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油油

[贴图][原创]07年1月主打景点---颐和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3-21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颐和园边上长大的,原来熟知一草一木,虽还住的不远,又天天从门口路过,但也有20年没进去了,又游走了一遍。后湖都变了,建了那磨多建筑了。谢谢!

小时天天在后湖游泳(前湖游泳区人太多),曾在谐趣园钓到过甲鱼,在昆明湖钓过花鲫,在冬季钓过野鸭,爬过西湖的团城,捞过湖中的炸弹和剑窍,数过智慧海的小佛。。。。回忆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做全呢

这都三月了

急啊

发表于 2007-3-26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中在北京时还去转了转.浮光略影.

感谢油油.

发表于 2007-3-26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先生就是跳昆明湖死的,能不能考证一下具体地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奥古斯丁在2007-3-26 19:46:41的发言:
王国维先生就是跳昆明湖死的,能不能考证一下具体地点?

怎么都跳河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奥古斯丁在2007-3-26 19:44:35的发言:

月中在北京时还去转了转.浮光略影.

感谢油油.

客气了您,希望能有所帮助!

发表于 2007-3-30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奥古斯丁在2007-3-26 19:46:41的发言:
王国维先生就是跳昆明湖死的,能不能考证一下具体地点?

渔藻轩!

移葬在福田公墓。 7 q& T& F, B+ T*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30 8:35: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07-3-30 8:34:15的发言:

渔藻轩!

移葬在福田公墓。

为什么都要自杀

有什么难的事情,要放弃生命呢

我也曾经想过自杀

但自己杀死自己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是懦夫,所以我苟且偷生于世

发表于 2007-4-8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夏天的照片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六爷在2007-4-8 21:47:07的发言:
怎么没有夏天的照片呢?

因为是一月去的,这是一月的主题,当然没有夏天的照片了

不过还要填充的,会有夏天的照片的,不要着急!

发表于 2007-4-9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辛苦,辛苦。[em17][em17][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着急,三月和四月的主题都没出来呢。
发表于 2007-5-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荇桥石狮子的传说

在大石船清宴坊的北侧,有座建有凉亭的石桥,名曰荇桥。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桥的南北两侧有4只精美的石狮子。关于这狮子还有一传说。

据说有年的八月十五,慈禧太后同志到清宴坊上赏月,走到荇桥上的时候,树枝的影子在月光下这么一晃,把慈禧吓了一跳,以为有蛇。这一惊可不要紧,赏月的心情也没了。打那起,老看着这桥不顺眼,下了到旨意,限期改建。重建和改造对于工匠们来说都不困难,关键是弄不明白太后同志的意思,要弄不好就得掉脑袋啊。正为难的时候,一老石匠说了:“这狮子是百兽之王啊,蛇应当归它管,干脆咱们就在桥上加4个狮子来镇着吧。”大伙儿一听好办法,可这桥上有亭子了,怎么摆这狮子呢?那老石匠看了会儿说:“就在桥墩外侧加上四块石头,雕成狮子,有狮子在这镇着,蛇就不敢出来了。”于是就改建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当然,太后老同志还是非常满意地,给工匠们发了赏银。

 

 



发表于 2007-5-6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了八百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胡同的补充!
发表于 2007-7-12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拍的两幅小图。

       请看颐和园曾经的主人慈禧皇太后(室内隔着玻璃镜框拍的)。这是我见过画得最漂亮的一张慈禧像。


        请注意看此图,在清漪园时期,这里是用水牛犁田的。可众所周知,水牛耐热畏寒,一般生长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那时在北京地区是怎么伺候它们的呢?抑或是皇帝不惜血本儿,不断添置新牛?

