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一百一十五、“德国”留学 自从我们北京航校分到齿轮厂六名同学后,德州齿轮厂陆陆续续又分来上海航校、上海交大、镇江农学院、华中工学院、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工大、北京工学院、吉林工大、哈尔滨工大、山东工学院、西安航校、西安航技校,还有济南的什么技校、青岛的什么技校等院校的学生六十几名,占全厂人数超过十分之一。一个几百人的齿轮厂,可说是人才济济。现在说起来,倘若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一半来,齿轮厂非变成一个齿轮研究所不可。 我们圈子里戏称我们是到“德国”留学的。后来一个个调离齿轮厂,就成为毕业回原籍。比如我在齿轮厂四年,算是如期毕业,再多的就称为读研。这六十几人最终仅留下大学毕业生四人、中专毕业生二人、中技毕业生三人,就叫留德深造了。 我们所有航校、航技校分到齿轮厂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们的不公正待遇。所以我们有个另外的叫法—发配德州。 其实我们这些离开齿轮厂的,最终也留下了记号。这个记号不是像梁山好汉在脸上刺青,而是在我们的户口本上写着“xxxx年xx月xx日,从山东德州齿轮厂迁入”。合算我从北京迁到德州就缅纸鹞了。 户口本上的一行字,就是我们到“德国”留学的毕业证书。 ) F; M# v0 D( F'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