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 H1 y# M/ G5 o, H: @
我在运送“非典”病人的工作中有很多令人可歌可泣牡的事,通县的一位医生临终时,我们就在旁边。转运他的是我和一位120急救中心的一位医生。是死者的朋友!眼睁睁看他走的……。这些在非典时牺牲的医生、护士的纪念碑设在北京卫生局党校内。]
% z l7 c" n* @& \& a
7 S3 P/ |: C9 A5 C0 M这位同学,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参予并目睹了,新中国现代史上所发生的一次最为严重的“瘟疫事件”……
, K! q; J( \& l% j
- t& E. A" P3 A }4 g. x当时,我想自己作为一个做健康类报道的记者,在SARS期间如果没有机会去SARS一线,这让我感到很遗憾、很自责。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国度的和平年代,很难遇上一次这样大的灾难……这是一次展示一个记者勇气的机会。我想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去探望一下这位最后的SARS患者,了解他在如此危重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生存下来的,对懦弱者也是一种激励。
; s V- ^* @5 i: ^
9 K# e8 F/ b. P5 {+ H4 G
因为,那时报社领导担心记者出现意外,不让进入SARS病房采访病人。一旦被谁传染,整个报社都得被隔离,后果也很严重。我是在SARS后期自己偷着去的,那时相对比较安全。
7 g$ S: z, z) ?( ~
/ C. p# `# ~7 }. z
我记得当时《南方周末》的一位姓李的记者,在当年4月中旬,SARS最严重的时刻,冒死进驻地坛医院SARS病区呆了七天,现场私下采访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写的那篇报道非常真实、感人。我十分钦佩这位大无畏的同行,他是我的榜样。
) F' K4 ?. ?9 v# ]. b
2 X0 X( j3 P' N3 W# M
! r; F2 Y! T( {" {1 s7 o) D( V
探访最后的SARS患者
- b, B/ C9 M. D3 Q9 _+ |% c( D
胡涂人ffice
ffice" />
k2 L/ D4 K. C8 G3 _8 c
“儒子一去兮,谁知凶吉”
# A+ r }4 T# m9 d% h$ L2003年8月5日上午8:30分,我走进北京人民医院的大门时,心想:此去不至于“凶多吉少”吧?我真是上有80岁老母,下有14岁小女。王河毕竟是国内最严重的SARS患者,可称“SARS患者之最”。
\/ a9 L, t, E7 T我的邻居北京某医院一位去过SARS一线的小大夫海某听说,我要去探访一个SARS重症患者。他脸色立马严峻,嗓音郑重:“我可是知道SARS的厉害了!像您这样岁数的人,一但被感染,死亡率是45%!您可别冒那傻气!”。
9 W: ~6 W7 H; m% k: U$ w
这小大夫的话,我吓一大跳,可采访已定,不能推委,否则也太雏儿了吧。王院长总不能让一个记者冒被感染的风险吧。何况,猎取SARS最后新闻的本能,唆使我一头钻进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当时,我到有“儒子一去兮……”的悲壮感。
6 H: P/ S6 K: ^3 `+ t
上午:9:00 人民医院
: c5 C; X3 S# k# w我来到该院专门为这位北京地区最严重的SARS患者王河修建的隔离病区,这里安静极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毛。我在闷热的走廊里,一捂上这套厚厚的立领防护服,全身开始冒汗,然后戴上硬挺厚实的防护口罩(价值30块钱),感到有点呼吸不畅。
; F2 C; j0 D# B# ?+ P: \* ^! U王院长说:“一线的人员,要穿3层防护服,戴三个这样的口罩,真是喘不过气来。这里还有个金属片,一按就夹紧了——”
' c3 q0 d0 \! h( A% d* F4 _0 f
