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09-12-31 21:20:00的发言: 忆北京航空工业学校
) C8 _ _6 E9 ~( H------他们都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力量,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文革”中毕业的几届,被分配到距离遥远、条件艰苦、相对贫穷的贵州三线企业占相当比例,尽管要离开北京,离别亲人到山沟扎根,但没有人退缩,没有人不服从分配。他们在那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青春献子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史。那时的我们真的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有一股革命激情,有为祖国效力的抱负。至于这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困难,对个人的一生会有什么影响,那是连想也没想的。---
1 d2 O9 L4 A( J9 x* ~8 z! f 记得当年在大食堂召开的全校师生大会上,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争先恐后上台 2 V$ V9 i; F, V* \3 i; k
发言,表达自己献身国防工业,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决心,激情洋溢,热 " r2 S/ e$ }1 n0 b$ N+ b& u |
火朝天的场面深深感染了我们。印象很深的一句是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3 |) y9 \( k& P* g" {' |: p& f
学长们不畏艰苦,奔赴三线建设,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是值得钦佩和尊重的。
0 G! q7 S9 Y' b$ L& v8 e$ T' {, H 5 f- t4 u3 I9 ^8 x+ l3 p1 q- @( b+ \6 r
我们最后一届毕业生大都分配在了北京。
; z$ Q- i4 n' T% o3 f7 m 希望学长们能发一些当年在贵州的照片,或现在的照片。让我们这些没到过贵
" ?( T1 k, E' o4 H3 h) C# b州的同学也体会一下。 3 v G! ]' m2 u8 v0 l
祝学长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常回北京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