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49|回复: 201

【原创】【连载】北京回民的斋月(每日一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2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名

; p9 I, c7 H$ u+ l6 S+ s$ E$ ^

 

! @5 {1 \* m$ h1 m- m

写在前面的话

' N2 ]1 L* N. s" c

 

5 F: G8 Y6 t& \5 s6 w0 F

回民的斋月,是信仰的定制,真主的命令,是每个成年人都必须遵守的,白天戒绝饮食男女,清心寡欲,恪守拜功,夜晚相聚,开斋礼拜,一个月内日日如此。借此增加人的坚韧和同情心,鼓励人们多行善事。北京的回民生活,斋月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当年孩子们仰脸等待望月楼顶那盏红红灯笼的点亮,尔后兴奋的呼叫声、匆忙的脚步声,响彻古老的回民的胡同,如今此景虽不再,但五湖四海的回民都汇集来,和老北京的回回们一起度过这神圣的月份,却也是另一种美好。2011年的斋月是8月1日到8月30日,随后便是开斋节。这是我在北京的第十三个斋月,我打算每日记下点滴观感,也算对北京回民生活的一窥吧。

9 H; w& F7 S5 z* m

 

3 O9 P. R) |! O: ]* Z7 h& b

2011年8月1日  周日  斋月第一天  旧日重逢

3 c: {; @5 K9 K" N/ R, g

 

9 b/ m; e( s0 @% `! {) y

又回到了天坛边,回到了牛街寺,又和老唐一起封斋,所有的一切都带着往日的意味。第一个斋月便是和老唐一起封的,那时还是大学,我刚刚入门。这些年的斋月生活总和牛街紧紧相连,那时骑车去牛街,离开家门,一路却有回家的感觉。

9 q$ n; a$ O0 H; l

 

! B2 E, T# z, H! R( g

周六我把天坛边的旧居打扫了四个小时,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整洁,每个棱角、每个平面,都透着温暖的光芒,都轻声和我打着招呼。礼完拜后,盘腿坐在拜毯上,一切都那样安宁美好。整个下午,我都沉浸在这样的时光里,并不觉得疲惫。

& y0 ~- t' c6 G4 Y

 

; M# _! e# H7 V+ a1 _1 z

周日的沙姆时分一入,2011年的斋月便正式来临了,追踪月亮的伊斯兰教历,把黑夜作为一天的开始,我们就这样在黄昏的礼拜中,进入了斋月的第一天。人们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迎接这个神圣的月份,老人们说,五六十年代以前,孩子们就是如此,可如今他们连斋月是什么都不一定知道。西北依然如此,牛街早已物是人非了。激动人心的“泰勒维赫”(斋月夜间的特有拜功,礼拜的间歇念诵阿拉伯语赞词)赞词响起了,一殿的人们用心念诵着,体会着,调子时而深沉,时而激烈,时而悠长,透着穆斯林固有的忧伤和宁静。一直到家,我们都沉浸在这调子里。

$ \$ e1 z6 X- U" e3 ?1 `

 

) T4 t! {# w' D5 `

早晨2点刚过,便开始准备封斋饭,老唐乃是美食家,吃的方面从不凑活,甘肃东乡回回家的孩子,即使远离家乡十年,也不改习惯,坚持要吃面条,我则同样秉承山东老家的习惯,美美地啃着热烧饼。凉拌酱牛肉、凉拌黄瓜,还有昨天打包的菜,当然还有几乎一铁盆的凉白开,这才把俺俩的肚子给填饱。3点37分,白日开始,停止饮食的时刻到了,我们郑重地举意,封上了第一天的斋。

$ {- B/ ?' O0 }0 e: x

 

r9 j, H& s- m6 h- K, \ d

时间尚早,老哥俩终于有时间安然闲聊,故人往事渐渐浮现,心中虽有百感,却全是淡然,十三年的异乡生活,留下的只是平静的回忆而已。当再没有新故事发生的时候,你才真正成熟。

) M' a" F# f/ d/ n% `

 

0 ~ l$ a6 ~& H3 k

斋月就这样开始,希望也这样结束。

( S% |( C7 n3 N0 { ^$ z

 

1 r' U& o1 z+ E; k8 D9 [9 \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9-8 7:19:3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日 周一  斋月第二天   湿润的喜悦

6 S) o$ A4 C/ l5 L' M6 _

 

l% W0 J. L( b! k3 _- I

这两年的斋月都是在盛夏,北京更是酷暑难耐,虽然长达16个小时,可考验你的有时不是饿,而是渴,阳光提前夺去你的水分,你在傍晚前早早就蔫了。但我的第一天却不渴也不饿,中午又睡了两个小时,整体状态很是不错。可又绝与平日不同,不知为何,内心充满了安宁,那是一种不可强求的幸福状态,就如你终于鼓起勇气向爱慕已久的女孩表白,在忐忑的等待中,她竟然接受了你,而当你们牵手走在回去的路上时,那种安然的幸福就是这样的,可人一生中又能遇到几次?但我竟然就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了斋月的的第一天。下班后,我走在去往牛街的路上,景色依旧,我却换了一个人,满怀着这样的平静和喜悦走着,不疾不徐,湿润的笑意从心底轻柔地漫过头顶,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泪水洒出。感赞真主,给我这样的慈悯,使乱世中的游子能有这样温暖的精神的巢穴。

- u9 W4 ]3 U7 L, ^2 U

 

7 C7 W* K) h$ t% I+ X5 x; S

随着沙姆时分的临近,美妙的斋月第一天即将结束,礼拜寺院子里,人们轻声交谈着,等待着,纱巾长衣的妇女总是稍稍远离,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还有好奇的探访者,专业的拍客,所有人都静候着红灯亮起、双手捧起的时刻。桌上摆满了回民传统的糕点美食,当然还有最为诱人的---水。一位老爷子竟然现场在做豆面糕,江米面反复叠揉,不时抹上一层玫瑰,旁边是做好的一大盘。多么温馨,如同家人相聚。

