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逍遥游天下

[原创]吴老带领探望京西古道中路[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15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帝京子民在2010-5-15 12:22:00的发言:
$ ~2 I: N2 b" k0 A

     辛苦了!

9 }* L0 }# _8 I" G

                      欣赏!

+ u# ?, a8 V# ?. b: R% O

谢谢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5-15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从门头沟地名的由来,到这一路的文物古迹,大餐啊,谢谢吴老和逍遥游。

发表于 2010-5-15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王卤煮在2010-5-15 10:14:00的发言:
太想去了
- B3 A. N4 Z- y1 H- n

先备考,之后就有时间了!

发表于 2010-5-15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想去了
发表于 2010-5-15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

, P* \ y+ I8 y2 [# T



发表于 2010-5-15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实的看门狗:

! m' Z9 e+ l" r& ~" Z- {& Q5 X


发表于 2010-5-15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沿途废弃的花窗影壁:

$ u! f4 x) f9 b


发表于 2010-5-15 05: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古道也称为玉河古道,起点是麻峪,终点王平口。

2 t( y( Y# k$ Z9 f; w! R

我们从圈门开始,这是圈门戏台两年前后对比:



发表于 2010-5-15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铁道承载着挖煤的历史:

3 j! r+ i% `6 P1 A) B5 W" m


发表于 2010-5-15 0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古道往前行,见到影壁:

, K2 ]; V& W, Y+ V" X+ J



发表于 2010-5-15 0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桥浮村起名就是由此

1 j- @3 d( c3 |8 f2 j8 q( U


发表于 2010-5-15 0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桥上的三义庙早已圮毁:

+ s0 o* K. L+ m


发表于 2010-5-15 0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的歪脖树断成两截:

( g) @ E" p1 l! r6 O5 m1 y K9 H




发表于 2010-5-15 0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轴、门闩口回忆起曾经的关隘:

* u& u) d: D2 S) Y, J' Z


发表于 2010-5-15 0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处的大山凹就是蹄窝,只可惜走太快良机错过:

( w& [! `/ m" R( L


发表于 2010-5-15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桥浮过街楼上的建筑不少,有三义庙正殿、两座配殿遗址、夹幹石、民国时期建筑、暗堡等。过去从山下看却如天桥浮在两山之间,现在有影壁遮挡看不见了,我怀疑“天桥浮”应该就包含此含义吧?还有老话说:人在桥上过,过桥不见桥说的就是天桥浮过街楼。

& C& H) u# j+ E/ X& ^) R" s


发表于 2010-5-15 0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到天桥浮过街之楼:

6 T" I2 j8 T" j0 u* O: ]



发表于 2010-5-15 0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门就是门头口村了:

0 x8 S- B8 v5 V, R% [4 M9 G2 [1 z


发表于 2010-5-15 0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的东门,拍照的的位置就是“门头沟”,玉河古道就是从这个门穿过,该区也是因这条沟得名:

- L. l: n- Z( I" _0 P, ^


发表于 2010-5-15 0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道就从门头沟上的孙桥、梁桥上通过:

/ d: ?; \1 V" {



发表于 2010-5-15 0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古道上的煤窑早就关闭:

! P: X/ o6 K3 G, j



发表于 2010-5-15 0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挖煤村人去房塌,老国槐守村口忠于职守:

8 A" j8 w8 W+ ?; l


发表于 2010-5-15 0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多年老宅见证驼煤的驴马经过:

