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9-29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9-29 8:01:00的发言:
+ [" @. j9 V1 }8 r% B- z

再贴出一部中国小说的插图,会引起大家共鸣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657646_3577914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J0 x& f& S, h! L) Z

这本书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影响了一代人的好小说,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

4 Y K& L b6 Z

我是初中时看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革命人物的形像深深地刻在我们年轻的心中。

/ T4 L$ g& Z1 a% P& s/ r" J! p

此图是林道静逃婚到了河北,在北戴河海边为自己的身世,为渺茫的前途痛苦地思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9-30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老师、学友们节日快乐!


发表于 2010-9-30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祖 国 万 岁!
发表于 2010-10-1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1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531129laowu在2010-9-30 19:58:00的发言:
                                          祖 国 万 岁!
5 c8 v. f2 }" X: ~9 G; M

                愿祖国昌盛,祝百姓安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江花月夜在2010-9-29 11:29:00的发言:
6 r- D9 f3 [, k2 T6 p

这本书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影响了一代人的好小说,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我是初中时看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革命人物的形像深深地刻在我们年轻的心中。

& T a6 n6 l" O, y

此图是林道静逃婚到了河北,在北戴河海边为自己的身世,为渺茫的前途痛苦地思索。。。

/ C, l( t1 a) d& y

你读书很认真,细节都能够注意到。不过最后这句是否可以修改一下,改成下面这样,我认为她本来就在河北。

6 @0 X8 H0 z$ C% A, F

“此图是林道静逃婚到北戴河,在海边为自己的身世,为渺茫的前途痛苦地思索。。。”

发表于 2010-10-1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江花月夜在2010-9-29 11:29:00的发言:
: h/ U1 y! X r% q* a2 p- a

这本书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影响了一代人的好小说,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

6 N. B+ U& ]7 @

我是初中时看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革命人物的形像深深地刻在我们年轻的心中。

$ {. _) q6 t" u6 |4 v! T

此图是林道静逃婚到了河北,在北戴河海边为自己的身世,为渺茫的前途痛苦地思索。。。

8 j+ W. _* {/ w; b' J

好羡慕你:。。。。。。。

发表于 2010-10-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这里都有些什么书?(再说吧,要下了)
发表于 2010-10-1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10-1 13:55:00的发言:
# D `/ ~/ Q0 c7 S3 ]8 d a

你读书很认真,细节都能够注意到。不过最后这句是否可以修改一下,改成下面这样,我认为她本来就在河北。

- X" Y% H( m+ `

“此图是林道静逃婚到北戴河,在海边为自己的身世,为渺茫的前途痛苦地思索。。。”

" F" W* A$ p e

林道静的母亲是河北热河人叫秀妮,北京富豪强娶回北京做偏房,生下林道静,生母死后,道静长成人,其继母逼她嫁人,她由此逃。。。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江花月夜在2010-10-1 14:55:00的发言:
" L1 h7 `' w ?1 x3 R6 ?/ ^% w O

林道静的母亲是河北热河人叫秀妮,北京富豪强娶回北京做偏房,生下林道静,生母死后,道静长成人,其继母逼她嫁人,她由此逃。。。

9 J( W3 R1 [, C0 s, `3 o( e! v

就是说林道静从北京逃到了河北。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倒影在2010-10-1 14:21:00的发言:
请问楼主:这里都有些什么书?(再说吧,要下了)
6 M- l( A5 G. ^5 _+ ~

对不起,这里没有书。请你自觉,不要又在这里无事生非,这里不欢迎你。也请你不要以此借题发挥引起不愉快。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培根《论读书》译文

5 M1 \9 T6 [+ K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 X6 y8 m S% ~1 A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王佐良先生译)

发表于 2010-10-1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到航校学长们对读书的启发,想起别人从我这借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好长时间后我在翻看时,才发现里面的彩色安娜.卡列尼娜的画页不知被谁“顺”走了,很是可惜。这种情况估计不会只我一人遇到吧?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0-10-1 18:40:00的发言:
受到航校学长们对读书的启发,想起别人从我这借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好长时间后我在翻看时,才发现里面的彩色安娜.卡列尼娜的画页不知被谁“顺”走了,很是可惜。这种情况估计不会只我一人遇到吧?
0 O, u' U8 b+ d9 S7 x, Z: J H. E ^

 从1987年我办理了借书证后,我经常去国家图书馆借书,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在国家图书馆,图书馆还办了个展示橱窗,专门展示被撕去页面的图书。你的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画像被顺走也就不奇怪了。

