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0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珍在阅读两封信后,立即有了一连串的疑惑。他想那个南京妈妈既然接到了朱道来,与自小就离散的亲骨肉团聚,对于一个长期思子心切的母亲来说,是不会这样的。再说像朱道来那样的相貌和才气,她应该喜欢、疼爱都来不及,怎么会这样对待道来呢,真是不可思议的呀。会不会这个南京母亲发现道来并不是她的孩子,才有这样的反常行为呢?

- N+ B$ l- N3 a" u3 x$ l* A

王家珍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南京母亲来接道来的时候,带走了道来小时候用过的什么东西没有?黄月英回答说没有,她什么都不要,连道来那年送来时的那件小袄衫都不要,说没有什么用,可我还给收着呢。黄月英说完进到房间,很快地从床枕旁拿来那件当年朱道来被送到朱家时穿过的小袄衫。王家珍接在手里看了,只见小袄衫虽然历时20 多年,但保存得挺好,一看就知道是用旧军服改做的。顿时,又有一个疑惑出现在王家珍脑子里:“按说这么珍重的历史证物,南京的母亲怎么会不要呢?”王家珍想到这里,决定回省厅向朱厅长汇报。

8 W: \3 w N' I2 b7 D) Z$ W

接到朱开铨厅长报告的邵式平省长,用电报向中组部作了汇报。中组部很快地回电,同意王家珍与黄月英赴南京把朱道来接到上海贺子珍处予以辨认。

' S0 m( G7 u( I% _$ y( ]

王家珍再次来到瑞金,来到朱坊,接上黄月英一道从瑞金赴往南京。在南京,他们花费了一番周折,才带上朱道来一同来到上海。

3 T& ^- L9 Y9 r+ E

上海市四川北路的溧阳路东头,有一座四周围墙高耸,形成封闭式的三层楼房的院落。不过院子里种着树木花草,环境干净和幽静。居住着第一位上井冈山的女红军、曾经与毛泽东有着十载夫妻之情的老一辈革命家贺子珍。

贺子珍清楚地记得,毛毛是1932 年11 月她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产下的。产后的第14 天,毛泽东从宁都赶来看望母子俩。贺子珍说:“润之,孩子生下来半个月了,还没有取名,就等你呐。”毛泽东显然已有所考虑,回答说:“按照岸字辈排吧,叫他岸红。小名嘛,叫毛毛也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毛长到将近两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突围行动,将他与父母永远的分开了。毛泽东对贺子珍无奈而伤情地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不然我舍得把毛毛留下来?大家都是一样呢。”夫妻俩计议了很久,想到只有把孩子交给留下来打游击的叔父和婶娘——毛泽覃与贺怡。这天,贺子珍半夜就起来了,把自己的一件军衣裁剪开来,拆掉毛泽东的一条夹裤,取出棉花,为毛毛缝制冬天御寒的衣服。

3 A* }) ~( F6 [: R- G9 z4 Z( D8 A

1953 年6 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警备区担任空防司令员的贺敏学,早已接到有关方面的电报和妹妹多次打来的电话,派人在上海火车站迎接到了王家珍、黄月英和朱道来等人,汽车直接开到了溧阳路的小楼房。

- P. \% _& Z. S% c4 J' x3 l; Z

当朱道来站在了贺子珍面前时,贺子珍仔细地端详了许久,不禁从眼里溢出大滴大滴的泪水,那是震撼心灵的无比欣喜的眼泪,她的语音也颤抖得走了样,自语般叫着:“是毛毛,这就是我的毛毛!”贺子珍的理智还是清醒的,接着回过神来握着黄月英的手,深情地说着感谢的话。再稍后,又向王家珍表示了诚挚的谢意。让贺子珍再次在心头激起感情的浪潮,是王家珍从黄月英的提包里拿出了那件小袄衫,郑重地交到她手上。贺子珍接过它只看了几秒钟,立即唤起心中的记忆,再一次热泪滚落。这件20 年前她在灯下千针万线缝制的小袄衫,忘记得了吗?真没想到,这件小袄衫还能保存到今天,这是证明自己亲生骨肉的最好的物件呀!

