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11-8 20: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11-9 16:37 编辑 6 w1 {% h  C/ p0 N: N9 e, e$ O

$ r5 H. b# Q; w
8 V3 \% z1 @0 v% E! a1 }; @/ _& ~
2827【落叶】
小区内也有二十多棵银杏树,二十龄,六层楼高,南北排开,落叶了,其中一棵在风口上,已然光秃秃,草地上铺满叶子,黄绿相间好多天了。也是一景,何至于往钓鱼台去趟土。
好天气,天色蓝得透亮,乡下去,收小青菜,秋翻地。秋天不翻,春天也要翻。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免耕法”。偷懒也是有代价的,南边一线被西扩的竹子占领,土壤成网状,竹子的根系在地下织成一张大网,网罗一切,种菜都不爱长。
北郊的秋色比城里要浓。郊野温度低,风还大。车子开进庄子,遍地的落叶,风吹得叶子跑哗啦啦。这些年庄子里的行道树都长起来了,多是梧桐树,叶片大且密实。立冬才过,树冠枯黄,尚有斑斑点点的绿意,大风已梳理下不少枯叶,东一堆、西一堆,涌在角落中,满眼红红火火的感觉。
转到自家门前的甬道,两条风筑起来的落叶“长垄”一直延伸到北头。风是天然的造型师,在东北 ,朔风在湖面磊起冰雕,田野、水渠、农道上,大风卷起积雪扫平一切或推出一道道雪梁子。这秋日的风扫落叶,有足够的材料推波助澜打造新景。
进到自家院子,地面也是薄薄的一层。我这院子靠着西墙,西墙外一溜的杨树,高高大大,得天独厚,西北风一起纷纷扬扬,顶上的叶子大多被卷了过来,铺天盖地。夏日里西面的这道绿色屏障遮蔽了高温西晒,到了秋末老天依然馈赠与我们。仰头看过去,大杨树已然脱尽叶子,只那棵老柳还丰满依旧。
登上房顶,两溜子枯叶堆积,一南一北 ,只这两溜子,其他都扫荡得干干净净。拿上簸箕,搂住了往下掫,轻飘飘。都是杨树叶子,要不是顾及到会阻塞下水管,这年复一年的落叶,完全可以在顶上形成厚厚的腐殖土层。杨树叶收拾完了,还有下一波,柳树叶,还得十天半个月,候着下一场大风,要是东风就好了。
下午起了风,南风,南风也好,总比西风好。用耙子搂起遍地的叶片,在地的当间儿,集合出半人高的两堆枯枝败叶,一把火点了还田草木灰。风还不小,顶上老周家的红旗猎猎,没敢动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0-11-9 16: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K1 z3 @, ~6 S) j5 N1 n* X, S) W9 x

( R( t5 D& X6 m9 |( g* z9 N0 t( f
2828【秋翻】
风时大时小,看红旗展还是不展。
点火,变废为宝。现在城市的垃圾大多数都是焚烧的下场,与其你烧还不如我烧,我这就地转化,还减少了清运费用,我填埋或者焚烧,属于自愿者社会公益了。垃圾转运需要多少费用?我刚刚见到最新的账单,农庄物业发了通知要求垃圾分类减量,其中还公告了当下收费的信息:使用市政公共资源转运垃圾为每桶(240L)每天垃圾清运费29元,每桶月收费870元,全年收费10440元万元,如果农庄按租用三只桶算,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好在像我这样的农户不少,一年入住的时候不多,厨余垃圾填埋制肥,秸秆落叶大多就地消化掉。由此也可以理解,清扫工将我们这边甬道堆积的叶片大多隔着墙头甩到了西墙外,可是两米多高的墙,这些日子也真难为她们了,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老太说外面刮进来的树叶再还给它们。那大锹是特大号的,比当年我们在给火车厢卸煤的大锹还大,不过是塑料材质的,不重。再者落叶也不好集中焚烧,都要外运出去,那得多少费用!我这院里的两堆支楞巴翘的就能装满它两三个垃圾桶。
秋翻,翻地,从南篱笆墙往过翻,也是为打出火道,防火墙,防止火势蔓延,天干物燥的,万一呢,把近处的东西点燃了。火这事说不准,一时半会的看似没风,火苗子起来,就可能吸引过来气流,救过火的人深知厉害。
下锹深挖,翻地一锹深。连踩几下,都没能踩下去,换了方位还是不行。这是遇到了底下的竹鞭,这东西如同钢筋铁骨般。斩断竹鞭的根须,从侧翼铲下去,想撬动它也难,吱吱嘎嘎,不敢再较劲,锹柄有折断之虞,除非挖到的竹鞭的最前端。前端在哪里,一米两米皆可能。用锋利的锹刃斩断它,薅起一节竹鞭往起拽,十有七八是徒劳了,在竹鞭的末端方向,根扎得更深,多在半尺以下,千头万绪紧紧抓挠着,蚍蜉撼树般真拿它没办法。翻了半畦地,不,到两平米,出土了四根竹鞭,大脚趾般粗,连挖带拽,它们的根基显然在两米之外的那丛竹林里,撼它不动,两三尺长的竹鞭撅在地面上,或许暴露的竹鞭过不了冬,就此遏制住它们西扩的脚步。
: k- c0 M6 _, J8 E8 E7 E
发表于 2020-11-10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G+ r, O1 p9 I9 X" w
4 i- Q, R, w9 e8 P
' ~+ w, [4 l2 w: M$ U
! k2 j; ?/ x7 I2 \9 H
9 ^4 h$ L+ X2 J. I: S: Y& _
2829【冬游】
还是赶上了堵车,半小时的车程,开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家,辅路就堵,高速堵了半程,出了高速收费站还堵。到了停车场,天都暗下来。路过小区的泳池,原想去一游洗澡,看着进进出出的人和门前泊满车,作罢。周日人多,不光是高速路上。
次日一早,赶的头班就进了泳池,每条泳道内都是两三位,这个时段不分快道、慢道、训练区,哪人少往哪去。泳道内游过来的是同事老王,又是赤膊相见,池边会的机会和在小区内碰到的机会差不多。
我上周上门去找这位对面楼的邻居,手机联系不上,又受人之托,要把话带到。问到老王的楼层,在楼下可拨打可视电话,保安说,电话坏了,你直接上楼吧。我忘了是在几楼,17楼或者18楼。保安说,17、18没姓王的。我又细部描述:70上下,老两口,老伴胖胖的,比他矮,还有个刚上学的孙子大概跟他一块住……保安摇头。我想了想,对了,他还经常去游泳。“那我知道了,是 **楼的,姓王。”游泳是老王的标识。
老王摘下镜子立住说话。
我问游了多少了?
三百,再游一百就差不多了。
我说有点少,怎么现在减量了?
一次游个四五百米就行了,游多了也没用,再说我晚上还得游一趟呢。
我说行啊,一天两趟。我没弄清没用和有用是怎么回事。
老王继续说,你看我都16年了,股骨头坏死后痊愈,现在不是挺好,走路谁看得出来?在水里就更没问题了。
我说这跟你游泳锻炼有关系吧。
老王说关键是要想得开,你赶上了怎么办,要想得开。
我问你们那批人里,有比你状况更好的吗?
老王那停顿了一会儿说:大概没有吧。你再看看咱们小区这些个老同事,这病那病的,还有走的……好好活着吧。老王那戴上镜子,一蹬池壁又蹿了出去。
老王的话不错,而且现身说法。想得开,高兴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说法锻炼是其次,要适可而止。但锻炼与情绪密切相关,活动开了,出汗了,往往就痛快了,将烦心的事抛开。一天锻炼两次,要是还天天的,那还有摆脱不了的困境吗。
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同事,也就我们两位游人还在玩水。
2830【过时不候】
咱没那么好的身板,没敢冬泳,北方的自然水域。听冬泳的人讲这就是个习惯问题,只要入秋之后,经常过来游,逐步适应日益降低的水温,多数人都能游下来。可是这经常过来,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要是住在水边行了,要是这水干净还好。我要是住在什刹海边上,很可能加入冬泳的队伍,冰窟窿里畅游,一般人都享不到的福。
现在条件好了,小区里就有泳池,一年四季都可下水。这冬泳不是那冬泳,差着好几层呢。自然水域的冬泳对身体状况、品性意志都有更高要求。也别看着人家畅游眼红,咱们也只能在温室内扑腾扑腾。
这点弱弱的爱好似乎要被剥夺了。
今天游完泳见着休息区内贴出了告示,是泳池的经营单位“爱尚健身”贴出来的,内容为:自2020年9月起禁止65周岁以上的老人办理游泳卡,60—65岁者需要签订安全免责协议后方可进入活动。
泳池新政,于当下推崇的全民健身,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相逆。
政府那边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新近实行70岁以上者允许考取“驾照”,放宽了对老人家的限制,要说这开车可是比游泳危险多了,还向老人们开放。而这边经营健身运动的倒把老人往外推,这些人脑子有毛病。
经营者无非是为了免责,老人出险的概率要大些。风险自负,走在马路上、乘公交同样是风险自负,还不都得出来活动。要是命没了,索赔又有什么意义。那些个身板差些的自然就知难而退,水湿地滑摔了怎么办。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承担,这都是可以约定的。商家也可以买张意外险的保单,有限责任,小额赔付。出险的概率本来就不多吗。
真要把老人们都推出门,这些个泳池就更不好维持了。我注意到平日里上午的时段,十有八九都是老人,这个群体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年代成长起来的,“到大风大浪里去游泳,到大江大河里去锻炼”的口号中习的水,不让他们进泳池,让他们上哪去游,夏日里还好办,尽管不断地在黑“野泳”但还是可以找到天然水域,这冬天呢?还真是没地方去了。
我和前台的工作人员说起这事。工作人员回答我,你先游着,到时候再说吧。查了查卡上的余额,还有140次,一周游一次还可以游两年。那时,章程又变了。

+ q* `1 _" S, }. M
发表于 2020-11-11 2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_6 S3 j: b. s1 `8 A

