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O9 i/ @* q4 Z6 r: Y8 q. ~
五、端午节为何要注重驱逐“五毒”? . T; J. a6 L* D+ t9 m3 s+ s$ Y
明代讲述宫廷生活的著作《酌中志》记载,端午节期间,从五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宫女太监都要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蟒袍,宫门两旁插着艾叶和菖蒲叶,门上悬挂着画有神仙执剑降服“五毒”故事的挂屏。到了端午节那天中午,人们还要饮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以驱毒避邪。
: A, S7 l: h5 H/ C8 {# K; x" y所谓“五毒”,是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长虫这五种有毒的动物。阴历将四、五、六月列为夏季,五月称为“仲夏”,是毒虫和蚊蝇开始孳生为害的季节。大家都知道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 / c( H9 B" E3 ]$ q( a$ A8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 I, z6 Y; a9 X: l/ n1 R" V- `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Q: v, X0 ]% u0 i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G' j I, j0 H: F7 H/ W; q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H! ~4 m1 W; W6 Z0 d但是明代讲述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 \: {% @/ d5 d x8 ?+ B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 P1 r% a. _8 {- ?8 q' e( |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觱篥”读音为“壁立”,类似笛子的乐器,指北风呼啸), ; S" |7 @ L# Y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 e \5 G' T3 E Y0 u5 Q4 O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堆盐虎”指堆雪人),
/ u; m M0 v: D: u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呬”读音“细”,呼气,指冷天口呼白气),
; |) C3 \5 ? I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2 n/ h+ m- M- b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e5 t% _( `9 L3 C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 G( ]0 V# C# o6 b( Z6 R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虼蚤”读音“各早”,就是跳蚤)。 2 z* u1 p+ E7 J2 ]. S
这个版本的《九九歌》,描述了穷人在北风呼啸的冬季,夜眠如同露宿一样寒冷,好不容易熬到了行人更换单衣、猫狗都去阴凉地方伏卧的夏季,可以不必缩成一团地伸展腿脚睡觉了,然而蚊虫跳蚤这些害虫又出来咬人。了解到这种背景,就不难理解,古人在仲夏来临的端午节期间,为何特别注重驱毒避邪了。而且所谓“避邪”,也并非都是出自迷信,也与夏季易发流行瘟疫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