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T4 K3 f' Q4 U1 d ! M6 K- T X& i* o
+ Q( I) A6 G" ]0 n0 h0 ~ M, j(30) 附小传达室—靳阿姨
. b4 |. g: M8 ^5 C 3 N4 z$ [" Q+ o8 Y" X1 o% x' g: p0 b
老鞠学长贴出的“回家”图片,让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教学楼的身影,以及那扇我进出无数次的附小南门。而在那右门柱的里面,应该是附小传达室。 + r+ w- K5 N/ U0 B# n% Q
4 n* I5 H% ~! D1 z/ e 附小传达室面积不大,5,6平米?---差不多吧。里面除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外,就基本没什么其它东西了。传达室虽不大,却有两扇大窗户,尤其是冲西方向的窗户非常大,好像不是那种推拉式玻璃窗,而是像可以装卸的门板。平时这扇窗户大敞,让室内外有充分的接触。
" C' k" b D! d4 P: K) W* F , T9 J, o7 o$ U4 @
在我的记忆中,传达室的主人一直就是那位-----靳阿姨(我以前一直称为“季阿姨”,直到进入这个论坛,才更改了这个概念性的错误)。靳阿姨说话有女中音的感觉。她那时总是喜欢穿一件蓝色布上衣,还戴着袖套,脚穿一双平底布鞋,一只卡子别在头前侧方,齐肩短发,人显得精干,利利落落;几抹淡色的雀斑挂在鼻翼两侧,在白皙肤色的衬托下,倒显出一种风雅气质。她那一身朴素的衣着打扮,从60年代穿越到70年代,即便是后来在西安理工大学教一楼过道曾遇见她,这一形象仍映入我的眼帘。
" {/ h% G1 d$ B- k6 Q8 a" {
- f a* H" N( F, H1 J" H J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下午下课后常在小学食堂前的马路上玩儿。在那里经常能看到靳阿姨和高年级的同学打羽毛球。她很温和,开开朗朗,没有一点阿姨的架子,倒像高年级同学的大姐姐一样,和男女生们说说笑笑。有时站在那里,双手抱臂,有时就坐在传达室里的桌子上和同学聊天,无拘无束。那时辰我是小豆包,轮不到,也没资格凑上去和靳阿姨说话,只是把这师生温馨共融的情景刻到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7 _6 J0 }' n3 i& J2 M
' q2 @! g( O3 ]/ r8 B 靳阿姨手中有一把大铃铛。当我们课间休息跑到操场上玩儿疯了的时候,常常听不到教学楼上课铃的响声。这时候,靳阿姨会楼前楼后招呼,一边晃着大铃铛,一边催促大家马上回班上课。那清脆的 “达朗朗,达朗朗” 铃铛声 ,现在都能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0 i' r$ {" b7 z- w3 i$ D, l 5 m/ v$ _/ D, D# j" C; W0 @1 m
后来,靳阿姨好像调到学院收发室工作,并随搬迁大部队走了西口,到过汉中和西安。再后来又怎样回到北京,我就不太清楚了。千秋雪学姐曾发帖谈到她在朝阳医院见到过靳阿姨。那一帖读后让我感慨万分。身患重疾的靳阿姨已经走了,这位阿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奋斗了一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发生在她身上,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占了一席之地,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仍是那一身朴素的衣着和脸上长挂着的微笑。。。
2 G5 E& m e( g6 q7 F ( O, n) s, I: S4 l7 X& ~
文革大串联中,那间小小的传达室曾经当小卖部用过。由一位红卫兵负责管理,卖一些日用品和糕点零食。后来大串联到了尾声,传达室房间就空了,我对此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因为在这间“小卖部”里,我做过一件臭事。以后有空再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