/ k# o+ ]. ?& Y/ j3 X/ e. J

  4A6pQtcs.jpg
是这张画吗?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 20:36:00
QUOTE:
以下是引用春江花月夜在2010-9-28 8:59:00的发言:

马背上英俊的青年自然是该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

担桶在马前跑的是他一生钟爱的女人——阿克西妮娅。

这幅图画十分经典、唯美,难怪多次再版也没有更好的插图能够取代她。

很佩服你的记忆力,我只记得小说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小说的女主人公忘记了姓名,只记得她是葛利高里男邻居的妻子,按中国目前的说法,葛利高里搞的是婚外情,而且葛利高里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参加革命打过白军,后又背叛革命打红军,最后走投无路而走向灭亡。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批判此书是歌颂富农,我没明白为何有此说法,也不想弄明白了,总之这是一部当时传看的好书,象当今的流行小说一样,在青年学生当中也曾流行过,当代青年恐怕没有看这部书的了,我们说出这些,是想让当代青年留意一下,有时间也翻阅一下,也可能是个好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大家是否喜爱阅读杂志,我从小读“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少年时代读“少年文艺”、“中学生”等。青年时代读“中国青年”、“航空知识”等。还有“漫画”、“连环画报”、“大众电影”“人民画报”等。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打开了眼界。现在杂志太多了,开始对“读者文摘”感兴趣,后来改名“读者”,里面的文章选的很好,内容富有哲理,又促人上进。但是目前读得不多了,只读“百年潮”和“作家文摘”,可能是老了不愿太费脑子吧。

3 m& I3 G- D B' |9 z- D4 x; w" G

 

+ M N1 l6 T$ a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人民画报1950年第10期封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0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画报代表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风貌,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称为“大国脸谱,人民的记忆”,重温一下每年10月的封面,会联想出许多记忆。以后我将陆续贴出。

8 i2 R: m! K! [- y4 B. e a3 J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0 V) h. d; M/ w: r& a

人民画报1951年第10期封面

9 q+ q" t$ h; x0 |6 {. H( r

 

4d7fwhKo.jpg
人民画报1952年第10期封面
W3OMlZPO.jpg
发表于 2010-10-2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10-1 16:08:00的发言:
& e8 _2 I; K9 j

对不起,这里没有书。请你自觉,不要又在这里无事生非,。。。。。

, w0 p( p9 O0 F- |* _4 I: w

呵呵,生么叫又要无事生非?没有书叫啥图书阅览室?哼!!!

! n% I/ ^3 {, q6 o T- r! T

 

8 j7 x, H: d$ I

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人民画报1953年第10期封面

$ A7 c6 a/ F' i) u5 X& l

WfT7SGlC.jpg
人民画报1954年第10期封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人民画报1955年第10期封面

- u: w" U8 C; u2 X: F& V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人民画报1956年第10期封面

8 L ~/ Q! z }% \$ N) a

pOYetQsA.jpg

# n3 ?$ S5 K4 L# ]$ h7 }

人民画报1957年第10期封面

H0qtqEsz.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过头来看中国1

/ S6 p1 x' y( n

 

, s% c; f2 u' m7 f& t8 s1 p

“人民画报”是以图片为主,宣传报道新中国,她反映着大国脸谱、承载着人民的记忆。从1950年创刊到现在2010年,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她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共和国的酸甜苦辣,每一期都反映了那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包括经济建设、政治运动、文化生活。每一期的封面内容都提取了人民生活的精华,每年第十期的封面都集中反映了当前人民的生活面貌。看到历史上第十期封面就会联想起当年许多事情。

. I' o0 ^5 h; B6 P; y- l! H

1950年的封面是创刊年,封面上是天安门的观礼台上的群众代表,可能工农兵的代表都有,明显的是突出了少数民族的代表,朝鲜族、蒙古族,还没有藏族代表,可能是建国初他们到北京困难。新中国各民族共同欢渡国庆,也体现了建国精神。

/ {0 p7 `3 B2 y6 o

1951年的封面是代表北京天安门的华表,但是可以模糊地看到孙中山的画像。是翻开封面的页面,可见当时个人崇拜还没有那么强烈。国民党称孙中山为国父,新中国好像也认可了。

# |& _9 h2 U$ r7 I8 l

1952年,朝鲜战争激烈,抗美援朝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封面上是游行队伍背景的一只巨幅和平鸽,代表着中国是在保卫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愿望。