4 J( t+ l- V6 [! \

这一晚,在贺子珍的坚持下,黄月英与她同睡一床,两个朱道来的母亲一直絮语到半夜过后,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两个不凡女性的眼睛。

& i) D+ D% \, ^3 z0 d h- E

贺敏学在这一问题的态度上是谨慎行事的,亲自把毛毛带到部队的一家大医院。结果化验出来的血型与贺子珍的相同。贺子珍知道这一情况,心里更加确认朱道来就是她的毛毛。贺敏学一家对朱道来和黄月英、王家珍予以了盛情款待。

1 G4 ]2 t5 B J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0 13:56: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一语定音,“毛毛”身份确认一事戛然而止

6 f* p) ~ \2 b, Y1 s

找到毛泽东儿子毛毛,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朱道来在贺子珍处的有关情况,都报告到了北京。半个多月后的一天,贺子珍接到华东局转告的中组部通知:要朱道来、黄月英、王家珍同去北京,贺子珍则不要去。

; U# Y+ V. [6 n n

朱道来三人赴北京那天,贺子珍亲自到火车站送行,一直送到上车。第二天的下午,朱道来三人被接到了北京的中组部招待所。当晚,中组织相关的领导找朱道来单独谈话,向他询问一些情况。离开时对他提出了几个要求,即对别人不要讲从哪里来的、来北京干什么等。没过几天,娇娇(李敏)来到招待所,一见到朱道来就亲切地叫“哥哥”。朱道来拿出贺子珍写给她的信,娇娇笑着说:“我早知道了,妈妈另外写信告诉了我。”此后,娇娇在每个星期天都来,带着朱道来和黄月英去参观紫禁城、颐和园等古迹。

/ L. W5 G9 ^. d3 l; Z) S1 g0 o% I

朱道来的到来,让不少中央领导知晓并予以关注。首先是周恩来到招待所看望,接着来的有朱德、谢觉哉、董必武等在中央苏区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等老大姐也来了。大家在私下议论说,这个朱道来从长相来说的确像毛泽东,看来是当年的毛毛错不了。他们都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感到高兴。

% U S z# \4 i$ i

黄月英与王家珍在北京住了20 多天,两人都觉得应该回去,特别是黄月英想念瑞金的家人。这个厚道善良的农家妇女,通过这两个来月的际遇,已经明白朱道来是谁的孩子,暗自在心里感到震惊。

* @7 O2 V& l8 t6 b, M# t. k

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这位平凡而心胸宽厚的善良妈妈的。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等大姐都请她吃饭,都在宴席上充满真情地说了感人肺腑的谢言,并以她为典型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深切谢意。黄月英启程回乡的晚上,中组部有关领导来到招待所,代表组织送给她500 元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三匹布和一些农村里少有的日用品。这些钱物代表着党和人民对朱盛苔全家的敬意与谢枕。对于王家珍,中组部也赠送了纪念物品。

4 o/ l0 J, `5 Y. n

黄月英登上火车之前,一直陪同在侧的朱道来哭得满脸泪痕,他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哽咽着说:“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会永远记住你和爸爸、弟弟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黄月英已经哭成一个泪人,只是有些木然地点头,声音沙哑地回道:“孩子,你好,我们就高兴,有时间就回朱坊,我们想你呐!”在一旁的王家珍被无比诚挚感人的亲情所感动,直到列车员一再催促,才狠心地将黄妈妈扶上火车。

3 s" n3 W5 A# a! Q! r/ y* o, t$ M4 e/ g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竟然使事情在忽然间变得复杂化了,而且导致了毛毛“定论”的流产。这个搅乱局面的“程咬金”,就是从南京赶过来的朱月倩。她在得知了北京方面的相关情况后,赶到中组部招待所,大哭大闹,说朱道来是她的孩子,不许别人夺走,并扬言要自寻短见。朱月倩的哭闹,自然要报告到毛泽东那里,是由周恩来报告的。总理怀着小心向毛泽东主席请示,请他作出裁决。或许毛泽东这天的心情不怎么好,被哭闹事件搅得更受影响,或许有着难以言明的原因,还或许他那宽宏博大的胸怀与崇高情操,顾及到不能伤害朱月倩的感情,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道:“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毛泽东一语定音,事情无可挽回而戛然中止。“确认”的事进行不下去,朱月倩也领不走朱道来,朱道来被送到了帅孟奇家里。 0 G4 y9 M5 F- V0 X2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1 8:51: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 n6 z8 t' n1 y9 y, o

