治疗。原来我的牙齿劈裂,发炎化脓了,经过治疗不久就止住了疼痛。我去晓平的诊室,见她的病人不多,抽空聊了几句。才知道她插队后,上了医科大学,现在是口腔科医生。晓平很直爽说,有事就来找我!从那以后,我的牙有问题就去找晓平,她总是热情的为我安排治疗,时间一长,我们家人的牙齿问题全都找晓平。她说:谁让咱两是同学呢!

: `% g- |3 Q- D! H; h7 s

     2002夏天去口腔医院,就看到晓平的名字在专家一栏中,她还带研究生。她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医术越来越高明。我到粘膜科坐在门口等她,晓平见到我的时候,大喝一声:“起来别坐着”!晓平拉着我走出了门诊楼。我很奇怪,忙问怎么一回事情。晓平只管走不做声。直到餐厅吃饭的时候,晓平才告诉我:口腔医院不是牙科医院,这里有些病会传染。这些年,性病多起来,一些病人口腔溃疡久治不愈,一查就是梅毒,今天上午就有好几个。我听了很感惊讶,天啊,以后到医院真要小心一些。

/ I- v$ v2 a; o7 g$ r/ ^

    如今年过六旬的晓平仍旧在岗位上工作着,用她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

: Q# |; ?2 j2 h, H; M. [4 K" n9 v

   

发表于 2010-12-7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的杨奎松的《开卷有疑》,对现代史的许多问题都表示了怀疑。他是党史学者或专家。对历史研究的态度是令人佩服的。算得上是一个现代“司马迁”了。在此书“前言”的开头一段很有见地说:

1 E- i& ~- N/ z% H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毛泽东不仅经常重申“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且主张: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读书尤应如此。他本人甚至还专门写过一本《反对本本主义》的小册子,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向权威挑战。只可惜,等到毛泽东自己成为无上权威之后,他老人家一不小心,中国竟重又滑回到过去读经的时代去了。

发表于 2010-12-7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12-7 5:43:00的发言:
$ N& Y% H* B2 Y: n$ j$ R

何方还有一本《谈史亿人》。不知大家读过没有?可能也不错。都是党史研究的新资料。过去肯定不能讲。比如中央红军到西北,释放了刘志丹等西北干部的决定是张闻天的行为,王首道去执行的,张的爱人刘英都知道。但是过去有纪律,必须违心地说是毛泽东的行为。实际上毛根本不知道此事。

' ?" `) j7 W3 Z0 p* ?3 l

党史中有不少事件,从现在的资料中得知,与大家以前所知的党史的表述不一致。真希望多几个现代“司马迁”,能事实求是地把党的历史理顺下来,给后人留下一部有益的社会历史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0-12-7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0-12-6 19:44:00的发言:

华秋岳老师的晚年生活喜爱书画
$ B/ m! x! e ], s9 k

祝华老师健康长寿,在书画艺海中尽享乐趣。

发表于 2010-12-7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0-12-7的发言:
# M3 U3 `! O0 `; f

 在育新学校的帖子中,看到网文一篇,还有些意思。糊涂兄不是喜好欧.亨利笔法吗?此文正对路子。

! ^6 I% L6 }. P" B& m

 

! j$ u2 \5 L" y* o" Q

同学聚会(转帖)   

3 M: Z# N, q9 m* ~

          这篇讽刺短文写得真好,廖廖数语把社会某个角落的丑陋揭露得入骨三分。我想我们BEIWEI与糊涂人老弟也能写出这样的奇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06:02 , Processed in 1.32505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