( J6 V( P- a& J& n' O" @+ T


发表于 2010-5-19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街楼的戏台都收拾出来了,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 H1 ~# k, k- \8 ?( ?1 f# P2 m* f" I. }" U7 k3 O- G# a, d' O* J$ m: I1 t; d2 k# ^0 \6 R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也就是京西古道。这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京西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圈门过街楼位于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俗称门头沟)上,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其它过街楼都是单孔),而且它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圈门之名源于过街楼。始建年代不详待考,清代嘉庆、咸丰、光绪年间重修。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为城台状,开有四个券洞,砖石混砌,券洞为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呈“凸”字形,凸点在南侧第三个券洞,上建有殿堂3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1间,大殿为硬山调大脊,黄琉璃瓦覆顶,墙裙为黄绿琉璃构件装饰。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形,殿内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过街楼北岸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调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9.3米,进深5.28米,内供药王。过街楼整体精良,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玉河大道从此洞穿过。洞内刻有“门头沟”三字,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第二个券洞因扩展道路将券洞顶部拆除;第三个券洞保存较为完好,但上部殿堂门窗俱毁,属于危房;第四个券洞在20世纪50年代初因年久失修,将券洞顶部拆除,改架木为桥,现桥板无存。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此阶梯既是路,又起分水作用。沟北药王庙也门窗俱毁。过街楼归圈门中学,   
      圈门大戏楼位于龙泉镇圈门窑神庙前。创建于明代,为勾连搭式建筑,建在 1.2米高的台基上,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硬山调大脊顶,面阔3间;前台部分的建筑形式为悬山卷棚顶,宽度比后台略小,两侧与后台各差半间,壁间开有棂花门。楼顶用青灰筒子瓦覆顶,龙形图案的勾头。在台口檐下的中部为单昂五踩斗拱四攒,两侧为二攒。台口主柱与横梁相接处用巨型木制透雕的腾龙祥云构件,俗称“湾门”。要头部位的泥塑狮面凶猛可畏,柱头科挑尖梁头的泥塑龙头唇齿狰狞,台口柱头顶塑的饕餮,努目巨口紧吞柱头,这些木雕和泥塑气韵超凡,生动古朴。戏台内的前前后后之间为木雕隔扇,雕刻精美,上悬清道光十年的黑底金字大匾,上题“歌舞升平”四个大字
        圈门窑神庙位于门头沟区圈门中学院内。创建年代待考,清嘉庆、光绪年间曾维修。庙座北朝南,现存前殿、后殿及两厢配殿。前殿3间为硬山调大脊,石板望板,灰筒瓦覆顶,排山沟滴,施以飞椽。后殿3间,形制同前殿,唯两侧耳殿各两间,殿堂都建在青白条石基上。两厢建有对称配殿共计18间,构成一组严整精良的院落。旧时庙内供奉煤业祖师爷——窑神,至民国前一直为僧人住持清代的“煤业议事公所”曾驻庙内。庙西院落为道光二年设立的宛平县县丞办事公署,1948年至1952年为北京第16区ZF驻地,现为圈门中学所在地。窑神是京西门头沟古老煤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灵,是煤业所依附的信仰物。窑神庙也是北京地区仅存的煤业信仰的庙宇,是今后开展玉河古道游的一处重要景观。
         峰口庵关城位于龙泉镇圈门以西5公里处,玉河古道山口上,为古道上险隘关口之一。创建年代不详,明代已有,清代由王平汛绿营兵把守,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焚毁。关城建于两山之交的鞍部,座东朝西,关城系用山石砌筑而成,券洞高4米,宽3米,进深6.25米。关城南北两侧有石墙数十米斜上横拦山口,扼守要冲,玉河古道从口通过。关下古道宽阔6.2米,用块石铺砌,为防坡陡路滑石块松动,隔一米余栽立石排加以固定。关城西北有一平场,即为峰口庵遗址,现遗存碑刻四通。关城西南有一处长13米的路段,是在岩石山体上开凿出来的,路面宽不足2米,却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约百余个,蹄窝上口直径多在10至15厘米,深度在9厘米左右。现关城已残破,该关城在清代为玉河乡与王平社交界点,现为龙泉镇与原北岭乡交界点,属归龙泉镇。现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古道蹄窝,在短短的13米长的,宽仅2米的一段在山岩开凿出的岩石路面上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深度平均在9厘米左右
k5 P8 H7 _- J* L8 P% s& t) J
/ [2 T Y4 G9 t+ V r6 d$ {7 u) o
 
发表于 2010-5-17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难得
发表于 2010-5-17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爷爷家,好拍。
发表于 2010-5-17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发表于 2010-5-17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老几位哪天去的?
发表于 2010-5-17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天去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5 10:48 , Processed in 1.18752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