& }1 u/ ~, i( H! \  M
2831【11.11】
光棍节演化为购物节。商家力量强大,推波助澜商品大潮。那危险的一跳,跳过了就是高光时刻,过不去至暗时时。贸易战火热,欧盟昨天公布对美国40亿美元商品的惩罚性关税以回击波音飞机的不当竞争。大到国家层面,小到街边小店,使尽浑身解数销货。销售为王,不少企业的销售经理拿着最高的薪水,你搞研发的,也是苦哈哈地加班加点,但赶不上销售经理的业绩提成。现在又有了直播带货的新业态,网红能带货,传统的百货业也要搂抱网红的大腿,一地的消费有限,现网上卖全国。
早餐牛奶面包。面包是长筋的面包,或是外面进口来的小麦粉。奶酪是澳洲的,德亚全脂牛奶产自德国,还不贵,一升装9.9元一盒,比本地产简装的三元牛奶便宜。中国人大胃口,吃世界,人家还就怕你不来吃。 14亿人要是都能敞开了吃,挺可怕的,小麦、大豆世界贸易的份额中,属中国人吃掉的多。也是又恨又怕,不遏制抑制你,岂有他哉。
两个循环,以内循环为主。好东西过去都外贸给洋人吃了,现在加工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为主,好吃的东西也留给国人自己消费吧。里出外进的,又开世博会、进博会的,外面的东西进来的也不少。家乐福超市里有个进口食品专区,面积不小,花花绿绿的,价格偏高,看上去卖的也不好。不时地见到折扣价,啤酒、饮料。这些东西一定就比地产的好吗。
11.11销售节。商家早就秣兵厉马,广告铺屏。据说各种折扣的算法层出不穷,热闹也惹恼了一些消费者。真有不少上心的人,早早就运算在先,怎么合适怎么来。无非是花大钱省小钱。商家单笔少赚点,多销货,都有了。
这个日子的大买家是青壮年人,顶门立户的上老下小,开销大。我们老人家“断舍离”难有大件消费,主要的消费吃吃喝喝的进口货。还是人家“稻香村”实惠,当日消费一律八折,所有店内的食品,不麻烦消费者算计。家人还真是多买了两样。
午餐后我也逛了次街。“物美超市”走一趟。
2832【0.99】
走一趟城建大厦的超市。一楼门外的台阶上铺地的“苏宁电器”大幅广告:智慧电器返券400元,家居装修3000元、家用电器收旧换新补贴最高1500元……。一楼是手机、电脑、电视售卖区,穿行而过,多有打折标签,当日下单立减三百、五百的,数千元的商品就此也一折半折的。穿行而过,往楼下的物美超市。
食品区看不出有啥活动,场面也不热络。平日里商家不乏优惠活动,一早上大爷大妈们经常会去赶开门的一刻,鸡蛋、若干种蔬菜会有排队的现象,晚去的,或者就得不到实惠。
这下午时分没见着太多的人流。折扣优惠还是有,肉摊上挂着醒目的价签,肯定是折扣价,卖熟肉的在吆喝着。家里还不缺,没往过走。“九毛九了啊,香菜,不多了,就这点,九毛九一袋”。想起我前几天刚从地里收回只拉秧的小冬瓜,得有香菜配伍。过去拎过一袋,挺新鲜的,便宜吗?这一袋也没多少,至多三两。她那里不吆喝,我这里没想起来买。
往前走,大白菜挺鲜亮,一棵棵都用塑料纸缠着。问了价钱。三毛九一斤。是冬储大白菜吗?我问。“是,回家你放些天就是冬储大白菜。”看着白白净净的,都剥了帮子,回去就吃,一个叶子也不糟蹋。来一棵,今年买的第一棵大白菜。在这买白菜,有点舍近求远了,比家门口的“超市发”好像还稍贵点。
早餐牛奶还是面目依旧,身价不变。酸奶从来都是轮流打折,快到了保质期前就掉价。
转到面包柜台前,林林总总好几十样。挂着一张“店长推荐”一款面包标价2.50元,酬宾价,同等重量的大约都七八元,新品促销吧。拿起来看:美焙辰,汤熟,全麦吐司面包。这信息挺多,都什么意思。拿回去尝尝看。标签上还有行小字:四个10元,平均每个2.50元。这又是啥意思?要一次买上四个才是2.50元的价格,买一个呢?应该就不是了吧。可谁家一次买四个面包。买一个什么价?没见着价格标签。拿上一个吧。门口结账,这个面包(400克)7元多。
回程路过报摊,收了两份报纸。报纸打折不?没折。过期的也不打折,上周的《南方周末》还是5元。
0 J+ x7 x$ v. r9 a+ F
发表于 2020-11-12 2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C" k: ~5 {0 [6 [
2833【黄叶大道】
窗前的银杏树叶子黄了,其中的两棵已秃光光,它挡在风道上,风必摧之,而相邻的几棵披挂整齐黄得耀眼。年年都是如此,那两棵先落叶的显得精瘦些,个子也矮一层,高个的树梢子齐着六楼,差距明显目测可知,它们生长发育的时间要短于其他,日积月累,物竞天择。
昨日空气重度污染,今天近中午天又蓝了,霾转清。耀眼的黄叶,想起地坛公园的黄叶大道。走一趟,有几年没过去了,上一次是陪着老人去看的牡丹花。
八十年代时我在地坛的东面住过几年,没少来这家园子,那时还有点荒,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记述。离着近,那时又没有门票,夏天周末还看过几次露天电影。搬家到西面后就很少过来,三五年过来一趟。这里办过书市,后来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逛庙会,带着孩子、陪着老家来的亲戚们。冬日的地坛庙会乱糟糟,人挤人,爆土尘扬的,陪着的人实在感受不到多少乐趣。
秋日的园子也到访过。那银杏大道没有多大,方泽坛北面植下两溜子树,约有百米长?本不算啥,三十年树木,估计也就三十多树龄,早年不起眼,现在长起来,出落得漂亮,命名银杏大道,惹来人们围观。现在人们闲暇的时间多,二则水泥森林的城市,美景实在是太少了。这要是山里人,谁还在乎这些个东西,司空见惯。城市里人工植树、制景,丰富视觉景象,减少些乏味。
今天公园人不少。我从东门进,往北去,一路曲曲折折,还都是旧景。老人家们活动在园中的边边角角,棋牌、歌舞,或动或静,健身娱乐。
园内秋景正浓,树冠大多丰满,绿叶化成彩叶,遍地落叶,顶上摇动的叶片,脚下窸窣发出枯叶的脆响,小风刮起,叶子跟随身后。来到银杏大道,这里倒是宽敞些,亮堂些。银杏树叶落的早,上面一半下面一半,脚下的又被风吹去一半。人不多也不少,多是年青的面孔,都是专为此来的。可惜已过了最佳观赏期,不少已枝头稀疏了。拍照的对着地面拍照还行,有好几个路段黄叶铺地还蛮匀称的。乐此不疲的拍手们并不气馁,可以选择适宜的角度,可以后加工美图。只要自己觉得美就成,年青人也更容易发现美和成就美。
2834【金蛇狂舞】
往西门方向去,出西门坐公交回家,逛公园别走回头路。
西门里南向也有两溜银杏树,二十多棵,叶落的不多,吸引来不少游客。想想不过春去秋来自然更替,就招来这么些人。拍照,还是拍照,各种pose,举着反光板的,还有左一件右一件更换行头的。一位大姐搂起树叶装了满满一袋子,也有在那捡拾银杏果的,各有一好。
走了半个多小时,就这么出去了,还有点不甘心,好几年才过来一趟。见着草地边上有空座位,坐下歇脚,晒太阳。
三三两两的游客,南来北往的人,年青人多,老人家们看多了叶生叶落的,难得有来此流连往返的兴致。
这园子里的鸽子多,刚才路过祭坛边的林地里落着好几十只,像是被人喂熟了。一只鸽子飞过来落在我的前方,越走越近,不怕人,低头啄食,看过去挺干净的地面藏着吃食,鸽子的视力确实好于人眼,地面的缝隙内落着米粒,被它一颗颗地拾起。一群麻雀在边上的草地上跳来跳去,各吃各的,麻雀啄食草丛中的草籽。
前面西坛根一老太弓着腰有点吃力地往前走,为什么在背阴的地方走?边上的太阳地多好,要溜墙边。她前面还一位,小伙子背手前行。这天喜欢阴凉地的人不多。是寻找孤独走进寂寞才去溜坛根。走着,那小伙离开坛根走上了甬道,走在夕阳中,老太跟着走出来。她们会是母子俩吧,拉开了距离还不说话,一前一后往北去了。
北面传来乐曲声,是笛声,蛮熟悉的曲子,再听,是民乐合奏,小喇叭内放出来的,什么曲子?没想起来。北面坛根前影影绰绰,忽上忽下一闪一闪的,有人在跳绳。这不是舞曲,这么快的节奏,老者们跳不来。
一位白娘子飘过来。啰里啰嗦穿身白色的裙袍,王昭君似的白色斗篷,脚下一双白鞋,鞋尖上都缀着大个的白绒球。七分戏服、三分孝服。过去的说法“女要俏三分孝”她这十分的孝,是不是有点过了。新时髦看不明白。
那熟悉的曲子没完没了,循环往复地在唱。突然想起了是聂耳的《金蛇狂舞》。
# @) a$ i( C+ q
发表于 2020-11-12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1112_150421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0-11-13 2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i1 \! ~( i, m/ e2 M
6 @8 x9 u9 X7 p
( k; z- O" ^. ]
2835【窗前】
早先北京城内银杏树不多,杨、柳、槐多,少年时也不在意花花草草的,除非是果树。
知道银杏树之前先是见着了它的果实“白果”一位同学把它带到学校当作药吃,炒熟了吃,有股香气,但不如炒花生好吃,白果入药治尿床。后来在《十万个为什么》看到介绍“公孙树”说它成材时间长,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再后来来到某一处寺庙,才看到和记住了银杏树,老迈龙钟,跟古寺一个年纪,高高大大的,深秋披着一身金黄,寺庙中不过两棵三棵的。后来走过的寺庙多了,老银杏不鲜见。
市内在紫竹院国家图书馆院子内有两棵或三棵古银杏,建馆前不知原址是否也是寺庙,像是有三五百的年纪。见馆时被保留下来,前两年它们又被遮挡了起来,底下在修地铁,恐怕要伤筋动骨了,不知性命如何?真有些担心。
到八十年代时,银杏树城里城外栽种了不少。我在西边居住时,西三环花园村沿线栽下不少银杏树,那时才胳膊粗,长得单薄些,深秋看过去,远远地一条黄线,“像战士,穿着黄军装,站岗放哨”孩子还把这景物写进作文当中。三十多年过去,西边的这条黄金带,该是更耀眼了吧。
由此看来京城的银杏树家族不旺,老的老小的小,中年的很少见,百年树龄正是栋梁之才,估计被伐掉不少,残留下来的老树,多是庙产,有神灵护佑,没人敢下手吧。
现在住的小区院子里也有几十棵银杏树。二十龄,楼建起,树栽下,窗前近处的几棵长到六层楼高了,现正体态丰满。路面上的落叶被清扫工打理掉,每天要扫好几次。我曾说起过,留下叶子观赏不是挺好吗。工人说,落叶踩碎了就要起土了,上面规定要扫我们就扫。好在现在落在草地上,树棵底下的不会被及时清除掉,留下黄绿相间的画面。
入秋时在窗前留下一张片子,上月23日“霜降”是个周五(见图1)。而后每个周末在同一位置拍下一张,图3是本月7日“立冬”,图4为今天(11月13日)。看入秋的脚步,岁月的叠加,于物,也于人。
$ B% n8 x; ~; X
发表于 2020-11-13 2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1023_085846_resized.jpg
$ E6 Z7 u6 Q8 Y$ Y7 {
发表于 2020-11-13 21: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1031_091219_resized.jpg
4 k& l, E+ Q6 F! v
发表于 2020-11-13 2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1107_090028_resized.jpg ; j  {) Q, V* M  k
发表于 2020-11-13 2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1113_095748_resized.jpg
8 e; C( ^. @; I# D: p
发表于 2020-11-14 16: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9 j% @* M% t
7 v# T, s) D& ^5 ~) q. G9 N
# S0 F1 B7 l( g, I
$ o% i! E& _+ l5 \; b