 楼主| 发表于 2007-7-12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很漂亮,皮肤很细腻.
发表于 2007-7-24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雪雾中的颐和园(记得在老猪的摄影版发过)

2007年元旦天气晴朗,气象台报元月2号有雾。今天早起看东南热电厂大烟筒冒出的烟平行飘向东南,今天就不会有大雾,没准气象台又逗俺们玩呢。早晨9点多车子到了颐和园新建的如意门(南门),地上、树上铺挂了一层雾霜,远处的亭子影影绰绰的看不清楚。走在冰上抄近路,颐和园的2/3溜达下来都快20里地了。



本日志转自乐趣园论坛-> [原创]雪雾中的颐和园4 o2 K ?# a8 ~3 ], k1 @4 ]9 F! K: J
发表于 2007-7-24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荒岛,杂木、乱石、神秘的残破圆墙—大清王朝衰落的见证

1981、82、85年暑期在颐和园西湖的畅观堂住过几次。畅观堂西北角有座铁桥,过了桥是颐和园西门。畅观堂后面是清理不久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流水从桥下流向南湖。西湖的东面是玉带桥、西堤,北面是颐和园围墙,墙外的玉泉山、香山清晰可见。

西湖水面有座孤零零的“岛屿”,杂草丛生树木不高,露出圆环式的黄黄土堆。问园内人说是慈禧关押太监的水牢。夏季炎热在西湖里经常游泳,可面对荒岛总有种神秘的恐惧。见有人游到岛上,冒着胆子我也游过去两次。围着荒岛圆形的土墙建筑里外有些残落的大石条,其中有一块四方的汉白玉上有乾隆御笔题字“蓬岛烟霞”。唯一一道狭窄的墙缝通向水牢内墙。四周圆桶式的三合土内墙高大,仰望只能看到一块天空,显得格外阴森恐怖。心里纳闷想着咋给关押的太监送饭问题,又想到肯定有冤死惨死的,光着带水的身子一个劲的哆嗦,不知是冷是怕,又怕荒岛上有长虫之类的东西,赶紧撤吧,以后就再也没向荒岛靠近过了。

近年对“荒岛”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报刊,慢慢的才向世人揭开了“荒岛”的神秘的面纱。原来这里曾是大轻乾隆时期一个很有名气的水中建筑—治镜阁。

治镜阁始建于公元1755 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怀疑藏有军队,不敢近前,遂用重炮轰击,使这座宏伟的水城一时化为残墙断垣。至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颐和园时,治镜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败,皇帝光绪下令拆除,同时,因为财力匮乏,不得不将阁上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

这是治镜阁复原雕刻图,引自林光古建园林工作室:http://www.lin-guang.com/bac.html

2006年2月7日(狗年北京雪后第二天),早8:19从玉带桥、西堤方向踏冰拍摄的荒岛

走在湖面上,不时能听到冰面冻裂的声响,让俺想起能爷爷的恐吓,真要掉冰窟窿里还是真没人捞,大清早四周就没见到过几个人,更没谁有毛病似的一大早来这里遛弯。冰面很滑,只能找有雪的地方走,留下脚印让后面的人顺着俺的脚印来。

荒岛东面树木、杂草茂密,有点那什么,没敢直接上岛,俺在冰面上绕着到了北面。

垃圾、连根掘起的倒树

雪后的玉泉山、香山(更多照片另贴发)和陪伴俺的影子

那块乾隆题字的石头好象是在这里,据说被颐和园运走保护起来了。

北面外墙和堆积的石条

挺立有250年之久的三合土墙体

石头堆积的地方可能是能出入的门

有政协人士提议重新修复治镜阁,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一是多数游人不会来这里,二是兴建、复原工程巨大,耗资经费谁来承担?修复是种浪费,不如将这些自然杂生的树木砍伐一些,铺垫石路,湖里经营几只小船或快艇,让感兴趣的人登岛探谜,又可窥见大清王朝败落的历史一角。

西边的外墙

外墙南面,这是 唯一的入口

只能通过一人的缝隙

下面几张照片是入口从西往东依次的核心圆桶内墙的模样

在里面拍照缝隙外的矮墙和树

老高的墙啊

外环矮墙与高墙之间(东南)

正东的圆形矮墙墙头

这个墙头(正东)可能是不明情况的登岛人经常爬上来的地方

北面

西面的矮墙与高墙

绕了一圈后俺终于见着两个人影了。

湖面冻冰后看来也有不少好奇之徒来过这里。

离开荒岛向南去拍照畅观堂(楼),到达南岸拍照留下的脚印,这里是俺曾经下水游过泳的“码头”。

后记(引自北京青年报,“治镜阁 乾隆的“神仙世界”)

