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idushu

【原创】【连载】北京回民的斋月(每日一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16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色俩木而来一库目!

" Q: x3 Y! s9 G# w! f) A. C

 

/ q9 F% r5 ]9 [: G9 j2 F5 ?

楼主兄弟的这篇《清真情结》可以单独发到“馋记”,好普及一下清真食品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5日  斋月第十五天  穿过人群 

! Z) ~$ B' L5 a! { j

 

( d/ R1 ~0 B8 a. K9 u

作为一个回民,无论你在大都市,还是在烟村乡野,或多或少,你都会感到一种目光。即使你早已从装束到语言全然华化,但总有那么一点不同,或隐或现。

- ?& ~) s$ M2 |: d


是什么呢?是近乎偏执的饮食观念吗?还是眉宇间那一缕异域的感觉?抑或是不经意间终于泄露的词语的秘密?我不知道。在山东西南部黄河故道边那座不小的回族村子里,我的童年如此纯粹,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汉族,我甚至没有见过“恨贼勒”(猪)。在我九岁上,快要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才在班上见到了邻村来插班的汉族孩子,他们无一例外的质朴老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看来,那是家乡最后一代保留古风的汉族同胞了,他们之后,打工潮便席卷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也将传统民风渐渐毁掉。

2 k* P" ]: H0 p


当我再回到我的村庄时,这回族的村子也渐渐褪色。曾经的饮食上的洁癖被烟酒湮没,高大的寺里只有日渐佝偻的老人,曾经延续几百年的屠宰业早已衰落,每日宰掉200头牛的宏大场面已成回忆。我的兄弟们散落四方,带着残留的那点异样,去做曾经被他们轻笑过的打工仔。

8 Q# R1 E1 A/ B5 Z5 ]. T


当故乡所有的回族汉族的村子都被改变时,你却回归了,这对于一个流落异乡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百味杂陈的复杂感受。本以为离家求学的你,会是最易改变的一个,本以为古老的村庄还会延续那份古老,但在你离家十年之内,一切都颠覆了,你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祖先的原点,却找不到童年时曾熏陶过你的那一切,你无论在异乡还是故乡,都那么异样,那么孤单。

8 T9 G! o) G3 H8 n3 D


当你走在路上,总觉得在独自一人穿过人群,无论是否顺着这人潮的方向。在你和他们的眼里,这颗心灵都有点异样。你遵从祖辈的传统,留起了成年男子尊严的胡须,你有时还会戴上小圆帽,白的、黑的或棕色的,总之你因为这点特别,在西北被待如家人,在此处被视为另类,在家乡则引来追问。单位最终容忍了并渐渐理解了你的蓄须和禁忌,你的异族同胞天性的宽容再一次战胜了体制的偏激。当你挤上地铁,或者走向某个地方,人们总会投来讶然的一瞥。这座拥有近三十万回民的古都,早已久违了洁白礼拜帽随意行止的时代。那曾是一种街坊邻居或同窗同行的习以为常,白帽是回民服饰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一个乡老光头上街,熟人们会想:这是怎么啦?可这个时代早已过去,城市总是轻易就能把传统甩在身后,却从不负提供新的精神居所的责任。

/ C& ^* d. I2 z" Q" k


可你固执地坚持着,虽然这些都只是外在的修饰,但在给你深刻烙印的这一支族群的哲学里,外在从来都同内在生死相关。这也是五六百年间严禁胡服胡语,却始终无法划上句号的缘故。

. h7 L- o& x& |" F7 G


也许你剃去了胡须,摘掉了白帽,依然会引来异样的一瞥。因为你总在祈求能够跟上这样一群人:他们拒绝接受女人越来越暴露的身体是一种美,他们坚持把道德放到社会最首要的位置,他们总想着别人总看不了别人受苦,他们移开每一个路障哪怕一颗石子儿;他们会定时把自己引入神圣,近乎苛刻地审视自己;他们还会表现出异样的自制力,拒绝早已普遍接受的灰色收入,即使前程受到影响也拒绝烟酒。

