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pei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1-1-1 22: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 w% T! U1 Y3 }2 k9 B6 t& q5 Z
36【阳光灿烂】
新年头一天,海口东风劲吹,阳光灿烂。
午后来到“美丽沙音乐广场”舞蹈的未见,唱歌的聚在一起,一曲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假日中的市民到此一游,小贩们从车上卸下游乐器械,转椅、小汽车、垂钓池塘……招徕小童的生意。滑轮少年风驰电掣,抽陀螺的老汉甩着响鞭……比平日的人要多些。
海边小卖部前乐曲熟悉欢快,“村村寨寨,嘿,敲起鼓打起锣,阿瓦唱新歌……”我还记得几句歌词,唱不全了,最后煞尾的一句要喊出来:“江三木罗”到现在也不解其意。这歌曲有年头了,年轻人大概不会知道都唱了些什么。走过去看,那声响发自一个小喇叭中,怪不得大嗓门呢。五六米之外老汉,是他发出的动静,看样子年纪在我之上,嘴下竖着一根管,不是黑管是蓝管,走近了看,不知是个啥乐器。比黑管的声音清晰,不如笛子清脆,那管子跟前静静的,靠着远处的扬声器发声。
一曲完了,我打听这是个什么乐器,老汉说了好几遍,我才听清楚,叫作“电吹管”电子产品,指法同笛子,但竖着吹,机构部件比黑管简洁多了。现在这自娱自乐的玩意真不少,看老汉吹起来轻轻松松,一点都不费气力,不过那喇叭个头不算小,走哪跟哪,也是个负担。老汉接着又吹起,老调老歌。
离开这音乐之角,前方一览无余的海面。好天气,终于看到了彼岸的模样,雷州半岛的海安,多年不见,大楼都立了起来,迎面多浅色的高楼,西面延长线,浅浅的黛色。十多年前走过陆路到海安,坐渡轮过海,那时半岛南端还是绿色的田野,小地方长高了。
来到这堤岸好几次了,望眼欲穿。琼州海峡南北跨度二十多公里,好眼睛也难得跨越。好天气的夜间,对岸的灯火倒是容易识别。白日里,天气阴霾,就是艳阳高照,也还有海水升腾的障碍,难得有这大风和低温天气的契合,提升了大气的透明度。拍下片子(见图),隐隐约约,这要长焦距的才能如愿。
海岛人盼望着天堑变通途,修桥或是建隧道,为此热闹了好几年。这些年又不提了。财力、技术大概都不是大问题。现在定位于“国际旅游岛”,如此,不建也好。
, s4 G5 e% B% h6 x8 M
/ c. H- ]) D+ X% \3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21-1-1 2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01_150943_resized.jpg ; R3 `1 _0 H- n6 x8 ~. v! A
发表于 2021-1-1 22: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01_155052_resized (1).jpg , {3 y: F' j0 w& B
发表于 2021-1-2 22: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 d( i$ V' S2 i( d
6 m5 U' o# ~0 Z
- L1 `+ h: H+ F% D% Z' K, b5 S
" a4 O; c4 q3 S. k

; ?- s& G; i" N$ T1 G2 |6 s
37【嗨起来】
同事老赵传过来白沙门公园年轮广场的小视频“新疆候鸟嗨起来”
周末来小广场,这里成了舞场,舞者和观众。舞者多于观众。
广场西面的舞者,一分为二,共用一个音箱,放着同一首曲子,各跳各的。那曲子界于民歌和二人转之间,妹呀妹呀妹的絮絮叨叨,南边的一组哥啊姐啊扭着秧歌抖着大绸扇子,北边的一组成双成对的交谊舞。他们是谁借了谁的光,共享、共欢乐。
东面是节奏欢快的西域情调,阿依古丽还是古兰丹姆唱的歌子。百多人舞在一起,其间还有分派,东南角,上次领舞的老师带着二三十人,踏着节奏,在比划一招一式,整齐划一,跳着跳着停下来,指指点点,现场教学。
正对着音响的众人是这舞会上的主场,最嗨的舞者们。花里胡哨的服装,维族、哈萨克还是什么斯坦的,在头顶的小帽上区别。模样吗,其实很难辨识都是来自何方。是何民族,是何模样,库尔班大叔或是阿依古丽的相貌特征,这边已难得见到了。人员迁徙、民族融合,人生的几十年,吃着牛羊肉、大盘鸡,喝着天山的水,都沐浴西域的歌舞风情长起来的。
西域的歌曲,一曲接着一曲,一曲方罢,舞伴刚刚揖别,又一曲接上,滴里嘟噜,没一句听得懂的。高兴欢快是一定的。就当新疆舞看吧,那边多少个民族,都是大西北过来的人。
舞者当中没有年青人,看着还算年轻的人舞姿绰约,动作繁复,是童子功熏陶出来的舞者。人生暮年,从北到南,跨越大半个中国,在这椰林之下尽情挥洒。
舞者们多是成双成对的。邀请着上场,跳满一曲道谢行礼。也有独自舞到场上,独舞。自得其乐的,沉醉在自我的舞动中。独舞,初学乍练的,舞技尚不足与人配合下来。也有独舞一阵或就伴上了另一位走单的舞者,合在一处,你来我往。
跳得好的受邀机会就多,有精彩的另一半的提携,如同喝酒助兴般。八十岁的老者也在场上,一位老伯岁数大了点,如打太极般舞动起来,老人并不孤单,跳着跳着就跳来了舞伴。砰砰的手鼓、激越的冬不拉……
我的视线扫描着场上、场下。想着老赵这个点会不会来。我还坐在两年前我们邂逅的那个位置上.从人们的头顶上扫过.老赵大个头,高人一头。