# i* ~/ ] }8 ~9 j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四大名旦的最后归宿

7 i. N3 `( @. L# v- U2 X
9 u% ]7 S* c8 F9 L$ o
3 ~1 s& u0 f; d. E7 z0 g
四大名旦的最后归宿
+ D6 M# d/ s% D' q

程砚秋 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尤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1957年春天,不满足于仅是一个党的追随者的程砚秋,渴望成为这伟大行列中的一员,他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而国内的政治形势却一时突然出现了变化,院党组织暂时顾不及讨论,程砚秋就找党内联系人倾吐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即将拉开帷幕,程砚秋作为评委之一也将出席。这时正好周总理也在那里访问,这位联系人便建议他是否在那里寻总理面谈一下。程砚秋在莫斯科见到了周总理。实际上,周总理对他的想法也已知晓。所以,两人见面后总理便关切地问:“砚秋同志,你为什么还没入党呀”程砚秋答:“我最近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缺点太多了。”谁料周总理却一连串地摆出了他的许多进步事例,又严肃地表示:“砚秋同志,如果你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回到北京,贺龙元帅知道后也托人捎来话,愿做他的第二入党介绍人。国庆节后的一天下午,总理办公室来电话,约程砚秋夫妇去总理中南海住所吃螃蟹,贺龙夫妇也到了。饭后,总理和贺龙在另一间屋里和他严肃地谈了对党认识、现在优缺点和今后奋斗目标等问题。总理说:“自1927年我介绍贺龙同志入党后,三十年来我是第一次介绍人入党。砚秋同志,任重道远,希望你永不停步,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程砚秋凝视着总理炯炯的目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和期待。戏曲研究院党组织很快讨论通过了他的入党问题。  
  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领导亲自约他谈话,把率中国艺术团到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他。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戏剧艺术,程砚秋抓紧指导安排团员编排一些精彩剧目。这时,程砚秋时时感到身体倦乏。尽管他的心境极好,但晚间回家却常情不自禁长长吁气。当家人询问他是否有病,他又坚决地摇头否认。甚至已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他还不肯到医院去诊治。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被送进了北京医院抢救时大家才知他早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病情稍稳定,田汉等人来看望他,他焦急地要求出院。他说:“剧团要出国,我有多少事要做呀,我的岗位不是在医院”经大家劝慰,他才稍稍安心。不料方隔几天的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五十五岁。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梅兰芳在旧中国已经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艺术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高峰。梅兰芳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解放后,又追随时代的潮流,捧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尊敬。建国之初,他就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11月,文化部邀请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三位大师合作拍摄彩色戏曲片《游园惊梦》。梅兰芳在演杜丽娘时,吸收了昆曲的“水磨调”长处,以柔美婉转的唱腔和飘逸多彩的舞姿,表现了这位娴静貌美的古代才女对爱情的渴望。梅兰芳对这一角色表演得最成功之处,是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它在国内文化艺术界引起了轰动,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攀登上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1956年,中日邦交未正常化,他率中国访日京剧团在扶桑东邻掀起了第三次“梅浪潮”。在访日期间,日本著名演员和各界名流热情接待了梅兰芳一行。日本国会议员在两国无邦交的情况下,破例在议会大厦宴请了代表团。朝日新闻社对梅兰芳等每到一地都作了连续报道。当地侨胞对梅剧团的到来简直是如狂如痴。  
  前苏联也是梅兰芳早年留有美好记忆的国度。他在北京寓所书桌上的一尊列宁塑像,是当年从莫斯科携回,陪伴了他三十年。1957年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中国组织了劳动者友好代表团参加盛大纪念活动,梅兰芳也是团员之一。他到莫斯科后又引起了一番轰动,代表团应邀去大戏院观摩歌剧,当东道主介绍来宾报到梅兰芳名字时,剧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呼喊起“梅兰芳梅兰芳”的名字。1955年10月,他的女儿葆王月随楚图南率领的中国古典歌舞剧团到瑞典去演出,不料竟引发了中外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葆王月到斯德哥尔摩后,瑞典国王破例指名要她参加接见。原来国王三十年前还是王储时,曾与梅兰芳有过很深交往,他让葆王月代问梅兰芳好,并高度赞扬了中国京剧中的古典舞蹈艺术。1957年夏天,瑞典舞蹈协会主席海格尔受国际舞蹈协会委托,专程来北京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奖章。他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十四人。从1960年起,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他和剧作者先后认真交谈了十余次,并对剧情到表演都作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就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来年6、7月间,他终因难以撑持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系突发性心脏病。8月8日,他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中国剧坛上的一颗巨星殒落了。这年他仅六十八岁。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想不到6月1日林彪、康生等人炮制的那篇大动乱宣言书《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出台,戏校就和全国一样像炸开了锅。大字报铺天盖地,“打砸抢”随处可见,尚小云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关押批斗。那些黑白颠倒、无中生有的罪名像脏水一般向他泼来。他几次被拉到西安闹市中心,被野蛮地挂牌游街。同时,他的家多次被抄,门被糊上了封条。夫人和儿子都受牵连同他一起关进“牛棚”,每人每月只给极少的生活费。最痛心的是他多年集藏的《九宫大成》、《集成曲谱》、《遏云阁》等大量关于戏曲、诗词、历史的古籍,都同其他财物一起被红卫兵抄走,顷刻之间荡然无存。尚小云痛苦到了极点他不知道眼下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回想平生,他一直是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唱戏,对新社会他几乎可以捧出一颗心来。但他坚信:共产党是最讲政策的,周总理最了解他们,终有一天他的问题会有公正的说法。1973年,继林彪自我爆炸,在周总理等斗争下,“左”的猖獗稍稍收敛,尚小云获得了“解放”,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八年的折磨,他坚持每日练功的雄健身体被摧残了,先是全身伤痛,继之左眼失明。总算请假获准,他于1974年秋和夫人到北京求医,原先的住房已被没收,只好挤住在女儿家里。一别十年,重来京华的秋思让他伤感。老舍、荀慧生等诸多老友都已惨遭厄运,长眠地下,他只得在心中默哀。女儿家中窄小不便,早年弟子吴素秋接待安顿了他,并给以种种温暖照顾,这使老人的心稍得宽慰。1975年春天,他从北京返回西安。那段时日,中国大地上空的阴云时笼时散,他的心情更为悒郁。  
  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送他往医院抢救,因系心脏病猝发,终于4月19日逝世。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悄悄地殒落了。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和陕西省委都先后为之发文平反昭雪。1980年10月30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八宝山为尚小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人们纷纷对他表示了怀念之情。他所创立的“尚派”艺术后继有人,仍为菊坛瑰宝。  