革命后代在南京意外身亡

+ Q5 `6 C# A X2 V7 a

自从1953 年7 月在北京与朱道来分手之后,王家珍与他一直保持书信联系。两人在共同接触的两三个月当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王家珍比朱道来小一岁多,故而叫他“道来哥”,对方则亲切地回叫“家珍弟”。使王家珍为之疑惑不解的是,朱道来在北京那么久了,已经那么多的中央领导都说过“道来就是毛毛”的话,但为何没有得到毛主席的确认,而只让道来一直生活在帅大姐家?王家珍当然无从知晓毛泽东曾经发话的情节。

2 S7 U! h6 D6 N/ M

王家珍从其后的通信中得知,朱道来于当年的9 月插班在清华大学附中读书。1957 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学的是理科。后来他毕了业,分配到一个国防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再其后,他们的通信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完全中断了联系。王家珍心里放不下朱道来,多次向原来的地址去信,可是均无回复,“道来哥”音讯全无。他也向中组部去信询问,没有结果。在无处打听的情况下,王家珍想到了黄月英和朱盛苔,于1974 年专程来到瑞金朱坊,向朱家打听朱道来的下落。黄月英凄惨而痛心地告诉他:1966 年的下半年,“文革”的武斗已经开始,朱道来在南京被打死了!是被什么人打死?她无从得知。已经74岁的老人心情沉痛地讲到:“早晓得这样,我就不让他留在北京,带回到咱们朱坊虽然下力(指种田),总留得到一条命吧。”王家珍心里一片怅然,很想对黄妈妈解释什么,可是觉得满腔的悲情无从说起……

; X- S( F S4 _1 r% e# q& ~

朱道来在南京的死因,至今无人知晓,也无人去了解查实,留下了谜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道来的故事还没有完,明天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兴趣,到《航校5》去看看气急败坏的笑话。最近骗子不少。

匿名  发表于 2011-8-13 20:00:00
看完笑话知道什么是气急败坏了。还是提防骗子,自己不能生气。今天结束,明天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 a- K- {$ z

许多疑团尚待解开

: k0 O, t' M/ O. e( V

笔者一向从事党史资料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知道有贺怡为寻找毛毛而遇难,以及江西省民政厅一位干部为贺子珍寻找儿子的事。随着岁月的推移,对此事总有几个疑窦盘旋在脑子里。一是有无王家珍受命找毛毛的这件事?二是存不存在朱道来此人?三是朱道来后来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于 2011 年1 月,费了一番周折,首先打听到了王家珍的下落,并与其女儿王卫红建立了联系。王家珍确有其人,今年83 岁,居于福州市。多年来卧病在床,处于难以与外人交谈的状况。通过王卫红用笔询问,只落实了他确于1953 年在瑞金找到朱道来及一些主要情节。今年3 月初,我赴瑞金进行访查,由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支书记赖军陪同,来到朱坊访问朱盛苔的后人,见到了朱盛苔的孙子与孙媳妇,得知朱盛苔已于1973 年病故,黄月英也在1980 年去世。朱家留下的老房子已是无人居住。

$ j! }; O# U1 j' H' [ ^

笔者见到了朱盛苔家的邻居,今年75 岁的朱荣发老人。见面后没谈上几句,朱荣发就问:“你是来了解朱道来的吧。”笔者听后大喜过望:“你知道朱道来?”“我们小时候一起十多年哩。”接下来,按照笔者提出的询问,朱荣发对朱道来的若干情况是这样谈的:

( \ ~+ ]0 ~. g

“我比朱道来小3 岁。我们是邻居,从懂事起就天天在一起。”“我们原先并不知道朱道来是捡来的红军后代,直到1953 年,来了个女干部把他接走,才晓得他不是朱盛苔的亲生儿子。”“朱道来像不像毛主席?我记得是有些像,但不是那么很像,因为年轻时的毛主席我并没有见过。记得他被南京女干部接走的那年,他的个头还是挺高的,比盛苔叔的哪个儿子都要高,相貌也很不相同。村上的人都不知道盛苔叔竟然收养了红军大干部的孩子,如果道来真是毛主席的儿子,那更不得了。只可惜那个道来听说死了。”

3 K7 i2 m7 Y& {5 C' m9 y

在返回瑞金县城的路上,笔者心里依然怀着这样的怅然:围绕在朱道来的身上尚有这么多的疑团,什么时候有人能够解开?到底能不能解开呢?