/ t9 ]4 @$ Z  c$ S9 Q/ D# n4 |
发表于 2021-1-2 2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02_101849_resized.jpg
; h  B# o9 i" q- ~
发表于 2021-1-3 17: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 r+ F- a" S* \8 D
38【席】
在江畔的餐馆聚餐,同事老张请客。
跟上老张先回趟家,去拿酒,白酒、黄酒。张太那提上一大袋食材,一早采购的海鲜,说是自己买得好,让餐馆代加工。右手还拎着个电饭煲,已经做熟的“白薯年糕桂花粥”。前二年种园子时出产白薯,没少熬制这一道,颇受几位欢迎,这次点名要吃。熬制差不多了,谁知家里没了淀粉,没它就少道工序,这要到街上小店买来,到餐馆再投料二次加工。张太说起,食材中的桂花是自家产的,质量高下关键是采摘时间的把握,要恰到好处,这样,桂花下树后花朵上的小枝在加工时就会自然脱落,要是时候不对,桂花入口就会有扎嘴的感觉。张太进店采购配料时,我接手电饭煲,沉甸甸热乎乎。我说,餐馆自带水酒也就罢了,你连自家的锅都上了桌,有点过了吧
二楼用餐,单间内11人,满满当当。都是相识十多年的老同事了。边上的小林多年没见,这次休假从琼海赶过来,还带了瓶茅台酒,难得一见了,好好喝几盅。老张拦下,还是喝自己家乡自酿的白酒,香。小林还带过来家乡的“杂粮粑粑”粽子叶包的,好几种,先垫垫好喝酒。我吃了块椰蓉芝麻馅的。好些年前,也是在琼海,他家楼下的小馆吃了各式各样的粑粑,吃了还带回来一大包,与同事共享家乡特产,如今还是如此。
满满当当的上了桌,几次提示服务生慢点上菜,没地儿搁了。紧着分餐,石斑鱼、海甘鱼、海蟹、海虾、不知名的贝,火锅子煮上只鸡,一碟子乱蓬蓬的海草,涮着吃的。一碟子碧绿的野菜、茄子煲、烧的鸭子……真是人多好吃饭。
这些年,每次来海岛都要聚一聚,多是在单位的食堂。这餐桌上的菜肴,在食堂都能吃到,厨艺还有过之,要是赶上单位的会餐,比这桌席还要丰盛。只是今后再难有这机会了。没有不散的宴席。
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世纪以来的大不幸,与这个世界,与每一个人,于在座的年青人。疫情、变化中的生存环境、多少变故。转过年来,年青的各位又面临新的选择。旧的去了,新的要来,惯常的生活发生变奏,未知的未来。
今天不说不高兴的事,各位幸会,喝酒健身。
39【没有不散的】
白、红、黄酒下肚,还是绕不过败兴的事。
上个月的25日,“中心”寿终正寝,全员的劳动合同解除。一个多好的团队,在进入新年的门槛前止步。14年前的12月26日这家公司开业。怀念啊,那一天我也在场。大楼门前张灯结彩,狮子舞起来,爆竹炸响,彩带飘飘。一群年轻、略显稚嫩的员工。一切如在眼前。
励精图治,十几年下来,与公司共成长,前前后后这里接待了数十万学员,专家、学者教书育人,操练技能,公司系统的各级管理层与时俱进几轮培训。“中心”的硬件并不出众,但提供的服务实属一流。一尘不染的客房甚至楼梯走道,满足天南海北的美味佳肴,宾至如归的体验感受,众口一词的赞美有加。
小A说,十多年的前台,何时都不曾缺过位,年年的春节大假,整栋大楼只有这大堂前台灯光明亮。小B说,你看看我们客房维护的干净整洁,地面什么时候都擦得锃亮……十五个年头,平凡的工作与兢兢业业,成就了中心闪亮的的牌子。
“中心”的员工有自豪感,因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系统上下的肯定。这里的企业文化,在造就人,成就人。我知道这里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要求员工读书,上进,丰富自身。图书馆的借阅登记簿记录了员工读书和成长。我也才听说,这里的员工有 “敬老基金”从员工的薪酬中逐月拨出款项定向存入他们父母的账户……
学习、历练、成长,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中心”。员工自己也在成长、成熟起来。就在一年多前,利用中心的盈利数百万投入更新改造;就在半年前公司输出管理至合肥新张的“研修院”,派出几位资深员工各自镇守一方,训练当地的员工三月有余、前台、客房、餐饮……。年年进步,蒸蒸日上,怎么说散就散了呢。可惜了。
善始未能善终,一手好牌被操盘手给打烂了。
短视,缺少规划。撤销一个下属单位为什么这样突兀,刚刚更新的设施又要砸掉,败家子。
就是另立“中心”现有机构保留继续经营,培训、办会、接待内部游客,服务企业并面向社会,应该大有可为。国际旅游岛了,多少商机。当下主业盈利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利用这现成的资源,很可能成为只生金蛋的老母鸡。
端起酒杯,我能说什么,只能说向前看,新形势,机遇多多。好在各位面对戛然而止的变故,再就业、新选择,众人多是信心满满的。
% j$ g3 H2 k9 z* C; e* q
发表于 2021-1-4 2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h4 c. I) q( b: s+ K* J
; x' g/ p5 o5 q& z5 O" H& r& E5 n; d