荀慧生孤单告别人世间  
  建国之后,荀慧生出于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挚爱,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仍热心地传艺授徒,以求京剧艺术后继有人。为此,他除曾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等处兼职授课外,还于各地演出时发现好苗子随时加以指点。他历年提携奖掖的优秀演员不计其数,有童芷苓、吴素秋、李玉茹、孙毓敏、宋长荣、刘长瑜等人。宋长荣于1961年拜他为师,可谓是关门弟子。荀慧生向他们授艺,几乎是逐句逐段讲戏,一招一式示范。但当你领会了他的启迪之后,才又发觉这些指教又全是从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全剧美感上下手的。为了积累艺术素养,他还要求弟子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由于他的倡导,中国戏校曾开设了练字学画课程,他专门讲授了戏理与画理相通的道理。1962年初冬,他到南京演戏,演出之余曾登门向傅抱石、钱松两位美术大师求教画艺。他们出于友情和敬重,坚持要和他合作,三人共同挥毫绘制了一幅金陵胜迹图。来年,傅抱石到京开会,荀慧生邀他到家中做客。席间他们交流各自艺术活动的心得,并再次合作了一幅青绿山水图。荀慧生经多年问艺求教,画艺确已达到了相当造诣,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都很喜爱他的画作。1966年暮春,神州大地已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歇艺剧坛三年之后,在家中精心绘制了一巨幅青碧山水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处江流环绕,蓝青碧水间桃红柳绿,这满幅的生机寄托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  
  但仅隔两三个月之后,先是田汉、周信芳等老友纷纷中箭落马。随后,他也在戏校大字报“榜上有名”,被呼之为“反动艺术权威”。但他还有一份自信,出身贫苦,从不与反动派交往,对毛主席、共产党是发自肺腑的热爱,故而不致于受到更大的冲击。因此,他还很虔诚地准备检查自己的艺术观点,但这一年的8月23日上午,他被带到北京孔庙的市京剧团时,顿感气氛的沉重。红卫兵在这里焚烧戏衣、唱本和书刊,他和一些老演员一个个被揿下头认罪。下午时分,想不到在市文联被批斗的老舍等人又被押送到这里,批斗立即升级了。他亲眼目睹老舍在遭凌辱时绝望的眼神,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夜晚,他拖着伤残的身子回到家中,家中已一片狼藉。第二天,他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终于倒在了城外沙河的大路旁。  
  此后,荀的心脏病严重发作了,但他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还被勒令写“交待材料”。夜晚,他一个人孤凄地蜷缩在小黑屋里,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他还是苦苦地撑持着,相信党和人民会对他作出公正评价。  
  1968年12月26日,一代大师荀慧生病故北京,终年六十八岁,当时身旁没有一个亲人在场。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过头来看中国2