此岛是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当年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承袭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中的“一水三山”模式,即在阔大的园林水面中设置了三座岛屿,以象征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体现了皇家园林对“人间仙境”境界的追求。岛上的城墙是当年建筑的残迹,名曰“治镜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约在乾隆二十六年建成,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圆形城墙,外城直径59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御题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和“蓬岛烟霞”,分别咏赞所能观览的四周风景。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内重城墙直径为35米,四面与外重城墙相对也建城门四座,门上石额也为乾隆御书,南为“南华秋水”,北为“北苑春山”,东为“辉朗东瀛”,西为“爽凝西岭”,不仅在咏赞四围风光时巧妙地嵌入了四个方位,还隐含着春夏秋冬四个时序。内外两重城墙之间引湖水分隔,内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内城顶部还建有一座三层的十字形楼阁,从下至上分别悬挂乾隆书写的“仰观俯察”、“得沧州趣”和“治镜阁”三方匾额,阁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楼的牌楼,南面东西两侧则对称建两座四方攒尖观景方亭。整座建筑不惜工费,极力追求造型的奇异瑰伟,正如“蓬岛烟霞”的匾额,显然是乾隆等人对想象中的仙山琼阁的模拟。

发表于 2007-7-24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颐和园内的藻鉴堂何时归还于民?

离开荒岛直奔我多次去过的畅观堂。文革前畅观堂可能属于北京市委占地(网上一些回忆文章),文革后的1979、80年被北京工业大学工会和学校劳动服务公司租赁,作为教职工疗养之地直至1986、87年。之后,据说被东方化工厂接手。八十年代初暑期本人有幸借教工之光在畅观堂住些时日。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本人曾组织北京高校校办企业的领导在这里办过学习班,现在算来一晃有20年了。此次踏雪而来,“旧地”重游还真有些感慨。

颐和园西门,桥下西湖流水沿水渠向南与南湖相通

畅观堂建筑,沿路向南可到达罗锅桥、十七孔桥

畅观堂后身的正堂建筑

正堂东侧的回廊

这里已经重新装修过,当时建筑漆皮很旧并有脱落,这是东堂。

西堂与亭子

院内有了新栽种的几棵玉兰,争取4月再来观赏玉兰花开。

据说这里是老人们经常聚会的地方,雪后寒,今天没见到几位老人

东南角方位拍摄的院貌

这是正堂与东堂之间的阶梯通道,夏季钓鱼、秋季观荷。

在堂台上可远眺西堤、昆明湖、万寿山、龙王庙、十七孔桥

东南这个半岛就是北京市委一直占用的藻鉴堂

这个院内是颐和园管理用房

离开畅观堂前往藻鉴堂路上拍摄的雪景

呵呵,游人止步。向南绕过罗锅桥再到十七孔桥还不得累死本大爷啊!80年代初夏季有水俺过不去,现在冻冰了俺偏不止步。

挺光溜干净的地方楞不让中国银民通行,铁门上还安装了两个监视器!本大爷还是顺着栏杆下湖里走吧!

湖边全是荷花残枝与冰冻在一起,冰面坑凹,被新雪覆盖后不知那只脚就会崴进冰空洞洞里。岸上好走干吗不让走,俺又不是坏银。刚找个缓岸蹬着石头爬上来,被看铁门的值班人发现,这时又有五位从北岸上来的外地老客在里面溜达过来要出门。看门的不让俺继续走,俺说刚从铁门外过来,下面的冰面不好走。俺没搭理他的劝阻,照直沿路向东走,瞅瞅没人拦,举起相机拍了下面的镜头。伟大的副统帅林彪同志在北戴河的别墅也不就是那回事,这破房子有啥呀。

院内有个小伙子看俺照相,迎上前一直护送俺下到东边的湖里。俺跟他说,八十年代初期在附近的畅观堂住过,经常来这里(其实不让进)。俺又对他说,文革初期批判彭真开黑会的地方就是这里,二月逆流知道不(其实是5.16通知里提到过,在文革开始前)?小伙子说您还知道不少啊。呵呵,忽悠呗,那时候这小子还不知在哪个娘肚子里转筋呢。

这是俺下湖的地界

对岸是西堤南边的景明楼,好歹冰面不宽好走。

回望糟践堂,啥时候让俺北京银民和向往伟大首都的全国银民能来这里堂堂正正的走走?