# ?1 f' g& }2 L) @8 V. Z; y
40【遥望】
广场歌会又见老同学老邻居,向老姐俩道一声新年好,年后头次见。
老姐姐那跟着唱了会歌,歌着、聊着。歌罢一道往回走。说起陈年往事。老姐姐说认识你们院子里的郭大爷、朱大爷,朱大爷戴眼镜弯着腰拄着棍……同学也问起院里在云南插队的姑娘,我说是王老师家的二姑娘。同学说起那时通知胡同里的事,替母亲跑跑颠颠的去过你们家的院子。我说也去过你们家的院子,六十年代初暑假期间活动站看小人书,去过,那时知道是居委会主任的院子,但不认识主任家的孩子。
不远,到我们家去认个门吧,路对面就是。
老姐姐步子慢,不熟悉的路,小心没大错。边走边聊:女六中高三毕业时运动了,那年是奔着北大西语系去的,最后去了山西插队,一晃二十年才辗转回京。少上六年学的妹子也同为知青,去了内蒙兵团,数年后返京,工厂、上学、报社,为照顾家庭和老人,再就业到社区服务。同代人的命运,社会跌宕起伏都赶上了,身不由己一路下来。
拐来拐去,老姐姐说在你这小区院子里走的路比走到海边的路还远。老姐姐这是累了,越走越累。这就到了,不必爬楼,有电梯的。
进门落座,烧水沏茶,稀客。
五十多年前的老邻居,胡同里隔着几个院门,见过面也不认识。后来划片上中学,被划拉到一个班,这算认识了,知道彼此的院门,但好像不曾说过话。一年多后,没学啥东西就都知识青年了,上山下乡天南海北了,直到退休后的同学再聚,餐桌边又见了几次……
胡同、院落都成了久远的回忆,所幸胡同还在,还能回得去。那天老姐姐说自己还是那胡同老院落的承租人。我说来年开春我到你家院子里去串门,怀旧。老姐姐说,早就不住那了,房屋成了自家的仓库。
不曾想来到这里倒见了几面,再次成了邻居,隔着一条街。我说起当时购房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能够看到海,海是看到了,但没两年就开始填海,再几年起了楼,海面被楼面遮挡了。老姐姐跟着我上了北阳台,我向东北方向指去,过去看海,现在看楼。老姐姐说,那栋就是我家的楼,我家在楼的西面。
# L' t8 y7 f- h+ K, c* O
发表于 2021-1-5 17: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o$ q9 ]/ d9 ^+ t
* W" V& l: m% m% F  c0 l/ J
1 K( ?8 `( z" m
41【老居】
说起胡同里的事,老姐俩滔滔不绝。她们住的时间长,家里又有位老主任。主任可是管得宽,街道治安、粮食配给、爱国卫生、少儿活动……那份全心全意,连隔壁邻居夫妻干仗都能管到。隔壁谁家?罗家,算得胡同里的知名人物,将星闪耀。连我都对老主任的身影记忆犹新。
同学交友远比我多得多。上面哥姐多,跟哥姐串了这家进那家,认的不少人。我对胡同里的人和事陌生,直到运动来了之后,才多少见识了些。老姐姐说,那时候,凡是找到街道调查了解居民情况的,造反派红卫兵来这折腾的,在老太太这都是给压下来,保一方平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掉,所以胡同内大体上是安顿的。我说不对呀,离你们家不远的老画家陈半丁不是被抄家了吗?我还去看了呢。老姐姐说,那就不是通过街道这级组织了,是他们单位直接来人抄的。我想起,红八月时,我们院子里的张太太,抄了家还挨了一顿揍。她那是自己撞到枪口上了,那一日要不是把一批唱片转移回家,被视为毒草四旧的玩意儿,路过中学门口,被戴着红箍的小将们抓个现行,或许老太太也不至于遭此厄运。
老姐姐说,后来张老太太多次上门向主任表示感谢。大概为后来的平反昭雪退赔的事,陈主任费了不少心思。
我知道胡同里的事,到六十年代末就打住了。我们离开了北京,也从此离开了胡同。多少年后,每年或回去一次两次,认识的人家就剩一户了,将尽二十户的大院子,大多都搬离住了楼房。院子零落,成了外埠商贩租住的地方,据说满院子南腔北调的。院子也不成样子,私搭乱建,画地为牢,看着令人伤感。
胡同还是保住了,被政府划定为四合院保护区。这条胡同还曾光鲜过一阵。同学说,好多年这里定点作为外宾参观的地方。英国首相撒切尔、 美国总统里根夫人……那都是我们离开以后的事情了,老外来这老胡同、四合院,看民居、参观幼儿园。现在那幼儿园早就停办了,四进的大院子被老东家作为私产收回。参观的窗口挪到了南边的“西四北三条”了。
胡同在艰难的更新,蚕食不断。但古朴的老模样还在。现在外地的人一股脑往“南锣鼓巷”去看老胡同。那还能算胡同吗?买卖街了。往那去不是冤大头吗,就是一个钱不花,看到眼里的都是赝品,还一个个美滋滋的,傻吧。

4 d! X9 C% \& c
发表于 2021-1-6 10: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R3 h3 H) T8 P- p- v
42【老主任】
听老姐姐说我才知道老主任姓陈。我们小孩子时,自然跟主任对不上话,但大致印象还是有的,梳着纂儿、圆脸盘、解放脚。见着了同学,更想见了老主任的模样,六十年代末时,老主任还未到我们现在的年纪,顶多五十出头吧。在孩子的眼中,梳着纂儿的就已经是老太太了,我的姥姥才梳纂儿。现在想那腿脚就显老,梳头的扮相也显老。
吃亏在脚上。这次老姐姐说要不是这双半大的脚,母亲解放后一准参加了工作,父母都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后来跟着西柏坡的队伍一道进京,完全可以坐机关管点事。可能也是孩子多些,居家照顾孩子了。可是也没能待住,街道成立居委会,拉着扯着给安上个主任当,那时居家人当中哪有什么党员,都在为新中国建设呢。当时的街道干部不似现在,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五十年代,大概一直到八十年代,干街道工作的都是义务,操心、费时,一个钱的收入也没有。上级布置的任务一件件没完没了,我们都体会过,那段轰轰烈烈的日子。到了五八年大跃进的时候,又有了机会,那时办了不少工厂,可以有个正式的拿工资的工作,可还是被组织上挽留下来,继续奔忙在街道上。
主任下面还有腿,各个院子的院长,当院长的也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和妇女。主任召集这些院长落实各项工作,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国卫生运动,街道一声号令居民齐动手,夏日打苍蝇、熏蚊子,好像是街道分发的“六六六粉”定时燃起。入冬前,还来检查各家各户是否安装了“风斗”,年节的大扫除评比。下雪了,不用吆喝,一家出个人去扫雪,院门前胡同内几十米的责任路段没一会儿就扫干净了,那时我已经出任这项公益的家庭代表了。扫雪是快意的事,连扫带玩。去年京城落下的那场像样子的雪,我还抄起物业留在路边的大竹扫帚,挥洒得浑身冒汗。六十年代的胡同和四合院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邻里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都是主任带着大伙义务做下来的。
想起我姥爷说过的一件事,1960年,困难时期开始,街道动员居民自愿申报减少个人的粮食定量。姥爷那时六十多岁,大概是院长,将自己的和姥姥的定量都减了三、四斤,剩下24斤定量,姥姥还少些。姥爷可不是党员,也带了头。上行下效,一定是老主任那率先垂范了。