( {: D* f7 x3 j7 _2 i3 f
2836【耕织图】
老李传过话来提出去颐和园,要看看公园西面的景区,然后从东面的新宫门返回。
行吗?可是不近呢。从北宫门进入,过北如意门、西门,绕湖大半圈,有这脚力?
还是约的午后两点集合出发,乘601公交车。
见了面,问老李绕着昆明湖走过吗?说是走过,好多年前了。八十多了都能走,我们就更不怕了,虽然从来没这么走过。老李说,走着看吧,不行就原路回来。
坐在车上,我在手机上搜索公园西门外的公交车线路,好多年前我在团城湖游泳,车子就停在西门外,与公交车站挨着。我估计到时候能走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走完西线返回。西门外的公交车共三趟,可都是往南去的线路,背道而驰。再看公园东南新宫门外的也不行,都是南行的车子。要是不走回头路那就只有出东门外了,差不多要绕湖一圈了。
进到北宫门已是三点钟。沿后坡往西去,路过西堤,老李说这里不能走,上来下去的桥多。目标是西面的“耕织图”,我说那咱们沿着西路走。
拐到西堤西侧南向的甬道上,这边的人更少些。老李问起这耕织图有什么?我说历代皇帝都鼓励农桑,早年这里是皇家耕耘、桑植的地方,皇家也要做做样子。前面有好多古桑、有“蚕神庙”,还有家“水操学堂”。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园子,还找出个荒唐的由头,要在这水面上操练海军,那能不翻船打败仗吗……
路边有耕织图的图标,老李看了说原来这里不是新建的,乾隆帝……老李用手机拍下图标上的说明文字,说回去再好好看看。
东面是绿色掩映下冷色调的昆明湖, 望过去西堤上人还不少,树后面现出佛香阁沐浴夕阳亮色的身影。近处是与西堤隔着的一片不宽的水面,但水面已经见底,湖水被抽了出去,满塘的荷叶也被收割干净,只塘边的苇子还立着,白花花一片。这一路多古柳,两三人才能合抱,古桑还在前面,也许是在西堤之上。甬道往西面转去,直线过去是团城湖,早已被铁栅栏团团围住,成为汉江南水北调的终点站蓄水池。
来到水操学堂边上。它对面的水榭廊子内花花绿绿载歌载舞的大姐们。这些年大约每次来到这里,都会碰到舞者,就这次来的晚,夕照下依然欢歌笑语的。
2837【夕照】
老李说水操学堂大概是来过的。我问院子里有条日本人送给慈禧的小火轮见过吧?老李说不记得了。那条蒸汽驱动的铁船早年停在万寿山山下的林子里,少年过目的东西不容易忘掉。
看了看表,这已经快四点了。我说要是照这个速度走下去,得天黑能走出园子,西门和新宫门外的车坐不了,得从东门出去,前面的路可是不近。
老李的计划一定要改了。走回头路也要四五十分钟,要是往回走过万寿山南,出东门,大概距离差不多,肯定要比往南绕湖要近。继续往南,要贴着西墙走,先过团城湖再过昆明湖。
老李说那咱们还是改道吧,往回走,走东门出去吧。
先坐下歇脚,加过水,没多耽搁,起身走起。过石舫走长廊。这回走起来有点赶路的意思了,其实赶不赶也都无所谓了,出了公园到了公交站也得五点多,正好是路网交通的高峰期。想这园子中缺少一项服务,环湖游览车,如果湖的北岸一线无法通车,其他三个方向应该设有摆渡车,方便脚力不行的人。过石舫码头时看了下渡船,他们那正在招徕船客。是开往新宫门的,我们坐不上。
一路向东,人不多了,零零散散多是往外走的人。盘云殿前,黑压压一片人,人又多了起来,是旅游团队的集散地,扬着小旗的导游们在整理自己的队伍。盘云殿往东人流密集起来,见缝插针,避开游人的热点,不少旅游团选择了午后游。躲开过来的队伍,我们溜着边,贴着湖边的石栏杆走。水面清净,这个时点一道金光投射在水面,静谧的水面只一艘画舫划过,远处浅浅的十七孔桥,显得比平日遥远。
长廊的东头起点,往南拐,文昌苑出大门,上次就是这么走的。直接往东穿行仁寿殿更近些,现在道路改良,轮椅畅行,不必上下台阶平趟了。仁寿殿前汇集了四支旅游团队,导游那里喋喋不休,此时倒是没有散客们的嘈杂,各自拢着队伍。
出了仁寿殿就是东门,没用一小时。老李那一步不慢。身体行啊,好身体啊!
是啊,老李说我这些年觉得身体越来越好,刚退休时还病过好几年,后来还要带孙子、外孙的,卸任以后这些年走的地方不少,觉得身体越来越好了。
到家时天黑透了,六点。

- f; @6 F7 |4 y7 V; y
发表于 2020-11-15 15: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8179f6d22646d44786ec29d156e2887 (1).jpg
2 |- D6 G" X0 \. e0 P( o# g) N  s
发表于 2020-11-15 16: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6 _7 a. m5 `* x1 R/ C  E% V. v- e2 U
) i" v$ g' z0 d. v1 ~: |1 k3 X
2838【眼皮底下】
11.15。市里正式供暖头一天,大气质量为重度污染,灰蒙蒙的天。
窗前望出去南面楼群中升起一股白烟,笔直向上,无风的天。突然觉得眼前缺点什么,供热中心的大烟囱哪里去了?不会吧,左看右看,换到阳台的窗户上看过去,还是没见。烟囱消失了,白烟升起的地方应该是原来大烟囱的位置。不必怀疑自己的眼力。
大烟囱立在那里二十多年,为周边一大片的居民冬日供暖,大烟囱鹤立鸡群,比周围的楼房都要高,楼房多二三十层的,烟囱更高,应该在百米之上,庞然大物在眼前消失,我却不察。我这一年半都不曾离开北京,偶尔离开市区两三天,拆个大烟囱,除非是定向爆破,恐怕怎么也得一两个月的工夫才能消除掉。爆破好像不大可能,一栋楼挨着一栋楼,而且那么大的动静。到底怎么拆除的?什么时候拆除的?问问不就行了,正好也要去交取暖费。
出门往“供热中心”。到了门前往上看,那股白烟出自中心的楼顶上,楼内是锅炉房,一口铁皮大烟筒吐着烟气水汽,它比那原来钢筋水泥的烟囱矮了一大截。
进门先把款交了,然后问及烟囱的下落。收费员告知是今年夏天拆除的,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问没用爆破方式?收费员说,爆破方式一米一万块,得一百多万,人工拆除便宜些。是从上往下人工拆除,一点点拆的。
都这么长时间了!我说起,大烟囱距离我家窗前直线距离只数百米,前景无遮无挡一览无余,早年入冬时会注意这个大烟囱的动静,顶上冒出白烟就是锅炉点火了,高高在上飘着白烟,当年烧煤时大概烟尘治理的也不错。收费员说,2013年“煤改气”工程后这烟囱就废了。是吗,我怎么觉得去年它还冒烟呢。
天天开启窗帘,看出去,结果是眼中无物,大烟囱一天天矮下去,在眼皮子底下就这么消失了。供暖中心这边每周都要过来,在它对面的超市买这买那的。隔着条小马路,上面叮叮当当敲敲打打竟然没有听见,看到。消失了好几个月
耳不聪目不明,智力下降了。

