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9|回复: 7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含1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3 0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观象台之说】

/ ~& u# t5 x$ l3 r9 H

 

5 }+ y+ o% } @( w$ l' Y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古天文台中观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座.

. V9 U I0 N* @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元朝.元太祖忽必烈以宋金两朝的司天监人员班底组建了元司天监.通过制作天文仪器、设立观测点、编制历法等一些举措,中国古典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明朝时,宫廷严禁民间私习天文历法,阻碍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而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涌现出如哥白尼、伽利略等众多天文学家.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开始到中国进行传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得知中国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天文历法后,请求教会派遣懂得天文数学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在这种背景之下,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于明天启二年来到中国.在1629年徐光启编撰《崇祯历书》的过程中,汤若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获得了皇权的重用.推动了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 A8 S# q& P; o/ W

 1669年,康熙命传教士南怀仁治理历法,南怀仁发现古观象台的明制仪器存在误差等缺点后,提出制作新天文仪器并设计图样.经礼部批准后,先后制作完成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共六架天文仪器,于1673年在古观象台上安装使用.同时将明制的浑仪、简仪等移至台下陈列.

/ a+ _* W% C0 I* V6 {& [

 新制的六件天文仪设计思想源于欧洲,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六仪的布局严格遵守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测绘中,赤道坐标系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布局上,赤道经纬仪处于最佳的观测位置,与其相呼应的是位于西侧的黄道经纬仪,它的功能与赤道经纬仪是一样的.球形天体仪处于中心位置,依据中国传统的天南地北方位说,用以观测天体地平坐标的地平经仪和象限仪安放于天体仪的南侧.北侧放置的是纪限仪,用以测量天体角距离,为中国传统仪器所没有的.

* X s3 n( l8 d3 N: Y

 现古观象台上的八件仪器除上述的六件外,另有两件,分别是制作于康熙五十四年的地平经纬仪,此器是将地平经纬仪与象限仪的功能合为一仪.造型上则完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装饰.另一件玑横抚辰仪,制作于乾隆十九年,是按照浑仪的制度、西法的刻度铸造的.它是清代鼎盛时期天文仪器的最后一件杰作.

: ^. X/ r' P& X: B# G4 S

 十九世纪末,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关于古观象台的铜版画和照片开始频繁的出现于西文书籍中,早期来到中国的摄影家如John Thomson、Thomas Child都留下了古观象台的照片.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德军欲强行掠夺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此举引起法军不满,德法二国经过协商,平均瓜分了古观象台之上的八件清制天文仪和台下两件明制天文仪.德国强占了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玑横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法国分到了明代简仪、清代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象限仪.

7 J2 e7 o1 z4 K4 G8 O

 1900年12月,德法二国强行将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拆装运往德法使馆.法国劫去的5架天文仪一直藏于发过使馆内,后迫于世界舆论,于1902年归还我国.德国劫去的5架天文仪,于1902年4月运往波茨坦,按照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将五架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仪安放在了皇家花园的草坪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德国归还天文仪器的要求.1920年6月德国方面将五件仪器装船经日本运往天津.在日本停留期间,日方曾扣留船只,企图威胁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最终迫于国际压力,放弃了扣留.1921年4月7日,五件仪器终于回到了北京.同年,十件仪器被重新放置于古观象台.而仅仅十年之后,1931年日军全面侵华,南京政府将台下的明制简仪、浑仪、圭表、漏壶迁往南京,这些明制天文仪最终再未能回到北京,现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近代,古观象台曾一度面临被拆除的窘境,周恩来及时阻止.1980年7月,国家文物局拨款60万元开始对古观象台进行全面的修复.1982年10月台体及台下的四合院修复完毕.1983年4月,古观象台正式对外开放.

1 p2 B! h( B- [# H, s- h

 

# U O# {" A' c7 X% d2 ^2 a

 历经了漫长的明清王朝,见证了坎坷屈辱的压迫岁月,经受了海外分隔的动荡时期,古观象台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至今仍陈列于古台之上,不幸的是他变的不完整了,与他同时期所同时经历的大清门、城门、牌坊、花园、王府、胡同、四合院等渐渐的都已远去了.他则越来越孤独的驻守在原地,显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孤单。。。

) P6 R8 z) u2 |5 ?