+ R" P  {! |0 \+ V4 e& b' e& L
发表于 2021-1-7 17: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_3 ^  F1 @" o' `3 q6 b: X" C7 q% V' O: Y- ]7 ~/ d
1 n% h' r7 e9 l* D7 R
43【老照片】
前几天三位视频聊天,说到“断舍离”。老刘说老东西用不上了该扔就扔吧,老照片要保存好,闲时翻看能勾起很多回忆。
据说,西人家里失火,首先抢出来的东西,如果来得及的话,那就是相册了。老照片承担了代际的传承,没了影像,后人的追溯力就差多了。
老刘贴上来系列照片,50多年前的同学们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看到同学、没看到自己,我们曾经的相貌和气质,我们走过的路,来路久远得模糊,有片子在清晰了些,大可玩味。
我家相册中最老的照片是我姥爷的,他戴着瓜皮帽,看样子三十多岁,当是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的照片。于家族,祖上不再只是个姓名,还有真真切切的模样了,从他们的相貌中,哪怕是仅仅只看到相片,也能从中看到自身的出处。来路,“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你就没有我。”自己的相貌、身段、秉性都来自先辈,母系、父系,二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跟血统、姓氏都有关系。多多少少能看到自己、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明了就不得不追溯前人。大多人已经没有了家谱,更不要说祠堂,但族人还在那里,在天涯海角,在同一个城市,只是湮灭于人海当中。当很多人想起这档子事时,一切都无从挽回。
中国的大家,有孔孟之家,延绵千载不绝于世,族人还剩多少孔老夫子的遗存,不过九牛一毛,面目全非,但在姓氏排序中,他们自我认同,同族同祖。现代人更好了,在影像中,祖辈的就是不曾谋面,也都栩栩如生。
人如此,建筑也是如此。古代遗存不多,多出土于地下的墓穴中。近世百年翻天覆地,工业文明摧毁了农业文明大部分的地面建筑,是照相术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它们昔日的存在。古城百年甚至千年前的模样留存下来,早期外来的探险家、摄影家留下了一批片子,后来的航拍图,古城风貌今人有幸还能看到。
近日读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的图片集《中国人与中国人影像》有图有文字记述, 这位摄影家从香港登陆,前后六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留下一批珍贵的照片,为晚清(1870年代)田野风光、城市风貌、各界人等,捕捉记录下昔日中国。
我们,一个半世纪后的读者,借此审视我们的过往,会不断发现新的内容和信息。变化无疑是惊人的,幸福感、失落感,人呢,沧海之一粟。
44【1870’】
《中国人与中国人影像》全书中只收了一幅海南岛的照片“海口,新的条约口岸,海南岛”。是从海上乘船进港前拍摄的(见图)。看过去海口是平面的,像一只跷跷板,只在两端凸起,地平线的一东一西凸起的是两座炮台,扼守着入海口, 近景是泊在港区渔船的点点桅杆,还有那稍有起伏的海岸椰林。
桑田沧海,海口的面貌。今人不必乘船走进,好天气从彼岸的雷州半岛海安望过来,看到的是长高了的海口,大楼林立的繁华。夜晚,海峡之南再不是黑压压的,如繁星落地般的璀璨。炮台是看不到了,其一应该是“秀英炮台”它建在一处高岗上,时下还在,卖票供参观,炮台上架着铁炮,直指对面的玻璃大厦,如今高台已成低谷,被大楼合围,炮台之上早就看不到海面了。另外一处炮台不知所终,在何方位得请教当地人士了。
配图的文字内容亦很丰富,所谓图文并茂,记载了当时很多的信息:
●岛上最大的港口海口在1872年向外国人开放通商,英国人随即在这里设置了一名领事。●与台湾一样,政府在这里为怎样让岛上各个独立的部落服从管理而头疼。土著居民都被驱离海岸一带,避入内陆的崇山峻岭中。
●乘轮船从香港到海口有一天半到两天的行程。口内的航道狭窄又危险,到处是沙洲,而且经常变换位置。
●城市修建的很漂亮,建有一道坚固的城墙。城内街道干净整洁。
●从海岸到内陆二十英里都是广阔的平原……种植水稻、黍米、红薯、花生和甘蔗,所有的作物都长势良好。槟榔树、可可树长得非常好,可可油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这里的水果品种与新加坡和马六甲差不多,尤其盛产荔枝。
●关于海岛的土著黎族居民所知甚少,不足以得出确切的结论。我曾雇用两个海南岛当地人,他们跟了我六年,在他们的口中那些山民如同猿猴,并且还长着一条又短又粗的尾巴。
●……
一条条看下来,老约翰的眼中和我们的眼中,百多年后,除了自然风貌,其他的都变化了。立此存照。

6 H5 D. ?! {4 }" q7 F
发表于 2021-1-7 17: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04_102258_resized.jpg 2 g8 E! t. \# ], d* L
发表于 2021-1-7 17: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m. F4 _% ?* F$ t! D. g
3 \+ T* k8 U+ K
9 L6 _6 F: x- \. h+ t( o
45【小结】
辞旧迎新。在单位时年底年初是要作总结、订计划的。又虚度一年的老者不必了,未来不必奔,像小年轻那样奔命,或者大目标、小目标的斟酌,只要健健康康地走下来就是好。总结也无必要了,本没有KPI的指标约束,庸常的生活一日近似一日,如我当年边地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陈相因,只是没了流大汗出大力。那刚刚过去的一年,更多的疫病和死亡,多少郁闷的日子,想它添堵啊。
来这岛子整一个月了。盘点下鸡毛蒜皮:
●出门撑过一次伞,海岛的旱季,多云和阴天,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雨。温度极值11℃和29℃。响晴薄日的大太阳天大约有七八天,我将床板、床屉掫到外面晒。每周下一次海,天凉总要等到太阳当头时,分别碰到了游人1人2人和无人。独享一片海面的经历并不美好。昨天海面上聚集了帆板队,扬帆破浪,风驰电掣,不输奔驰的快艇。一队员翻到在海面,好一会儿才挣扎起,孤独地追赶远去的队伍
●食材下肚:鸡蛋两盘+两袋共计80个,头一次准确记录了一个月的摄入量。大米7斤,2斤散装广西大米也是有粘性的,5市斤一袋的五常大米30多元,味道不错,又买来第二袋。半斤装的酱油瓶子空了,一斤装的花生油去了半瓶。比在北京家里费油,不是做菜多了而是做鱼的时候多了。来这就没有买过成品鱼,都是新鲜的,自己做。
●买鱼、吃鱼10多种:马鲛、马头、马尾、马友,铁甲鱼、海甘鱼、海鲈鱼、沙丁鱼、石斑鱼、鲍鱼、不知名的鱼和虾、贝。
●一共在外面吃了10次饭,只一顿是吃请。下馆子比在京时的频次高,这的馆子比北京方便还多。市民好吃,人均在外就餐量远高于北京。日日笙歌,街灯未亮大排档铺陈上街,天南海北餐食,我还没敢品尝。餐馆共花费近千元,56元至276元(手机上都有支付记录)人均每餐50元。
●买书一本、杂志一册、报纸约二十份。借书七本、看书四本,赵絪的回忆录 、边作君回忆录《血色并不浪漫》、格非的《望春风》、老约翰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影像》。看电视剧《大秦赋》半部。
●……
面朝大海 冬暖花开。

