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4376【市场】午后,北京的天雾蒙蒙的,还有点热,27℃。同机过来的说比伦敦的空气质量差多了,比我们新疆也差。我说这比十年前要好多了。人太多,两千多万人,没办法。路况有点堵,这么多车子喷云吐雾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到家先三通,水电气。小米粥煮上,就剩下点小米了,一会儿山东馆买两个大包子回来,晚饭就有了。冰箱里空的,出去采购,蛋奶菜和小杂粮。蛋4.8元/斤,买了一小袋。黑豆8元,黄豆5元,一样一斤。炒熟的黑芝麻,让摊主给打成粉,半斤13元。又买了二斤大枣。这些日子听网络上台湾倪医师的养生食疗讲座,说了很多养生之道,家人买来打汁机,小杂粮加上大枣打成糊糊,每人一小碗,据说健脾补肾的。喝了有些日子,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这杂粮粥前些年我一直喝着,老伴的单位每年底都发点福利,对口扶贫的单位晋北出产的小杂粮,五六种。喝来喝去的,没什么不好的。只是近两三年没再去单位取,吃光了,杂粮粥就停了。过去身体一直好着,现在出了些问题,听医师说的有道理,食疗又不大费事,再喝起来吧,一周喝它三两次,调养着。店里什么都有,二三十种杂粮,买了几样,东西多了拿不动,问问价,下回再来。小米,赤峰产的10元,薏米……价格忘了。次日,继续补货。溜弯来到北面牡丹园小区门口的乐享生鲜超市,人气特旺,乌泱乌泱的人 。打算出来的,门口的两支队伍太长了,后来看到中间增加了两个临时的收款台,队伍短点。这么多人?还放着过年的音乐《喜洋洋》原来是这几天在搞店庆,让利于民,因此踊跃。老头老太太多,托着、抱着的。鸡蛋3.38元/斤,比我前一天买的便宜不少,限购两盘。店家两盘一捆都准备好了,不单卖,60个鸡蛋搂在怀里,够老人家一呛。蔬菜、水果也便宜些。也是赤峰产的小米3.9元一斤,我买了一斤多小米和一把小葱一棵大白菜出来。好久没吃大白菜了。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3:11
4377【应季的】听倪医师的食疗讲座中的一个观点:吃蔬果要吃本地的和应季的。他的意思北方人要吃萝卜、白菜,苹果、柿子、梨……吃南方的的荔枝和香蕉就不对了。当然不是不能吃,尝个鲜没问题,但长久,大量不宜。道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生存,千百年的进化,本土化的适应,人的生理的各个方面有了偏好。强调饮食应顺应自然规律,其理论源于老祖宗的《黄帝内经》即遵循天地阴阳气化的节律来选择食物,如此才能发挥食物的养生功效。再比如应季蔬果,夏季的西瓜等寒凉水果能清热解暑,而秋季的葡萄、梨等滋阴润燥的水果,则对应秋季干燥的气候特性。如反季节食用这些于身体不利。至于长途贩运过来的水果其天然成熟度不高、营养成分缺失并有保鲜剂的使用风险。倪医师说的自有道理,中医五行学说,不同季节对应不同脏腑:春季属木应肝,夏季属火应心,长夏属土应脾,秋季属金应肺,冬季属水应肾。应季蔬果的性味与相应脏腑的功能需求相匹配。例如,春季多吃菠菜、春笋等青色疏肝之品,可帮助肝气升发;冬季食用黑色的黑豆、黑芝麻等益肾食物,以滋养肾阴。说道医理就深了,不是小可完全能理解的,现在脑子也不大灵了,不愿意深究,信他有,不信则无吧。中医的药食同源。介绍了好几种粥饭。如小米红枣粥、银耳枸杞汤……特别是各种配伍的杂粮粥,因应身体的不同状况。粥品的制作相对简单,早餐的饮品今后可以少喝牛奶,按照倪的说法牛奶寒凉之物,寒凉体质的人不宜饮用。说到此又复杂了,要搞清自己是何种体质,才能决定弃取。也可以折中的办法,不要每天牛奶了,减半。想想我的老爹老妈,他们没吃补品,也没吃多少药,至少在退休后每早一碗牛奶,喝了几十年,活到近百岁。说到买的这棵白菜,他是应季的还是本地的?都没标注。本地的大白菜,如果是大田栽种的还要有一个多月的生长期,或许是大棚内生长的?它算不算反季节。或许是南面过来的,那它就不是本地的。口味和营养兼顾当然好。但有时候搞不清楚的,吃就是了。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2:55