7 d% D/ K6 r3 L; Q- L4 H! X# I


也许原因就在这里了,你所认为理所应当的一切,在人们那里也许是不解的偏狭;你所珍视的,恰恰早已被太多的人弃如敝履;你所放弃的,恰恰是这个社会最珍视的。

z z. Z* j6 J U! P% ]

 

7 ]4 f( _7 |" g

但可以欣慰的是,你从没想过要和这个社会分裂,准确地说是那个底层的社会,它与体制无关,它显示着真实而美好的普通人的人性。你明白自己也是,这森茂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有责任增添它的绿意,点缀它的繁茂,并为它汲取阳光雨露。你努力地实践着永恒的传统,平和地融入不息的人潮,你把汉族先哲的理想也写入了自己的座右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虽然你依然感受着异样的瞥视,但日复一日,你拥有了穿透表象、超越隔阂的能力,你在金字塔巨大的底层看到了无边的平和,和本真的良善。你终于知道,你的先人如何这般眷恋底层的生活,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真正的接纳与理解。

0 O! [1 t; k2 p% V*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5 15:52:3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六爷在2011-8-17 14:58:00的发言:
我原来上学就在牛街附近,每天早起都吃年糕钱的炸糕,真好吃呀············可惜呀,现在年糕钱炸糕不知道搬哪去了
6 }) G5 Y1 |4 s

牛街消失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即使抢救性发掘都来不及了。

发表于 2011-8-17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原来上学就在牛街附近,每天早起都吃年糕钱的炸糕,真好吃呀············可惜呀,现在年糕钱炸糕不知道搬哪去了
发表于 2011-8-16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这样入理入心的细细讲解!明白了很多。
发表于 2011-8-17 0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真悲天悯人应该和佛教一样,吃素就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7日  斋月第十七天   病痛和死亡

* L6 z2 A. G4 P/ @

 

6 C* O1 W( a4 |

再没有比生老病死沉重的话题了,可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即使躲入睡梦中,也逃脱不掉其纠缠和追击。可对于这种必须面对无从逃避的必然,似乎又需要一种更超脱更勇敢的态度,不是麻木,而是直面。

4 O1 C& q" o* Q5 w


即使在吉庆的斋月,生病和死亡也时时光顾,不迟丝毫。前些天就听乡老说某某老人病倒了,谁谁又住院了。自己前两天也感冒了,都没敢去寺里,十六个小时的斋戒外加磨人的感冒,可真够受的。可病痛也是一种考验,有一病,就有一药,万物都是成对被创造的,但过程你要承受,在病痛中,人更容易思考最基本的人生问题,且更为冷静和克制。健康也显得更为可贵,平日的快乐也开始被珍视,亲人的关爱更显其必需和温馨,这都是正面对待疾病的结果。回回有句训诲,即使你的手上扎了一根刺,真主也会饶恕你一部分的罪过。今世的病痛,降低着后世更大的痛苦。

. T+ v& L) Z8 r6 w


昨天又听说朋友的朋友,家里老父亲无常了,做子女的特别痛苦和悔恨,可又再难获得原谅,再无机会补偿,那种欲哭无人的感觉很是让人揪心。

" l* M8 i- T9 g% f% ^. y


每个民族和文化,在面对死亡时,都有自己的消解方式。回民的方式,是悲而不绝、肃然面对。古兰经说,每个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即使你躲入戒备森严的巨堡,一样抵挡不住死亡。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就如旅人结束他的旅程,回到故乡。对于拥有着后世观的回回来说,死亡如一道门,通过它离开短暂的今世,进入永久的后世。所以死亡就不是那么让人绝望,对于死者本人来说,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于生者来说,还有补偿的机会。