/ [( P# o# l' T4 g4 S

 

; ?( P& {: f" w1 p5 H

1953年到1957年底为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G* i* y: ^% Y Q6 l

1953年的封面是天安门前东侧的照片,当时还没有拆除铁路轨道,长安大街还是三条板块式。有轨电车在运行,汽车很少。

6 L- z; _2 i! r) C$ O

1954年的封面是代表工农的男女劳动者,他们和炼钢厂、麦田收割、五星红旗为背景的画面组成了国庆宣传画。体现出工农联盟的共和国经济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精神面貌。

4 K) Q A, K- h3 j

1955年和1956年的封面都是国庆的镜头,1956年是一群女少先队员穿着节日的盛装欢乐的场面。那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高兴。

) T3 X/ ]0 x8 G$ J

1957的封面是景泰蓝老艺人向年轻艺人传授技艺的照片,两人都很高兴。这一年发生了反右斗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夏天,无书可读,在朋友家中看到几本书,便都借回了家。其中有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回忆录”。在平常,这本书肯定不是首选读物。但是在那个年头,饥不择食,也读了起来。现在回忆起来还有2个记忆点,一是马克思在街头经常被讨饭者骗,因为他同情、可怜乞讨人,只要向他伸手,他必掏出小钱给乞讨人。这样,乞讨人都认识了他,虽然有人劝马克思不要见人就给,或者重复地给同一个人,但是马克思还是屡屡上当。二是马克思在伦敦期间,为写“资本论”准备材料,每天都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去,阅读枯燥的经济年鉴等读物。他坐在固定的位置阅读,读到他觉得精彩的地方时,不由自主的摆动小腿,鞋底檫过地面。久而久之,在他所坐的位置的大理石地面,被他的鞋底磨出了明显的下凹痕迹。后来,我到了大英博物馆参观,还想去看看那个痕迹,可惜时间不允许,没有看到。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找到上面的几张插图,在我印象里,我国出版的纪念邮票有这几个画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几张钢笔画插图,一同欣赏一下。

U4 r4 J- z1 {4 L" y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发表于 2010-10-12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看书,年轻时候就不必说了。自1997年心脏出了毛病之后,精力有限,我特别喜欢看新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东方玉的小说,我都爱看。这些老年童话,对于我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使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身边的烦恼,连心脏的跳动都平稳了很多。厂里的同事都说我的心态好,能克服重病又活了十三年。不容易啊,与我同期生同样疾病的同事大都已走了。我感谢医生的治疗,感谢家人的护理,感谢同事的关心,同时也感谢这些小说帮我有了一个好的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尾沟在2010-10-12 11:06:00的发言:
自1997年心脏出了毛病之后,精力有限,我特别喜欢看新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东方玉的小说,我都爱看。这些老年童话,对于我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使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身边的烦恼,连心脏的跳动都平稳了很多。厂里的同事都说我的心态好,能克服重病又活了十三年。不容易啊,与我同期生同样疾病的同事大都已走了。我感谢医生的治疗,感谢家人的护理,感谢同事的关心,同时也感谢这些小说帮我有了一个好的心态。
; v% x9 {8 u* P2 `) L, O1 _

哈哈!真想不到武侠小说竟有这么大的作用,祝你继续阅读保持好的心态,万寿无疆!

- f$ ?! E& @" x' Q( X# l# a8 H

武侠小说我在初中时期,曾经读过“说唐”和“说岳全传”等书,倒是挺上瘾。可后来不知为什么,怎么着也读不进去了,1986年曾经读“七侠五义”,看完“狸猫换太子”的开始段后,没有读完就罢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o% |' e) n8 p5 y

1958年第10期封面,画面是首都人民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的示威游行。不过搜了一下,这事情发生在1955年。为什么3年后又登出在10月的封面呢?可能是配合炮击金门吧?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L8 ~$ }, s) F" }4 ` f8 d

1959年第10期封面,十年大庆,一个家庭参加国庆庆祝活动。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0 W) ~7 }& U* l6 q4 S

1960年第10期封面,邢燕子插队落户后,成为全国青年的榜样,尽管这样,绝大多数的青年还是报考大学,直到1967年文革时期,插队才成为全国大规模的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6:59 , Processed in 1.21408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