2 h* ]2 D$ F# f/ q) C1 Q- u

(刘晓农 作者为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副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世纪》

3 A( O1 Q" o" ?, B' Q: Y

本文资料来源:

9 O E# O9 t/ Q8 U3 N

①通过王家珍女儿王卫红多次向其父的口头询问以及笔写代问;

3 _7 F& o) `3 f+ A/ h4 E

②笔者多年来对相关资料的阅读与掌握;

- C5 u6 `/ o" R# J, T) G6 d6 \' o1 Z

③参考了王行娟《贺子珍》,左招祥、尹伟斌《贺子珍和她的兄妹》,陈廷一《告诉你一个传奇的贺子珍》等书以及王家珍《为贺子珍寻儿记》、肖居孝《对贺怡同志牺牲情况的调查和佐证》等文。

/ R$ i8 Y) h+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5 9:32: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K1 I. e5 H8 n# {: y, E1 y9 B! i. L' X6 h5 [$ F7 I& @7 L3 O: Y( a) ?. Q1 M& n& T
' D7 Y# r2 \0 L! x% i$ ^4 X8 f# k
为防止骗子,大家可以看看《航校5》里的气急败坏的笑话。
7 @& g% H. n7 A) L8 C
某人曾问:借题发挥何义?本想简单回答,但又想,还是借助摆渡吧:
! \) r+ K/ ]3 _9 Z- ~8 j' Q8 x8 a
( p3 @; x! Z5 n+ l# O) Q

借题发挥

5 r, W% R7 \6 C o( k" R; m( h$ d7 @& }- H $ `* I2 I& S, o! F7 P. f% B" j6 v
. ~+ u4 h# E1 _$ c9 C7 p! Q
# [, n" D# W" N' ]' U2 p
  释义: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 : k, O6 U5 b0 P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我触动起来,顺口骂他两句。就是你们文人说的,甚么‘借题发挥’的意思呢。” . F/ d O v% @( O
  示例王衡《郁轮袍》第二折:“我随分划几划便罢,这个原是~。” 4 n& @7 \" F& P$ I+ m1 N
  同义词小题大做指桑骂槐& }; I4 } Q- o \
  反义词: 大题小做。 ) u, G$ H. [, f; b
  歇后语:指着秃子骂和尚。 3 F$ r" M/ |2 x5 z0 \" t" T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故意闹事。
$ W! y" u- g S7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5 14:05: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7 e2 K6 N1 I- s4 v& a; C4 @8 F- a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7 8:52: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歌的名字是“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 T& |3 d9 R2 B6 _3 p) {$ X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哥萨克

& _ q# c/ ~+ g4 `& d5 d( Y! J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朋友聊天,谈到目前新词很多,其中有“托儿”。其实这个词不是新词,搜了一下,最好的解释就是:

! k/ d) I7 i: o

“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如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此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一族,看病时会遇上“医托儿”,求学有“学托儿”,坐车有“车托儿”,上酒吧有“吧托儿”,就连吃饭都会遇上“饭托儿”。“托儿”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人们开始把商业社会中新兴的这种特殊的“中间人”一概称之为“托儿”:专门负责代办车辆检测或牌照手续的叫“车托儿”,踊跃排队买房制造楼市繁荣假象的叫“房托儿”,谈话节目现场安排的踊跃发言的叫“话托儿”,婚姻介绍所雇来专门与人约会相亲的叫“婚托儿”,为受贿人和行贿人牵线搭桥的叫“腐败托儿”……

! z2 T* d/ G' Z! u

朋友说:在网上发言也会有“话托儿”了,不过都很隐秘,很难发觉,这也是一种新的网聊的方式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0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柏林墙

( _' y/ }) s: P0 K& Q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n. m9 B0 |8 Z8 P3 k. h

