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03|回复: 39

8月7号拍记汇报,共7 人。一起晚餐。到了西内、八道湾胡同、大小金丝胡同、后海等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8-7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7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2

发表于 2005-8-7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张 八道湾儿的膀儿爷和门墩 , l: {1 F n8 v/ j% K8 p5 O) s G6 ?/ f: b* J; i7 o3 [" q7 E
 楼主| 发表于 2005-8-7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公用胡同45号的烟斗老奶奶

1 c! l, O- q2 ~" u$ G

7 V$ P N8 ]5 O; h7 c

2 b4 i! Z; I&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7 22:52: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7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长的很对不起老北京传统文化,还有照片上一张上拿着烟,一张上拿着打火机,真是不失烟民本色。! Y1 O7 p( g' W* T  t%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7 23:11: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7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掌柜的讲的很好,我这里有全套录音。作为资料收藏。

6 U* y7 b# ^- C4 x: q

照片上很像一个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啊!

! ^+ K# D+ w4 ~! b: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8 0:47:2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7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拍的,依旧没有文字说明。慢慢品味吧

% F6 j+ \- \$ Y$ G v 9 l. E! |; ^/ |( ]5 O& } ; {0 `" X- Q2 ~1 ?' u; l- h; | / {/ a. C6 v/ C& Y9 t- {1 X- k% H$ e5 d" b" O S+ i * G; u/ L* T4 |. |! x. V 0 w; Q" X' a& K" d$ X ; r; k: B4 F, z( A/ F, ?5 N: m% n; X" z! F O0 [ 6 C& t9 J2 |4 M( g: h+ b2 ?' Z; u5 T 5 b- ^) ^. o: v4 F2 Q0 g * E4 j G) _7 y7 l$ C0 B6 c3 C9 o2 W* u3 w9 l 9 Z" C9 a) I# ^9 X9 B4 m # W5 b. l3 C! A+ @ ?* U. q2 E% W8 `+ X0 o$ l- u 5 |# Q/ a5 g2 M- I+ `, u3 k! r; g ! O! l2 N3 o% V9 i5 W 3 W. w5 E, m# j 8 |7 t- v: f6 g5 `4 c # k# K, l# T2 f) ^6 _5 c2 x4 ] A+ x7 I) U. C 2 p% z1 [' C3 K- x " P- m' E5 W1 W" Q. C/ x) ]# e4 t& w/ ~' U% h2 t $ J8 B) J# e! g1 Z* ] 2 }. f( p1 d( ^: k, R7 _4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3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4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5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6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7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8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在说9

发表于 2005-8-8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柜的昨天的发型很酷
发表于 2005-8-8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和一位访谈人,约了在天坛聊。可惜啊,没有听到掌柜的演讲。