9 y, B; Y) }$ {/ u4 q
发表于 2021-1-8 22: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6【铁甲鱼】
上文提到的马尾鱼,有误,实则为海尾鱼。有头有尾,码到马头鱼,顺势写下马尾鱼。后来想想不对,尾巴不错,好像不是马的尾巴。世间是否有马尾鱼?上网查查,还真有,属于观赏鱼类,大尾巴占了身体部位的一半,跟放大的大尾巴龙井鱼似的,与我下锅的,不是一类鱼(见附图,小摊上最右侧的几条为海尾鱼网上搜到马尾鱼的图片,漂亮多了(附图),忍心填入肚子有焚琴煮鹤之嫌。
本地人口音重,好多话北方人听不明白,这还不是问路,问路更麻烦。那天我买这鱼时,问了好几次海什么鱼,最后那位大姐手掌放到身后作态摆尾状,我才听明白是海尾鱼。
昨日又上了市场。另一位大姐忙着招呼买这个买那个。我问这青黑色的鱼,没见过,是什么鱼,“铁*鱼”没听清楚,追问“铁铠鱼”铁铠鱼?几个回合下来确定为“铁甲鱼”大姐用手捋着鱼的侧翼“这两边有硬硬的东西,铁甲,铁甲鱼”“便宜啦,卖给你12元了”这么便宜,这是遇到的最低的价位。我问这是海鱼吗?是人工养殖的吧。“不是啦,海鱼呀,野生的……”那是不是刺多呀?“不多啦,就一根主刺啦”行吧,买两条尝尝。
网上查询铁甲鱼,是一种体侧扁,呈纺锥形的鱼类,又名黑面白鱼、大甲鯵、甘贡、硬尾铅、八哥脚、蝉头。口腔周围深黑色,仅舌和口腔背面呈乳白色……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为广东沿海较习见种类。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的大陆棚或外礁周缘海域,通常聚集成一小群游动于底层游动。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附图片一张,比摊上待售的要活分些。
回到家二次加工,这鱼一身细密的铠甲,二次又刮下不少细鳞,尤其两肋处骨质物线性凸起,头部坚挺,乏可食部分。既然是铁甲鱼,就先过油再红烧,多炖些时候。
上桌、拆骨入口,味道平淡。名符其实,骨、刺均坚硬,脊骨不必说,背上不短的一溜三棱骨支棱着,更奇的是在肋骨之外的腰线以下,两侧各有一排新月形的骨头密集排列,即摸起来的那两道凸起棱线。我用筷子一一拣出,零碎了不成铁甲,有点像一柄柄的袖珍弯刀,真个两肋插刀。吃下来格外留神,出来的骨刺堆了半盘子,与同体积的鱼相比,铁甲鱼的出肉率要差些。
  
4 e! }, t8 ^+ w: L6 k, G  z0 g
发表于 2021-1-8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04_103907_resized.jpg
发表于 2021-1-8 22: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8540923dd54564e25f2330eb9de9c82d1584f76.jpg
发表于 2021-1-8 22: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c8ea15ce36d3d539c447e52c3387e950342ab0e3.jpg
发表于 2021-1-9 1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t, S$ U6 `1 F4 W+ y
, C8 p2 F8 C$ N# t: [

! S+ q, ^+ a8 u$ R6 m
47【半边天】
卖鱼的大姐那里成交两条铁甲鱼,手起刀落麻利地开膛破肚刮鳞除鳃去内脏。嘴不闲着,说这鱼可以煎来吃、烧来吃……三下五除二,收拾完的鱼打包。接着推销摊上的海甘鱼,“我便宜卖给你,28了,都卖30多呢。”倒是不贵,今天这是天不好,毛毛雨,卖鱼的比买鱼的多。我说这就剩下条尾巴了……。“是呀,所以我也不给你搭别的了。”这里出售大型鱼都是切段卖,海甘鱼多十斤二十斤重,在出售中段时,总要搭售一小块鱼头或鱼尾的多骨少肉部位,鱼头要被分割为五六个小块,买的多就搭上两块,少就少搭点。道理是鱼肉卖了,我鱼头卖谁去。鱼头可以拿回去煮汤的。
行吧。说是尾巴,是海甘鱼的后三分之一部位,肉滚子一条。直接下刀切片,切出十几刀,大砍刀架在切开的鱼骨上,右手扬起个黑黑的水牛角重重地砸下来,这一锤就下来一片,十几片打包。这边还没利落,大姐大姐的叫着,又招呼过来一位买主,买红鱼的。我想再听听这海甘鱼有什么新的做法,她那里的注意力全在新主顾身上了。又在招呼第三者了,不接我的茬。我这扒拉着手机刚付完款,她那里又破拆了一条大鱼。这大姐真能干,一下子招呼三个买主。摆摊的跟她为邻,买卖都让抢了去。
买了鱼去买菜。小棚子里卖鱼,十多个摊位,站摊打理的都是老板娘。往南去是大棚,大棚里除了不卖鱼,其他的都卖,果蔬肉蛋粮油,生的、熟的,总有百多个摊位。摊主不能说都是女人,但看过去九成五是女人。都说海南的女人能干,来这大棚里走一趟可见不是虚言。看摊卖菜、卖果,还挥着刀砍头卸腿的。家里的男人去哪了。想想北京的小贩,练摊的大概还是男人多吧。尤其是抡刀砍肉的活,大多是男人干的。早年更是如此,小姑娘砍肉少见。我还记得七十年代,西城三里河菜市场有个姑娘在柜台卖肉,看着挺新鲜,后来就不见了,突然想起来那位漂亮的姑娘。
海口这边不少行业女士多,像酒店业也是如此。我们单位刚刚撤销的那处培训中心,七十多员工,男士不多,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女士,能干,中心管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海岛的男人也不下海打渔了,找到了新营生,过去交给女人的辛苦活,他们好像也没接手过来。

+ y( Z# C2 q3 m2 Q( A, K8 i' C; n$ D
发表于 2021-1-10 19: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 ]+ M* e1 o" y6 l1 n
2 h% o0 h. h0 B' [# T3 ^. Y; `$ ^