2 }, X( ^$ m% D" s" ]- t# ?& ~5 h

 

2 O" L0 m o4 Y

终于入时,斋月的第二天开始了,忍耐有了结果,一天的善功全美了,每个人的面目都是光华的,人们互相礼让着,第一口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第一口点心释放出别样的美味,只有体会了饥饿的人才能体会。今天是杨阿訇讲斋月的第二场“卧尔兹”(演讲),阿訇给我们上了一堂基本教法知识课,但绝非老生常谈,因为即使是参加礼拜的人们,也对基本的教法认识或有模糊,何况还有一些新面孔,对他们而言,今年斋月的夜间礼拜,是他们新的人生的开端,何等重要。太勒维赫拜就是间歇拜,礼拜中可以稍稍休息,念赞词或饮食皆可,中国大部分地方是念诵赞词,这种只在斋月夜晚举行的拜功,是受强调的圣行,仅次于主命拜和当然拜,高于一般的圣行拜。大家来礼太勒维赫拜是真主所喜悦的,但过于强调夜间礼拜,而忽视全天的五番拜功,绝不可取,但的确有人如此,就这样,阿訇反复强调着五番主命拜的必不可少。时代就是如此,我们已陷入了本末倒置、在常识上无知、在主命上荒疏的光阴,这番基本知识的普及,令人感慨良深。

7 X8 U) a/ F7 o- i) h1 o

 

( H) Y/ k) |/ E- }: U% a

胡夫坦(宵礼)之后,太勒维赫拜开始了,间歇时的赞颂中,我渐渐听到了一种河流滚滚的声音,它裹挟着我们的情感,向心灵深处奔流,带着沧桑的调子,摩擦着古老的河床,令人百感交集。

% l6 H1 e8 h. d7 i-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 11:36:2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开斋节去牛街买好吃的。
发表于 2011-8-2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知道,斋月期间白天还不让喝水。
发表于 2011-8-3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主赞圣。难得虔心!

2 Z! X3 q8 e- O6 J# x

为主的给你加赠!

发表于 2011-8-3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斋节,事先得准备一下,到时候肯定得拍一次!!

发表于 2011-8-3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顺利的昙花在2011-8-2 11:12:00的发言:
才知道,斋月期间白天还不让喝水。
5 S6 z% K$ H+ z$ \- f

口水都不能下咽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发面馒头在2011-8-3 8:25:00的发言:
$ \6 x( K# K8 ^

口水都不能下咽

d% C. y% d1 C/ x8 {8 C0 k4 A

嘿嘿,口水还是能咽地,但是漱口时候就要小心,主要是外物不可进。

发表于 2011-8-3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能太原教旨了吧,各种宗教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外物不可进,那难道不呼吸了?
发表于 2011-8-3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1-8-3 8:04:00的发言:
8 x$ U% ~. Q/ _6 P" W* B9 a

开斋节,事先得准备一下,到时候肯定得拍一次!!

* x. G0 `# J+ }4 _4 W6 b

约好一起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顺利的昙花在2011-8-3 9:58:00的发言:
也不能太原教旨了吧,各种宗教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外物不可进,那难道不呼吸了?
0 \5 N; h8 r) F5 C

呵呵,是说的水和食物,口水算是体内循环。宗教的意义就在于永恒性,我们用心感受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3日  周三  斋月第三天  心灵的礼拜

9 A, c; O3 U Y8 n, l& `

 

+ { q6 Y& Z" ^

曾写过一个系列,记述在京城各寺礼拜时的奇妙感受,至今未能走遍写尽。在牛街的礼拜是第一篇,你无法忘记那平阔的大殿,忧伤的诵读,和每一个安静的下午。这个斋月终于又能在牛街度过,就如游子重归故乡。

, ?: b0 X+ S% S3 h7 T

 

) x( s( B' e. V1 \8 ?5 i3 b

昨晚是杨阿訇领拜,阿訇沉静持重,仪表不凡,念诵、书法俱佳,且为民族教门焚心忧虑,是我等素来敬重的阿訇。斋月的礼拜向来对阿訇们是个考验,从晚9点一刻一直持续一个小时,全下来要领三十三拜,每拜都要念诵古兰。牛街寺是大寺,领拜“伊玛穆”(教长、领拜者)责任极大,跟拜者众多,且时有高人“尔林”(学者)来此,也正因为如此,牛街的礼拜才令人难忘。

5 g. }! j+ d n! K

 

" }+ u- `4 |* q, w0 J5 y9 y

9点一刻,“卧尔兹”(演讲)结束,“穆安津”(喊拜者)洪亮婉转的“邦克”(呼唤礼拜)声响起,调子扯得很长,句句反复,尾音跃上邦克楼顶,消失在夜空中,大殿内的人们竦神静听,用心回应着每一声呼唤,斋月的第三晚拜功开始了。

9 k3 a% [, n: y0 z; ~

 

l. t* f1 n3 L6 t1 k- ~( ^

阿訇着雪白长袍,头巾精心缠起,颇有西亚古风,独自立于大殿前端,精美的波斯拜毯之上。身后如战士排起的古老方阵中,有须发皆白的老人,也有刚刚懂事的孩子,有深目虬须的维族老人,也有纯然华化的内地回回,当然也有回归教门的回民,和新入教的汉族,但却没有贫富高下之分,人们肩膀挨着肩膀,无人指挥,却秩序井然,前排有空缺自动填补,不必规整已横平竖直,所有人都屏息静侯着,伊玛穆的那一声“大赞”(即“真主至大”,以阿语诵读,同时抬手入拜)。