R; g9 C/ T4 n8 N


既然死亡为必经的阶段,寿数乃真主的定然,那就用积极的态度迎面死亡。一个人的离去,意味着今世再不能相见,而且多是在病痛或意外中离世,怎能不椎心悲痛?可也不能过于嚎啕,甚至指天骂地,在回民的葬礼上,更多是低声恸哭,很少扯发扑地的场面。而且阿訇每每会在为亡人开经之后,告诫家属故友,一定要认清死亡,亡人现在需要的是良善的“都阿伊”(祈祷),而非呼天抢地、哀毁自伤。那段著名的圣训开导了无数颗悲伤的心:一个人离去后,有三样东西还留在尘世,一是川流不息的施舍,二是益人的知识,三是清廉子女的“都阿伊”。亡人生前无私施舍的钱财,将会一直不断地流转下去;他教授的知识,也会益济更多的人;而虔诚敬畏、勤守斋拜的清廉子女,他们为老人所作的祈祷,将会大有助益,这是真主的慈悯,为后人再尽孝心搭建了一座桥。

. s5 p- v& ^4 c* x8 N


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哀伤欲绝的心情终于有了出口。死亡也足以劝解,多少人不仅走出阴影,且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信仰的阳光照亮了潮湿的心房。在经历亲人的死亡之后,我所知道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陆续回归着,在精神家园里,安宁在生长,在良善的祈祷中,生者同逝者息息相通,并终将可以坦然地,面对病痛,和死亡。

Z* g* f: Q$ B7 y


 

3 Q- l! X+ @( r9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7 9:41:3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17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带病还把斋···················真够虔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六爷在2011-8-17 9:40:00的发言:
带病还把斋···················真够虔诚的
" F- d" f8 y) A

嘿嘿,谢六爷关心,关键我感冒没发烧,要是烧着,就只好以后还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六爷在2011-8-17 8:17:00的发言:
要是真悲天悯人应该和佛教一样,吃素就得了。
9 \# T+ k1 i0 k2 Y

植物也是生命啊,所以悲天悯人和这个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标榜的意思,只是把饮食固有的文化背景展示出来。

发表于 2011-8-17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想邀请您进行一个采访,具体给您发了一封站内信,期待您的回信~
发表于 2011-8-17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1-8-17 15:50:00的发言:
. P1 Y6 `4 p8 I

牛街消失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即使抢救性发掘都来不及了。

) w$ y# j: |4 O7 }

还有原来牛街那的白水羊头·····也不知道搬哪去了··················可惜可惜

发表于 2011-8-18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读下来,我被深深感动。谢谢阿哲,提供了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8日  斋月第十八天  东直门外夜深沉

0 Z- y/ G' Q' l; y: I

 

. N M, e5 y4 A8 H

东直门外二里庄清真寺,初建于元代,后来修东湖别墅,拆移到东直门外十字坡北,旧物早已荡然,惟剩一方古色古香的“米哈拉卜”(壁龛,位于大殿西墙正中,标示礼拜朝向)。老李说今儿一定得去这寺里开斋,阿訇乡老们要在寺里一起包饺子,这可是少见的场面。天开始飘雨之际,开始往寺里赶,一进门一位老爷子就大声大气地说:快去洗,还差五分钟上拜。这时木影壁后的天棚下,人们已经开始包上了,女乡老居多,全是高手,老李这擀皮儿高手本来想帮帮忙,结果愣是没插上手。

: @- ^4 l1 E, _


东直门的开斋,和牛街略有不同,乡老多是老北京,每晚的开斋饭食都有人出散,听说早就排长队了。而且有些乡老只留了自己的经名,甚至无名,这是古老的圣行,右手出散,不让左手知道,暗美的乜贴是最受真主喜悦的。

) |2 ?3 \3 X$ o& n8 X


立秋之后的北京,夜空飘着零落的细雨,晚风习习吹来,此间的斋月晚夕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老爷子们围坐一桌,吃着喷香流油的饺子,你怎能不为这浓浓的情意所打动呢?可这安静祥和的夜色之后,也有着无从挣脱的沉重。