. a: [7 I2 ^3 F7 I, B
( T4 |+ B) F  Q! z0 r# e0 ^

5 E1 I, C3 B( j- t" \: x$ X. Y; Z4 r
48【15℃】
这些天北京的气温逼近零下20℃,多少年难得体验,快赶上东北了。南头这边同样降温,跟西伯利亚没关系,南海这边自然形成的,据说也是多年少见,本地发出寒冷黄色预警。
昨天三亚的朋友说起夜里盖上了被子,琼海神州半岛的那位也说,来这过冬六七年了,头一次感到冷。海口在北边,温度更低些,可能好于中部的五指山地区。今天海口预报的气温为11—15℃。
前天北京的王同学在网上秀出自家的“窗花”厚厚的还带着霜,挺漂亮。过去住平房时常见,进了楼房,也加上气候变暖,窗花难得见到,顶多玻璃的下端浅浅的一寸、两寸,能将整块玻璃封满,多年都见不到了。
我这边气温下降在卧房的玻璃上也能见到。前些日子川流不息来着,早起拉开窗帘,朦朦胧胧水汽沛然,往下流淌,好在没有形成径流,窗台上依然干爽。
今天早上气温更低,真是到了11℃,我有时时的温度计探测室外温度,暴露在外面的温度探头,在日出后的测量精度不够,一块云朵的当头遮蔽和离去都能引起数码的变化,但夜间的测温还是相对准确的。更低的气温,玻璃上稍有水汽却不曾流淌。想想大概是室内的温度也相应低了下来。前些日子室温一直在20℃ 以上。今天降到了17℃。屋内热量不够,玻璃窗上凝结的水汽不足。
这周下过一场小雨,再就是连阴天,天天报“多云”但没怎么见着太阳。天冷没别的,加强防护,不大敞着窗户,不让室内外气流交互。就这,室温逐天降低,明天要是再不出太阳,会继续下行。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天凉往身上加衣服就是。多穿件衣服就不凉了。街头,不少人羽绒服上身了。但海边还有短打扮跑步、骑车的人。下午走在海堤上,唱歌的没来,钓鱼的也没来。本周没有下海,多风又没太阳,冷热自知。 看海口15天天气预报,这两天算是温度到底了。下周在20℃上下徘徊。
电暖气已经开启,让室温保持在18℃及格线。
路灯亮了,此时外面温度15℃。夜间温度还会高出一两度。
; V9 ]0 E# r' q% b' h" G9 {
发表于 2021-1-11 13: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t7 X# J# U+ n' \4 `- a( N) N+ b5 s# w( g  x* A

0 y  w$ ~: X: y" I1 \- I
49【温度】
现在气象台实时报告气象信息,降水、温度等等,24小时预报。看过一段时间后,发觉海岛当日的最高气温经常发生在夜间,尤其连阴天的情况下。比如今天的预报,海口最高气温发生在凌晨的1点至3点期间,高于中午和下午的温度。今天又是多云天气,八成见不到太阳。
昼夜温度的颠倒,北方佬过去没注意到。想想这道理大概跟这海岛的地理特点相关,四围都泡在水里,气温的调节受制于海水温度,海水储存的热量会反补阳光带过来的热量缺失。
到网上去找找答案。有科普答案如下:白天在阳光照射下,陆地温度迅速升高,陆地上空气温度高,而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海洋上方空气温度上升的慢,空气温度低,空气由海洋向陆地移动形成风,因此在海南岛的白天海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到了晚上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而陆地上的空气温度低,海风则由陆地吹向海洋,这都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沙要大的缘故。明不明白,姑且听之。
近期寒流,全国性的,这边也受到影响。气象台报告:7日~1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海南全岛多云,其中7日五指山以北地区有分散小雨;各地气温逐渐下降,最低气温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可降至7~11℃,东部和南部地区11~15℃,最高气温五指山以北地区可降至13~16℃,五指山以南地区17~21℃。
11日~13日,受新的强冷空气补充影响,海南全岛多云间晴;各地气温继续下降,最低气温出现在12日夜间,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可降至5~9℃、部分乡镇可降至5℃以下,东部和南部地区9~12℃,最高气温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可降至12~15℃,南部地区16~20℃。
14日,冷空气减弱,海岛气温明显回升
说来这并非当地的寒冬,查历史记录,海南岛的老年人都赶上过1963的寒冬,当时白沙气象站录得零下1℃的极寒天气。那之后冰点以下的寒流再未登岛。我们的记忆中都有2008年南方的冰冻灾害,南方数省大面积停电。南下的冷涡与北上的暖流汇合,连广东都飘下雪花,造成了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本月初,北极涡旋再次携寒潮南下,幸运的是没有南边顶上去的暖湿气流,并无多少降水发生,只是干冷,大大减轻了冰雪寒潮带来的灾害。
网上有报道本市秀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志愿者、社工等10多人组成的爱心团队带着防寒衣物,慰问辖区内的68名百岁老人,并为老人剪头发、量血压、检查身体……- \7 I: u; @5 y( h$ Q  r& S& W
( i  T1 K, j7 m: s& d

" K  V3 x- v5 s: k/ f
发表于 2021-1-12 11: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0【太阳出来了】
气温预报5—12℃,早晨出的太阳,上午暖洋洋。开了一宿的暖气关掉,连续做工出力十多个小时,室温维持到17℃。再看太阳的发力,九点多,两个小时的太阳,室温到了17.8℃,我这还开了一扇窗户。另一间南向的房间,没开窗户,室温已过19℃。太阳要伟大得多。
连续阴天,见不到太阳的人们容易抑郁,哪怕室温不低,冷不着、饿不着。在这连续十天没怎么见太阳,这心情就差了,更关注天气的变化,也查看北方疫情的发展。
没太阳的日子要自寻欢乐。上班的人没有问题,精力都耗在生计上,早九晚五都在奔波中。对赋闲的人就有问题了。
过去说冷地方的人好酒,酗酒的人多,俄罗斯、北欧,慢慢冬季太长,用酒精来对抗抑郁。这东北人也是如此,人均白酒消费量东北人高于南方人,都有漫长的冬季,喝出毛病的也不少。农家有猫冬的习惯,数九寒天,干什么去,炕头上喝大酒,唱二人转。山东老家也喝酒多,也是猫冬。早年还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现在也没这事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喝干什么去。现在也讲养生了,不一定白酒,红的、黄的、啤的。酒腻子们还是白的过瘾还省钱。
北京好像很少见连续阴天的,这东北风强劲,连雾霾都待不住,晴天比阴天的概率要大得多,老人家们成群结队在外面背风处晒太阳,或是在阳台上晒。这海岛的连阴天,我也是头次遇到过,因为这次住的时间长了。整整十天了,没太阳晒。海岛的环境容易形成积云,还不易散去。
昨日仰头看乱云飞渡,北风5级,海峡对岸过来的浓云滚滚,从楼顶掠过。出去吃了趟饭,冬日这里也吃火锅子、打边炉,但这得人多好吃饭。求其次吧,西北菜,手把羊肉、牛肉面。也是为了借助外力对付这阴冷的天气。回程还赶上了毛毛雨,预报多云天气,却下来了雨。
好太阳,晒被子。被子上了阳台,湿衣服搭在竹竿上,比在暖气上烘烤惬意多了。午睡可以晒着太阳,晚上可以拥着太阳味入睡了。