. I5 Y6 d7 N2 [" q* m! U

 

0 @! `2 R* k4 z5 r8 T

片刻的沉寂之后,忧伤的诵读开始了,“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众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领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那一种扯心扯肺的调子,被阿訇富有磁性的嗓音带出,钻入每个人的心中,有时温柔,听的人如同孩子,有时忧伤,令人愁肠百结,有时庄严,令人心生敬畏,有时激越,使人警醒,如同有一双大手,摩挲你的心灵,随着阿訇抑扬顿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的诵读,心底深沉的波涛开始起伏,拍击,陶醉的浪花湿润了你渴望抚慰的心。

* I4 `& V7 N g; G/ U

 

1 o! U c4 S8 s) A# D

每诵读完一段,便是全身心的伏地叩拜,伊玛穆的一声声“大赞”如同口令,人们一排排同时跪倒,同时起身,无数双膝盖叩响了古老的木地板,额头深叩在粗糙的羊毛地毯上,鼻尖敏锐地捕捉着敬畏的讯息,反反复复,渐渐进入无我的境地,人们最清醒地陶醉了。除了充满宇宙的古兰,你听不到其他声音,除了反复的起起落落,你不想再有任何举动,除了融化在真主的伟大中,你不再有其他的念想。

7 z0 F) k/ \ } {2 ^

 

# j" c4 W; s- n; K6 v- A' p

斋月中官府网开一面,允许使用高音喇叭。如果这时你从寺门前经过,你会听到澎湃的心潮涌动的声音,那一刻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会突然被击中,但当你走过,却又跌入无从逃避的灯红酒绿之中。在日益堕落的社会中,能有这样的一座寺,这样一个晚夕,这样一个月份,已经足够了。

2 e, b: \' J; K4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 18:10:2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3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夫坦(宵礼)之后,太勒维赫拜开始了,间歇时的赞颂中,我渐渐听到了一种河流滚滚的声音,它裹挟着我们的情感,向心灵深处奔流,带着沧桑的调子,摩擦着古老的河床,令人百感交集。------------太经典了!!

5 L' b: a* k4 W0 W. Q3 J

 

8 z. U1 p; x0 C/ u7 m0 u

 

$ f2 L0 ~. B/ _" p, f& F4 T

谢谢分享!!我写回忆了一点和回族同学的事儿,跟大家分享吧.

% h! {$ F5 x9 K* T( D0 u$ G1 D3 k

 

x/ i1 H4 P4 I; X$ `5 Q4 |/ H

小时侯经常觉得我们的村子很大。其实真的不大。叫五队。

+ T z8 M2 f% E4 ?% n: e

村里一半汉族一半回族。所以我有六个回族同学,在小学。记得一个回族同学叫马兰花,和我做过同桌。淡栗色的头发卷曲着,说话老用手往后划拉那一卷头发。眼珠也发黄。她的作业本特别整洁,每个字都顶天立地的写,特别工整。我们经常说笑在一起,她有一副特别好抓的毕是(发音如此。就是北京说的羊拐,羊的骨头关节),上面染着红颜色。我们每天课间就在墙根的土地上玩,特别痴迷。那时候攒齐一副羊拐可不容易呢。我还有个女同学告诉我,她还有个教名,我再三追问,她说叫租部呆(发音如此,实际怎么写不知道),让我好奇了好一阵子。

) l" A7 o# L" c+ G: ?

有一天上课,马兰花捂着肚子趴在桌上不说话,我问她怎么了,她说,饿了,说在封斋不能吃饭。我问那什么时候吃啊,她说看见月亮以后。我好纳闷啊。但是没多久,她们过节了,就是开斋节,回族同学们会邀请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家里玩,这也是我们这些汉族同学最喜欢的事情,经常是二十几个孩子一起,把几个回族同学家挨个串,进院子看见葡萄架下洒水扫的很干净,必有一棵很大的果树,果树下种满指甲花。她们的父母老人笑眯眯的招呼我们,给我们拿瓜子核桃,还有就是让我们馋虫满脸乱爬的油果子,我们那里都叫油果子,有麻花,有焦叶,有豆豆,有一大盘馓子,几十个孩子跟土匪似的抢吃,咭咭呱呱。那是我们汉族小孩一年吃不到几次的超级美食。麻花酥甜,焦叶咸香,馓子那就别提了,脆,酥,香,从此之后,我记得我经常问他们何时过节,就为这一顿超级美味,嘿嘿!

; R) M2 h2 R4 d; k' P

冬天特别长,我妈妈和很多汉族妇女跟回族妇女们学会了做油果子,教给我们,我们过春节的时候,也做一点招待客人,觉得特别有面子。但是就是没有人家回族人家里做的好吃。记得一位叫马秀萍的同学,我妈和她妈关系好,每年过节还单独叫我去,用面袋子给我装两大盘馓子回家。我妈说,她们的馓子里面放牛奶鸡蛋了,所以特别香。回族同学都好像姓马似的,也有个男生姓丁,眉毛浓密中间都连着,丁同学和邻居汉族女孩似乎非常要好,据说互换日记看,我们都笑话他们在搞对象。记得有一次打扫卫生,清理操场,我们捡拾石头扔到学校墙外,我拿着石头懒得跑,一个大回手就扔了,把丁同学的后脑勺给开了瓢,老师紧急带着去包扎,我吓得没了主义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

6 P7 ^9 Q! O# p0 ?) `0 ~4 N1 o3 M

还有一次,路过回族同学家,她们家正在吃饺子,给我拽住,给了我一碗饺子吃,我咬开一个,惊呆了,碧绿滋润的饺子馅儿哟,特别香,我差点连人家的碗一块吃掉,二十多年了,现在我还记得那碧绿喷香的韭菜饺子,我自己怎么都做不出来。嘿嘿,说了这么多,居然都是和吃有关啊,唉,馋嘴的家伙,没治了!

