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D# q; Q7 K& |$ e
上周G20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胡锦涛主席共同建议明年为庆祝”中俄友好协定”重新签署10周年做纪念活动。想起10 年前我的亲身经历,赶紧找出2年前我给《欧美同学会》投的一篇相关文章转载于此,题目是:《难忘的一天》
, u: V. z `. Y* C: q" h% ] / B2 ?2 c3 F' W/ j& h1 h* w* l* _
2001年7月17日: . r2 b' D4 P8 }
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 d3 y4 y" c- z
江泽民主席昨天签署了中俄友好协定之后,今天要到莫斯科大学讲话。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莫大这个礼堂里讲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重要讲话,后来国际形势变化,六十年代中苏一度发生意识形态的分歧,八十年代协议到期,就再没有签过有关协议。20年后的2001年7月注定将载入史册,7月13日奥运会刚刚在莫斯科申办成功,15日中俄会签了友好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将以新的姿态矗立在世界面前,中俄关系将掀开新的一页。我能在莫斯科参加这样的盛会又是多么的巧合,多么的幸运啊。
2 Y( o+ I4 R7 {* E* X: Z1 ` 怕不让进(昨天打电话给周参赞他还模棱两可),今天早早地坐地铁到了莫斯科大学(МГУ)。七点到同学黄立茀的住处,八点我们就抢先进入了会场。啊!就是这个礼堂,我多次看到毛主席在这儿讲话的照片。礼堂已有士兵把守,前四排是留给贵宾的座位,我们坐在第五排正中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n6 H5 ~4 E( {9 a+ Y6 l5 t
九点四十分,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步入主席台,这让我们万分激动。没想到普京能来,只在刚发下来的江主席讲话稿上看到抬头有普金总统的字样,并不以为他会亲自来。我们前面立刻增加了一排警卫。江主席讲话了,他完全用俄语讲稿子,我们都很注意的听,普京总统和几个副总理以及莫大校长坐在台上。连卢日科夫市长都没有地方在台上就座。普京很严肃,但眼神很温和。江主席讲话时他掏出笔写了几句讲稿。当江主席讲完话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卫兵一个没拦住,我们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冲上主席台前,我马上可以伸手与江、普握手,但我没有做,这种冲动留给年轻人做吧。我不失时机地照了两张相,向普京总统点点头,确实对他的风度赞赏有加,我还冒出个可笑的想法,他和我同岁,他当总统可能也没什么的,只是把他抬到这个位置而已... 0 a$ J6 v3 \+ w# ^" d- l5 ~
正在这时,我的相机不知怎么的开始自动倒卷,安静的大厅里只有我的相机嗡嗡嗡的响起来,卫兵(还有“克格勃”们)顿时紧张起来,毕竟我离主席台太近了……我也吓得屏住了呼吸。真没想到,这还是前两天庆祝奥运申办成功在使馆跟一个中国的助威者要的卷,才照了一半,怎么在这关口上出了岔子,我一动不动的捧着相机,我知道我要再有任何动作,不一定会发生什么…
. r; F" z/ T& { N1 c V! ?好在克格勃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及时分辨出是我的相机在倒卷,我们被拦回了座位上。我开始后悔没带新卷,着急时,只好向我旁边一个拿大长焦的俄罗斯人求助,我还没说话,他就明白了,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个新卷给了我,让我感动不已,匆忙之中,记下他的电话。普京讲话结束后,散场好像很快,我只来得及和民主党主席日尔诺夫斯基合影后就匆匆离开了МГУ(这张照片后来得到所有我的俄罗斯朋友的吹捧,并争相讨要,他们说这张照片可值钱了,因为日尔诺夫斯基人缘极好,是常青树----的确现在俄罗斯政坛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 F- d( Y, d5 z0 D8 b3 N 今天太热了。33℃左右已经快一周了,有点像在北京,衣服都湿透了。我匆匆赶回校外办(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业大学),不知他们给我联系的去圣彼得堡全俄栽培研究所(ВИР)的事怎样了。还好外办主任说与研究所所长联系好了,7天之后去圣彼得堡,让我马上去开介绍信,这个玛格琳达(Марглита)老太太做事一丝不苟,她就像我们留学生的妈妈一样,虽然严厉,教条,但最终都能把事情办成。 ; A$ c& C7 s# w) d/ ]
之后我又从学校坐地铁到了共青团站(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买去圣彼得堡再到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的火车票,昨天几个朋友都不让我出这个远门,跟我说这是个军港不对外国人开放,不卖票。还不错,我不动声色的买下了票,18日晚上182次,10日后返回莫斯科。 $ t3 p: ^& m# f7 R5 X- J' w: q
已经是晚上6点半了,我又乘地铁到Коньково,找到郑敏,跟她说好买一盘庆奥运在使馆活动的光盘,没花太多的钱(50卢布)买下了,里面还真有我一个镜头,真逗。
# e0 z9 s& N5 w2 W" w6 \ 晚上11点半返回学校。这真是我忙碌而又难忘的一天。 ( l. v4 N5 i% K Z( n
(注:因为是日记体,所以写得很罗嗦,只有我自己看起来好像又回到了莫斯科的那一天)
# K4 {8 U9 [; U: M
# y/ k$ |( |( s* x2 t2 {+ @(这就是那张差点惹祸的照片,也是一张绝版的照片,因为当时没有任何记者或媒体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两位领导人。)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