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 l/ ^8 F+ b+ E3 S, V2 p
网友提问:“我有一事不明,为什么开幕式表演要击缶,让我想起了战国时秦赵两国的渑池会”。 $ e0 g: N X6 w/ a
“击”就是敲,“缶”就是瓦盆。“击缶”就是“敲瓦盆”,是秦国简陋原始的一种音乐。让秦王击缶,是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偏僻于西部的秦国的一种歧视性的嘲弄。秦国崛起、染指中原之前,中原各国认为秦国等同于蛮荒之地,诸侯会盟都不带秦国玩儿,儒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孔子西行不到秦”。下面请看涉及“击缶”的史料,为照顾不耐心读古文的朋友,斋主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得不好,您将就着看看。 5 g5 g. C9 C" `) o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 & H. ^( h& x5 v5 g2 T
公元前283年至282年,秦国诈称以十五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国,你不给我十五城,我也不给你和氏璧,“完璧归赵”,被提拔为上大夫。这也是“价值连城”典故的由来。 5 p; _8 X1 Y9 d6 p+ e
公元前279年,也是秦昭王二十八年和赵惠文王二十年,秦国又生一计,派使者约会赵王在渑池相会,大家吃饭局。赵王害怕中计,不想赴约。蔺相如和廉颇这时建议:不去就是示弱,有我们二人保驾,您不用害怕。赵王壮着胆子去了,蔺相如随行保驾,廉颇在赵国边境布置重兵预作准备。临别之时,廉颇说,“大王,您这一去,来回路程加上外交相会时间,满打满算要用三十天,过了三十天,就是您出事了,我们就要立您的太子为王,以防秦国拿您作为人质绑票讹诈赵国”。赵王回答,“事已如此,为了赵国的荣誉,老子也只好豁出去啦,就他*的按你说的办吧”。蔺相如说,“这只是最坏的打算,您放心,一切都有我老蔺呢,别怕,咱们一起去赴宴斗鸠山,一定赢,回来您接着做国王,没有事的”。因为上次蔺相如一个人都敢去秦国“完璧归赵”,赵王也不好意思当缩头乌龟,就去了。
- \+ `8 E5 C0 t' }2 E/ }4 [$ B到了渑池,外交宴会,酒过三巡,秦王开始犯坏,他以酒遮脸,竟然提出无理要求,说“寡人听说赵王善于音乐,请您鼓瑟,给咱们助助酒兴”。赵王一时无可推脱,只好鼓瑟,演奏了一支小曲,名字大约就叫“何日君再来”。不料秦国一个史官上前,一边记录,一边高声朗读,“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酒席之上,秦王命令赵王鼓瑟助兴”。 - N/ x: f% G% I- Q0 e
赵王吃了一个大亏,叫作“烧鸡大窝脖”,因为歌曲助兴本是倡优之事。他*的正在生气,在一旁惹恼了蔺大相如。蔺相如提溜着酒席上的一个盛酒的大瓦盆(当然应该是秦国产的,因为这次酒席饭局秦国是主人),急趋至秦王席前下跪,不怀好意地、貌似谦恭地说,“我们赵王也早就听说秦王善于秦国的音乐,那么就请秦王敲敲这个瓦盆,来一段秦国的乡村音乐助助酒兴吧”。
1 e# H' O O$ {秦王闻言大怒,你是谁?你就是上回在我们家,扬言要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的那个蔺相如吗?这一次你太过分了,竟然敢当面揭我们秦国的老底,嘲笑我们没有音乐,叫我老人家当众敲瓦盆(击缶),我他*的就不敲”。 5 W- t; G8 ?! \- e3 B" Q) S
蔺相如说,“您现在不敲也得敲,这次由不得您啦。咱们两人距离只有五步,您的千军万马都救不了您啦,如若不然,五步之内,我就要把我的鲜血溅在您身上啦,(心说还不一定谁溅谁呢)”。秦王的保安纷纷拔剑,蔺相如一瞪眼,大声责骂,“谁敢动手,不要你们秦王的老命啦”?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在瓦盆上象征性地敲了一下。蔺相如马上叫过来赵国的史官,大声吩咐说,我来说,你来记录:“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赵王命令秦王敲瓦盆(击缶)助兴”。
! p1 Q; O$ p T0 \6 I( B$ U. g f* c秦王吃了大亏,秦国群臣起哄说,“既然两国友好,赵国应该献出十五个城,给秦王祝寿,这样才显得有诚意”。 $ Y) ~ Z, ^# [% p0 k0 g' P' E
蔺相如也不示弱,说是“既然两国友好,秦国应该献出首都咸阳,给赵王祝寿,这样才显得有诚意”。 9 i8 ?* J* Z. s8 X3 t) A
双方正在斗嘴皮子(蔺相如心里说,老子虽然不能把死人说活了,但是能把活人给说死了,我怕你不成?),这时秦国密探密报秦王“大事不好,赵国大将廉颇统领重兵在国境线,随时准备出击,此地不可久留”。秦王没有想到赵国还有这么一手,心说“这回就算老子栽啦,咱们走着瞧,下一回,哼哼。。”。于是秦王宣布,“这次两国元首友好会晤,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在同志式的、兄弟般的友谊气氛中,热烈地讨论了两国共同关心的世界和平问题、大气污染问题、联手反恐问题、文化交流问题,三个奶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两国元首还决定,自今日起,两国的战略导弹不再瞄准对方的目标”。 # x7 p' p: e' o
赵王平安回到赵国,立即升堂,当众表彰蔺相如,“老蔺,你真他*的行,又不吃亏,又为本王赢得面子,还逼迫秦国导弹从此不再瞄准赵国。本王提拔你为威虎山老二,滨绥图佳保安五旅。。等等,咱们是国军,这样吧,您从今天起,就是我们赵国的上卿了,地位排名在老将廉颇之上”。 8 [# m& i# b& H# K+ H7 Q& L! l+ A$ u$ j
后来,廉颇不服气,“老子身经百战,蔺相如只有三寸不烂之舌,凭什么呀,哼哼。。”? e5 s7 L& Q& g" z, A1 I3 s. a
再后来,就上演了“将相和”,这个谁都知道,斋主就不多说啦。
% f4 d: L2 s$ }5 d, \* C7 F看完“击缶”的典故,您就明白了。大导演是哪国人氏?为何他要“击缶”?不过,别忘了,大家都糊涂,司马迁他老人家没有糊涂。“击缶”其实未尝不可。但是,“击缶”不是“击鼓”。 6 I. T/ r$ @: k( _8 W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