" X1 l, G2 b m( p7 ?4 L

回族同学给我的印象都很干净,她们的庭院里面种满指甲花儿,每个女孩子到夏天,祖母都给染指甲,用指甲花(就是凤仙花)捣碎加白矾覆盖在指甲上,再用绒草叶子包住一宿,我小时候特别羡慕她们的红指甲,自己试过很多次不成功。还老弄几颗指甲花回来栽种,可笑的是从来没种活过。真是纳闷。回族人家里大多养奶牛,上学的孩子负责把牛奶送到镇里的奶站。

C3 O- \4 v* b; }: a

清真寺在村西,高高的黄土墙,黄土圆包屋顶,门口两边的柱子上面和屋顶上面,都立着一个月牙。我总是远远路过不敢靠近,老人和家长不让去。我路过的时候总是贪婪的看里面,里面种满了黄的红的粉的花儿。门口总是干干净净。有时候晨起,能听见寺院里面唱经,悠远而雄壮。有几个女同学的弟弟都辍学去寺里学经了,好像女孩不让去,这都是规矩。

( j) ^" x- p' E; W; M/ B# @, A

零星一点散忆正好也和开斋节有点关系,不至于给楼主捣乱哈.

5 S( x, D# D2 ^ L3 m3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 23:17:5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4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上次去新疆,路过小瓦匠家,真应该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1-8-3 23:04:00的发言:
0 S; w0 s/ z; @; S3 p+ g

 

7 ~7 O: V2 B5 l+ D6 j

谢谢分享!!我写回忆了一点和回族同学的事儿,跟大家分享吧.

; z8 Q7 t; |) C7 _4 }5 K, U- @$ g

 

: e9 E0 Q. R& g

您的回忆太温馨了,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家乡的童年,虽然地域不同,时代也许不同,但风情却很类似,尤其那些美味,还有指甲花,我们小男孩也染,只是要把右手食指给空出来,因为那是代表信仰的,比如出门在外,遇到回族同胞,只要把右手食指一举,对方就心领神会,待如亲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屋子在2011-8-3 23:04:00的发言:
8 X3 g' B. B6 T H4 N; Q

我还有个女同学告诉我,她还有个教名,我再三追问,她说叫租部呆(发音如此,实际怎么写不知道),让我好奇了好一阵子。

4 T. m$ N$ @) V) x* W% ~

这是个穆斯林常用名,一般写作祖贝达,男女都有用的,只是发音稍有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4日  斋月第四天  古道热肠

$ x+ |) o$ F1 R2 ]+ ~5 b

 

# X/ _3 u( r* m: i

回回本来就讲究老理儿,老北京的回回就更是如此,北京的很多老回回都是很古老的家族,往往能追溯到明代,据说很多是从南京跟着皇帝迁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加之回回热爱传统的本性,自然就积淀了厚重的古风。我所认识的几户北京回回家庭,大都如此,淳朴、热情,讲究礼节,极重情谊。其实这也是老北京的民风,是我打心眼里喜欢这里并决定留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4 @9 ~9 n2 q- @" g: m

 

5 k4 Z* o7 q/ I5 V5 K; L2 \

斋月里的清真寺,更是弥漫着这种淳厚的气息,你已说不清是穆斯林的传统,还是老北京的民风,抑或是各地的风情。沙姆(昏礼)时分,一入时,便要开斋,回民称为“忙食一物”,先稍稍吃点喝点,再开始礼黄昏的拜功。这时候,大家已慢慢聚集在清真寺院里,牛街寺大殿前的月台上,摆满了一桌桌点心和饮料,大多是乡老们(常年进寺礼拜的人们)自动送来的。牛街的回民小吃乃是老北京小吃的精华,虽然老字号渐渐寥落,但经过这些老爷子们精心挑选甚至是自制的点心,您说得多好吃?何况这里面还有份浓浓的情谊在。

. z- I6 v9 k6 p" l. V$ `

 

|7 @, m7 O5 |

8月3日,开斋时间是下午7点26分,我从大殿出来,院子里已站满了等待开斋的人们。有西北来的纯朴的农民老大爷,有常在东四见到的维族小伙,有亭亭玉立的回族姑娘,羊脂玉一般或巧克力般的回族维族小家伙们,当然还有北京老爷子们。尚有几分钟的时间,人们等待着阿訇,也谦让着稍稍站开,年轻人自动往后退了退,几位乡老开始招呼老人们往前来,伊朗来的穆斯林父子也被让到前面,这些干着各样营生,或职员或农民或商贩的穆斯林男人,个个如同绅士,又透出谦谦君子的古风。蓄着大胡子的男人反而很腼腆,刚才钻来窜去的男孩子们也像个小大人般安静下来,一股暖流周游在人们心中。

/ w* Z9 ^6 X; H* Q k: ]) R

 

6 N; x2 ~% M; ]; ^ n4 J

今天是杨阿訇领大家做开斋的“杜哇”(祈求),管事乡老京腔京韵的一声喊“接杜哇了”,一双双手掌已庄重地捧在胸前,阿訇低声念诵着祈求词,在真主的慈悯下,一天的斋戒结束了,抹脸,念“阿米乃”(您接受吧),人们的面目显出了圣洁的“苏来提”(光芒)。

" S2 Q2 {1 B8 q' l5 H

 

! F' L' r* ]( P, h; B. a

大家互相礼让着,轻轻地拿取,品尝这第一口的甘甜。虽然站满了人,但没有拥挤,甚至没有声响,每个人都沉浸在开斋时刻的甜美中。我看到一个维族小姑娘害羞地坐在大殿长凳上,不敢过去,特意给她拿了一个蜂蜜小蛋糕,这个小小的维族小美女像一只小猫一样接过小点心,大眼睛忽闪了一下,俺立马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儿,心里暖暖的。