9 e, c4 j3 @7 l* l


和阿訇们聊天才知,这寺里的乡老们,大多不在附近,最远的还有从花家地赶来的,周边倒也有几户回民,却多不礼拜。因为北京城这些年拆来建去的,回民也处于一个困难的调整期,有三千多回回的新建住宅区没有一座清真寺,有清真寺的老城区,回回都被迁走了,回民离开了清真寺,就如同鸟儿被赶出了巢,树叶被秋风吹落,等待他们的,多是信仰的枯萎和心灵的流浪。也许坚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会帮我们找到新的模式,但其间的沉重又有谁能够真正承受呢?

2 Q7 O! W; M" y; [+ J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遥远的山东,某县近来发掘了一座佛塔的地宫,稀有经书及佛教珍品轰动一时,县里遂决定建设佛教之城,既然是佛城,那世代居于老城的回回们就得迁走,尤其是清真古寺和回回祖茔,这一迁,就是五十里之外的城郊僻壤了。您能想象重乡土、忌动坟的回回是怎样的心境吗?老人们开始拿着小板凳到县府静坐,但上面拿佛爷挣钱的决心怎能撼动,也许真要把十代人的遗骨惊扰迁埋了。

' [6 x. s( B1 U( y, I4 Z


处心积虑和骇人听闻的决策,每每毁伤着民心,摧残着被弃如敝履的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新与旧从未如此激烈地对峙过。热爱传统的回回人民,承受着中华传统和自身信仰被日渐淘空的双重苦难,心灵的草原在无序和野蛮的开垦中,渐渐沙化,在失去了语言和文字之后,还将失去最后的精神家园吗?这是萦绕在每个被惊醒的回回人心中的痛苦的诘问。

. x* ^* B- ^# }" [2 R! |% b

 

3 |* v+ P. t7 W: L' \) N

在秋风肃杀的光阴里,包括汉族在内,每个古老的民族都在狂暴的大潮面前战栗了,末日的预言如藤蔓将恐惧蔓延。这巨大的金字塔也在颤动,贵人们之“新”与民众之“旧”在激烈交锋,在他们的眼中,底层永远是保守而愚昧的,可他们忘了,当这辈辈负重的底层被毁掉时,也是整个金字塔垮掉的时刻。

发表于 2011-8-20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让我再次体会到信仰所给予一个人的力量,这种力量绝对是无穷的!
发表于 2011-8-19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真亲切,让我来慢慢的体味。
发表于 2011-8-20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回汉两族和谐相处,我有许多亲身体会。不少回民散居,和汉民住同一杂院。近邻。回民商铺,羊肉床子、烧饼铺、馒头铺、饭馆。古玩店都有。也和汉民的铺子相邻,关系极为融洽。一直生活在广安门内,和金巴儿羊肉铺只隔四五个铺面。老掌柜金大爷。每年夏天烧羊肉上市,常常去要老汤,或端一盆羊骨头啃(肉啃净,骨头送回)。两家互有串换。在他店里耍手艺的张维诚(回民)一家和我家住同院。回民节日也给我们送油香。一位老太太隔几天挎一上锁的小桶来送“乜贴”,站在街门口低声喊:“送乜贴!张家就出来给点钱,从小桶的孔塞进去。两人不说话。羊肉铺在我们院里有个羊圈,养四五十支羊,雇一山东老头到干面胡同、老君地放去。宰羊也在院里。请老师傅来念经,捅第一刀。然后旁人接着处理。(以后再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0日  斋月第二十天   会京师

* r p% _, Q* \+ e$ r8 K. x

 

0 v) F( C' J5 \4 I1 N* m

北京到处都是人,车站、广场、步行街人头攒动着,直到夜深。可在人流中拥挤着,心却如在旷野,疏离、不安、茫然,不是因为互不相识,而是因为流行的冷漠。可牛街不同,南下坡也不同,所有的清真寺里都不同,那里或四方来会,或仅几许老者,却都心灵相通,温暖流转。