藻鉴堂的公开身份:

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活动站(藻鉴堂)
为市委老干部服务。为市委老干部学习、会议、休养等活动提供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藻鉴堂 邮编:100091

后记颐和园景明楼的职工说,龙王庙里也有块北京市政府占地,我到龙王庙北面看到有一个“游人止步”的小门,院内积雪清扫干净,周边四门(庙内院也有门)紧闭,门缝太小,没瞅清楚里面啥样。

引自新京报2005年5月30“北京园林租占严重”文章一段:

公园内的职工“禁区” 6 ]/ U/ ~% {0 i W, H: G

两年前,那根正调到颐和园游客投诉接待站工作。本以为主要受理服务质量投诉的他,两年间接到投诉最多的居然是关于藻鉴堂。

游客们问的最多的是“既然是公益性公园,买了门票,为什么游人不能进入?”

其实不仅游客,那根正自己以及颐和园的很多职工也没有去过藻鉴堂。

这块占地26100平方米的地方,四周密密地栽种了高大的杨树,与颐和园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障,从外面看,只能依稀辨出杨树后似乎都是两层的小别墅。站在“游客禁入”指示牌前的保安称,里面是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中心的保安、保洁等服务人员自成一家,不受颐和园管理处管理。

解放后,藻鉴堂就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下属单位,近十多年来,藻鉴堂一直是北京市离退休老干部的修养活动中心。

上世纪8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曾就此状况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希望能将藻鉴堂返还颐和园,至今未果。 ”

发表于 2007-7-24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雪地寒风中的十七孔桥、铜牛、龙王庙

从颐和园北宫门外墙绕到偏西北的如意门,进入沿园内步行到玉带桥、荒岛、西门、畅观堂、藻鉴堂、景明楼到17孔桥、铜牛(新南门)才刚刚游完颐和园的五分之三,如果全部游完还须一天时间。况且南边的罗锅桥甩掉从冰上行走直至目的地,省去不少路程与时间。从颐和园东门到北宫门的万寿山景全部点没有多半天时间是游不完的。幸亏没沿东门去万寿山,整个长廊和佛香阁都遮挡起来在装修。

清晨刮起5-6级偏北风,寒风刺人(零下10度),6点出发7点到北宫门,走了多半圈到达佛香阁下面已经是中午12:20了,很累很疲惫。下图“颐和园全图”红线是2月7日我的行进路线,大图红线是万寿山部分景点的行进线。照片太多,贴图麻烦,这部分景点以后不再用文字介绍,陆续以专题形式介绍(比如玉带桥、玉泉山,远近不同方位拍摄的这一点)。游走的是疲惫,镜头留下的是心气。

景明楼位于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92年复建。

十七孔桥 建于1750年,长150米,宽8米,本名长桥,由东堤通龙王庙,桥石栏杆顶上各雕有小狮三、四,形态各异,共544只,桥栏尽处,各有大石狮两只,桥的造型兼有北京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的特点。雕镂颇精,桥之中孔南北均刻有横额和长联。从桥两端都可以看到中孔,中孔为第9孔,9是中国古代帝王最喜欢的数字,故设计如此。

百年前德国人拍下了一张17孔桥头的狮子,今天是“搂草逮兔子”捎带手拍摄瞎爷爷布置的老照片任务(可能咸爷爷拍过了),桥头上的四个大狮子俺都不放过。南面桥头两边的狮子肯定不是老照片的狮子。下面照片依次是西南、东南、西北、东北桥头的狮子。

东北桥头的这个狮子是老照片中的唯一,老照片狮子后面景物模糊,也不知老鬼子爷爷是咋拍的,寒风里找了半天角度还是差了一点点(此拍摄位置应该还靠下一点,露出狮子右后脚)。顾及老照片后面的参照物,俺半卧斜坡倒着拍了N个镜头。过路行人见状不知俺发什么神经,下坡时都小心翼翼的绕俺而行。俺心疼的是小潞刚买的羽绒服,幸好地面带雪是冻着的。

国外网站下载的老照片

角度再靠下一点,露出狮子右后肘子一点点就OK了,但背景的白色建筑只有一个。

风吹柳枝

“抬头仰望北斗星,牛心想念老佛爷”?