1 G" R7 K2 ]$ n5 M7 m/ q( D

 

' P8 B9 ^ ~- s1 E1 a# E. N q- ^

沙姆拜之后,有将近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寺里专门准备了开斋饭招待大家,这也是乡老们的诚心的“乜贴”(捐献),大大方便了外地来的穆斯林。回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在清真寺里您能看到各样的幸福和困苦,也能看到各地各族的人们,他们或贫或富,有的是陪家人来京看病,有的是来京游玩,有的则是专为探访清真寺而来,甚至还有来京上访的回民,以及寺门前永远坐卧着的乞丐。清真寺全部接纳了他们,并给他们纯粹的尊重和呵护。有的人住不起旅馆,早晨的封斋饭和晚夕的开斋饭更无着落,寺里的免费饭食给了他们家的温暖。在那里,也是同样的谦让,同样的安静。

- f$ }+ F( n: w6 ?3 c

 

3 o: ^7 W; }$ k7 S) ^: Q0 d! k

回民社会对传统的重视,回民的古道热肠,在信仰的维护下,还延续着,虽然外在社会长期的浸染已使人们疏远了很多,但依然顽强地保持了它古老恒久的特色,这是人心的呵护,发自本性的关爱,也是这个民族至今未曾解体的根本。

; q4 p, m% [7 Q+ M3 a$ O+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4 14:53:3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4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很多老回回都是很古老的家族,往往能追溯到明代,据说很多是从南京跟着皇帝迁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

H' a. G: M2 U U$ h7 }

 

8 ~- W2 }, R$ _/ I/ [4 ~5 E- O' l0 W

还有更早的,粤自元代。

发表于 2011-8-4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s* i' x6 Q' _, I" ]8 I# a

牛街地区,在金代位于中都城的东南部,旧称柳湖村。金代将莲花池水经莲花河引入城里,绕经皇城(在今广安门立交桥至白纸坊立交桥一带)门前的龙津桥下,向东再转弯向南,由中都城正门丰宜门以东的城墙下水关出城,注入护城河,此水关遗址现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辽金城垣博物馆内。柳湖村就在莲花河转弯处东岸,因当年莲花河沿岸遍植柳树而得名。金中都护城河堤岸也植有柳树,《京师坊巷志稿》记述,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他沿着河边柳堤进入丰宜门,经过龙津桥进入皇城。

5 S/ |( T& Y! ^ c

元代的柳湖村开始有回民聚居,并兴建了礼拜寺。明代的柳湖村水流减少,柳树消失,河滩的低洼地被辟为菜园,即今“菜园街”一带,岸边的高坡被称为“冈上”。清代记述牛街回民历史的著作《冈志》说,明代燕王朱棣由南京受封到北平时,从江南和山东带来的王府护卫军队里有许多回民。那时家境较好的回民都住在城里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附近,被称为“东西两边”,住在冈上的回民只有几十家,多从事牛羊屠宰业和做小商贩谋生。清军占领北京后,将北京内城居民一律驱赶出城,原住在“东西两边”的回民纷纷移居冈上,“向之茅舍零星者,今且万家矣”。

6 o) X% H' @$ D/ Z7 t3 b2 _( c

清康熙时期,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军向东扩张,挑战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噶尔丹派遣奸细冒充回民进京,曾到冈上活动,清朝抓捕奸细时,牵连到许多冈上的回民。后来康熙皇帝下令“只严缉奸细,勿株连好人”,受牵连的回民均被释放,抓到的6个奸细于当年五月被杀头,六月,康熙皇帝下旨保护回民,此圣旨被刻成木额,至今仍在牛街礼拜寺内。

/ ^" |7 ^# ^( ?& c) W q

《冈志》记述,清朝定都北京初期,北方蒙古族各部王公纷纷前来朝见,清朝政府给予优待,负责皇家宴会的光禄寺官员经常带着整马车的银子到冈上采购蒙古族爱吃的牛羊肉,冈上的屠宰业极为火爆,“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血流成渠,各色人等嘈杂喧闹”。冈上因此改称为“牛街”,牛街上也出现了因屠宰业得名的“羊肉胡同”,即牛街六条北边的牛街四条。回民还擅长经营珠宝玉器行业,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前门外的廊房二条号称玉器街,街上开有近百家珠宝玉器店铺,其中生意最大的“翡翠大王”铁家就是回民。牛街六条旧称“穆家胡同”,相传因胡同里有回民穆家开设的玉器店而得名。

0 m+ @" |* o9 l& P" O

柳湖柳堤久已不存,牛血成渠亦为往事。牛街六条那些经历过“嘈杂喧闹”的老房子,如今俱已化作新建的高楼。只有那楼房上刻意装饰的绿色条纹,可以令人遐想到当年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8-4 10:29:00的发言:
! }8 t3 c6 a+ K4 M6 x

北京的很多老回回都是很古老的家族,往往能追溯到明代,据说很多是从南京跟着皇帝迁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

* g; j: ?* J: \, n! _0 e

 

& \" r+ h0 D( |' Y

还有更早的,粤自元代。

. s5 U" v2 t( i5 ^, G

老师说的对,东四清真寺就是元代初建的清真寺,历史记载当时大都城内有两千多户回回,三十多座清真寺,负责营建大都的也黑迭儿丁就是穆斯林。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8-4 10:35:00的发言:
  3 T$ l5 s: M3 M6 G) j

