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h& b* L, T/ v1 b7 K: g 【活着】
- k1 R; Y+ D! u1 A- E( I) H$ @" tffice ffice" /> ; T3 n4 I- ^" h
在白云蓝天下,回望远方的乌烟瘴气,油然就有了幸福感。身在福中要知福。 ' x: c& H/ D, p6 L1 n& Q
) V3 i7 m/ ?5 P/ R/ z) j# s$ X/ p 乱翻书,翻到了余华的《活着》,这部小部头的小说,90年代一气得了好几个奖。后来拍成了电影,没让公映,私映可以,盘有的卖、网上可下载。一口气读下来,就是人生苦难的历程。真是自找没趣,看得心都灰了,辜负了蓝天白云。
1 o: Y7 j$ X* a$ q , i& y! L/ Y# V
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福贵少年吃喝嫖赌,家产败光,气死二老。好在有不离不弃的糟糠幼女。祸不单行,徐蚌会战那年被国军抓了壮丁,九死一生,要着饭回到家乡。不带总倒霉的,少年时的放浪,换来社会阶层的新定位,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新政权中分得五亩良田。浪子回头,日子才有起色,集体化的高潮到来,饿肚子、孩子失学、老婆重病,饥寒交迫中,福贵亲手埋了儿、女、老伴、外孙……。活着就好。老汉活在了新时代,吆喝着老牛,犁着黑油油的一亩半稻地,一生磨难,无奈地笑对苦难和人生。
! i+ P$ x9 @+ W+ D; k) e
0 S6 S1 V3 D2 ]7 Y' x$ k6 x3 K 又是一部过往素描式的村镇图景。 $ v% ] j# h* ~) t# Z
8 a( u) l }; g1 v& E; r 让人纠结的是同一蓝天下,面对同一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后的体会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L/ z, P G9 N
这些年再看不到《艳阳天》了,出来的是《日子》一类的书。把这两部书并列在书架上,大体就是我们家园的写照。还能听到《翻身农奴把歌唱》旋律,老年人的回忆,红彤彤的底色,也有小众黑色的记忆。 ! X2 C+ {5 |2 H
曾经历过的年代,我们童年没有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但同龄人在城市有饿肚子的经历,更有精神的创伤。去年读了同学签名相赠的小说,写到我们共同的一段经历,在她幼年的视角中,老北京德胜门的城楼、城外的那条大街阴暗,笼罩着忧郁和压抑,向北、向东一直拐进了校园。我不解,后又理解了。
- ^4 X) j7 k, X* Q3 O 阴晴圆缺是世界 。历史的一瞬在我们眼中的所见所感异趣相远。付诸笔下、书写历史,于是乎丰富多彩。其实就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过去一统论太过简单化了。如何述说那些个年景,好得很、糟得很各执一端,今人还在喋喋不休,事实又怎么能描述清楚,在两端之间有无尽的图谱,都在各人的感受。
3 ~1 z A, s3 ]! _1 ^2 n 5 c6 h, E5 k' u
活着,活着就好。
9 q3 E" O$ ]/ E( ?& m 2 s2 l H6 T' y4 F6 \4 G- V$ B5 n( \
作者说,《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s( p! B9 A) y6 @
2 b) |+ m; }4 t2 O A$ t% } 这一代人不再为宏大叙事而活着。
5 b* A. C% P0 q/ ~+ W[此贴子已经被wangpei于2011-12-7 8:31: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