铜牛 1755年铸造。铜牛卧置在刻有波浪的青石座上,是扩大昆明湖时铸置的。牛背上篆刻有清乾隆御笔《金牛铭》,意为镇压水患。关于铜牛有多种传说。其一说,北京有金、木、水、火、土五镇。昆明湖为镇水。相传,牛识水性。中国古代夏朝大禹治水时,为防止河水泛滥,每治理一处即铸一铁牛沉于河底,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牛沉于水,而把它放在岸边。颐和园的铜牛即据此传说铸造的。其二说,颐和园的排云殿是全国的中心建筑,上有佛香阁耸立,下有云辉玉字,皇帝把自己和玉皇大帝相 比,视昆明湖为"天河",在河的两侧,各建象征牛郎、织女的建筑。东侧的铜牛象征"牛郎",西侧的"耕织图"象征"织女"。耕织图在昆明湖畔的西北角颐和园墙外,立有一座造型古朴的昆仑石碑。碑座高O.5米,长2.5米,宽1米,其上雕有海水图案;碑身高2米,宽1米,厚O.6米,正面刻有"耕织图"三字,石碑附近原是清橱园的一部分。重修此园时将清漪园的西部几组建筑群放在墙外。"耕织图"石碑也就不在园中了。其三说,铜牛是为防洪、考察水位而设的。紫禁城的地基与昆明湖东堤相比约低lO米。颐和园铜牛的水平线,高于皇宫围墙,在乾隆年间,海淀附近每到雨季,常常大雨成灾。为了皇宫安全,根据昆明湖与铜牛的水位差,及时加高皇宫围墙,万一昆明湖东堤决口,皇宫仍可安然无恙。铜牛长1.75米,高1.14米,宽O.84米,牛背上铸有80字的篆文《金牛铭》。

! p9 K! Z) A$ [/ S2 j

这个小家伙专心孜孜用手机数码在拍铜牛,他的父母象外地农村来的。问其父母孩子这么喜欢摄影没给买一个相机?没。要俺是这孩子亲爷爷,还真舍得给这孩子买个相机的,闹不好以后会又出个迷爷爷呢。

想起小时候穷,别人拉二胡,俺用两根老玉米棒杆子模仿,大一点,姐姐给了一毛五分钱买个笛子吹了好几年,吹得门牙都活动了。到北京后想报考戏剧学院学乐器,人家没要俺。

一路上尽瞅见大包小背扛着家伙发烧的主儿

龙王庙 建于昆明湖中岛上(俗称蓬莱岛),原来庙内有金面四海龙王像。1750年,乾隆帝建园时,将旧有龙神伺修葺后命名"广润灵雨祠"。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多次于庙内拈香祈雨。后人以龙王庙概称全岛,岛上还有月波楼、鉴远堂、涵虚堂等建筑。庙门前有牌坊,祠名为明代杭州十寺之一,旧时多以龙王庙建于河堤或河心。岛上环周有石栏。除冬季外,北岸到此往返多乘游船。

龙王祠里龙王爷爷可能得过正月十五才上班,隔着玻璃没照好雨神爷爷,怕影响形象就不贴了。

4 s. r% m, U4 q8 M) ~


发表于 2007-7-24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风雪晨曦里的颐和园

发表于 2007-7-24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宇鹏老师的片!

发表于 2007-7-24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雪中玉带

发表于 2007-7-2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颐和园外玉泉山

以上照片拍摄地点位于西湖荒岛

上图拍摄地点17孔桥

上图拍摄地点:昆明湖中 ,下面照片拍摄地位于佛香阁下的码头

4 B+ ^; c5 }6 E6 E/ ^1 K0 x

下面两张拍摄地为万寿山

+ i1 R+ x* n) |7 v7 z

发表于 2007-7-24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银装素裹万寿山

9 D" q" t1 T! ^%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23:42: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跟贴
发表于 2007-7-24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发表于 2007-7-24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小青蛙在2007-7-24 23:17:42的发言:

喜欢宇鹏老师的片!

这些都在老北京网原创摄影版发表过,再搬一次。谢谢你喜欢。

发表于 2007-7-24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7-24 23:28:03的发言:
谢谢您的跟贴

每月一个主打题目,创意是很好的,只是论坛板块太分散大家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9 23:14 , Processed in 1.24398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