) _! r1 q( k# p7 G' ^- {( Z: K4 ~+ u/ c% L9 w
发表于 2020-11-16 18: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x2 H. r% E+ N" `8 V. k
2839【卢蒙巴】
一月总要翻一次报纸,《北京晚报》从老居取回,真正的晚报。新闻都成旧闻不必看,浏览题目后大部分剔除,看看感兴趣的篇章。
晚报有长篇连载栏目,摘编一些作品,但我很少看下来,它主要是介绍性的,有点广告的意思,连载一段后,就换书了。近期连载两部书,讲抗美援朝的《交响乐》和美中情局暗杀活动的《杀人执照》后者是德国人所著,翻历史的旧账。看了题目后就没再关注。
10月17日一篇连载的小标题为“必须除掉卢蒙巴”这是60年前的旧事了,我还在小学读书时发生的事情,不知是老师给讲的国际时事或是看的话剧、歌剧《赤道战鼓》、《椰林怒火》,反正是对这件事有些印象。那时非洲的比属刚果还不叫扎伊尔,称为刚果(利),正义者卢蒙巴被害,反派的比利时殖民者,冲伯集团操持了罪恶活动,具体的事件过程并不知晓。很可能那时我们这边还搞过声援活动,跟上愤慨和呼口号吧,让我留下了记忆。刚果的首都利奥波德维尔后来易名金沙萨,后还改称过刚果(金),同期还有刚果(布)。那时脑子好使,记个国名、人名不费事。不是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吗。
遥远的非洲,比较早的知道这两个国家,再后来因为修铁路而广为人知的坦桑尼亚、赞比亚。至于北部非洲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知名度也高,但他们的皮肤色调较浅,在少年这里的印象不深。
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世界离我们农人越来越远的时候,我又遇到一次卢蒙巴,在我知道他的大名十多年后,“北二外”的雷老师面试时,一中一外、一古一今提出了两个考题,这第二个问到我知道不知道卢蒙巴,如果知道就讲一讲。当时我还真想起来了,尽我所知的那一点都倒出来,大体时间地点人物不错,抗击殖民者的民族英雄云云,再多就不知道了。
卢蒙巴到底是怎么回事。再没有人跟我提起过,也没有机会去了解他。现在又被提起,先看看晚报上的连载,连续两天说卢蒙巴,两篇“豆腐块”,第三篇又转到中情局在加勒比策划针对卡斯特罗的阴谋,这一段历史媒体披露的比较多也比较早。
现在都好办了,想知道个大概,网络上会有不少的资料供查询。
2840【旧事】
卢蒙巴不是死于美国中情局之手,但他们曾策划了对其的行动,艾森豪威尔总统发话卢蒙巴必须除掉,为此杀手们投毒、行刺都尝试过。
德国人写书披露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件,卢为刚果的总理,他没有宣布过与美国为敌,只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请求苏联人施以援手。六十年代初非洲各国摆脱殖民统治的热潮汹涌,这个国家将要左转,美国可能会失去铜矿和钻石的原料产地,岂肯轻易罢手。
我们知道的真相太少,当代的很多事情,走过路过也都错过。
不想让大众知道,下三滥的事不好大白于天下。搞历史研究的人真是艰难,研究几十年,看不到真实的材料。知道的人不说,不能说,留存于秘密档案中,或者说半句,选择性披露,可能惹起麻烦的藏着掖着。好多人,吃这碗饭的人,道听途说开始演绎,文坛倒是热闹了,真假难辨。历史求真,现代的,比考古千年前的一点不容易。
事实终归是事实,早晚大白于天下。只是时间,还要等。
现在比早先能好点吗。好像进步不大。
想杀谁就杀谁,哪有公理,只有强权。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年内伊朗将军在出访途中被精确制导炸弹击中身亡。有什么道理可讲吗?杀人先杀王,斩首行动。两国似乎并未进入战争状态。
还是说卢蒙巴,同龄人知道又不知道的。网上选了篇短的,删减压缩,只限于他最后半年的活动轨迹:
1960年6月30日,刚果宣布独立。卢蒙巴被议会选为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卡萨武布当选总统。独立后,殖民主义者通过比利时官员及军官控制的行政和军事机构,继续维持其殖民统治;他们勾结地方上层封建势力及教会分子,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反对新生的共和国。
7月4日,刚果士兵哗变,要求撤走白人军官。8日比利时政府以此为借口,派海军陆战队在马塔迪登陆。7月11日,冲伯在帝国主义怂恿和支持下,率先宣布加丹加“独立”。卡萨武布妄图独揽大权,处处与卢蒙巴作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卢蒙巴政府准备进行民主改革,努力促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走向正常化。他派遣军队讨伐加丹加省的分裂势力。7月12日,卡萨武布总统和卢蒙巴总理呼吁联合国援助。 7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向刚果共和国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军不尊重刚果主权,拒绝与卢蒙巴政府合作以驱逐外来侵略者。
8月8日,卡隆吉在盛产钻石的开赛省宣布“独立”。8月9日,卢蒙巴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刚果永远不做联合国的殖民地,永远不接受联合国的托管。”8月26日,他再次表示,“绝不容许联合国代替比利时占领刚果”,要求“立即撤走联合国军队中所有的白人军队”。  联合国军队的干涉激化了卡萨武布和卢蒙巴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
9月5日,卡萨武布宣布解除卢蒙巴的总理职务。卢蒙巴斥责卡萨武布违反宪法,宣布废黜他的总统职位。9月13日,议会特别会议拒绝双方互相解职的声明,授权卢蒙巴政府全权解决危机。14日,卡萨武布强令议会休会一个月。同日,刚果陆军参谋长蒙博托上校发动军事政变,接管卢蒙巴政府。
10月10日,联合国军以“保护”为名把卢蒙巴软禁在官邸。
11月27日深夜,卢蒙巴潜离利奥波德维尔,前往东方省,想同政变后迁往斯坦利维尔的以副总理基赞加为首的合法政府会合。29日,他在开赛省洛狄、沙库地方渡河时被追兵截获。12月3日,被关押在太斯维尔的哈迪兵营。  
1961年1月17日,卢蒙巴被押解到离伊丽莎白维尔不远的一座别墅,即被冲伯的加丹加宪兵和比利时顾问秘密杀害。
卢蒙巴的遇难,激起了非洲以及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愤慨。
1961年3月,第三届全非人民大会宣布卢蒙巴为“非洲英雄”。
1966年,扎伊尔政府追认卢蒙巴为“民族英雄”。: I3 H/ I/ u! `  E) ~' |
发表于 2020-11-17 2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_/ m7 [* J& p+ D
2841【热闹】
美国那边选战正酣。11月13日各州大选结果出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306票,现任总统特朗普232票,拜登所获选举人票数远超过胜选所需的270票。拜登随后发表讲话,表示决心当好总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振国家……
特朗普八成是不行了。可老人家不屈不挠还要一搏再搏,怒怼对方舞弊,告上法院。
刚刚,“环球网”报道,现任总统特朗普又一次发推称“我赢了大选”。 而在此前(美东时间16日凌晨0时),特朗普也曾发推称“我赢了大选”。随后,他的这条推文被推特官方贴上标签“与官方消息源对这场选举判定的结果不同”。
鹿死谁手,咱旁观者不清。时间会说明一切。
历来都是选战,两党轮流执政,党魁们使出浑身解数争取选民投我一票。竞选活动,发布纲领、承诺未来任期内的红利,都先说上,能不能实现还要看发展,发展好了就好,那就连任,不行就下台换人。有责任、有担当,有选民的监督,有在野党的评头论足挑毛病。二百年下来,选民们都习以为常,而且还真当回事,倾情投入,看那些个在街头摇旗呐喊的,好像也没人给发补贴吧。
近年网络大兴,推波助澜,镜头无时无刻不跟随着民主、共和们,两党针尖对麦芒唇枪舌剑,张扬自己,贬斥对方,也有载歌载舞的时段,四年前特朗普和竞选对手希拉里,一男一女面对面就扭了起来,特别的喜兴。当个总统真是不易,什么都得有一套,台上也是表演,取悦于选民。阳春白雪,也得下里巴人,还是下里巴人多。
选民也不容易,各为其主的选民集会、游行,拉票,一争高低,浩浩荡荡群情激奋,四年一度的嘉年华。不过今年的选举年,暴力似乎多了些,疫病大流行也拦不住。好像没有比美国这方更热闹,更惹人围观的政府更替。
昨日电视新闻中报道特朗普又往高尔夫球场去,其间特意绕了个弯子,看望街头为自己摇旗呐喊的支持者,他没能再进一步下车亲民,在防弹车的玻璃后频频示意,伸出大拇指,追随者们跟着车队呼喊着又追随了一程,那车子绝尘而去。至于总统到底是不是去打高球,这个关口上打球好还是不打的好,自有不同的解读。
2842【围观】
特朗普这四年对美国经济有贡献,经济增长了,实业回归本土,失业率下降。胳膊肘往里拐,出力不讨好的事不干。打仗花钱,撤兵。同时他也摆平了几个小国掐架的事,有人提议要给他“和平奖”。关于共同防御计划,主要不是我本土受益,谁受益谁掏钱,不再冤大头,北约不高兴、日韩不高兴了,得罪了又怎么着,谁受益谁出力,商人都是这么干的。钱要用在刀刃上,瞄着主要威胁就对了,俄罗斯要看住了,第二大经济体要遏制……
这要在美国民众看来,这不是都挺好的事吗,但也只有半数人支持他。特朗普没赶上好时候,让流行的疫病给黑了,又得了个世界老大,患病,死亡的单子太难看,他还不改口,结果自己来了个化验结果阳性,出来后特朗普还不认栽,老是牛气哄哄的,那不遭人恨吗。这个档口逢上大选,你那里得分,这里失分,位置就坐不稳。
美国大选引人注目,因为与世界大国都脱不了干系。欠联合国会费不给钱,退出全球人关注的“巴黎协定”,地球人的事他往后退,也不一定不给,先拖着,也不一定真能退出,要讨价还价,争利益减负担,为本国谋划。跟各国的贸易战,卡中国人的脖子,搁谁都不乐意,而且这老人家明火执仗,风风火火对着干,一点也不绅士。
看热闹的不嫌事大,这些日子网上围观的不少,四面八方的帖子糊上来,红的蓝的都有,围观群众中有代入感的不少,以至于也成帮成派的,各自选站。其中或有赌资在助力吧。小事可赌,大事更值得赌,小赌怡情。代入感太强的有时模糊了你我,把人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那么认真,认真得争执了起来,拍桌子瞪眼了。过了啊。
昨天的微信朋友圈内嗅到了火药味,开始是帖子和帖子杠起来,你一篇我一篇的,或许已有段时间了,我没点开看。谁又站在哪一边,我也没辨清。中文的上来,英文的也上来,墙这边的,翻过墙的信息也有。最后归结到谁说的是事实,谁是一手的,作为投票人眼见为实还是只看电视画面,哪一家是主流媒体,谁又是三流小报的背景。
也是闲的。继续放眼世界,开动脑筋好,省得脑衰。

* V  l' H% z! }5 f9 f3 F% U) B. U9 u9 n
$ Y" A- M3 Z8 Z* C  P
发表于 2020-11-18 17: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E4 n$ M( t) {  f6 L! O( l- Q3 Q7 a# ^/ V% v/ b0 j6 J