牛街地区,在金代位于中都城的东南部,旧称柳湖村。金代将莲花池水经莲花河引入城里,绕经皇城(在今广安门立交桥至白纸坊立交桥一带)门前的龙津桥下,向东再转弯向南,由中都城正门丰宜门以东的城墙下水关出城,注入护城河,此水关遗址现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辽金城垣博物馆内。柳湖村就在莲花河转弯处东岸,因当年莲花河沿岸遍植柳树而得名。金中都护城河堤岸也植有柳树,《京师坊巷志稿》记述,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他沿着河边柳堤进入丰宜门,经过龙津桥进入皇城。

8 t# v3 {" w% |; K, I4 P, K; O& S1 i

好文啊,一定是您的大作吧,长了很多知识。

发表于 2011-8-4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回民名人郑和

  7 ]. v9 l# G/ j: \# F' T/ q" U! s

《明史·郑和列传》记述,明成祖朱棣派遣使团船队下西洋的动机之一,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那么,堂堂大明派一个太监率团出使,不会顾忌有损国威吗?原来,郑和一身兼具多种优势,是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最佳人选。


5 K: ~/ q4 j- b! O3 l

一、郑和是元初重臣色目贵族赛典赤·瞻思丁的后代,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 p* ]' _- G. }

成吉思汗蒙古十四年(1218年),成吉思汗在蒙古军消灭了盘踞在今新疆中亚交界处的契丹西辽之后,曾向西域派遣了一支由400多名商人组成的骆驼商队以寻求贸易。不料商队遭当时的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截杀,货物被抢,商人被杀。暴怒的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军队发动西征,不久即攻陷了花刺子模号称“文化之都”的不花刺城,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城。
  居住在不花刺城的赛典赤·瞻思丁(生于1211年生,卒于1279年)这年只有8岁。他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名字前面的尊称“赛典赤”即“圣裔”之意。赛典赤向成吉思汗贡献了斑豹和白鹰,率领部众千骑归顺,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任,被授予了官职。
  蒙古统治者将西域归顺人称为“色目人”,因其眼珠颜色为蓝、黄、绿、灰等色彩而得名。色目人被定为仅次于蒙古人的“第二等级”,受到重用以协助维持统治。赛典赤成年后,历任太原、平阳、燕京等处地方长官,参加过攻略四川和围困襄阳。蒙古第五任大汗忽必烈做了元朝皇帝之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命年已63岁的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云南省长。

: F; s' x6 E" }

赛典赤在云南任职6年,将境内多民族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收拢至行省政权的统一管理下。对待武装抗拒的地方势力,他不主张以武力征服,而是以仁德感化。他在云南组织屯田,兴修水利,创办学校,还推广了内地先进的耕种技术。他还安抚了邻国,与其君主结为兄弟,使他们不再侵扰国境。

& l" G3 e- @$ `

至元十六年(i279年),68岁的赛典赤病逝,云南百姓为之“巷哭”。赛典赤的儿孙后代世守云南,并被封为滇阳侯,驻扎昆阳,即今滇池南岸的晋宁县。至今在那里的白鹤山还留有家族祖墓和古碑。


. y$ B, U9 U2 Q' R$ H' c, G

二、明军攻略云南,10岁的郑和被俘阉为宦官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生于昆阳的滇阳侯府中,小名“三保”。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回教圣地麦加朝圣,在回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被尊称为“哈只”。当时穆罕默德的汉译为“马哈默德”,许多信徒都以“马”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以示虔诚。人们常说的“郑和本姓马,叫马三保”,就是这样的来历。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被推翻,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位,但偏远的云南尚在元统治之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军30万攻略云南。郑和的父亲兵败被杀,战俘及家属被擒获为奴。年仅10岁的郑和遭到阉割,送往南京充作宦宫,后又被“分配工作”至北平,进入燕王府去侍侯朱棣。原为回教徒的郑和,为了排遣被阉割后的痛苦和郁闷,按当时宦官们的通例,又信奉了佛教,他的佛教法名叫“福吉祥”。


& V9 D1 o, N6 N+ E% ~) t

三、参加“靖难之役”,屡建战功,得到提拔

5 d {! w0 J, X8 t. g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去,由其早逝的皇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次年改元为建文元年,又称建文帝。

8 A' C$ k& g3 ]8 w( X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借口朝中有奸臣,在北平起兵去南京争夺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知道自己发动战争的借口非常牵强,他对带兵的将领存有戒心,于是重用自幼在燕王府长大的亲信宦官们充任监军,掌控兵权。这一年28岁的郑和在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建战功。 

1 \7 V4 ~3 z9 e+ s! o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陷落,建文帝失踪,生死不明,朱棣抢到了皇位。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提拔“靖难功臣”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赐他姓郑,原来的“马三保”此后才称为“郑和”。
  内官监,是明代为皇家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之一,掌管土木瓦石、油漆火药诸作坊,负责营造宫室陵墓,类似皇家的工程局。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内官监就设在今北京西城区恭俭胡同一带。而“恭俭胡同”,就是民国时期对“内官监胡同”旧称的谐音雅化变更而来的。
  在明代,而非所有阉人宦宫都能称为“太监”,“太监”是皇家二十四衙门长官的官衔,是正四品宫员,相当于知府级别。


/ @: u/ [$ t9 J0 i3 w5 U

四、身兼诸多优势,成为出使首选

8 a* M" U0 x) E# `; g- w4 y' ^

明代政治的弊端之一,就是皇帝不信任文臣武将,却对太监情有独钟。因为谋反篡位是皇帝的大忌,而太监没有后代,篡夺了皇位也无人继承,所以太监被视为不具备篡位动机。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下西洋的船队配置了2万7千余人的卫队,选择统帅自然要慎重。

