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P5 a. V, p9 M% s V覆朝之下--中秋杂想ffice
ffice" />
+ Y0 m4 {7 Q' R: W$ I" N十一自己拍礼花,剃头挑子一头热,到头来牢骚几句,冷嘲热讽纷沓而制而来。凭良心讲绝大部分都是“热讽”。我也是觉得,自己虽然没能拍到好片子,但看到了很多暖心窝子的话,也就知足了,可能这就是老小孩吧。
5 B) J" L4 t) W! H; W! V本来还拍了几组片子,也准备了一些文字。可看到有的网友提醒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再一想,现在又提毛泽东思想万岁了,再想想庐山会议,想想文化大革命,再想想60华诞也包括十年浩劫,再想想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我后脊梁直冒冷汗,赶快把写的东西看了看,心里怎么着是不落停。与其倒不如,反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听天由命吧。
' {( |/ z$ Y5 t所以这次只把以前写的一些东西,折腾出来,凑个乐吧,您要是没空就不占您眼了
5 l9 O6 H1 C0 \5 b" ~0 a" A
二 胡同摄影中的人
& L; r9 {% z8 I- ?6 \: W0 X
为什么把胡同拍摄内容的首位,选择胡同中的人呢?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字中,多次的提到过。我觉得在这里这样的提法关键是:胡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胡同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则是胡同中的人
7 e+ G5 s* ?3 S/ q6 D5 K 怎么看待胡同中的人呢?按职业分,按岁数分,还是按阶级收入,按职业性别分呢?这都可以,但又似乎和“胡同中的人”这个前提定义不甚吻合。我们拍摄人,都知道要拍出神,但是胡同人像摄影这个神,不是人像摄影泛指的精气神,它必须要有胡同的风味底蕴特色。简言之,如果把一个婚纱写真,或是证件胸像的精气神和胡同里的人像审美摆在一起,那么这件事,不言自明,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9 i7 J# O, r8 L# I
上面提到的精气神,既是所有人像题材都统一的审美取向,但又提出胡同里面生活的人的精气神,应该具备典型的胡同特色。那么胡同中的人,这种典型的特色,是建立在哪种相对合理的区分,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解认识观察上呢?以我个人的感觉,我把胡同摄影审美所需要表现人的时候的区分范围,设定了三组,这样,我就把胡同里面出现的人,和具体的胡同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2 \0 V; }+ A" } A 长期生活在胡同四合院,有北京户籍的北京当地人。(固定户口)
* b% R E. ]$ `# d/ O7 P* W B 生活,甚至工作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外地打工族。(长期临时户口)
/ o% k8 z' l5 o: `% S2 \5 f
C 旅游观光,或是路过串门,和此时此地没有关系过客。(流动人口)
B* S: {" p/ i) ^* y 这种分类纯属是从胡同摄影观察角度来提出问题的,没有其他的任何褒贬含义,如果认同这种观点,下面我把这三种人的特性,根据我的观察和思索的一些感受,呈将出来,以求指正。
* @3 ?+ R5 ]# k. P7 |5 m
中国的户籍政策,是历史的传承,还是中国特色,我不探讨,但好象外国人用护照就可以自由的选择居住地。中国的这种政策,首先是区分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也就是过去所讲的乡下人和城里人,其次就是区分了首都人和外省市人,也就是所谓的北京人和外地人,再就是一点,长期户口和流动人口。这些政策,当然是国家的管理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而生发出来的,而这种国策,必然会人为的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也必然会衍生出建筑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下的思维方式。
5 ~! e* U# Q4 w
A类
$ |0 E- S+ c& h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这不是每个人的生前选择。我经历过上山下乡,所以我深知,哪里都有好人,哪里也同样都有坏人。但是从摄影观察人的个性来讲,这种人似乎可以从问题的两个极端来分析,可能问题会简单化一些。
* o0 N0 H8 h9 t5 J- `
一个极端就是对于生活现状满意的人.按中国人的逻辑讲,乐业必然安居,所以这部分人或是还在上班,还没下岗,或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上班的人,因为时间关系,必须在朝8晚5之前再加上路途所耗费的时间,如果不是节假日,是很难见到这部分人的.所以我们在胡同里正常时间段所见到的对生活满意的人,除了退休职工,中小学生,也就是街道工作人员了.虽然这部分人不是很多,但是基本上在胡同中见到的那些面带笑容的人,多是这些人,如果想表现和谐社会,这些人的表情还是真实的.