' A3 V( N' X9 [2 g
2843【RCEP】
全球化也带来疫情的全球化,截至本月16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547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132万例,114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过万例。这一年快到头了,地球人被搞得灰头土脸,出行受限,娱乐不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医疗机构不堪重负……疫情的高峰期是否已经过去了,病毒的来路,疫苗的对症,好像还都没谱呢。各国关上了大门以求自保,进出的航班不时地被熔断。什么时候是个头?
前天终于有了好消息,与疫情无关,但终是提振信心,有利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民生福祉。
11月15日,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涉及亚太区域15个成员国,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所有的10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及其5个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RCEP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区域自贸协定区。
RCEP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充分考虑到了成员不同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谋求互利共赢和全体签约国的普遍受惠。据称未来将有超过九成的货物实现零关税。
由此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支出享受到同样的商品。与我们,东南亚的水果、澳、新的畜产品、日、韩的工业品。于生产者的角度,关税的降低将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扩大企业的获利空间。当然这片市场与当下的欧盟的统一市场还不可同日而语,它不制定统一的劳工和环境标准,也不承诺各国开放服务及其经济的其他脆弱领域。但有了RCEP的签署 ,后续各国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会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买卖越做越大,关系越走越近,大家发财利益均沾,或会弥合一些矛盾减少些摩擦。现在实现了10+5,还缺个印度,等到印度再进来,这块大市场占了地球人的一半。世纪初西面出来个“欧元”区,本世纪中或许又出来个“亚元”区也未可知。
远亲不如近邻,谈了八年谈出个RCEP,风景这边独好。

  D# U0 C/ g: }4 Z! J; V- \
发表于 2020-11-19 21: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11-20 13:54 编辑 ) x' l5 v- N. z! N( r7 `
" V4 O6 ?, E; @8 X1 n, f
% {1 V8 N) u6 d+ X# w+ g
---
发表于 2020-11-20 13: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e6 r7 i1 r( }% S; v- m. l  a) s6 [9 V1 Z, M! x- b( [! l6 E+ D( w9 P
5 p0 G9 f: L. {5 U/ T( @* l% v: t
2844【金刚川】
看了影片《金刚川》抗美援朝的故事。这部战争片的切入角度为修桥和炸桥的一场拉锯战。金城战役,这也是停战前志愿军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战役发起前的1953年7月12日,一天的战事。为了保住桥梁,保证兵员、物资的输送,数次炸毁,又数次抢修,工兵连奋不顾身,守桥的高炮战士与敌机周旋。说是战争片,敌方是美军的飞机驾驶员和飞过来的炮弹、炸弹。当日结束时,桥保住了,志愿军大部队终于冲过大河,进入攻击位置,保障了战役的进行。这一役结束,7月27日板门店几方签下停战协议。
战争流血死人,片中的几位主人公阵亡,为国捐躯。都是年轻人,在战争就要结束之前倒下。
电影是讲故事,或有那一天的战事,7月12日,是否击落了数架飞机,是否有四川籍的排长炮手张飞,倒是不一定。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当年保证了处于装备劣势的志愿军,抗击住了联合国军的攻势,打回三八线。
我们知道的志愿军故事不少,“最可爱的人”。我们打认字起,就知道他们,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文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事迹,那时还热衷小人书,凡是打仗的书都爱看,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后来的电影、京剧《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都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创作的,其中歼灭白虎团就发生在金城战役中。
七十年过去。电影对战争的反思似乎没有新的东西。这部片子依然是抒情,残酷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歌颂,一如既往。新的东西,电影特技营造了更大的画面。影视效果来得更血腥。
小青年们观影,去了解战争,了解前辈曾经一段艰难的日子,这比去看“抗日神剧”来得实在,我们这些老人不看也罢。
七十年。曾经的对手阵营内的人是如何书写这段历史的?解密历史档案世人已做了不少。这段历史的修订和再认识。后人更希望看到这段历史真实的一面。美国人韩国人笔下的韩战,朝鲜、俄国人又是怎么描述的。要是能够看到其他文本的片子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电影为着娱乐,或者寓教于乐,拍的片子也该出点新。
2845【英雄】
电影散场,与同事一道返回。同事说坐地铁犯晕,还是走地面坐公交车的好。行吧,地面虽然堵点慢点,有人伴着聊天,也就不嫌道远。
上了公交车,挺空,坐有虚席。同事说不坐,腰不好,站着舒服。往后走,来到车子中部,我坐下,同事靠在栏杆上。说话。同事长我几岁,体质差些也是应该的,靠着、扶着,练站功了,能出来走走就挺好。同事说单位组织三场电影了,上两次都没来,这次无论如何也要过来一趟和大伙见个面,疫情闹的一年都没见。挺远的,早早的就到了,还在影院边上的饭店吃的中饭,贵友饭店内这家馆子的馅饼够咸,涮着清水吃下的。
聊起刚才的电影。我说起架桥铺路的铁道兵、工程兵,还记得吗,抗美援朝时有个架桥的高手叫什么*连弟的吗?我一时没想起这位英雄姓什么。看电影时,见着片子中抢修大桥的场面,我就想起了他,一再分神,到底没想起来姓什么。都是抢修桥梁,*连弟修的是大桥,数十米高的桥墩,高高在上。这电影莫不是以他为原型。
没白多吃几年干饭。同事接茬:叫杨连弟,“登高英雄”他在去朝鲜之前名气就大了,后来去的朝鲜前线。对对,杨连弟对了,“登高英雄”我也想起来,我是从小人书里看的,其中一幅画面,几十米高毁掉的桥墩子,众人一筹莫展,杨连弟孤胆英雄一根绳子加长杆钩在断壁残垣上,攀到顶解决了工程难题。那小人书看的我惊心动魄几乎患上恐高症。我忘了最后杨连弟是怎么牺牲的,发问。同事回我:是在抢修大桥时,被飞机扔下的定时炸弹爆炸牺牲的。杨连第成为战斗英雄后还回国参加国庆观礼,不光有小人书,还有字书,生平都有介绍。
同事早我几年上学,五十年代后期,正是志愿军陆续回国的日子。大概还给志愿军叔叔写过慰问信,听他们讲战斗故事。我都没赶上。
三元桥边倒车604路。这边车挤,等人下了车我瞅空子后门上去,回身招呼,没人了,同事在前门排队呢。规矩。
还好,路况还行。车程50多分钟,比我中午坐地铁过来只慢了一半。走进小区分手时我说:下次看电影还来啊。同事说:还是有点远啊。

" V- T* B9 M1 W8 Z1 Y- H" t. ^% B, G
发表于 2020-11-20 2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y$ ]$ e7 t. L0 M6 _3 T

* V) a; _( @- A# R* Y& G* M5 h

$ K2 J3 g! Q/ w8 F( x" @
2846【路标】
从公交车下来,拐进邮局东侧的南北向的小路往家走。同事问我,你知道这条路叫什么路吗?都走了二十年了,我还真没留神,转头去看街边的牌子,没见着。
同事说前些日子这街边立起了牌子,上面标着马甸桥南路。对吗?我说,不对呀,马甸桥南路有没有咱不知道,马甸桥南可是一站路远呢。我说这标马甸南路还差不多。北面那条东西向的路是马甸路,这边正好是南面。
这个错了吧,还有错呢。同事接着说,立街牌哪有在一处立上两块的,左一块右一块的,你得路的南头、北头各立一块,它都给立在南头了,一边一块,这干活的人也不动脑子?我见着当时给12345市民热线打了电话。还真快,第二天就给我回电话,说是要马上拆除,你看现在没了吧。我说我原本也没注意到,让你火眼金睛一眼就给识破了。是啊,同事接着说,现在你反映点问题解决得还挺快,过两天又给我来电话,问我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
满意不满意的,这条路还是无名路,路口没牌子,周边的居民没有问题,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要是外面开车的过来到这路口不明不白的还不一定敢进。
我说路标搞错的不新鲜,咱这见错就改,亡羊补牢。还有不知道谁对谁错的。我说起年初我填表,对方打出表格后让我核对,并说一个字都不能错,否则返工你还得再过来一趟,重新录入后签字。我认真检查,指正说:地址有误,高粱桥斜街的粱字是高粱的粱,不是房梁的梁,是米字底,不是木字底,这身份证上写的是高粱的粱。这事发生几天后又让人无语了,我在这条街上大柳树南站等公交车,对面是钢研院家属院,楼体上大字高梁桥斜街**号。房梁的梁。再环绕周边目力所及见到一处街牌,路政部门立的,也是高梁二字。这公安户籍部门与路政部门怎么也不商量商量,规范用字,总会有一个对的吧。按道理说高粱谷子才说的通,高梁是什么东西?高高的房梁,不通的。这对错不辨的好几十年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一条街两个名字。
同事说,刘伯温啊,高亮赶水的故事,说着说着就成高粱了。
也是啊,真要是争执不下,改回高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让古都添点古意。

( |* m0 {3 n7 S+ H/ z/ y0 c
发表于 2020-11-21 1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3 U; R' T! p# W; C

