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9 Q1 {* k9 i' L! n8 a
难忘的重逢
! B9 f. K+ p) w7 N+ O高金楼(现名:高 烽)供稿
: N2 y6 s, B2 G8 Z0 @. z j
故友重逢的“4.11”悄然过去,然意犹未尽。一个多月之前的那些贴切交谈,欢乐的笑声,含泪的激情,仍在心头盘旋着……。的确,人间的真情是经久不衰的,那次虽然是一个上午的聚会重逢,对往事的回忆,心灵的感悟,身心的愉悦,超出想象。
" q7 `1 u: c3 p% d
我走进会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同学校友们欣喜若狂、蜂拥而上,老师!老师!……地呼唤不停,我的心就像长上了翅膀,一下飞上了九霄云外。我顾不上一一答话,只能笑语点头相应。喜人的画面一幅幅刻印在我的心里。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各显神姿。告别了往昔峥嵘岁月的,头发斑白,银发飘香的老教师们,眼含激动泪花,点头不语,不时地用手绢擦一擦眼角上流出来的笑眯眯的泪珠。由于人多音杂,我听不清都说了些什么,只能用眼神四周扫描。那些久别难认的学生校友中,有的举止风雅,气度翩翩,一看就是身居要职的国家领导干部;那些含情脉脉,微露喜悦的女士们,像是海外名流;那些爽朗憨厚、直言直语的壮小伙子和女学友们,是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颇受尊敬的工作者……。他们共同的一点都是在争先恐后地表达他(她)们对母校深情的思念;对惜别近半个世纪的老教师们,无限怀念和感激之情。见到此情此景,令我万分感慨……。
3 s h& u# f. M* u O4 I# U 数十年教学生涯,虽然带走了我们的红颜春色,而留下来的是出乎意外的人间真情,这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师生间,同事间亲如手足。这次的重逢,岂不像星月那样相互晖映?可以预想,这种情境将永远不会消失地循环往复。当年,我们在学校所付出的一切,一辈子无怨无悔。我们曾经勒紧过腰带走进课堂,为了传授知识,塑造人品而历尽艰辛;今天我们一起见到的是满目青山花果累累。足矣!足矣!
4 E8 ^3 i# I# B; G) X6 i% f+ W! N 同学们给我们佩戴《机源附小师生联谊会》的纪念徽章,我恋恋不舍地摘下来,现在虽说是珍藏在我家礼品盒内;其实我一直把它戴在我的心上。大会上马莉、马琳代表学生们送给我们老师们的鲜艳夺目的玫瑰花;还有刁毅代表学生们,专门费尽心力为老师们在上海制作的古朴典雅的暖水杯,我都珍藏在心里。这些礼品暖我的心,它们使我感奋;给了我力量:目睹夕阳如朝日,月下锻炼追豪强。
: Z+ L) P# G2 E) k& c 瞬息间,觉得时光倒转,少先队嘹亮的队歌仿佛还在耳边回荡:“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如果时光真能倒转,我还愿意再拿起教案走进课堂当一名教师。让我借兴奋之余,赋诗一首与诸位老友和小辈共勉之: 感 怀 曲(七律)
1 f+ P; ^1 ~6 Y' {
余今年跨八十载,
. q) N b t3 P c" ~" H0 d r1 f
容颜非昔心不衰;
* I* V: \4 V5 R6 e9 j" Z 今春巧逢“4.11”,
# L2 j& _9 @7 g6 K7 o
八方故友喜开怀。
0 ]3 @, l) G/ @( s% ^6 z9 N7 { 归来喜悦如梦境,
1 _$ v! d' \1 D- d* x9 V$ B 日落不知黄昏来;
s2 u& S' O6 S1 W% P 但愿天涯人长久,
" N, @* ], Q. O; R
友谊之花再盛开。
: _" @8 a+ J: U, { ?" l0 b
高老师在《4.11》留言簿上的留言:
* ^- M2 U5 e- p& M3 s. ]
“师生情深似海,友谊重于泰山;祝愿天长地久,来日再聚有缘。”
" e" @3 X1 h% C! a$ G
0 x7 P3 y; }, q, k 胡世坚老师代为上帖09年6月9日17:22
$ R+ C/ {% p& S' r* @- O
4 I. D% l- P/ u) j8 q 高老师这篇文章是他几周前,专程送到我家的第二篇稿件。因为近期太忙,没能顾得上给他上帖,今天抽出时间赶紧给他打字上帖。没有想到,我在打字的过程中,被他这篇文章深深感动,他的这篇稿件写得太好了,他可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啊!还下这么大功夫写出这一篇好文章,怎么不让我受教育啊。
8 Z5 G/ w5 G3 h1 u! t/ o' ~0 K
高老师是一个忠厚老实了一辈子的人,对人对事都非常认真。在这篇文章中写的都是他的心里话,他就像这次参加4.11《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的近30名老师一样,被这次大会深深打动,大会的浓情、感人的场景在他(她)们的心间,大有经久绕梁多日不绝之感……。同学们呀!老师们都把这次活动,当成他(她)们人生中最幸福,最享受的时刻,甚至产生:开完这个会后,都有没有白来人世走一趟的感想。
6 o. ~% c0 D9 V( u+ j 原来我们在倡议组织这次大会的动力之一,就是想: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都是七十到九十岁的老人了,再不组织就怕没有机会聚会了,还想着这次组织的聚会,就是最后一次聚会了,真有点悲壮的色彩。想到这里,为了这次难得半个世纪的情谊相聚,我才不怕负责任(是担心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老人健康出危险担责任),鼓足勇气来组织这次聚会。没有想到,我们这一群老年教师在大会之后,竟然一一提出,愿意再有缘参加这样的聚会,高老师在题词上也说到了这一点,唐老师在上次发表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她甚至表示:这次大会绝不是:“最后一次”而应该是“第一次”,不应该是“结尾”,而应该是“开头”,千万别有担心老师们年纪老了的想法,咱们附小的老师们,真的是人老心不老、情不老啊!这就是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 l e% p& E# K p, e1 a
我明年11月前,还得去美国,我真的是不想去。我生怕错过了下一次,我们全校性师生聚会啊!……想到这里,真揪心……。我估计老师们都是这种不变的心态。
0 e4 G6 g. h- v" m }. r 胡世坚老师有感而发,向学生们说说心里话09年6月9日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