他说着在我的鼻梁上用力一捏,我的嘴脸立马被捂得严严实实。哎吆,真有点透不过气来了。然后,我带上浅蓝色防护帽和透明鞋套,裤子角还得塞到里面,整个非典一线打扮。自己终于上了“非典一线” 。
; J7 Q( n( l, Z我在王河的主治医生解教授引导下,小心翼翼地钻进隔离病房内的外间。这里是恒温的,顿时浑身感到凉爽。解教授指着里间的大玻璃窗说:“王河就在那。” 我听这话,心中一紧!我以往听得、看得,写得有关SARS的报道多了,但就是从没亲眼见过任何一个活生生的非典病人。我悄悄地抬起眼角向里面一瞥,房间明亮,有许多器械、仪器,还有两个穿防护服的护士,一张床上躺着一个看不清楚模样的人:他就是王河。
$ j0 R1 Q8 v- _6 W王河52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细菌室主任,因工作感染SARS,是国内病情最严重的SARS患者。2003年4月21日早晨5点钟,王河发烧38·5度,后到该院发烧门诊检查,白细胞4400,胸片右肺可疑阴影。4月23日王河被转往北京地坛医院,后确诊SARS。
( r% d( B5 o* L
哒、哒、哒“爱斯摩尔电码”预示恶兆
' U6 C. x7 t" N0 K g' o王河的妻子对我说:“开始,我和王河每天还可以通过电话互通音讯。有一天晚上,我家里电话响,那是我们约定每天的联系时间。我拿起电话,那头却没有声音,我对着电话大喊:‘王河!王河!你说话呀!你说话呀——!’我这时只听见‘哒、哒、哒’用手敲击的声音……。他一定想说什么,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因为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 O: b" w. d9 t7 Y“我心里痛得在哆嗦……再后来,他不能讲话了,我们就互相发送短信,慢慢的他发来的字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只能发来一个字,以后连一个字也没有了,可见他病情很重,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 y. Y% P2 t( H2 o8 j
“王院长几乎每天都把他的病情通过电话告诉我,甚至有几次,他说:‘他很危险’,还有一次告诉我:‘他凶多吉少。’专家会诊几次都认为他活不了了。那时,我甚至做好了捐献他遗体的思想准备。”
2 @1 H L8 z% f) _
解博士说:“有一次,我们都为他开追悼会做准备了。”
% b& a$ H) F2 d9 `$ r2 I% M! h& U4 l
国务院副总理、卫生部部长吴仪亲自过问他的病情,并责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王河。6月23日晚9点钟左右,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在电话中对王的妻子说道:“以抢救王河生命为主。”
# Q' `; A4 f. H& r% A0 L2 J
王给妻子的短信:“呼吸机在练我”
, U# o1 t% o2 O) \% d
解教授从电脑里点击出一幅照片:SARS病房几个捂得严严实实医务人员,监视着被带子捆绑在病床上的一个光头男人。
; ~+ }2 y& @5 ~- K/ R# X" p0 z3 K解教授说:“这是给王河上无创呼吸机。上呼吸机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在开始,人和机要有一个调试阶段,要在进出气的频率上达到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你需要吸气时,它却进气。你呼气时,它却抽气。这样患者就感到憋闷的几乎窒息,非常难受。患者会处于‘肌体自卫’本能拔掉管子,以减轻痛苦,放弃生存的希望。(注:有不少患者因忍受不了呼吸机造成的痛苦,放弃治疗而死亡。)
3 S6 D& K8 l$ o
; o. ~- R7 }" U' Q: ?“王河5月1日就上了无创呼吸机,他曾忍受不了也拔掉过管子。但是,我们告诉,他要想治病,就得上呼吸机,这是你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而且我们告诉他,你的爱人和孩子今后不能没有你啊!