8 ~# q$ q* D3 d; s( J
2 X+ M; \3 R! [0 e; x
2847【怎么读】
地名的演化,有以讹传讹的,也有后来雅化的或入乡随俗的。比如大栅栏,外地人怎么也理解不了,就由着北京人这么念,这属于地方土语,没办法,没道理讲。行车报站,也不能规范成普通话,大栅栏还必须土着读 da shi lan。外地人头次来肯定蒙圈,下车还是不下车。外埠来人,要是陪着走到这个地方,总免不了多费口舌。
还有个地名也存在类似问题,怎么读?
前段去过一次东城区的金宝街,在演乐胡同车站下车。下车前注意了报站提示音,这个乐字,怎么读音, 是读成le 快乐的乐,还是yue 音乐的乐。报站名用的是后者yan yue 胡同,售票员小哥也如是发声。下车后,看站牌子上的拼音,注音也是yue。
长知识了。
不久后翻书,忘了是哪一本了,作者提及演乐胡同,还特别在“乐”字后面注音yao。同一个字有三个读音了。我想起家里的老人,他们提到音乐时,读音也是yin yao。大概胶东老人都这么读,读法两样,但说的一码事。
翻旧报,早些的北京晚报有一篇小文《演乐胡同 明朝教坊司所在地》文章解释说教坊司是专门负责宫廷音乐与戏曲活动的。文章没有注音,明显是认同音乐二字现在的标准发音。
再二再三了,它到底念个什么?上网查查看。
百度出来结果:演乐胡同读作yǎn yào hú tòng。为什么“乐”发音yào呢?过去这个胡同紧挨着一个教坊,在这个教坊工作的音乐人来自天南海北。清朝形成的昆腔会用到许多南方方言,而这些南方方言会用到很多古音。演乐胡同的名字的叫法估计当时就涉及到这些古音的用法。虽然教坊和当时教坊工作的音乐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都消失不见了,但是这一胡同特殊的发音却在岁月匆匆中保留。
古语今言 今人的普通话音乐都读yin yue  读yin yao 的人不多了,从众吧。迁就众人,以讹传讹的都可以从众。像这种一字多音的,总要选择其一吧。大概也就这条胡同周边的老人还读古音。大栅栏不好改,演乐胡同,小众,再过一代人就没人yanyao 了。
2848【迈】
有些字的读音今古不同,也有些不古不今的,代沟,十年八年就有沟。读法就不一样
同事老王长我几岁,老高三的,也去了东北种地,后来市里抽调知青回城任教,指明优先高中毕业生,老王是正正经经读满了三年的高级中学,就等着考大学,赶上了文*,不像六七、六八届和后来的若干届,读不读的到时候都毕业。老王回城后在中学里任教,开课数学物理,恢复高考后读了师院的物理系,出来接着教书。再后职业疲惫商品大潮一来就投笔从商了,我们同事一场。记得有一次聊天,老王那里“佛典佛典”的说了好几次,听着不解。什么佛典?问下来原来是“沸点”就是水加热到100摄氏度,上面翻花。明明是沸点吗,怎么是佛典。沸fei 字念成佛的读音。老王说中学、大学老师都是这么讲的,也跟着说了好几十年了。这算不算念白字,还是属于行规一类的说法,至少一个阶段不少理工人都是这个读法。为什么这么读,大概跟“音乐” 的不同读法相似,南方、北方不同的语系所致。普通话推广几十年下来,我估计现在的师生没人再“佛典”了。
再有一词也是我遇到的。现在也还常在同辈人那听到,说是开车上高速开到了多少“迈”。
我学车晚,二十年前上的驾校。师傅嘴里涉及行车速度时就一口一个的“迈”。说迈也是有来路的,早年,民国时期机动车大行其道,街上跑的都是洋车“万国博览会”洋车表盘上标的都是英里mile,读音迈,于是就一代代地迈下来。但百年之后大街上跑的九成九都是国产车了,国产车计量单位都用公制的公里(千米)。再说开了多少迈就不对了。1英里=1.6093千米。迈和公里差得不少呢。高速公路限制时速120公里,真要是开到120迈就等着收罚单吧。
我还跟师傅指着车上的表盘提起这事。师傅说:就你明白,我不知道公里,就这么念。是啊,原来都明白,这师傅比我年轻,一代代的司机师傅都是这么顺着往下说的。迈就迈吧,这一例属于知错不改。习惯势力蛮强大的,强大得将mile 视同公里。

; ^6 b( m- F5 m4 B) q, C- z' M
发表于 2020-11-22 13: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0 D. i/ Y, J+ K' O
6 ]8 ?) V- _4 q( w7 u% x

& g; S: I1 s0 |2 E2 _8 `5 h% h; u& [
4 k: j# K* \4 p, W0 z5 N- K. T
2849【小雪】
周六落下入冬后的头场雪,“小雪”节气的前一天。
一早出门买早点,出了楼门下台阶才察觉到下雪,细细的雪粒子,落地即化,地面暗色已经落了一会儿。拉上帽衫的帽子遮上点。楼前的银杏树光秃秃,周三一天的雨水比一场风的力量大,今年的彩叶季到此结束,拍手们告别了。雪没能飘起来,飘起来才称得上雪花,要是有场鹅毛大雪就好了,银白的世界,拍手们又乐了。
小区门前一丛人多高的美人蕉不见了,昨天还森森然簇拥着头顶上着红花,这么性急就被铲尽收走,地面铺绿,一层塑料草,正式过冬了,屋内已是暖烘烘的,屋内、外都是冬景。
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华北大地上寒流处在下风,雪粒子不久又转成了雨水,不紧不慢地下到午后,晴了,阳光普照,当日城区降水4毫米。
周日“小雪”,北方半幅已经下过初雪,见了雪才算进入了冬日。全球在变暖,现在的冬日不是太冷,一冬下来难得在窗户上见到冰花,这两天气温降至零度,已经见到玻璃上残存的哈气。
关闭的窗户也能听到传过来的曲子“雪皑皑 夜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 ”不远处公园内,老人家们不畏天寒,引吭高歌
外面的风呼呼地刮,声调忽大忽小,是风压倒了歌声还是风载着歌声过来。风呜呜嘶叫着,盖住了歌声,风声低下去,歌声响起来。听不到歌声了,好一会。才十点半钟,要唱到午饭前呢。或是风向变了,歌声吹向了高速路上的人们,让车手、路人们共享。南来北往的人,依然车水马龙。天空湛蓝,蓝得透亮,京藏高速0公里的上空。北去的车辆,秋景不在了,去滑雪了,北面的雪场开放迎客,冬季运动的黄金季。幸福的人们。
小雪节气天吃什么,网上有提示,北方的传统:腊肉、黑米、鲫鱼、鲤鱼。有此一说吧,没有“过年吃饺子”那么认识一致。这些东西家中一样没有。那就随意了,中午土豆茄子炖肘子,又切了一块老南瓜蒸上。这个秋后吃掉了十几个。
  h# T9 t8 Y" w6 T' \% @4 T8 j% |# u
发表于 2020-11-23 16: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850【牛肉面】
街面上面馆多,其中的拉面馆是一大类,明确打出面馆的牌子“兰州拉面”“马兰拉面”,家门口不远就能吃到这两家,近几年好像马兰拉面少了些,北太平庄那家关了,健德桥这边的改换门庭。拉面馆还是挺多的,也不一定“兰州”了,有加上姓氏出头露面的,这家那家的。拉面馆经济实惠,十几元吃饱,还来得快,开了票直接窗口候着,一会儿热腾腾的端到面前。外面吃饭,走过路过为填饱肚子,首选是它,面馆多,容易碰上,想复杂点的,这种馆子也有凉菜、酿皮、酸奶。北方人习惯面条,干的稀的都有,老人家牙口不好的,吃别的面条或有障碍,比如刀削面,或者味道不习惯,像担担面,吃不得辣的。这拉面绝对适口,牙口不行的吃它的“毛细”跟线似的,没牙的都能吃。至于辣的、酸的,辛辣调料各种都备着,由食客自己添加。
要说美中不足的是这面里的牛肉少点,不同的馆子,有的是几片,薄薄的。有的是若干小方块,小手指头尖那么大。觉得与面的比重相差太多,要是量翻上一番合适。店家也知道少了点,有补救措施,可以另外点肉,十元八元钱一份。添加上这份肉的配比,大体适合老年人的胃口。
我去兰州时,还是上班的时候,多次去过牛肉面馆,主人是作为款待来安排的,否则酒店里就提供早餐何必舍近求远,去街面上的老子号,吃地方特色。几位坐下来,各式各样能吃一桌子,自是比这边一碗上桌要热闹。其实也没吃出好来,匆匆忙忙的,还有公务,心不在碗里。要是再有机会旧地重游,应该要好好品味了。
上次在公园内逛了一家展销会,呼伦贝尔盟的,买回的红烧牛肉开包食用。这袋子内是连汤带水的。袋子上倒是标注固体物不少于45%,一斤重的包装内含四两肉。这一袋子三十元,三十元可是买不了一斤肉,做熟了的,大概也就半斤吧。既然是连汤带肉的,咱们就它下面,煮了两碗牛肉面,还留下一半的牛肉,下一顿的牛肉面配料也有了。
* y2 o" q  `3 n; t+ G
发表于 2020-11-24 19: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 f* O6 ?3 A3 `. z* K% e, l; L. T+ g# A& E: x) n$ U+ |
) Q7 \3 g0 o) M- Z' |
2851【羊肉汆面】
家务事最烦难的是做饭了。一 日三餐一顿不能少,这是常规的,有讲究的要吃上午茶、下午茶,带着些洋味。还有人主张少吃多餐的“羊吃草式”,那一天都是吃了,吃的不嫌麻烦。要都是自己操办,一天不干别的了。退休之人倒是没什么事,鼓捣吃喝有时间,看条件了,要是有人伺候着吗。
赋闲人需要找点事做,丰富生活,填补去职后的空虚,做饭倒是个挺实惠的事,可以随心所欲,发挥聪明才智,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尽可以别出心裁。这些年电视内烹调节目多,可以学着做菜,也有看着挺简单的,比翻菜谱学做方便多了。
话是这么说,美食是大家都乐意的,但真要自己动手乐此不疲的人大概不多,生活中还是有许多比烹调更有意思的事。前两天见着电视里电影演员方子哥说起自己拿手的炸酱面,请人吃顿面,他自己要准备半天。电视里他真现场就给做了一餐面,面是煮出一大碗,菜码十好几种,这丝那条,红的绿的,十八罗汉斗悟空,摆出一大桌子,这是得花半天工夫。天天这么吃饭可就太过奢侈了。这套吃法可以到面馆里去找,老北京炸酱面做得挺繁复,样子不错,菜码挺多,吃起来不过如此。商家做出来的,不如方子哥那么精心吧,从选材到烹制。
我家里常吃面,好吃不好吃吃惯了,图的是省事。面条自然是买来的,挂面或切面,自己和面擀面切面多麻烦。炸酱,从来不做,据说炸酱面好吃的关键在这酱上,从刀口、配料到火候讲究多了,咱不去碰它。就来碗热汤面,菜码多是现成的熟肉或剩菜,面条差不多煮熟时倒入,再次开锅就得。
前些日子在电话里说到做饭。老刘那晚间吃的方便面,说是老母亲就好这口,不用它的作料,另外做的西红柿面。又介绍了一种常做的羊肉汆面,说是省时、省事、好吃。听着也不复杂。
隔几日我这里买来羊肉片,东来顺的。冻肉片浇上酱油、料酒、葱丝、姜末提前喂上,面条下锅煮开,约九分熟时将羊肉片倒入锅中搅拌,开锅后熄火闷上一会儿,装碗上桌。这比吃涮羊肉省事,在诸多面条吃法中是最简便的一种。味道也不错。一吃再吃,肉片都用去好几盒了。