\9 \ }1 P; G4 Y ]2 C: Y$ Z! q

 

, T* d) c6 V0 W+ j/ l

昨天的开斋时分,是牛街入斋月以来,最热闹的时刻。一进寺,便在夹道遇见了身穿哈吉(朝觐归来者)服饰的西北老人,很是“白勒凯提”(吉庆),赶紧奉上色兰,郑重地“拿手”(握手)。进了院子,才发现满眼都是西北来的哈吉,原来是宁夏组织的副朝团(正式朝觐时间之外的朝觐),有83人之多。大多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游廊里、长凳上、台阶前,到处都坐满了人,色兰声不断,殿前月台上摆满了开斋食品和瓜枣饮料。我独自立在人群中,静静感受这吉庆的午后光阴,如同做着一个怡然的梦。

$ [; |1 e- H9 B+ L' f. M4 }

 

1 I6 T4 j+ X. R$ l8 g) u

梦中光影倏然有些错落,循声看去,呼啦啦进来一群东南亚穆斯林,阿訇陪着一位很有风度的中年人,乍一看还以为是印尼总统,一问才知,是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一行二十余人,专程到牛街寺里来看望穆斯林同胞。原本就热闹的氛围,更加浓烈了,孩子们还专门过去给大使道了色兰。西安大寺的马阿訇恰巧也在寺里,人们自动给长衣美髯的学者让开一条路,大使和阿訇彼此拥抱,亲切中含着恭敬。开斋的时刻到了,马来兄弟们、宁夏哈吉们、北京和各地的乡老们,一起捧起了手,主啊,我们为你而封斋,也凭着你的给养而开斋,求你慈悯我们,恕饶我们吧。人们也为世界另一端身处苦难的同胞们祈求着,体验困苦、培养同情的斋月,让人们更深切地体味着利比亚、索马里、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处的苦难,虽相隔万里,心却拥在一起,他们的苦痛,揪着我们的心肠,他们的死亡,也是我们的死亡。

9 s9 M! A* r3 M# O1 _; N/ h. V

 

- f" q, t/ i$ W9 F/ d, @5 ]. T0 b

那一刻,整座古寺突然安静下来,除了祈盼的心跳声,你听不到声音;除了承接恩惠的手心,你看不到其他;光阴似乎凝滞了,连飞虫儿也忘记了翅膀的翕动,蚂蚁也放慢了脚步。手心的纹路突然无比清晰了,我似乎看到温暖的心波顺掌纹蔓延开去,传递到遥远的地方------

0 F6 g& @+ O3 j. q8 E

 

# D0 U9 b' C/ t* o) L( d0 i5 `: v

随后便是甜美的时刻,恩惠无声充盈。每到这时候,总有中外非穆斯林朋友或未封斋的回回,来感受这特殊的时刻,他们是寺里的客人。总有人友好地给他们递上最好吃的土耳其椰枣和点心,他们则不断地把这美好的光影摄入镜头,也收入自己的心中。在很多人彼此并不相识的此间,你却如一尾快乐的鱼,在阵阵暖流中舒畅地穿行。

' p) G, ]; c, d4 G5 H9 R, H

 

* T1 D7 ]( L0 c1 O7 Q* ?

寺里在后院,摆了20多桌开斋饭,款待今天所有到寺开斋的人们。身旁胖胖的杨三伯(bai 一声)显然被这场面感动了:今年好些个寺里都这样,人多,乜帖也多,这是为主的大能!托靠主,会越来越好的。

% m. O' L5 t5 z$ F/ o, e4 q' S6 @1 q

 

- F4 a4 i8 x" g- W; \0 B

是啊,会越来越好的,毕竟,人离开信仰太久了。

1 q$ y' B" l; W+ Q0 b, i& a/ C* y

 