% W6 h/ M7 R9 }+ G" m0 G8 E! S2 A
发表于 2021-1-13 19: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i  E% r" t0 X8 |6 O' T5 E
2 l: I' o. e( Y- s- j
2 e* ^% @0 z4 Z2 K, K  R/ k
51【欣欣向荣】
午后美丽沙海滨。太阳一出来,人就活分了。都是趋利避害,天凉风大,往海滨走的人就少。天转晴,憋了几天的人都出来了,老人小孩多。老人唱歌跳舞,这也停了好几天。那指挥兼伴奏带教员的王老师,基本上是按照天气来安排歌咏活动。天好,每周七天,天不好就取消。他那里冷得缩手缩脚,唱歌的老人给招呼的海边见不着太阳再吹感冒了,可就担待不起了。每天上午在网上发布午后的歌咏安排,二百多歌友,今天过来的人格外多,百十人,唱的、听的和看的,老人家们就这点嗜好了。
小孩子们也有了新的去处。没有大孩子,大孩子这个点都在学校或幼儿园呢。小卡车,卸下一堆乱七八糟。没多会儿,一座“充气城堡”就立起来了,约有三四米高。两台鼓风机出力打气。这边歌没唱完,那边巍峨耸立,有门廊、阶梯,城堡内曲曲折折,顶上飞着大鲨鱼。小朋友们高兴了,立时就往上攀爬。收费的。
这都和我没关系。往海边去,天色好,海峡对面的建筑清晰可见,一溜大船往大陆方向行驶。我沿海堤往东走不远,见着水中有人,赤膊的,不是赶海是游泳的。
几年的工夫,海堤下淤出一小片沙滩,焦黄色,退潮时显现。聚沙成塔,再有十年,也许往东西延展,美丽沙人工海堤之下会现出一道十里沙滩。记得约在十年前,台风过境,浪头掏空了海堤,倾覆护坡的巨石,海边一片狼藉,沿海的甬道颠三倒四,像被重犁豁了一遍。又耗巨资,二次筑堤,加厚加宽了基础,连岸上的栏杆都改为钢筋水泥浇筑。现在好多了,江水荡过来的淤沙充实了海堤,几处沙滩露出海面,看过去下面平展展的沙岸,招来游人下水。
远远地看到几位上了岸,往边上的小区去了。最后上来的两位,都拿着块板子,玩冲浪的,来到绿地边上拧开水龙头,冲洗。他们像是远道过来的。据说这里经常有人下水,住在小区里的人自是不会舍近求远,往东面的白沙门海滩至少还有一里路。现在这里比白沙门那边人气还旺。

# T& d( f1 L- t8 a& S& a
发表于 2021-1-13 19: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13_160345_resized.jpg
* L# X5 j: V; u! U4 g; W; E
发表于 2021-1-13 1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12_165520_resized.jpg & _! v2 d  l4 y. n9 q& d7 ]
发表于 2021-1-14 18: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L  C/ }; |; j2 z
52【17℃】
# g2 X7 i/ V8 X1 g, V8 R
又是大太阳天,预报气温9—17℃。昨天见到下海的人,我这也该行动了,转过年还没下海。
午饭后往白沙门海滩,没去昨天的海堤下,近是近点,但紧挨着住宅小区,楼上面众目睽睽,换个衣服都不方便,舍近求远。白沙门的西海滩有赤膊的汉子,这是晒太阳的一拨人,两三个人守在个大沙坑,一米多深,要不是坑边挑着衣服,从边上走过旁若无人。周边有四五个大坑,多的时候总有十个八个人,今天坑里还没填满。几人在那睡着,一个汉子正在往嘴里扒拉着饭,带着餐食过来,天要是好,要晒到太阳失了热度才肯离去,他们不一定下水,要的是日光浴。
脚下的沙子干爽、温暖。一下海滩就光了脚,接地气、足底按摩。绕开绊脚的绿植,模样像地瓜叶,藤蔓相连遍布海滩。这边摊上满是脚印,密密麻麻,鸟儿留下的,一早在海滩觅食,人觅不到食,这次来没见着下网的人,鸟儿早起有潮水冲上岸的海物,这边除了晒太阳和游水的少有人过来。海堤修过之后上下都不方便了,腿脚差的要绕道东面下来。
好天气,海水变了模样,蓝盈盈的,远端,海天一色,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岸边百米开外墨绿色,江水裹挟泥沙调和了颜色。蓝、绿、黄,焦黄的沙滩。早年这里白沙漫漫,故名白沙门。西面没有填海筑堤前,这里的海面沙梁纵横交错,海边下水,游出数百米会登上道沙岗子,仰在洁净的白沙上,四面静默得荒无人烟。这是十多年前的景色。那白沙都被挖泥船吹沙造地,地上起了楼。
中午时段落了潮,焦黄的海滩又进深几十米,还没有落到底。小风,海水缓缓地爬上、退下。一步步往下蹚去。水够凉,疾走几步,附身下去,彻底地痛快了。
还好,远不到冰点,比上一次下海水温又低了,有点冰冷刺骨。膝盖骨周边有针刺感,皮下脂肪薄的地方多处,唯有这个部位敏感,像是平日捂得严实,冻它不着。
沿着海岸往东游去,今日的海流温柔,东去、西来没有感觉逆水前行的困顿。
/ \7 @; T& K* v) k
发表于 2021-1-15 18: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C& w* W: V; a4 \# v# W
0 r' r% ^7 p& t! @) u+ l0 i
( w* n0 e. a! z* I8 J9 o4 `

& S% F: ^/ r/ r! z, g& A
* V2 {" ~. [. r. Z1 I# r7 [4 D
53【美丽沙】
离着最近的是美丽沙海滨,出了小区的大门,七八分钟就登上了海堤。好天常去那溜达。
靠着海堤是美丽沙音乐广场。每日上午都空空荡荡。上午温度低,赋闲的人们大多起得晚。到了下午人气才上来。最外面海堤上来了垂钓渔人。广场音乐酒吧前,或有吹拉弹唱的,经常换人换节目。常过来这边的还有两位抽陀螺的老者,啪啪地挥舞着鞭子,大号陀螺,亮晶晶不锈钢质地,玩这个得有把子力气。往西,三位书法家为这里的常客,地书,一米多长的大笔,沾上清水,一笔一划,方块大字的间架一点不含糊。老的一位看样子有八十了,年轻些的那位写下来满是古意的诗句,文化低的我大多都不知出处。有写的有看的,有聊的。
热闹的地方是南广场的新疆舞,这里是个教学点,三十多人,跟着位中年汉子跳,比比划划,有章法的,而且还颇有些难度,不认真琢磨还真跟不上他,我比划了几下,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比太极拳难多了,这地方没见着打太极的。东面的小树林里是大合唱的队伍,围着架电子琴,或坐、或站,都捧着个大本子,这里人气最旺,歌者七八十人,听众不少,坐着轮椅的也推过来。老人家们来这晒太阳,比一人囚家里要好多了。那天合唱队(团)的王老师说了:大家来这不光是唱歌,唱歌开心,还要聊天、交朋友,天南海北的人能汇到一起不容易……不少人凑这聊天的,老乡见老乡。
午后四点多,这广场上就开始进装备了。车拉人推,有小贩卸下些游艺器械,电动玩具车、自走式变形金刚、钓鱼池、转椅、打靶机,15元一百颗子弹……都是给小朋友预备的,挣小孩子的钱。看来还是能挣到钱的,否则不会辛苦地推来推去昼伏夜出,从午后到天黑,前半夜的夜经济,据说要热闹到晚十点,广场熄灯散伙。哪天晚间来这看看。
这次来了个大家伙——充气城堡,立着就不走了,两台鼓风机不停地吹气。那小贩开始有了进项。好景不长,才两天。戴着口罩的城管来了,说是疫情期间要防患于未然,这种集聚性的活动不合时宜。五六个小朋友爬出了城堡。小贩没办法,断了电源,鼓风机歇了,只片刻工夫房倒屋塌,神采飞扬的城堡人物都塌了架子,门廊颓然倒下,砸在个小朋友身上。无大碍。