张老师拍得这么好,我可以领会精神了……

发表于 2005-8-8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次活动主要是考察西直门内大街沿线的胡同,同志们在新街口大街与西内大街相交的丁字路口集合。由于西内大街即将被拓宽为70米的城市主干道,两侧的拆迁也已基本完毕,大街一线已很难再见到象样的老房子了。$ o" Z0 K" ?7 s+ b( v( S 由于北京城地理位置演变的独特性,西直门内大街同阜成门内大街、交道口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东大街以及鼓楼东大街等等,这些二环以内的街道都是元大都时留下来的,而且有些道路在实体上的宽度,长度等方面可能多年来都没有变过。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皇家的饮用水均来自京西玉泉山,来往的水车都要途径西直门大街,这更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6 _, j% A$ F5 ]1 J- J 这是目前西内为数不多的老房子,56号:; ]: |- w! n" A! s5 \ / V j; P3 v2 E6 G 向西走了一会,我们折向西南奔了赵登禹路,路东第一个路口,就是八道湾胡同,在好心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位于11号的鲁迅故居,这里是我们这次考察的一个比较大的收获点: $ X* K- ~2 g. y+ V& W关于八道湾的鲁迅故居,我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综合起来是这样的情况:( `/ S0 x3 T! d2 ^ 鲁迅先生于1919年卖掉了绍兴的祖居老宅,用所得资金买下了八道湾的这处住所,同年底,他专程回绍兴,将母亲与妻子朱安以及周建人一家接来北京。 : V. c! V5 ^( X; l) K 经过和兄弟协商,他和弟弟周作人的收入供养全家,由于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不识字,理家的工作交由弟弟作人之妻羽太信子来做,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个羽太信子喜欢摆阔气讲排场,花钱如流水,毫无计划。且在家里飞扬跋扈,无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观念。/ o: ]2 C8 Q' H. e- { 我想,这无形中加重了鲁迅先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作为大孝子的他,有时实在看不过去,也难免要说弟妹几句。但是,大伯子的善意相劝,对于这个一向以所谓“优等”民族著称的小女人,恐怕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先驱逐了老小周建人10个月后,她开始向鲁迅先生下手了:1922年7月19日,周作人突然手持一函,外书“鲁迅先生”,信里边咬牙切齿地写着:“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我们可能无从知道这个小女人究竟向其夫吹了什么枕边风,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推断,我估计无非是“你哥哥占我便宜一类的话”,在中国,这类“花案儿”,人们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作为周作人,再坚硬的泥,恐怕也敌不住她那水做的老婆的腐蚀。于是,兄弟间的内战正式爆发了:“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7月18日,作人。”4 a' K: e) R. S" |" |+ | 从此,鲁迅先生愤而离开了八道湾的住 所,搬到砖塔胡同61号(现为84号)% N/ `7 ?, o \9 n; M% |- x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7月,北平陷落,周作人竟沦为汉奸,靠出卖尊严得来的钱大肆扩充住宅,但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主子倒台,他也成为“阶下囚”。后周作人被押至南京,经审判被处以有期徒刑十年。八道湾11号也一度被查封,北京解放后,周作人取保释放后回到北京,仍然住在八道湾,但此时其中的一些房屋已有其他居民居住。1967年,周作人在受尽红卫兵得迫害后去世。 3 o/ \) d/ K; W! }: F2 ~ 以后,八道湾11号逐渐沦为民居杂院。 ; A. ~8 k) t8 e8 C 八道湾发生过的有关鲁迅先生和他兄弟的故事大概介绍到这,我们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向这里的住户打听有关的故事,这时,一位住在前院的阿姨会意的向我和小苜蓿招了招手,我俩就听话的过去了:“你们不是要打听鲁迅故居的事吗?,你们不用瞎问了,这没什么人真正知道它的故事,我也说不清,但这有一个人知道,而且比谁都清楚”,我忽然想起掌柜的在咱们网站贴过的一偏文章,说这里还住着一位张姓的奶奶,是当年给周作人当保姆的。这位好心的阿姨肯定了我的说法。于是,我们在阿姨的指引下,来到了后院的一间临时住房,由于这里正在修缮,张奶奶住在了靠东的一间临时房屋里,可惜,身体健康的张奶奶今天出去遛弯了!遗憾了!4 }; \0 ]4 Y" b& Q 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11号院应该共有三进院落,但我们无论怎么看,都是两进,可能是多年的私搭乱建,我们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格局了。由陈光中先生的《八道湾——鲁迅与周作人》一文得知:中院的三间西房是鲁迅的住室,三间正房由母亲与朱安各住东、西。

2 Z1 l" i' \3 e' w3 l2 b, O! L" J

这里应该就是中院的三间西房即鲁迅的住室(照片左边):

- X/ @* \! g% ^& z1 N/ I9 h

鲁迅母亲与及夫人朱安居住的正房 ) }0 {$ r6 K/ m% u% P# `, n7 O 5 F7 [6 k2 ~% Z! H5 o" k( ?+ ] 还有陈光中先生文中提到的“从中院东面的夹道可以进入后院,这里有9间坐北朝南的后罩房,除东面三间用做客房外,周作人与周建人两家各用3间”:

% m2 G0 Q9 U3 Q6 H5 ^3 o2 K

好了,关于八道湾的故事讲完了,照片也让大家看了,我前面列举的一些资料,和我的一些推断可能不全是事实,但我相信肯定有一部分是事实,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事实,就是在现在我们眼前的房子里面上演的,想想当年鲁迅先生在这里奋笔疾书,写成了《风波》、《故乡》、《呐喊》、《中国小说史略》这些力透纸背的文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仍旧在影响着我们,我相信在将来,这些文章也一样会继续激励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难道,伴随这些文章出世的八道湾11号,不该完整的,永久的保护好,为中华民族后世子孙去凭吊吗?