 

E8 b+ L$ M3 Q1 B

【观台尘影】

0 i \1 d8 `- Q, x

 

' t* K) G: n& ?+ @$ E2 o6 m! Y

康熙时期的古观象台版画

+ ]! c$ s7 w) C( u* A7 Z9 O) }

% Q0 k7 P# H2 [+ L* _% V* Y1 L5 v

 

* E; h. N% M6 K9 M0 N

19世纪末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r& \# F" K2 M/ W

 

, i7 x. k) d0 q6 i

19世纪末的古观象台 山本赞七郎摄

) o( y" b/ P2 _* n% `0 Z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t" b1 M+ D+ G+ a

 

* u8 e7 V6 D+ f d8 t

20世纪30年代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m1 G3 h2 j; j) p$ x# n

紫微殿旧貌 民国后,具体时间不详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g2 q2 g, H, }6 ~3 a

 

8 q L9 m( C& {* |6 f& a

古观象台城墙 喜仁龙摄 20世纪20年代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5 S# }9 e- Y4 ^% x$ r9 h) f

 

: @- J! Y5 v1 g7 p8 |! @

【云台沧桑】
 

! L2 r" }5 ^, J5 q. k# H

十九世纪末的古观象台

' M+ L! v5 S8 T4 Y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2 d& r% `7 `! B6 Z8 E2 J M! U

 

" D: Z9 R7 B: s- ?

十九世纪末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g3 i; N! h6 O+ d7 y

 

. J8 {) \ x& h

十九世纪末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i, i7 q( L, m/ _

 

( j8 g# [: y$ U& P# O2 l9 `& H

民国时期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o- ?& R; k& ]

 

. b: y+ ?9 {, t7 Q

燕京大学女生于古观象台前的合影 20世纪20-30年代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 P6 x* z6 q6 R5 x9 Q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古观象台之说 (1) 观台尘影 (2) 云台沧桑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那张是来自于德国档案馆,是我另一贴的,我也有疑问.确定是故宫就解决了这个疑问.

: F0 x; X4 A# i: q

 

/ _, B( r( f8 _, p6 D

3楼我看了下原来的信息,这应该不是在观象台,而且也不是德军.是法军.应该是在德军或法军的使馆内拍摄的.

2 @$ s2 C- t$ Y

 

. h6 S9 R) r! k. l8 O2 B

4楼来自于高鲁的《中央观象台之过去与未来》第一页上的图.

发表于 2009-11-3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看窗棂似乎不是传统风格,植被又多

/ m$ d$ u3 {1 y2 _6 I. a* N

而天体仪已经是后仿制的那个了,

3 k& h- A: o0 F2 y2 p* q `

不好说到底是不是紫薇殿

3 ?' B- K2 _+ x7 [% b2 {

 

+ [% r0 T# W% s2 z. a

 


发表于 2009-11-3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仪器是故宫的那件,不是观象台上的,背景也不是观象台,

7 I6 g5 B& \, a$ b7 v

 

# Q0 x$ {1 m/ Z5 _$ X

有一个罗马柱头,怀疑是某个使馆或是国外某处

8 [& c/ n, d% m/ I S( H, B

 

) R6 t; @4 R, s

背景是个类似桥洞或者是大门卷拱的东西。

. c& ?1 Q7 H* C. L' M( A. }3 B

 

$ z0 b; ^2 q2 J# E; d. o* R

都是德国军人中间的那个便装不知道是什么人

4 [; d" N0 `0 g0 g6 H* [0 Z! p% u

 

0 d& W" H* z8 z* `% a7 f% }- A

 


发表于 2009-11-3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两张照片点疑问

2 X }# ]- G B# Q3 b

 

1 _: g0 n M. ]8 u2 v4 j) L

这张是故宫内不是紫薇殿

$ j0 Y) P# j0 @

 

# ]3 |3 O& [: m" D2 M8 Z

 


发表于 2009-11-3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发表于 2009-11-3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shon在2009-11-3 13:23:00的发言:
6 I) ^7 R# O; \* T9 A

3楼我看了下原来的信息,这应该不是在观象台,而且也不是德军.是法军.应该是在德军或法军的使馆内拍摄的.

, S6 f- S" s0 s7 v6 E

这种头盔只有英军和德军有,区别是英军的帽徽较小,德军的是个巨大的英型标志;

# _1 y- B# f5 c$ `4 M/ R' e

 

* l' ]% m; O, c( T9 q. H" F

早年我也总他们搞混,今年看了些日本人关于八国联军军服配置的材料才分清楚。

& O4 _7 v/ O4 d5 V9 C: ?7 U

 

) K+ L2 n. y! v+ a t5 m# M* x

图中帽徽处无法看清,如不是德军也只能是英军,法国没有类似的装饰

发表于 2009-11-21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文明的践踏!可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18:05 , Processed in 1.1618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