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8 A* Y5 c1 q" t& }/ }

著名的东德士兵跳越柏林墙铁丝网的照片。

; `; O; b4 M6 e: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14:30: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拆毁柏林墙的片刻。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为穿越柏林墙死去的人。 n0 R. \9 [- g5 L. U( |7 D'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19:08: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过去的关于台湾的宣传画,已经成为历史文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皓庭霄度天在2011-8-21 9:22:00的发言:
享受艺术的气氛
- p# \+ u i. Z3 N

谢谢夸奖,愿在这里交流艺术享受。有好的艺术品,不论是什么都请发来共同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皓庭霄度天在2011-8-21 9:22:00的发言:
享受艺术的气氛
( e! g4 H0 u# ]! Y

欢迎做客!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jUKurHfZ.jpg

. u! h# L4 Z; |5 J6 v' U5 j'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2 8:47: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没有有见到瑜伽等读书伙伴们来此,听不到大家的读书论道,有些想念。请大家抽出时间来谈一谈,三言两语就行。

8 Z# f/ A, A( M' A5 i*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4 15:47: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发表于 2011-8-25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9-25 23:08:00的发言:
# {1 V: ~* h# t7 B/ l. D& L


 

( {" N4 Y- v9 G- B& \$ @7 W3 ?% t

郎世宁于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7月1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米兰,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过系统良好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公元1714(清·康熙五十三年)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经过一年的海上颠簸,于次年低达澳门(此时已为葡萄牙占据),起郎世宁作为汉名,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八岁。

  郎世宁所画的动物,和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他从来不用连绵富有弹性的线条来描绘物象的轮廓,而是以细碎的小笔触来表达动物皮毛的质感;郎世宁还深谙动物的解剖结构,所以描绘的动物形象非常准确,而且富于立体感,和中国画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大相径庭,别有一番味道,很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郎世宁在宫廷内创作的《十骏犬图》轴十幅,画了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分别命为:“双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

  这中间的前九条狗都属小头长吻、腰腹收缩、四肢细劲那类品种,均为出色的擅长奔跑的猎手,敏捷强壮,速度耐力惊人,成为皇帝一行围猎时的好帮手;最后那条威猛的大狗,应当是藏獒。从画面上所题写的字句来看,这些名犬,大都是周遍各个部落的首领或地方官进献给皇帝的。

  从画面上看,图中的犬,无疑是由画家郎世宁所绘,因为欧洲风味很足;而再看背景部分的花草坡石,讲究皴法、勾勒,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与动物的画法相比较,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这应当是由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补画的,但是署名只有郎世宁一人。

* _: u, H& E4 K- J* Q- M; p

家父曾存画甚多,郎世宁画集为其中一。本人时年少,且又甚喜追时髦读些什么“桌子的哲学”,“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等,对那些书画只翻翻而已。谁想大革命一来统统付之一炬,再未见及郎画,悔甚!

5 k' k# Z) h; E5 J" e5 F9 d*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5 23:09:1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zyldk在2011-8-25 23:08:00的发言:
# @. ], }! ~( i" [

家父曾存画甚多,郎世宁画集为其中一,对那些书画只翻翻而已。谁想大革命一来统统付之一炬,再未见及郎画,悔甚!

7 B, G! I! u( w1 n1 I+ Z

甚为可惜呀!

$ }- I4 f/ [; l( K* F* P# J+ M

又照片已发,已附名单。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静宜给我解开了这个历史迷团:毛泽东为何外出不乘飞机。

( t2 y4 m. m2 j' @& \' l

“毛主席每次离京都是乘坐火车外出,也就是专列。极少乘坐飞机,并不是出于个人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是从工作出发的。有一次,主席曾对我谈到此事,说‘乘火车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让火车找个支线停下来,下车去看看,或者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

% F6 L+ _, K! k' A' G' I

这就是毛泽东不乘飞机的真实原因,既符合毛泽东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也符合他个人的性格。试想,若是毛泽东想坐飞机,中央政治局能规定他不坐吗?当年,他要游长江,中央领导也反对,但最后他不是还游了长江?毛泽东一生富有挑战精神,不信邪,不怕死,一切是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3 20:21 , Processed in 0.169914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