; z# V7 w$ y- a, U; s

当时34岁的郑和身材魁伟,相貌威严。他自10岁起就在朱棣身边,深得宠信。他参加过“靖难之役”,具有军事经验。最重要的是他具有穆罕默德后裔的高贵身份,对信仰回教的西洋各国很有号召力。他又是佛教徒,在与东南亚信佛国家交往时也极具亲和力。而且,下西洋的船队还负有皇家采购团的使命,需为朝廷带回中原所罕见的珍奇宝物。所以船队中的主力船型、长达44丈的“宝船”又被称为“取宝船”,此外还有座船、粮船、马船、兵船等等。《明史·郑和列传》说他“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 P8 ^( |. R0 s+ b

郑和兼具众多优势于一身,难怪雄才大略的明成祖将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之间6次远航的重任托付于他,并且信任有加,始终不渝。

5 ?* P; ?7 Y _0 o4 l! L- b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身兼外交大钦差、船队总指挥、卫队总司令、商贸总经理等全部要职的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由长江口内的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扬帆启航。

/ @5 z; `7 n# k5 @- h5 b

  《明史·郑和列传》结尾处写道:“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发表于 2011-8-4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乃 抛金引玉 是也!

1 `7 d" e7 i9 E5 I: C

连续剧般的精彩。

: D( \% g6 c4 K6 o2 H+ u U7 {

这个月有看头!

$ n$ m' d) E) l- S

也期待着 开斋节。。。

9 k) Y: f( E/ L) f! Z5 b/ h

九月一日开斋节吗?

1 a0 ~5 F$ ` l/ ], R2 L9 o" d

届时,会在节上遇见各位吗?

发表于 2011-8-4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过瘾的阅读。

, {; M, K) E, U1 Z* V

老北京网的论坛,我很喜欢这个版块。

发表于 2011-8-5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斋月吉庆!!期待斋功全美
/ R% u0 p8 {4 w.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5 9:44:5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穆民斋月穆巴拉克

- G) { F3 C. u5 n7 b;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5 10:33:0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几位多斯提斋月吉庆,给您几位道色蓝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5日  斋月第五天  主麻

' y" n, u1 W- k% `5 J

 

. k! P- i& f& D3 E0 N

斋月里,信仰氛围更加浓厚,很多人在斋戒中反思忏悔,隔阂也在此时得以化解。你还常能在大殿里看到学习的圈子,这是回回的传统,喜欢盘腿而坐,围成一圈,一块学习探讨经训。很多人就在这个月份回归信仰,记得有一年斋月,一对小两口来找阿訇,想学习教门知识,原来每晚播放的古兰诵读传到他们小区,听着听着,年轻的心就感动了,您瞧,多么吉庆。所以,北京的老回回管斋月叫做“贵月”。

) P7 x% P; S( w6 \

 

- l( ^+ @$ U8 M( [( p, b4 S3 ^

8月5日,周五,是斋月的第一个“主麻”日,“主麻”是阿拉伯语,就是聚礼的意思,也就是穆斯林的礼拜日。回回有个说法,主麻是穷人的朝觐,可见其重要及隆重。而斋月的主麻就更是盛大。

% m+ R2 O9 F0 ~1 Q% t% n0 ^

 

" X& r, w- b5 B5 u

主麻日既是礼拜,又是聚会,大家伙从四面八方聚集来,礼拜前后,到牛街清真超市、优素福民族用品店这些地方购购物,朋友们见见面,甚至还有维族兄弟们卖哈密瓜、馕、葡萄干,俨然一个小巴扎,当然也有各地各色的乞丐,里面大部分都不是回回,他们到处赶场,今天礼拜寺,明天法源寺,后天基督堂,跟上班一样。可人们虽明知如此,却照给不误,因为回回虽以乞讨为耻,但却又格外照顾乞丐,所以一到主麻,从输入胡同西口一直排到寺门口,乞讨声此起彼伏。

+ j4 M; w+ {! \# T \" K9 E

 

) J6 u+ o* t% |

到了主麻,您就看吧,寺里寺外全是人,如果您从牛街路口一路走来,会发现很多戴白帽的回回无声地向一个点聚集,越靠近礼拜寺,白点越集中,终于形成一片。进了寺门,道“色兰”(穆斯林问候语,求真主赐予你平和与安宁)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并不相识,但互道色兰时那种自然的喜悦,常使你误以为是多年朋友。寺门口很有特色的是一排衣裤,这是为进寺参观的人们准备的,因为回回极为讲究衣着的端庄,男不穿短裤,女不露四体和头发,所以你常常能看到进寺参观的人们穿着大花格肥萝卜裤,女人披着纱巾或者穿上长裙,却也别有韵味。尤其是老外们很喜欢这样的装束,也很尊重回民的习俗,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北京城里唯一对他们着装有要求的景点。

0 f1 @1 v- _; Z4 R; E. X

 

/ w2 R3 @2 f! ~- P4 e6 R5 K8 C! s

大殿前是两方长凳,很像以前大宅门里的懒凳,只是要长得多,月台上则摆着几把很有特色的铁圈椅,据说是民国遗物。老人们就坐在这里,看四方的人们在寺里穿行,间或回应一句色蓝,悠闲地度过主麻前的时光。

& d0 O9 v& |) G; L" F$ J. ~8 K

 

' ~9 f; g% G, k4 H5 n: K

到了将近一点时,阿訇们正式上殿,轮番念诵古兰,称之为“开经”,牛街有多达十位阿訇,念诵各有特色,有的洪亮,有的低沉,有的忧伤,有的庄重。“卧尔兹”(演讲)也各有特色,有的阿訇很风趣,京腔京韵,有的则胜在沉稳,娓娓道来,有的阿訇演讲寓意深刻,用心良苦,有的则注重传统,有百年前的遗风。演讲分汉语和阿语,阿语演讲是全世界统一的环节,虽然大多数人听不懂,但阿语的优美典雅,以及阿訇演讲时的感情,总能给你特殊的感受,这一演讲要求正襟跪坐,不交谈,不乱动,屏息静听。