4 c1 V7 m* \7 z$ l- I! O  U
发表于 2020-11-25 15: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4 S( T3 u" l
2852【清蒸鱼】
老刘再早还介绍了一道菜,清蒸鲈鱼,也是做法简单的。食材取得方便,超市内常见,季节不同,30元40元一斤都有,管杀,开肠破肚收拾干净,回家再过遍水洗净,上锅清蒸,撒上点盐末,葱丝少许,开锅后一刻钟左右闭火,出锅前浇上点生抽后上桌。省事、有营养、味道也不错,这鱼还刺少。一顿要是吃不了,留下鱼头骨头,下一餐炖上块豆腐。一鱼两吃。清蒸鲈鱼我吃了好几次。不是有此一说吗:吃肉就多吃鱼肉。
我以往习惯吃海鱼,也是从小养成的口味。祖上是海边人,吃海货,嫌河鱼有土腥味,不买河鱼吃。小孩子没那么多的品味,只是跟着吃罢了。要说腥味,我觉得有些海鱼也够腥的,带鱼、鲅鱼腥气扑鼻。其间的土腥气和海腥味难以区别开。现在海鱼越来越少了,河鱼也少,今年开始长江全线禁捕。渔船上岸拆解,渔民岸上栖身转业,野生鱼类枯竭,现在吃到的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海水、淡水养殖,包括海里的黄花鱼,也是网箱内喂饲料长起来的。海鱼还是淡水鱼,在城里吃到的都差不太多了。
鱼比肉稍贵点。海鱼贵些,平鱼,海里捕的那种50到90元一斤,到了冬天就贵些。但清蒸吃,口感并不好,冰鲜的也不成。倒是淡水鱼,便宜不少,现杀的活鱼,口感更好。这些年在外面馆子里吃鱼的时候比较多。门口的山东餐馆鱼的品种不少,多是冰鲜的,做的也不错,总比咱自己家做得好。多是清蒸,人家火候掌握的好。近来这家馆子掌握的比较严,扫码登记的挺烦,换了一家隔壁的江西馆,鱼品少,几次去都要的清蒸鳜鱼。感觉做的比山东馆不差。最近的一次在峨眉酒家,同样要了一条清蒸鳜鱼,肥嫩鲜香。看来鳜鱼适于清蒸了吃。
要是自己有手艺又不怕麻烦,清蒸鱼还是自己做了吃比较实惠。今天泳池更衣室内听泳友说起他常去北郊西三旗购买食材,牛腱子肉30元一斤比市里便宜,鲈鱼16元一斤,比在家门口的要便宜4元钱。他大概说的不是活鱼。而且还明确为河鲈鱼,不是海鲈鱼,说是河鲈鱼比海鲈鱼肉嫩。我想我买的应该也是河鲈鱼,海鲈鱼不容易活体运输吧。
7 d" Z8 j; b. [& ]
发表于 2020-11-26 1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8 z0 a7 {* @0 {9 o

) h2 d, [- g4 a; u. j$ h

6 {$ \9 {- _. f
2853【苹果】
市场的水果琳琅满目,吃世界,南美的香蕉、北美的牛油果,南亚的榴莲、欧洲的苹果。现在又签署了RCEP,近邻的水果会更多些。本土的水果首推香蕉苹果大鸭梨,童谣里就唱着。这几样的产量大概名列前茅,在过去保鲜技术还比较差劲的时期,它们在市场上占据的时间长一些,尤其是苹果、梨能吃上大半年,从秋到春。现在呢,都可以常年吃,北半球吃完,南半球的过来,不算是反季节,尽享世界贸易的好处。
尽管水果多样化了,但常年吃下来的还是这三样。从健康考虑,香蕉对肠道有好处,梨补益肺,苹果好像营养更全面。其实健康往往是靠后的考虑,还是习惯使然,少年时常吃的这几样,当时市场的大路货,让味蕾有了记忆,成年后会一如既往,吃食有了偏重,别的水果点到为止,偶尔食之。人大多都是如此吧。南方的人更习惯于柑橘和各种热带水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现在市场上的苹果有不少种,十种八种都有,本土的,进口的,有些洋名字也是本土种植的。这些年富士苹果多,山东过来的多,它个头大,产量高,口感也不错。近日门口的小超市内才卖三块钱一斤。同样一个品种各地都引种,风水不一,果实的品质有差异。不可能都买来尝,超市内的价格大概对品质做了区分。去年开始见着一种苹果新品“花牛”甘肃过来的,有股清香味,果实也容易消纳,适合牙口不好的人,超市现在卖4元一斤。今年的新品“大凉山丑果”,倒是没看出有多丑,也是红绿相间,售价4元,还没及得买来尝尝。曾经乘火车走过成昆线,路过大凉山,见着山头的牧羊人,披着黑袍的彝族人,这画面始终不忘。下一次买丑果。进口的苹果很少买,一种碧绿的,但并不酸,一种红黄相间细纹小个的味道温柔,蛇果这些年光彩不再,远不如它当年刚进来时那么夺人眼目。这些个进口苹果,远道而来再加上关税,价格上去,没了竞争力,品质再好也都是苹果味。不像有些进口水果,如牛油果、榴莲等都是独一份,无可替代。
2854【国光】
我印象中早年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国光。同期,六十年代的还有黄元帅、红元帅(它们或有另外的称呼黄香蕉、红香蕉)。沙果产在夏季,大概不应归属苹果一类。七十年代初还吃到过一种辽宁产的苹果,绿色矮胖,据说是与柿子嫁接的,味道不是太好,就吃过那么一年。后来苹果多起来,不光周边的,辽宁、河北、山东苹果,远点的河南灵宝、陕西洛川的苹果也都进京了,它们都是哪一个品种也不大知道。
早期的那批苹果渐渐式微。红元帅还有吗?黄元帅还在,好像个头小了。唯有国光苹果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京郊的果园内还能采摘到它们。市场上也经常能买到,老模样,绿里透红,味道酸甜,多汁,脆生生的。现在3块多,属于便宜的,20块钱一大兜子拎回来。
北京产苹果,北部多一些。前几年还去过果园摘苹果,一个果园总有几个品种,少不了国光。
少年时吃的都是应季的水果,家里最多见到的就是国光苹果。那时京城的好多机关单位在郊区都设有农场,机关人员经常轮流去农作。母亲单位的农场在昌平南口,是果树农场,秋季会组织上山摘苹果。有时还要住上几天。收获之后,单位的职工会分到一些苹果,十斤八斤的,有时还多些。家里的盆盆罐罐腾出来盛放,一盆或两盆苹果,推到床铺底下,能吃好长时间。一年也就一次的胜景,平日里都是三个五个的往回买,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特别让孩子高兴。分苹果也是要钱的,大约一毛一斤,比市场上卖的要便宜。记得那时秋天姥爷还喜欢买鸭广梨,几分钱一斤,也是一盆,存着放软了才好吃。家里好长时间都弥漫着果子的香气。
国光酸甜,小些,没有黄元帅、红元帅鲜亮。国光是地产的苹果,对种植条件要求不高。当时觉得不如元帅们好吃,元帅们的价格要比国光贵得多。
大人吃水果削皮,小孩子拿过来生啃,吭哧吭哧。那时削皮并非为了干净,或是后来人们顾忌的农药污染,营养在皮上有一说,所以苹果皮有时还留下来晒干后煮水喝。现在理解了,削皮是老人家牙口不好的缘故。
8 ?9 h1 I' u2 K' D: C# J
9 D9 j- o- R& U' }3 @+ K
发表于 2020-11-27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7 l5 k  c9 h: v& x% f' q, x, }3 s: {7 H. F8 R4 x

2 Y8 E* V) ~% N; n* f0 D
2855【南口】
南口是个好地方。少年时,我家东侧一墙之隔的邻居虞大哥在南口林场工作,见着他在院子里练杠铃,光着上半截一身古铜色的腱子肉让我们羡慕。母亲单位的果树农场也在南口,想着满山的果树,挺让人神往。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去了趟南口的农场。大约是九十年代中期,单位组织的一次春季植树活动,联系到的地方正是当年母亲单位所属的那家农场。
大轿车过了居庸关下线,在乡间公路摇摇晃晃,不远就停在山根。浅山,丘陵地,连绵的小山包,山沟不深。一片房子,有楼房,楼门前有好几棵粗壮的松树,一看就是半百的年纪,蓬蓬勃勃的。
拿上工具来到半山,大部分树坑已经挖好,这里长年雇用当地农民,养护果树和开荒挖树坑,筛除石头,土留在坑里。每年的植树节等着城里人来这植树。种树的人只要铲出土,放入树苗,再回填,浇上水就大功告成。那次我们去的人多,少数人去挖树坑,我参与挖坑,俩人一组连镐带锹,山上已开成一圈圈的梯田,坑位标出,要求下挖八十公分。半天工夫费力不小,我们连一个树坑都没能挖出来,石头太多,比土多。当时山上的阳面都种满了果树,背阴面还有荒地,远处仍是荒山,建场四十多年,还远没到满山满谷绿树成荫的那一天,让人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
就是在这石头山上种下果树,结出国光苹果。又是几十年过去,那场子还在,农场的开拓者们大多都不在了,一个甲子的果树大概也老了,要更新换代了,再没机会吃到它们。
当年各大机关单位包山头搞农场(林场)好像还不是为了生产自救,如南泥湾似的。主要是为了绿化荒山,利用机关单位的闲散人员,也为了让这些坐办公室的得到劳动锻炼,农忙时要轮流上山。曾经劳工神圣,劳动也高尚,体力劳动高尚。高尚中也不乏劳动改造的意义在里面。后来我父亲,1960年末回国述职开会,也没落空,还去南口农场劳动了一段时间,冬天无树可种,不知都干了些什么。回国几十天的时间,在家没住几天,没见上几面,倒是掉了好几斤肉。
2856【摘苹果的时候 】
我想起父辈的老人家们还有一些长年在农场就业的。其中有的是我当年院子里的邻居,我称他们叔叔伯伯的,有的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这都是我后来很晚才知道的。我少年时不知道他们都具体干些什么。现在想来,在南口的山里除了付出体力还能干什么呢。直到文G之后,当他们再次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被再次启用,人都老了,最好的年华,在和土地石块较劲。改朝换代牺牲掉一批人,千里马上了磨道,不是苦役也差不多了。想到这些人,在这荒郊野地挖山不止,那苹果都变了味道。
南口农场我只去过这一次,日子不好,没赶上收获时节。在农场劳动半天,吃完中午饭,又跟着浇了二遍水,半山上有蓄水池,有管子泵水上山,拎着塑料水桶往高处去,倒进树坑内。早早的就打道回府,路远,半天在山里,半天在路上。植树节应景,果农要是如此干活就喝西北风了。植树节如春游般,劳其筋骨的作用都达不到,单位的人都愿意走一趟,一年一度。到了这个世纪,连比划、应景的植树节也不过了。几十年绿化荒山,想找个近的地方刨坑种树都挺难的。
摘苹果是一个温馨令人向往的场景,大筐小筐,人搬车载,人人喜笑颜开,现在依然是银屏上常见的镜头,城里人,涉事不深的少年自然也会这么想。青年时看过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满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幸福。丰收的果实,有红又大的苹果。至于操劳的果农,一年到头要投入资源和劳力,还有上市的风险,能否卖出个好价钱,更令人揪心。
现在城里人农忙支农的活动已经没有了,连点到为止都不见。周末也往乡下跑,奔着农家乐,吃农家饭,不同季节的采摘活动,没有劳作的内容,果园内寻寻觅觅转来转去,看了这个看那个,只想摘到更好的,篮子满了,地头称重交钱。
丰收的喜悦?现在城里的孩子还能体会到摘苹果时候的喜悦吗。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市场,一年四季的出游,踏青、看花、采摘、玩雪,农家乐稀松平常事。摘个苹果又有什么新奇的。