+ z% ~0 [# k( r; i1 E
2 p( K7 E3 ~. k5 b
“你的病情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王岐山市长的特别关注。我们医院所有的同志都在关注你的病情。你要是有个意外,我怎么和院里的同志,还有你的爱人孩子交代?最后,他同意将自己手捆在床上。他就这样从5月1日到18日,一直上无创呼吸机。后来,他的病情恶化。5月19日切开气管上了有创呼吸机,它比无创呼吸机还要痛苦。医院采取了小局部麻醉,而且他那时甚至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受的痛苦还算小一些。从5月19号到7月16号,他一直靠有创呼吸机维持生命。”
: I8 s8 T1 w8 B) P/ Y" M1 ^
; q' ]$ e1 k( z! I4 p$ z解教授说,一般上到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存的希望了,所以活下来的人很少。大概王河是从有创呼吸机上活下来的第三个人。他要是没有承受巨大痛苦的意志力,没有强烈生存下去的渴望,他恐怕早就死好几次了。”
- Y# n1 G5 f, H4 `+ x1 O
高层领导对他病情的重视启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 @0 C: _& q% Y5 T! x, v
吴仪副总理和北京市长王歧山对他病情的关注,为此中日医院为他专门改建了一间条件非常好的高干病房。凡是王河所需要的药物,物品,要什么买什么。近百名医生护士组成六个班次,专门护理他。王院长对他病情的非常在意,几乎每天将王贺的病情通过电话告诉他爱人。方方面面对王河的关怀,对他战胜SARS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河本身也非常有毅力。所以,他才能忍受SARS的折磨,挺了过来。他身曾经上插着5根管子:胸腔引流管、鼻饲管、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导尿管。
5 _- h; V6 y! y5 H; ?6 F5 t
我看到一个危重SARS病人的“白肺”
9 ]7 O; ?. ?3 C. T; a解教授特意为我打开电脑,查看了王的胸片:“你看这就叫‘白肺’——”
' t& L/ I) h/ E) ~* }6 n3 J ?% R3 L我看见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一幅人体的胸腔X光片,这是王5月14日拍的片子,其胸部右侧下有一片像升起的白色浓雾,左侧上胸部肋骨条逐渐被白色的浓雾所覆盖。
- {; V2 g0 [2 e% D
解教授指着“雾”说:“这是开始。”。
, M( \8 Q0 U. s3 J; Q& g+ o6月14日的这张胸片,整个胸部基本上被白色的浓雾所笼罩,只是隐隐约约可见左上角的部分肋条骨。我的印象就好象是被浓浓的雾遮掩住的树木。解教授指着我眼前那一片阴森森的白色的‘雾’说“这就叫‘白肺’,这是王6月14号的胸片,他这时病情最为严重。他的肺部感染严重,出现严重低血氧症,呼吸衰竭,需要高条件呼吸机支持。”
1 X |5 f" I. E5 k3 ]
政府各界为他倾其所有尽其所能
( r3 T# O% c/ q! R王使用过的药物3大类29种包括各类进口国产高档抗生素、抗真菌及高级营养类药物 、激素、免疫治疗、抗纤维化、营养治疗、镇静治疗及其他药物,合计3大类29种。像泰能(216元一支)、稳可信(170元一支)、日达仙(800元一支每天一支)、丙种球蛋白、白蛋白都很贵很贵的。
; r. l1 \' p4 h% N/ l5 g- z国家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为他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人民医院为了王7月21日转移回来,专门改建了隔离病区,为他一个人修建了独立的空气站。
K& B) }+ [. N. u解教授说:“咱们人力,设备、医疗、药物,设施,都不算了。我就跟你算了一笔帐吧,光防护服一项费用就很高,参加王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中日医院、协和医院驻中日医院ICU、地坛医院、人民医院共有几百人次。防护服是一次性用品,每天每个医生护士都要换下一套扔掉。一套价值近100元。几百个医生护士,在治疗护理王贺的100多天里,得使用多少套防护服啊!折合多少钱哪?”
- S0 b2 v" M# U- u& N
目前,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仍分四大批:12个科室的25名护士,10个科室的医师21人次,在轮流护理王贺。
/ \3 A/ A1 p. }. L. ?' `7 ?5 n, Z我还听王院长说:“你知道吗,在SARS基本结束时,北京的医院陆续恢复正常门诊时,但是由于王河在每次转移中病情都会恶化,无法转移离院。中日医院为了保证王河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就这家拥有1000多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无法恢复门诊 ,3000多职工在家只拿待业金。为王河,中日医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自我牺牲!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 K$ _; k5 F$ ~% N# m 解教授对王贺的医疗中总结:三大特点
9 Z- m0 h+ B+ h+ C A$ \人民医院的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解基严教授从地坛医院、中日医院到人民医院的100多天里始终陪伴在王的病床,这位已经53岁的教授非常感慨地对我说:“我通过这次陪护王河,亲身感到我们的政府对一个普通的医务人员真是非常关爱!我太感动了!对在王贺的治疗,体现了三大特点: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一个普通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的高度关注。二 、体现了多家医院协同作战战胜SARS的能力和优势。三、 体现了一个人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
+ T9 z2 r7 H0 a( e5 l) ] 我进入SARS病房与患者零距离
* Y; |9 F l- n$ k4 M( ]' Z5 c
王在护士扶持下,坐在床沿。他一头刚长出来的稀疏的白发,表情木纳。他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蓝的清澈透亮,但无神。他的思想或记忆,似乎在经历了100多天的磨难后,被SARS淘空了。我注意到他裸露在裤子外的腿,由于长期卧床,两条腿和脚裸瘦骨嶙峋。解教授说:“当时他两条腿瘦的就剩皮包骨头了,现在养得还不错了。”
6 l6 s1 B3 j9 x- O4 {5 l" z
我问他妻子:“他还记得里面的一些什么事吗?”