& E1 s" e+ p9 E6 a& E1 g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于生活现状不满意的人.比较典型的就是下岗待业和面临拆迁的这些人.存在就是道理.如何表现他们,可以表现困惑压力,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我不太愿意总拍一些捡破烂的老人和乞丐,我觉得他们并不能代表胡同居民的真正生活状况,而自己拍过的几张在拆字底下悠闲自得的下棋歇晌的人,不见得他们心中对生活现状没有想法,但是这种典型的北京人的心态形象,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更接近生活本身真相的强烈震撼.
B! ?* h% f% i
B类
% c( C- \1 K2 R' f! s生活,甚至工作都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外地打工族。
3 L; R. _- O- n- g: A9 R( v* C/ m
北京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就是全国各地方人融合迁徙的集居地.没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吐故纳新,北京首都的真正意义也就失去了价值.但是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不是在探讨诸如南城会馆举子云集的历史陈迹.而是从摄影的角度去观察,这一类人是什么形态心理.外地的白领可能在日常胡同生活空间基本看不见,而外地的土豪劣绅上北京购买豪宅的也并不少见,但我觉得这些人,不是胡同里B类人的典型形象.胡同里的B类人基本呈两种分类,一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辛苦耐劳.从城市的空间中,挣扎奋斗出一线空间.像比较典型的自由市场的摊主,固定租房的废品收购点的小贩,甚至还有一些主要靠出卖沉重体力劳动的长期临时工,如送煤工,蹬三轮以至厕所保洁员等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深深的感到劳动者的可爱,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多么的谦恭.我很尊重这些人,虽然有时候,他们的形象很典型,但为了他们的自尊心,我只是偷拍,或者是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再去拍摄.还有一种就是打零工,收破烂,甚至是拆迁工程的农民工和保安员.这类人,心理的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他们自己就没有把自己当成胡同里的人,所以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眼神,总能强烈的体现出城乡差别,甚至是贫富阶级差别.这些人甚至都不会给你任何友好交流的机会,但这部分人的确在现阶段,尤其是拆迁肆虐的时候,我觉得抓拍一些这样的人,更能衬托出这个社会的多元性.
8 o3 h" U- d/ r, |
C类
2 ^# q' l2 p* C, J) d! r* a2 G2 D6 v. q
旅游观光,或是路过串门,和此时此地没有关系的匆匆过客。
7 v! D7 k% s6 c4 u' i# f: j6 o旅游观光的人,实际是对胡同文化的一种反衬.譬如有时候通过很多外国人对于胡同的关注,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保护胡同文化的伟大意义.这类人.我一般除了抓拍他们对于胡同某些东西流露兴趣的镜头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服装,表情,来对比强调胡同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形式秩序.甚至我更多的是从构图色彩的均衡对比上着眼,这样可以把相对固定形象的胡同,增添很多各异的色彩情调.
3 [3 S+ u) U+ S3 i( }' f3 V这组片子就是地道的A类人群。
' K& F# \! K) z# s
现在又讲毛泽东思想万岁了,那“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亲不亲,阶级分”我在公共汽车上听人说:管穿黄背心的人叫“蝗虫”也有叫“黄马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反正拍的这些人,都是我的父老乡邻,都是老实吧唧,退休待业的工薪阶层,与其说是为了挣个仨瓜俩枣的加班费(可能也是谣传),还不如说是最低权利机构又想起“小脚侦缉队”来了。看着满街的黄背心,红袖章,我倒是麻木了,可是在白花花的“拆”字底下,在马上祖宗家业就被和谐了的院落胡同中,不由我想到了鲁迅,想到了“药”甚至想到了,如果再传出血馒头能治猪流感的话,我不知道,这些画面中出现的善良百姓,会不会还有老栓的身影呢?这些黄色,白色,还有红色,真象是那天的礼花,反正也不是放了给我们看的,我还是咋两口二锅头,来碗炸酱面,听着宋组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看看今夜个是否云遮月,想象明年是否正月十五雪打灯---当然要是我还能眼睛瞪到那一天的话。。。。。。
6 c: Z4 ~0 x# K# B" y2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