% Z; j8 g M) A3 U3 o) }5 N7 j# \

目前,后院的9间坐北朝南的后罩房正在进行施工,整个工程属于按传统工艺重建,房屋的正脊、瓦顶已经施工完毕,主体柱结构也已经构建好。和这里的“包工头”聊了会,本次工程由文物局出资,前面提到的张奶奶原本是住在紧靠东那两间屋,先让住户离开,将整个9间后罩房重建完毕后,连同张奶奶等住户就可以回来继续居住。目前,张奶奶有国家的拨款安度晚年,就算是被保护起来了吧。听到这,我和掌柜的低头耳语:“丫文物局还算干点人事”,“人事”两字是我咬着牙根说出来的,掌柜的听了也是哈哈大笑。0 _/ H) U( ]0 _ 虽然没有见到张奶奶,但可以说这里收获不小! 1 q& v7 K" C# ?3 Y 出了八道湾,我们来到了后公用胡同,我们被6号院的一处影壁墙吸引住了,经过这里一位老大爷介绍,这处影壁目前作为一面天然的墙壁,隔开了6号院和7号院。由于有掌柜的照片和虫子的详细介绍,我就不多说了,到是这位老大爷的雅兴十分吸引我们的眼球,我将在后面的特写里给大家介绍。. B0 U; N3 c, q( t 在转后公用胡同的时候,我感觉我始终在围着一个大院子走,我一直在想,这是哪,它的大门在哪呢?当我们来到前公用胡同的时候才知道,这里是西城区少年宫,由于我们考察队年龄最小的小苜蓿同志今年22岁了,已经不能算是少年儿童了,所以我们在门口就被拦下了,只得在门口拍了一张作罢,但想想孩子们能从小就在这里,耳濡目染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虽然没能进去拍照,但也十分欣慰栽!

0 N+ }' O+ D9 V: K: w. r

位于前公用胡同西口一处刚刚整修完毕的房子,红漆、灰瓦,明支夜阖的窗户,可扇儿的大玻璃,看着真叫人舒服:5 F1 ?( I6 w4 c1 _8 t2 ?! z" B

+ Z4 [: S* c; h4 a2 d

大家再看看刚刚“危改”完工的新街口西里一小区:什么玩意!住宅乎?监狱乎?兽笼乎?两处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再缺心眼的领导也能分得出哪个好哪个坏吧,我知道说这些都没用,一栋小区住宅楼多少回扣啊!对不对领导? - z4 y5 F. x8 @' E% q3 d$ p" R

2 E( m. `9 v5 Q

在新街口头条8号,我们又发现了一处精美的砖雕门楼,决不亚于上次发现的长巷二条2号: 3 ?( _, h! \9 h8 L照片

. N' A. w4 C% t5 G/ ~

' f( I9 H: @3 v1 M& ]( {

由于大门紧锁,我们想进去拍拍的愿望是落空了,只能凭借想象去描绘它里面的美了,正在这时,我看到8号院边上的6号院正在拆迁,我就招呼大家过去,或许在那,我们能窥视到8号的内景,但当我爬上与8号院毗邻的6号院西墙时,我惊呆了:8号里面已经被拆的七凌八落、希里哗啦了!这是掌柜的拍摄的8号内景:

/ i" g9 L0 \0 D c/ S' w- K4 p6 s8 f

大伙问我为什么没拍?要不是掌柜的和老老北京师傅拉我一把,我非打墙上掉地下去不可,为什么只把临胡同的门楼留下,确把内部夷为平地?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位西方的耿直作家批评他们的国会“有一半都是骗子”,后来鉴于政府的压力,他不得不修改他的话为“我们的国会议员有一半都不是骗子”,是啊,我想起刚才和掌柜的一翻耳语“他们有时还干点人事”,对,他们也就是“有时,还干点人事!”转完了新街口头条,我们就来到了新街口北大街,油油因为要和BF去团聚,没能和我们一起品尝爆肚冯的果子干,非常遗憾,希望下次油油带上BF,一起领略老北京文化!5 v& y; T" A2 w1 b W1 {6 n 活动最后,我们来到了大金丝胡同33号,这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比较典型且对外开放的四合院,听着掌柜的讲解,脚踩着方砖,品着茶,欣赏着这里美丽的建筑,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h. v2 F+ ~, T) ^% w# [8 U( e 一些特写: 1 I. D5 ]8 m* { 后公用胡同6号院,那位老大爷亲手养殖的: 1 K/ I: _( i' A6 z1 T9 |" Q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能把江南的美景浓缩在四合院里,浓缩在大水缸里,这位老大爷也算是“移天缩地”的高人吧! . M7 v8 L; n+ r 看到无忧无虑生活的鱼儿,我想起了庄子和朋友的对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是啊,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呢? # N' @6 }) Y* Y0 ]% P: ]0 v' V9 P 5 ?% J1 y0 } [6 c: G , u( M F4 w5 [1 w$ F9 R+ V( t: z% r3 @ 这是虫子和油油提到的那只猫,按《老北京的宠物习俗——养猫》一文中提到的: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大家注意猫的尾巴和头,虽然不是“头尾具黑”。但我觉得应该算是“鞭打绣球”吧。 , O7 L: \! y" b6 T2 q& L