' R* r8 M1 I+ B1 z' s; n她说:“他的记忆只记得,刚进入隔离区的那24天。”
4 q% L- \' `% V2 r$ r" H6 D' i解教授说:“他基本上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你不要问他过于刺激他的问题,他现在有心理障碍。怕受刺激,影响他的康复。”
1 ]3 C+ [6 N' c+ E# H我采访提纲中有14个问题,其中还净是些比较刺激和读者可能感性趣的话题。我不能提问,心里挺着急,但是很无奈。
- g$ q8 g4 v' t4 i7 W我对他说:“你真幸运!”
8 L, N) E! z* p5 [. @' }- K他点点头,睁着大眼睛,声音很低,很混浊地说:“可能,是我的耐缺氧的能力比较强,因为我曾在青海XX地工作过17年,那里海拔3000多米。”
8 s7 p% S; D% x% I8 `我轻声问:“你知道你的病很严重吗?”
& L0 Z) s* R( j, T他点点头。
t {+ I( d* U+ Y
我小心翼翼地选择着字眼:“你怕过吗?你曾想到过自己会发生什么意外吗?”。
: K, w# I' L% v8 v9 m, \2 r. {他摇摇头:“我只想,我能活过来一天算一天,就这么挺过来了。”
" j+ i/ o0 y3 n: N1 b
我问:“你在清醒的时候,在隔离病房的夜晚……是不是……挺难熬的?”
' t4 O+ O/ T y! `% T! e8 G
他声音混浊地说:“我想家,想爱人和孩子,想同志,想早点回去工作。”
6 S+ t( [" G, f1 e* `0 R 我说:“你知道吴仪副总理和王歧山市长对你的病情,非常关心吗?”
5 c7 F) m' _/ P X1 Z
他一听这,有些激动,眼睛有泪光:“我感谢政府,我感谢我们医院的领导,感谢解大夫他们……感谢……”
' |% C6 h p0 t/ f+ d; |6 O# f
他有些激动,激动对他恢复不利,我赶紧说:“我和你照张像好吗?”。
0 I" i6 P+ ?. }; i% J% \ I6 {8 |他眼睛里一下又露出了笑意:“好。好。”
9 g7 c3 h5 ^2 T我拿出相机递给解教授,然后坐在了王的身边——相机摄“咔哒”一下,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一个非常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的瞬间。我们都是目击者。
: g& V+ F; U8 h* x, f( M(注:王河为此帖处发时用的代名)
我在03年“非典”时期和同事也说过:“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但那都是间接的,现在我们抢救、转运非典病人是直接的为人民服务!”“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那都是国家行为,权宜之际。老百姓也不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今天我们在“非典”一线抢救、转运“非典”病人是何等伟大、高尚!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人有过这样的行为,并且是在和平时期,明明白白的为了百姓利益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生与死的较量。
记得在我去120急救中心报到的那天,我爱人在我出差多少次从未送过我的习惯中第一次送我上车……。彼此心照不喧,不知以后将发生什幺。女儿问我:“你们单有那幺多人,为什么让你去“非典”一线?”。我说:“我们单位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我不去!”。(我们报名时有400多员工积极申请去“非典”一线,只要26人)。好在我们光荣的完成任务,全须、全尾的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