; W% Y2 @4 j: n9 h, P  ~6 x- \
发表于 2021-1-15 19: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15_160622_resized.jpg ' L, [" I5 j) k: q/ R
发表于 2021-1-15 19: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15_161934_resized.jpg   r6 O( Y; {4 l- Y8 s
发表于 2021-1-15 1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10115_160931_resized.jpg * P+ t* R2 r, A: N( y% s) {
发表于 2021-1-15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4【防疫】
充气城堡只矗立了两日就坍塌了。没听说这边发生疫情,但“口罩令”加强了。
农贸市场大棚进口设了岗、立上牌子“戴口罩进入”,戴不戴的都进。“宝真超市”将北门封闭了,一律进南门,南门口保安站岗,拿着测温枪,谁伸手给谁测。超市内不戴口罩的多于戴口罩的。但比一个月前口罩人多了,现在信息沟通畅快,河北那边的事对这边有影响的,候鸟老人也还在往这边来。我这听招呼,戴上了,拿了两样货品去交费好赶紧出来,捂着呼吸有点困难。想赶紧却赶上了排队,超市搞促销活动“买二百送一百”招来不少人,边挑选货品边算账,买鱼买肉的人明显多了,不在农贸市场买了,哪都是买,这里优惠。可这和防疫精神相悖啊。楼下出口旅行社发单子,推送过来一张,拿在手里,边走边看。有“长乐公主号”游轮的西沙之旅,四人海景房六千多一位,没写几天,顶多一周吧。旅游照常不受影响,本月发团,三亚登船,要是海口登船吗或许就走一趟。游轮照开是好兆头,至少说明这边尚未吃紧。
上午去了白沙门公园的年轮广场,入口处也添岗、立牌子,六七条规定: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等等。一老者路过桌前,测了温还在本子上登记上自己的姓名、电话。这是按规矩来的,有利于追溯。但登记本上没有几个名字,九成九的人没当回事。
歌照唱、舞照跳。但戴口罩的舞者不少,跳得热火朝天。这天有点热,穿短袖T恤的好几位,女士的大花裙子有些繁复,层层叠叠裹在身上,跳得红头胀脸四脖子流汗的不少。
广场四方四个喇叭,四个喇叭八拨人,跳得热闹。我十多天没过来,冷天估计这里还是接着跳,锻炼健身吗,家里也冷不如外面活动开了。这天气好了,人格外的多。要求保持距离,一米的间距,那交际舞讲究就是手拉手肩并肩,有了间距就没法跳了。新疆舞好,可近可远,身体不必接触,眉目传情,但一米的间距还是有点难。这广场着实有点小,舞者饱和,人再多点就该上马路跳了。

, a2 k) `. f+ N9 G( D1 ^
发表于 2021-1-16 1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 y6 @( D2 Q' p8 O: d) ^; d) b
* O% ^: |8 T* ^

& X- a! P4 w0 s1 t) S; m( Z  V) F% W/ ^  n$ N$ E
0 i+ t2 [. A6 U/ y: R
55【教头】
年轮广场上数东面的那个音响最大,二尺见方,嗓门大,也该着,跟着它跳新疆舞的人最多,三拨人跟着跳,一大俩小。喇叭开唱后就不得闲,一直到11点半才闭嘴,一曲接一曲,全是原唱,不带翻译的,不知唱个啥,欢快就是。听懂歌词的人大概不多,看不出多少是维族人,大概率应该是高鼻梁深眼窝或者是一头辫子,这是过去的辨析标准,现在如此这般大概看不出谁是谁非,只能以貌取人,看穿着了。扣着维族的小帽、披着绣花的坎肩,那穿高筒皮靴的大半是错不了地道的西域人。一曲终了,数秒的间歇,再一曲唱响,接茬跳,或许就换了舞伴,力不能支,下场去落落汗,换上新人。一个上午蹦蹦跳跳,看来老人家们只要玩高兴了,也是可以乐此不疲大半天的。看到小孩子无穷动歇不下来,这边看看老人家们,一样样的,还真有几位不下场的。
音乐就是指挥棒,跟上节奏,挪步挥手带转圈,只要踩在点儿上,怎么合适怎么来,你这边大鹏展翅,他那边海底捞月,跳什么的都有,西域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的花样招呼着。这边有一袭小众,整齐划一,踩着同一个步调,领舞的是那位教头,一身皂,花哨的小帽,每日下午在美丽沙海滨教授新疆舞的中年汉子。他上午在白沙门这边,下午去美丽沙。上次见到他在这边裹在人群内与众人搅合在一起,跳了这个跳那个,歇不下来,谁都愿意和他这高手伴舞。
今天他这是小班教学,一色的半大老头子八九位,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这是在教男步,跳对手舞时,男女还是有别的,舞场上老头们的势力差一些,大概这要重点提携。身后的老头儿们蛮认真,一招一式盯着看,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说话的机会,都被大喇叭压制着,现身说教,有样学样,跟着比划跟上跳。
技高一筹,满场子不乏跳舞高手。但有了这位教头在场上舞起,其他的高手,或男或女都失了颜色。不仅身后的舞者跟随着他,四下的观众也都收拢了目光看着汉子舞动。汉子多少有些超重了,但舞姿婀娜,面带微笑,一招一式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尽情挥洒。

; H7 ?8 h" R( X# O#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19:47 , Processed in 1.22550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