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Z/ Z! g: M; M) \
我说——我说ffice ffice" />
1 ]& \. {8 M D% i2 o8 |! x; n谨以拙文献给节日中的大小朋友们 / T" U* a7 ^( E& n( x$ F# y; C6 O% j
. n: }- I, `3 h; G" [) g 寻 觅 儿 童 节
2 S8 \, r% B+ ~: B. _8 s& e( c / n2 r: M x, I3 s8 b
附小人的心思似乎真的是相通的,正想着快到六一儿童节,似应有所纪念。打开网络,就看到鞠大哥动情的召唤。
1 z' h% r9 J4 b8 D 本以为这日子会搔到痒处,文思当如泉涌。可激情满怀正欲敲字之时,才暗自吃惊——无论如何也记不起童年的任何一个难忘而热闹的儿童节来。
3 Z/ l z( n% `3 [1 p5 p x6 `: z 不过,这绝不是说,我们的童年不幸福。恰恰相反,我们“度日如年”——在附小似乎天天像过小年儿一样欢乐。 k, v2 t5 R) o( R, f' j
正因为如此,时时刻刻沉浸乐和的日子中,以致竟然对六一儿童节没有留下特别的记忆。于是,搜肠刮肚,左思右想,但终究也无法确定。只好记写下来,任人评说吧。
6 i* e1 z9 [6 ~2 |2 m* {
t4 L) j0 n5 J 也许这一天是六一儿童节。记得这一天我们全校整队前往文化馆看电影,是苏联影片,名叫《团的儿子》,讲的是一个流浪儿被红军某炮团收养,百般呵护。在一次激战中团长负重伤,弥留之际,将肩章交给流浪儿,命其撤退。最后,已经成长的流浪儿,佩戴这副肩章,带着队伍接受统帅斯大林的检阅,团队后继有人。
7 [" \) P# @8 e- R& {9 u; `7 C; z 我们同学对这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流浪儿无比羡慕,憧憬幻想有朝一日也有幸成为这样的幸运儿。看完电影后,大家喜欢三五成群扎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整个一个民间自发的观后感言会,其实质完全类似“官方”的座谈会,不过,我们没有座位,有地方也不坐,都是站着说,大概应了那句老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 m; k: R3 o$ B
当大家交口称赞影片中小主人公的英勇年少时,有个“大个”学兄接口说道,这不算最神奇的,记得还是苏联,有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说的是红军正规部队的一个英雄团,首长是个十四五岁的娃娃,还嫩着呐。却指挥有方,作战英勇。有一次,在思谋部署一场激战之余,从窗口看到几个比他年岁小不了多少的儿童在外边玩耍,他一时似乎找回了童趣,恨不得也解下腰间的指挥刀,跑出去和他们痛痛快快地大玩一场。。。。。。我们听后真是羡慕至极,感叹至极,我们还在找根木棍当军刀挥舞游戏时,而人家成就大业却想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过把“小儿瘾”!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8 Y2 \- N9 w' m8 s9 z2 s$ \ , Q5 r& x1 j; A! C3 H+ l0 ?
也许这一天是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去附小礼堂观演节目。演出自然是以班为单位,每班都要出节目,观众做出比较。实际上是各年级各班之间的文娱竞赛,当然是不设奖的。演得精彩,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赢得师生和家长的称赞,同学自然脸上有光。我们班有一个节目,最后是一个集体造型,好像是一人站在同学的腿上,挥舞红旗。但同学手里并没有红旗,怎么办?有人提议将红旗事先放在舞台上,最后时刻顺手拿起来。应该说这一设计很是到位,不露痕迹,一气呵成,连贯自然,不过,老师思虑许久,最终忍痛否定。为什么,老师没说,我们也百思不得其解。结果,匆忙之间临时设计一个在我们当时看来都很不过眼的动作,让台侧的一个同学举着红旗跑上来,交给台上的同学,然后自己再跑下去。这样,整体的自然性生动性就受到不大不小的损伤。
* \( q0 L1 N- @& i4 z 现在,回过头来再仔细一想,终于有所顿悟,解开似乎隐藏几十年的心结——原来红旗是不能倒的,更不能落地,一定是这个道理!
. Y8 ~) Q* _* P 那天,我们还有幸观赏了高年级表演的节目。他们演的是小话剧《王二小》,这是尽人皆知的抗日小英雄,放羊娃,儿童团员。一次“大扫荡”,日伪军威逼他带路,企图消灭八路军游击队。二小人小志大,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日军恼羞成怒,用刺刀挑死二小。
3 D1 f3 O9 H6 i* X, s 应该说,他们班演得相当卖力,也相当感人。尤其是消灭日本鬼子之后,大家围在二小的遗体旁,爆发悲愤之情。按剧情,下一步二小的同村小女伴,要扑在二小身上痛哭,这是戏剧的高潮,俗称“戏眼”,无疑是最感人之处,用现在的话说是最煽情之处。可不知为什么,戏演到这时却戛然而止。我不记得附小的舞台有没有幕布,是否提前拉幕,反正戏没演完,成了“断尾巴的蜻蜓”。他们班的知情者在台上台下急得直跺脚,但也无济于事,留下无以挽回的遗憾。当事人对这段“史实”当是铭心刻骨的,亲口讲述亲历之事,恐怕一定比我这旁观者局外人所言要生动有趣得多。
3 e4 A/ `3 S% x0 H
% [# w) }2 v5 b+ M" m2 Q Z- Y8 R 这一天一定是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早早起床,换上洁白干净的白衬衫,蓝裤子,整队前往机院大礼堂,今天是我们的节日——我们班我们年级集体光荣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 T& B1 X- d* B4 c: p 记得大队辅导员胡老师主持仪式,首先是《出旗》,话音未落,就响起嘹亮而熟悉的号声,
2 Y- y* Z' u! m3 ^$ ]只见从身后通道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是旗手,高举队旗,是附小“闻人”wangnanjing,浓眉大眼,虎背熊腰,两个女生做护旗手,后面是连吹带打的鼓手乐手。 / I ^+ V' R9 K0 J Q v/ p
我们清楚地记得胡老师讲的话:“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以致于四十余年后的425,我们又一次聆听胡老师的演讲,那熟悉的声音把我们和如烟往事有机而亲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5 @; N* q, c' t$ K4 a' `8 D. }" ]
下一个程序,我们开始佩戴红领巾,老少先队员——我们的学兄学姐一对一地给我们佩戴。我看到我的邻家学姐正向我们走来,真希望她能亲手给我佩戴。不过,她走到前几排的同学面前。。。光惦记学姐了,以致是谁为我佩戴的红领巾,是学兄还是学姐,何等模样,已然记不清楚了。 & @8 d& U; b# l
最后,胡老师庄严领誓: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 a7 e0 @ y5 m 我们在台下行举手礼,齐声高呼:时刻准备着! ~& Z# w# h! |; `+ M! @. x
从这一天起,我们已经是光荣的少先队队员了,“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
! G) ^+ b# p6 q( {! s/ u5 I" ] 这一天难道不是儿童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