: V3 `; U, {( l; h5 E( I, u; l

晚间,大殿被汇集而来的人们跪满了,阿訇念诵了那章令人感慨良深的古兰:当真主的援助和胜利降临,而你看见众人成群结队地崇奉真主的宗教时,你应当赞颂你的主超绝万物,并且向他求饶,他确是至宥的。

( V. u) _2 t/ G! ^'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23:12: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孤树斜阳在2011-8-20 15:55:00的发言:
& i7 }# t: z1 ~( w% {

北京回民管爷爷叫“爸爸”(平声读音),有别于其他民族。

' F! c( l" E o1 E N) Q6 N& t

一般写作“巴巴”,阿拉伯语,长者、受尊敬的人的意思,所谓阿里巴巴就是这个意思,回民也用来称呼爷爷一辈,比如“我巴巴去寺里了”、“张二巴、杨三巴”。

1 p$ q9 |0 ]8 t# c0 N% F: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17:11:0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0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小川在2011-8-18 23:26:00的发言:
我爷爷家,拆迁以前,就在东直门外,现在交通枢纽楼的位置。如果不拆迁,我也许在东外清真寺长大,境遇和心态也许会迥然不同。现在又再回寺里找二十几年前的念想,一丝一毫都没有了。
5 w: V: A2 L$ g. i

北京回民管爷爷叫“爸爸”(平声读音),有别于其他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11-8-20 22:10:00的发言:
北京回汉两族和谐相处,我有许多亲身体会。不少回民散居,和汉民住同一杂院。近邻。回民商铺,羊肉床子、烧饼铺、馒头铺、饭馆。古玩店都有。也和汉民的铺子相邻,关系极为融洽。一直生活在广安门内,和金巴儿羊肉铺只隔四五个铺面。老掌柜金大爷。每年夏天烧羊肉上市,常常去要老汤,或端一盆羊骨头啃(肉啃净,骨头送回)。两家互有串换。在他店里耍手艺的张维诚(回民)一家和我家住同院。回民节日也给我们送油香。一位老太太隔几天挎一上锁的小桶来送“乜贴”,站在街门口低声喊:“送乜贴!张家就出来给点钱,从小桶的孔塞进去。两人不说话。羊肉铺在我们院里有个羊圈,养四五十支羊,雇一山东老头到干面胡同、老君地放去。宰羊也在院里。请老师傅来念经,捅第一刀。然后旁人接着处理。(以后再续)
8 j' S+ s8 X+ _* |& z/ f

您的回忆太有价值了,其实只有老北京,才能真正道出这其中的融洽和情谊,还望您多给我们这些后生讲讲。小区里一位老爷子也跟我回忆过这些,可惜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那地道的京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京闲痞在2011-8-20 22:18:00的发言:
$ Z0 F8 \/ X" [8 Z. }6 r

引用:“西安大寺的马阿訇恰巧也在寺里,人们自动给长衣美髯的学者让开一条路,大使和阿訇彼此拥抱,亲切中含着恭敬。”

. r& N$ R$ w1 U, i+ h" s) f

 

, w) Y' |2 E3 M3 f% R/ v

——怪不得前天过捏提没见到伊玛目巴巴,原来去京城了~

X$ C+ z& n) a: y& _

是大胡子马阿訇,很有阿訇的风范,今天回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易卜拉欣在2011-8-20 22:19:00的发言:


按色俩木按而来困!偶然读到你的帖子,深深的被吸引了,心中感慨万千,尤其是读到“8月15日  斋月第十五天  穿过人群”这节时候,忍不住泪流满面,跟您的经历何其相似,从纯粹的回民村庄,来到北京求学,工作。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飘落和孤单,我没有您这么深入反思,这么好的文笔,今天看到您的文章说出了我内心想说却未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真的很感动!只有相同的经历和内心的向往才会产生如此的心灵的共鸣吧!愿真主赐予你平安和吉庆,也祝所有穆斯林斋月吉庆!
3 I3 Y8 r+ |0 i5 J. I" g8 O

 

5 f. B- u. {# y' E1 E* S7 ^: i

woalykumsalaam!