$ n; Q/ x3 S0 ], o% r) H0 T( t& f

 

3 \- r8 m" Q* Q# R

然后就是集体跟随伊玛穆礼主麻拜,殿内殿外,乃至后院,都跪满了人,快要入拜了,还不断有人进来,加入到这庞大的队伍中,队列中并排而立的,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肤色的人们,但在共同的叩拜中,早已融为一体。下拜后,你会听到各样的语言,如同万花筒一般的多彩,可问候却都是统一的,甚至微笑都那般神似,眼中都透着同样的温柔。

) d8 x; |- y O1 e9 K/ j# M

 

2 y3 M& D4 Y% B: Z

这就是斋月的主麻,有着不同于往日的吉庆,升华着每个人的灵魂。

发表于 2011-8-5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1-8-4 8:48:00的发言:
* {, g( m# {9 M2 \

只是要把右手食指给空出来,因为那是代表信仰的,比如出门在外,遇到回族同胞,只要把右手食指一举,对方就心领神会,待如亲朋了。

! B" p7 T3 z8 [- c0 d3 t

给楼主回色俩木!

7 \$ y/ {! c# N" a3 d3 t

 

7 z1 x0 F/ f. L( | }$ ?

给大家普及一下举右手食指的意思:认主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6日  斋月第六天  人们

4 P1 Y5 \ A' k) [

 

0 a/ T0 C- s& F+ V7 O' G

自元明以来,牛街便是回民聚居、落脚之地,你已无法想像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曾在此留下印记,古老的大殿里又悄悄保留了多少虔敬。也许窑殿前侧那棵明代的古柏最知道,也许探望者络绎不绝的筛海坟最清楚。虽早已在拆迁中面目全非,但走在这条古老的回民的街道,你无法不去想像这厚重的过往,就如儿时的自己,第一次推开沉重的清真寺的老木门,小脚丫怯生生地探进大殿高高的门槛,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啊,那是烙印一样的对古老敬畏的记忆,这条街,这座寺,便总能给人这样的感染。

; Y. w/ }' h3 Z

 

. Q- }) y) j" B$ k: a+ d) p

其实即使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历史虽已无数次刷新,但你依然能用古老的方法把人们辨认,你也将以同样古老的方式结识朋友和兄弟。这就是这个民族、这一文化、这份信仰的可贵之处。

1 |) q2 o) G; q9 Q

 

2 Z( ?2 ?& t h

斋月里的牛街,比平日更为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了又走,川流不息。那天我在输入胡同南的十字路口等灯,一位花白胡子的老回回大步走来,高声道着色蓝,原来曾在大殿里并排礼拜,我回应着,一只大手已把我的手交叉着紧紧握住,哪里人?在这边上班吗?一连串爽直的问答,如此率真的偶遇,在这个社会已被视为异类。我一眼就看出他是甘肃回回,我还看出他是哪个教派。这就是回族,永远有着共通的心灵,越是相隔遥远,相遇的心灵就越是靠近,别人看都类似,却彼此洞悉那细微的差异,虽是同一民族,却如春天的花园般丰富多彩。

3 @& _1 M! ?5 g8 T4 W7 L* ^3 R

 

% r; f: b( Z c% n& S

那戴深筒白帽、往往留着大胡子的,多是甘肃或宁夏回回;那戴浅筒软质白帽,有着健康的栗色皮肤,且多留美髯的,往往是青海回回,如果听不懂他说话,那多半就是撒拉回回;至于云南回回,则是身量较小,口音绵软,在北方回回中很是显眼。外国人相对不好区分,但东南亚的穆斯林的船型礼拜帽、深色皮肤和小胡子则是其标识,阿拉伯人往往肤色较深,身材高大,胡子修得很精致,香水味很浓但并不刺鼻;伊朗人自有其特点,肤色如玉,女眷多着黑色长袍,男人则衬衫西裤,脸型较窄,十之八九都很俊美。土耳其人更像是城市化的维族人,但又是穆斯林中欧化最明显的。巴基斯坦人往往穿着巴服,留着浓密的铲形胡子,带着一种天生的羞涩。当然,在所有中外穆斯林中,最好认的其实是维族人,他们的小花帽自不必说,维族老人漂亮的胡子和小伙们介于欧亚之间的那种帅气,是很典型的。

" B- [8 N, ~* D: f# c w* {6 g

 

, b3 u9 ]5 m8 [5 y( j( G" I- k$ C

不过也有特例,前天遇到一个甘肃回族小伙,我张口就问您是不是维族?他说不是,我说那您是撒拉族?他又摇头,可我怎么都想不到他是回族,他说他还曾被误认为巴基斯坦人、马来西亚人,一次一个沙特人把土耳其人都猜了,当了解到是中国人时,他很坚定地说那你一定是新疆人,由此您就能想像出回族族源之复杂,文化汇流之丰富。

5 T/ v, A L1 A' p9 o, _! x( z

 

! }/ X* J& g4 t/ P2 e

而北京的老爷子们,即使不说话,一眼也能认出,那份气定神闲,悠然自得,是其他回回所没有的,这是久居于京城胡同中所涵养出来的气质,再张口说话,那口地道的京腔,那份老北京的幽默和豁达,听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我就爱听老爷子们互相打趣,你总能感受到他们小时候的那份顽皮和发小间的情谊。

- C1 b+ ]# |8 w1 [% d, L+ v$ S

 

+ D" b( t, D$ V, i4 ^1 V

在北京,你再找不到一个地方,能在如此小的地域内,聚集如此丰富的人种和文化,却又如此和谐,即使是一个非穆斯林身处其间,也会不由自主的泛出微笑,放下提防,如孩子般融入这片安宁之中。

1 `5 e. @4 ^& [) E2 h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6 15:56:2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20:10 , Processed in 1.22527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