0 N$ ~* M$ f5 W; v/ w

我们老北京网的同志们都非常喜欢学习,无论到了哪,总是喜欢随时的拿起书本来学习一翻,这不,小苜蓿同志在前公用胡同50号搞调研: , E2 z7 l( Y" y/ e7 F+ r 考察队在八道湾: . [2 |: Z' ` {" b& U3 E5 s 在大金丝胡同33号认真听掌柜的讲解的两位日本姑娘,这样尊敬的称呼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在尊重我们文化的基础上,掏了20元钱才有幸在这里听课,对这样的日本人,我们还是非常欢迎:/ s# h! U1 i, l. I+ z" [. v5 a 赵登禹路8号一景,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我就把这幅照片命名为“老人与鸟”吧,看着老人悠然自得的睡相,旁边的鸟儿仿fu也受到了感染,但愿这样的美景,能随着北京的保护,永久的凝固住,愿将来的北京,永远有这样的美景! 3 R; R) e1 o0 ` 由于这次考察东西比较多,我可能也有点记乱了,刚才还向虫子请教了些问题,大家发现哪张冠李戴了,或是那里写错了,请予以指正,谢谢啦!

2 {/ H9 K' p5 L% y* i1 m: `8 p6 u/ \( R) w7 A. ?/ ` + F6 s* x4 K @& e 1 N# m/ `: v- P+ G M, }- R# s8 P& g1 Q5 ]! k8 L, ? v . G( S4 d, A* H, z8 _2 C ^: c1 H6 Q1 ~6 E* @ 6 h1 M4 Q6 U, {4 p& S# |# x , v0 v- v6 ? Q+ u' _$ b5 `3 ~5 M" J* ~* s* S; y1 P: p: o$ N/ ~+ z . D9 f5 W; r: [* ]2 `+ K!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8:29: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8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的文笔一向出众,而且评论的语言犀利,联想面广,图文并茂,好贴!值得学习![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0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啊!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发表于 2005-8-9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真是棒啊

可以去做记者了

发表于 2005-8-9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大家鼓励,只是这次感觉比较在状态而已。
发表于 2005-8-9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谦虚[em01]
发表于 2005-8-9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反复拜读了两遍,各个点儿介绍的非常仔细,虽然我没有去,但是给我的感觉,我在和你们一起拍北京残留的胡同和四合院一般.飞哥的文笔不一般,写的真的很棒!!!

发表于 2005-8-1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碗姐,有机会的话,可以和我们一起啊

我们的队伍在日益扩大

走在街上也是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参加了几周活动,我逐渐发现,我们的回头率是很高的!

[em01]
发表于 2005-8-10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老师的照片好,老刘的文章也不错。强呀!!!

[em17][em17][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人要参加,因为他们强调的是摄影与录相,我回绝了他们呢。对于与我们一样关注拆迁,关注老北京的我们请他们参加,所以,我想我们的论坛中的网友参加是最好的。
发表于 2005-8-13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写得这么好 我就补个遗吧
- ?! ^' F# X" Y( X9 k' S2 M" t还是八道湾儿鲁迅家的那个院子 这只冲将出来的小狗身后有个小门儿 是间不起眼的小厨房 但是我惊讶地从那位热心的大妈处得知 周作人在文革的时候就是死在这间屋里的 如今物是人非。。。
  Z. v5 N6 T2 B# ^3 q$ b) M" N; k- h- ?; p, R- o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0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 虫子 后海都是写家,我看了别的论坛中的胡同游记,都没有我们的好。

在这方面我们是一流的,我还希望有一个第二梯队。不管写的怎样,贴上来让大家看一下,会有长进的。

发表于 2005-8-31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帖子眼睛有些湿润呢,我小时候就住在半壁街11号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里,儿时的记忆中总是协同小朋友们一起穿过八道湾,去当时还不收费的中国少年活动中心去玩秋千。
发表于 2005-8-31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羡慕住在城里和曾经住在城里的同志,我一天也每在城里住过,真想找机会尝试一下,不洗澡我认了,晚上不上厕所我也认了,想起刘麻子的一句经典台词“要不说呢,你就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啊”

二里沟同志,你得签名照片里可爱得小姑娘是哪位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9 05:02 , Processed in 1.2115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