, g7 z4 s7 H. i/ p, O" Y

 

" U6 B/ Y0 A" Z' t8 y' ~; Y$ ?2 M

感赞真主,使我们的心还能有这样共同的感动,只要心不死,信仰还在,就没有什么能毁掉我们的生活。

4 \( z% p% ]* v. V* U2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22:57:3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0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西安大寺的马阿訇恰巧也在寺里,人们自动给长衣美髯的学者让开一条路,大使和阿訇彼此拥抱,亲切中含着恭敬。”

. F9 j3 s W- b/ j1 E$ P

 

+ F. f" H7 N& k5 h% @1 j" \1 ~

——怪不得前天过捏提没见到伊玛目巴巴,原来去京城了~

发表于 2011-8-20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aidushu)8月15日  斋月第十五天  ...

[BR]
, v9 ^( k6 ?& ?% w4 d9 Z[BR]按色俩木按而来困!偶然读到你的帖子,深深的被吸引了,心中感慨万千,尤其是读到“8月15日  斋月第十五天  穿过人群”这节时候,忍不住泪流满面,跟您的经历何其相似,从纯粹的回民村庄,来到北京求学,工作。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飘落和孤单,我没有您这么深入反思,这么好的文笔,今天看到您的文章说出了我内心想说却未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真的很感动!只有相同的经历和内心的向往才会产生如此的心灵的共鸣吧!愿真主赐予你平安和吉庆,也祝所有穆斯林斋月吉庆!
  a4 e6 x0 W, l; X0 u+ A1 B[BR][/SIZE]
发表于 2011-8-20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早晚要消亡。想当年,我们还有共产主义信仰········现在呢?几乎绝大多数人没有了信仰··················过着混吃等死纸醉金迷的混日子········看看现代的中国·····缺乏信仰的民族真是悲哀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1-8-20 22:45:00的发言:
4 m! a9 {; P$ Z& l; [0 G0 J0 N2 B+ y

回民厉害,当年国朝初颁的《土地法》规定征收寺院,教堂,道观,学校,祠堂的土地。(靠土地维持经费的学校另安排经费)唯独清真寺那写着:在征得当地回族群众同意下,予以保留。可见,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后来回民出了个大官,他自己提出来要在全国整一整,结果他前两年死后,家乡的回民拒绝给他举行殡礼,到死也没原谅他。
发表于 2011-8-20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11-8-20 22:56:00的发言:
后来回民出了个大官,他自己提出来要在全国整一整,结果他前两年死后,家乡的回民拒绝给他举行殡礼,到死也没原谅他。
' G" B7 C' q- D5 A8 G

他不会归于真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1-8-20 23:00:00的发言:
, q; P+ u; V/ v. P

他不会归于真主吧。

0 l+ U$ h" x% r. R! n8 z

真主至知。据说临死前做了“讨白”,很多这样的,到老了要么没得好,要么后悔不已,还有的则躲着清真寺和老回回们。那个年代太复杂了,也太可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六爷在2011-8-20 22:20:00的发言: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早晚要消亡。想当年,我们还有共产主义信仰········现在呢?几乎绝大多数人没有了信仰··················过着混吃等死纸醉金迷的混日子········看看现代的中国·····缺乏信仰的民族真是悲哀呀!
: y' G& J1 R* W9 O

 

! d: N- i+ g9 O! V, N- w

悲观地看呢,我们还在受着这方面的限制,乐观的看呢,已经放开了不少,其实关键还在自己,当年文革时,老一辈的回回,冒着酷暑,干着重活,还偷偷封斋,特别不容易,结果也挺过来了,关键在于内心。我们有段圣训是这样说的:人身上有块肉,它好全身皆好,它坏全身皆坏,它就是人的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18:47 , Processed in 1.2816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