! p% E; Q$ A) C* K9 J; m, i% c: D8 v# N) e
发表于 2020-11-28 22: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j. c% p+ d* d) q6 D) g5 ^+ c  Y4 n/ J" A

0 L& q3 u& ]3 v# H6 n
2857【坚壁清野】
头场雪下过一周了。当日昌平地区气温4℃到—4℃,跌入冰点。
大院里的树叶还未落尽,梧桐树叶红红火火的。西墙外的杨树、柳树都光秃秃,乡下地面开阔风大,在城里,楼前柳梢飘拂,叶片迟迟不肯落下,比北部乡下要晚一周。落尽了叶子才好打理庭院,上上下下。
坚壁清野,屋内屋外。屋内放掉所有容器里的水,避免冻害危及设施。等着水工过来摘下水表。每年冬日都要卸下,开春再装,为防止冻裂水表,跑水。我头一年入住没经验,跑了一地的水,幸亏邻居老张察觉,隔着玻璃见到闪闪发光的地面,叫来水工止损。之后年年都是少不了措施在前。打扫房间的事就免了,关门落锁几个月,来年春暖花开入住再大扫除。收拾吃食,冰箱、柜子内的五谷杂粮,装包带走,入肚为安。
出门打扫庭院,先上后下,地面落叶不碍事,房顶上的要清除干净,免得阻塞下水口造成积水渗漏。北风起,正好将堆积的落叶扬起,飘落地面。地面上拢起枯叶,秋后归集起的秫秸枯藤一米多高,一把火点了,正是干柴烈火,噼噼叭叭炸响,像是燃放的小鞭,火苗子翻滚片刻,火头低落下来。东面是在早伐倒的竹子砍下来的枝条,乱糟糟堆满一地,都挑到火头上,这火头更硬,火苗子高过房檐,热流卷起灰烬直冲上天,一群狂舞的“黑蝴蝶”,四面八方上窜跃下,一片片的烧焦的黑竹叶在飞舞。
备着两桶水,站在一旁警惕着火势的蔓延,中午风住了,火苗子直筒筒地向上。多好的柴禾,白白地烧掉了。头十年刚搬来时,这院里好多家都是自己烧锅炉取暖,有多少柴禾都不够烧的,大都从外面买回来的压缩燃料,是用农家的秸杆制成的。后来水暖锅炉改电了。电暖不便宜。再后来通了燃气管道,改烧气。。现在大家都烧气,省钱又省事。其实并不便宜,烧气有取暖补贴,加上政府补贴的费用,还是不经济。同时农地产出的的秸秆没了出路。我们小家小户的问题不大,真正的农区,能靠烧气过冬吗,秫秸的出路呢。邻居老张那还留了一眼土灶,柴锅炖鸡还经常发挥作用,也消纳些枯枝烂叶。

, n" Y1 i! s# t- ]1 I; [2 A
发表于 2020-11-29 16: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W" z$ d- h& _2 h& v$ r
2858【盘根错节】
室内温度11℃,有点冷,干活,干活就不冷,翻地是个力气活。
脚蹬下去,一锹深,一大块泥土翻个个倒扣过来,一锹接一锹,没有窍门,力气省不下的。早年务农时没干过翻地的活,都是机耕地,但土方作业是常年的活计,春日稻田做田埂,定额12方土,有这底子,翻地这活不在话下。
十年耕耘,地种熟了,碎砖滥瓦芦根树根都清理干净,工具,桃锹不算顺手,但土壤中无甚障碍,踩下铁锹时还算快意。只这两年西扩来的竹子在地下蔓延,如同编织了一层钢筋铁网,靠东部的几个菜畦内,踩下两锹,得有一锹蹬踏在竹鞭之上,竹鞭主干如同钢筋,之下密密麻麻的根系蔓延,织就密网,令其他甚至杂草都难生长。翻地要斩断主干,将一条条竹鞭抽离出来,让细密的须根不得依附,遏制肆意蔓延。竹鞭多埋伏在半尺以下,横亘在半锹深处,将土先清除,用铁锹剁下去,三下、五下,竹鞭抗不住铁器。有时能寻到竹鞭的的头,尖尖的在土里钻进,薅住头后往起拽,通常也奈何不了它,无数的根系紧紧扎在土壤中,在地下延展数米,我曾出土过一条三米长的,它要等着春季的一天雨后才冒出头来,所谓雨后春笋,全赖其厚积薄发,夏日以后就很少有再冒头的,在深处发展精进。想抽出整条的太费劲了。
第二次秋翻,上次翻了两畦,被竹鞭缠绕,进展不快。接续下锹,这方地面已经冻住,还没冻透,约莫两寸冻土,下脚蹬不动,用锹剁下去,一下两下三下,穿透冻层后才能下去锹,凭添了工作量,不合适,转移方位,窗前向阳的一片应该还没冻。果然,这边下锹顺利,才一步之隔。东面的一片也是竹鞭肆虐之地,本来轻松的活计,现在艰难了起来。约一平米的地面揪出三条竹鞭,一条被我在头部薅断了,两条拽出一米多长就再也拽它不动,让它撅在地面上,张牙舞爪的。翻到地边上,头绪更多,蒿子杆、爬山虎的,都属于根系发达的,年年的,它们蓬蓬勃勃一个轮回接着一个,全仗着根扎得深扎得牢。一锹下去,斩断无数,比竹鞭好对付多了。
翻了两畦,罢手,双掌已摩擦得绯红。
夕阳正好,余烬未熄缕缕青烟飘起。关门落锁猫冬了。
( o3 h1 a" F5 `9 A& Y
发表于 2020-11-30 13: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K1 T# x4 |+ ^( W
2859【More Mulch
南方的亲戚推送过来一篇文章,荐书,美国老太太露丝斯托特写的《无需工作的菜园:献给老人,忙人和懒人》《Gardening without workfor the aging,busy & indolent》。
老太太年青时从事过婴儿护理、记账员、秘书、业务经理等,退休后搬到农村去住,并开始经营菜园。
: W) y. A, u: z5 H' g7 u在最初的一些年里,露丝斯托特采用传统农作,翻地、浇水、施肥、除草、除虫...,劳动强度让人难以承受。有一次她发现菜园里的芦笋,竟然自己从一堆落叶底下冒出头来。既然不用帮芦笋翻土,这小家伙也能长出来,那其他的作物呢?# m7 q4 I( U/ N( L" a
于是,老太太不再翻土,直接播种,然后用覆盖物盖起来,实验成功了。
随着试验的不断深入,她得出了一套完整的种植方法:让菜地整年厚厚地盖上一层覆盖物,当覆盖物分解后,就补充上去。这样就省去了翻土、除草、浇水和喷药的步骤,她只用一种肥料(棉籽或者黄豆粨),而且也不用堆肥,节约了大量的劳力。
3 E% I+ X7 a" a  Y遇到了害虫怎么办?她说:“More Mulch!”,“再多一点覆盖”的意思。' K, A+ D3 ]" c+ f: W
土壤太湿怎么办?“More Mulch,杂草进来怎么办?“More Mulch!”,要不要让土地休息一下?“More Mulch!”。一把钥匙开几把锁。  
什么做覆盖物呢?“稻草、树叶、松针、木屑、杂草、垃圾,只要是会腐烂的、植物性的都可以。”  
使用多少干草?“最好需要你想象分量的两倍”,不过她的朋友曾经帮她估算过,在一平方米的范围,用掉了大概10公斤的干草。  
怎么播种呢?“扒开覆盖物,点籽在土里,用土盖上。”  
覆盖的干草上好多杂草种子,怎么办?“只要覆盖够厚,杂草就长不起来,如果有的从上层发芽长出来,就把它倒过来压到覆盖物的最底下去。”  
什么时候该用覆盖物呢?“当你看到有洞需要覆盖的时候,或者杂草冒出头,就丢一堆覆盖物上去。”  
菜园里什么时候开始覆盖呢?“就在今天,现在!不管几月几号,开始了就对了!”  
在覆盖之前,先施用堆肥吗?“如果土壤贫瘠是可以的,否则有覆盖物就够了。”  
种植蔬菜时的间距是怎样的?“和常规种植中不采用覆盖物的时候一样,不过随着覆盖物的分解,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之后,蔬菜的间距可以缩小。
……
早点看到,我那把火就不点了,充当覆盖物。来年我只能用厚纸板了,肥料问题解决不了,但遮盖地面抑制杂草丛生,减少蒸发而节水是可能的。
More Mulch!”来年吧.

1 A; L- g- L7 `; R2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3:42 , Processed in 1.24766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