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8-8-24 10: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b1 _# |# m: J8 R& x* `
' V t/ y9 t* V# M$ {
. t9 D3 y: A% d5 ]& o! X [
; Z* G: U+ k& s5 w7 A. y. ?* W
, v* Y8 L2 |# A% O; ]0 @# ]( }) n# c x8 _! H) U
$ q- w! G' F6 e2 d* H
1750【书屋】7 M' [* ?( r: l. a2 b
参观藏书楼之前,我在西直门内的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一周前来后广平胡同办事路过这家图书馆,我前些日子在刘海胡同社区借的书该还了,二次来这办理未尽事宜,就把借的书带过来。现在的图书馆跟银行的“通存通兑”差不多,只要是“一家子”哪里都可以借书、还书,还都是自助式。
0 N: M! \. x+ M3 R6 h8 |4 s) }第一图书馆,我是第二次来。上次来在二十年前了,没借书,都忘了还有二楼、三楼,上次来大概没往楼上去。二楼视听室,三楼书库开架借书。红楼的藏书楼说有十万册书,那这里估计有四五十万册,足够让人挑花了眼。藏书以史地、文学、教育为主,门廊里可以电脑查询,这里的规模比刘海胡同的社区图书馆大多了。
$ V0 l8 b5 n1 y, j浏览加散步,直到腿都有点酸了。一旁的阅览室坐满了人,青少年不少,跟暑期有关系。一楼是报刊阅览室,还算宽松。转过来见着“德语角”二十年前就在这间房内,好像叫作“歌德学院”或与歌德学院相关吧,德国人办事认真,在这城旮旯的角落里坚守。大大小小多少合资、合作项目三五年就不见踪影,文化得看长远了。
$ n: F: I; @+ b8 |. n还了书又借了书。电话招呼老刘,离他家不远了。建议说西城文化馆见吧,西内大街上。我说你刚在那看的展览,还发了一些片子,换个地儿。行,就丁字街的红楼,藏书楼。
_( u! O, w' u往外走,顶着大太阳出胡同,转过南草场,这两条胡同现在都赶上西内大街宽了。街对面就是文化馆,老刘说上午在这看了半场电影,每周二上午都是公益放映。* i' o1 a; g( x0 k8 u
往东不远,又是一家图书馆“西城区儿童少年图书馆”楼顶上立着大牌子老远就见了,这栋大楼的原址就是新街口电影院,不知这电影院还在不在。/ S% ^4 I# W% R
西城区的这片居民好福气,这不长的一条街上,文化馆、图书馆好几家。居民就近共享公益,出门溜达着,不必乘车就登堂入室,可看、可玩的不少,尤其对老人家们,图个方便。家门口挨着公园好,挨着图书馆锦上添花,一天跑公园,一天泡图书馆,跟自家似的,比自家的要好得多,谁家能有这么大的书房。
# P+ W7 @/ h5 q9 ^0 f6 l3 s6 K" B1 L* K/ Z! ~- N0 G, B
6 U* x" E, V7 Z& y+ o8 ] h9 v5 d! g7 p1 T
* S, _! W) y, Y, g$ j1751【福气】( d, N j5 r2 h$ R& l
阅览室内几十份报纸,上百种杂志,看不过来。眼睛不好的挑大号字的看,还有画报。
, @( T3 l$ h! m4 V- E2 x4 g' t: K二楼还有办班的,开办讲座,前不久刚结束的讲座,“外交官谈非洲”广告还没撤掉。这里专辟有一大间“旅游阅览室”全部是旅游类期刊并配有音像播放设备,看样子还涉及游山玩水的安排。一间教室内暑期少年班在活动,接孩子的家长等在门口。& C" @# _3 ^8 f; m( k' k
! J+ j+ {! G0 b& M8 Y# ]- E A) p+ @. i2 H. y4 I! l
儿童少年们受益颇多,家门口就学习了。看书也要趁早 ,记性好,看得快,暑假期间泡在书馆里,能看多少书啊,应有尽有。 , K" l# W0 z$ F+ F. Y
不见小人书,见绘本书,孩子们捧着大开本的绘本书。小人书,连环画,那种小开本的,现在很少出了,老版的成为收藏品。电视的普及夺走了小读者们,小人书进化为大开本的绘本书,不少还是豪华装。街边的小人书店也早就见不到了,早些年我还在火车站见到过这类书摊,看书的成人多。书籍进化,小朋友们比我们的少年时代要幸福,至少是阅读的幸福。* P! M+ ^1 V) l) L! j$ C+ I
! T4 P0 J( o/ u; T, [
5 F6 J# a2 | o5 D" f- z, ~4 U六十年代,我们少年时,图书没这么普及,没到这种随心所欲的程度。我上到三年级时,班里有了“图书角”老师号召大家把自家的书带过来一本两本,放在教室后面的小箱子内,供大家阅读。后来转学到新的学校,才有了图书馆,但不能借出来看,只在下午的课余时间在阅览室内,或者晚自习时由老师拿到教室内读,课后收回。至于寒暑假,我们这样的小学生还没有资格进入公立的图书馆借书,全市的图书馆大概也寥寥无几,得中学生以上吧。只记得跟着院子里的大哥哥还是大姐姐,去过一次图书馆,离我住的胡同不远,很大的院落,一行行立着的书架,跟着去了,就让我借回一本书看,好像叫作“海军上将的札记”海战的故事。
4 j! v% J) Z& O9 S8 x6 m现在社会鼓励孩子们读书,原因是孩子们不读书,都为课业负担所累,闲书看得少。所以才图书日、图书节、书市……,这两天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书展”在顺义的“展览中心”开幕。近些年旧城改造中图书馆、小型书屋星罗棋布了,还都是公益的。孩子们方便了,有比没有好,教育制度的改革再跟上就更好了。老人们也是受益的人群,有闲了,增加点闲情逸趣,可惜是眼神差了,说来还没到七老八十,慢慢翻呗。再老了,看不动了,听书。( w- h4 R1 F' p# _( m2 P
( J" b' c O; S$ z9 W) l8 k5 m6 ^" n+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