4378【养生】小辈的信这个,大概是人到中年开始注重身体状况,这样好,先知先觉,爱护自己有切实的行动,比到了老年才注意要好。中医多经验之谈,强调治未病,养生。现代医学于传统的中医结合大有益。食疗有效,早年市里有多家药膳餐厅,记得在长椿街路北,环路的拐角处往东不远就有一家,那是七十年代末,看着挺稀奇,这家店开的时间不长,现在好像见不到这类餐馆。但类似的食疗,食补民间一直存在。泡药酒,煲汤下药,名目繁多的各种粥。上班时有同事杯子里泡着枸杞、黄芪。通常人身体好时不大会关注医药养生,直到出了状况,才会寻医问药。身体是自己的本钱,健康活着就是幸福。中医说养生,除了治疗,服药、食疗还有就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后者,吃药,吃什么都不管用。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吃东西别高油高热量,少生冷等等。病从口入,我百多日前,就是馆子里吃了一餐,引发了病痛。但是体内的结石是长期饮食不周的后果。看倪医师的方子,中医的辩证治疗,形形色色,对症的不少,治愈疑难杂症,也有起死回生的。现在好的中医难得一见了,中药的大量人工种植,药效也可疑。吃中药也是麻烦事。但中医小病,未病的调养还是有效的。家人过往有花粉过敏的状况,今年的春夏没再犯。不知与食疗与营养的补充是否相关。倪医师英年早逝。医生医不了自己,罹患肝癌,活了不到60岁。据说与他早年的肝炎和长期劳累及命理推算的“大劫"相关。他谆谆教导患者,听众、观众睡子午觉,好睡眠,他却通宵达旦……倪海厦(1954-2012)是当代中医界极具影响力且争议性的人物,以精湛医术、独特教学风格和跨领域学识闻名。他生于台湾,后赴美行医并创立汉唐中医学院(1995 年)和汉唐中医诊所,曾任佛罗里达州针灸委员会副主席,推动中医合法化。他以”五术兼备“(命理、相术、卜卦、风水、医学)著称,晚年定居台北。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
tiantou
发表于 20 分钟前
4379【平趟】过去的数月走山地溜弯颇有些吃力,上上下下的,尽管走的是公路或是便道,大多都是坡道,上行要加把力,下行要注意收着步子,少了些水平路面行走的惬意,多了锻炼活动的意义。回归老家,恢复每日户外的溜弯,走哪都是平趟。楼门口原来有小片下沉后的凹地,雨天积水,平日也要绕着走,这次回来路面已经修复,找平了。主要还是到公园里溜弯,再不必上来下去的,平趟,舒服多了。周六公园里满满当当,都是人。小国,小国寡民,见不到路人;大国,乌泱乌泱,四下都是人。大小球场都是满的,小足球场子里,淘汰制,输了的,就换一拨人上场。踢毽子的两拨人,四五人一组,各踢个的,各个高手,毽子二三十个回合不着地。休息的日子,校外的培训不停,一个教练带着十几个小学生练跳绳。一对多,也是小学生,在操练引体向上。大姐们的模特队,小合唱……不知为什么,今天没有大合唱,早上下过雨的缘故吧。迎面见着陌生人,老伴搭话,我没能认出来,直到老伴说起部里的事情,我才想起是同一个小区对面楼的邻居小李。我上班那会儿,还一块拼车了数年。还没退休呢?还有三年,现在的规定不让提前退了,制度越来越死性。孩子大学毕业了?有印象,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后来学的牙医。还要三年,又刚上了研究生,现在天天在医院给医生当助手。姑娘没回来?这周就休息一天就没回家。她家的姑娘更不会认得了。打过招呼,继续前行,路旁的座位上见着李老。李老起身握手。赶紧招呼着坐下,九十的老人,起落之间别有闪失。我们也坐下歇脚。李老说起伦敦,在那里住过多年,说北京刚过去的夏天热死了,你们走了好,伦敦一年四季都要盖被子,夏天舒服……起身接着走,又见着熟面孔,但能说上话的不多。九、十月份,北京气候最好的时段。公园内绿意正浓。中心广场东侧的山楂果红了一片,有大姐在收果子,不是一个两个,往个大袋子里装,她这是要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