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25-11-1 15:04:44

4426【新知】看展览能遇到好的讲解员会有更多的收获。给我们导引的戴眼镜小哥有问必答,他研读过不少相关史料,让展览的主人公丰满生动起来。给人以新的认知和趣味:●门不当户不对的人走到一起。阳早雇农出身,祖上租地为生,子女众多的大家庭,农场长大,衣食无忧。学医不成,他戏称得知医生要值夜班,人受不了,改学农业畜牧,其实有阶层压迫的因素在。寒春是大家闺秀,她的家庭谱系中,曾祖乔治・布尔(George Boole)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代数的创立者。祖父数学家、科幻作家。祖母埃塞尔・莉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作家,代表作《牛虻》。父亲律师。哥哥是国人熟悉的韩丁(William Hinton)1945 年作为美国战情新闻处职员来华,后投身土地改革,著有《翻身 ——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成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著作。阳春与韩丁是大学期间的室友,有年假期,阳春受邀到家中小住,结识了韩丁的妹子。阳早到了延安,写信寒春,述说生机勃勃的边区,寒春正值事业的低谷彷徨中,来华散心,本想去去就回。到了延安,热情的老乡都说阳早的婆姨来了,窑洞里成了亲。●转山。在延安,洋专家负责养牛。胡宗南部队打过来,阳早赶着三十多头牛转移,八路军家底薄,不舍命也不舍财,山道弯弯转了无数个弯。一次驮运物资的牲口坠入山底,阳早奋不顾身跳到水中抢救。从此乡亲们再不把这洋专家当外人了。●寒春曾一度被母国媒体认定为“逃离的原子弹”,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开发。实则她已完成了从美国核物理学家到中国 “牛背上的革命者” 的跨界转型。杨振宁也曾问及邓稼先,邓稼先在请示之后明确告知,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他们也曾长期不能踏入母国的土地,直到中美关系缓和之后,他们利用回美探亲机会自费购买了畜牧设备捐赠给农场。阳早寒春育有三子。现只有长子阳和平留在中国,曾任外经贸大学教授,有多篇作品回忆他们一家在中国的经历。●阳早寒春在沙河的 20 余年,继续保持着延安时期的朴素作风。他们居住在农机试验站内的小平房,拒绝单位装修房屋 ,家具简单,床板搭起的大桌子,木板的大床,床头是常翻看的《毛泽东选集》……●2004 年,寒春获得中国首张 “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人。2003 年阳早去世后,寒春继续住在沙河,直到 2010 年离世。他们的故居和生平事迹被完整保留,2020 年修缮后建成阳早寒春故居及生平事迹展厅,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2 19:26:07

4427【本周166】●大埃及博物馆(Grand Egyptian Museum)于 11 月 1 日正式开放,这标志着全球最大单一文明博物馆的历史性揭幕。这座新馆建造耗时近 20 年、投资 11 亿美元,坐落于吉萨金字塔群东北 2 公里处。博物馆整合了开罗老埃及博物馆的 近20 万件文物(原馆因空间不足仅展出 1.5 万件),并新增萨卡拉古墓群等最新考古发现,为全球古埃及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库。馆藏文物的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延伸至希腊罗马时期。除图坦卡蒙藏品外,还包括纳尔迈调色板、哈特谢普苏特方尖碑顶石、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雕像等。其中 3 万件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涵盖木乃伊、纸莎草纸、陶器等珍贵遗迹。埃及政府预计博物馆每年将吸引500 万游客,带动周边酒店、交通等产业发展。新馆普通门票价格:埃及公民 200 埃镑,外国游客 25 美元(约 1200 埃镑),学生及儿童半价。2024 年埃及已接待 1570 万游客,目标 2030 年翻倍至 3000 万。●沪指突破 4000 点整数关口。 10 月 29 日,沪指收盘报 4016.33 点,创 10 年新高,最高冲至 4025 点。随后受获利盘抛售影响,指数连续回调,11 月 1 日收于 3954.79 点。●2025年北马周日开跑。埃塞俄比亚选手哈耶尔以2小时08分10秒夺得男子组冠军,亚军埃塞俄比亚的德贝尔,成绩是02:09:27,朝鲜选手韩日龙02:09:47获得季军。李大林以2小时11分26秒的成绩获得国内男子组冠军,。女子组方面,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安奇纳卢-德西·根纳赫以2小时26分08秒的成绩获得冠军公布的23000名参赛名单中王姓选手最多,其中有26个“王伟”14个“王鹏”。李姓选手也不少,姓名墙上至少有16个“李刚”、15个“李伟”、11个“李静”。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3 22:37:12


4428【叶子黄了】温度逼近零摄氏度,叶梢发黄,树叶呆不住了,开始飘落,这边公园內最早落叶的栾树,已落掉一半,甬道上铺满黄叶,不多的几棵红叶树,叶片红得发紫,枝干光秃秃的。工人开始了忙碌,大麻袋撑起收纳,一车车的满载。网上满屏的黄叶摇曳,白蜡树,银杏树,颇有些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势。这个时点首推银杏树黄得热烈,叶片由绿转黄,浅黄,焦黄,一棵棵树连缀起来,在绿树丛中夺人眼目,最先点燃城市的秋色。现在不必走远了,城区的街边,公园都有银杏树的身影。周末的人们,大人孩子,一年一度,纷纷走近林地,举起相机。早几十年看不到此情此景。相机没有普及,手机尚未听说,拍照是稀罕事,胶片都是为人准备的,风光照是摄影家的专项,普通人照个外景地的像,背景的选择或是白塔、天安门城楼,古老的长城……林地、大树没有资格陪衬在后。现在不一样了。春天,踏青的有之,秋游郊野有之。春夏有花田,不种庄稼种花,麦子才卖几个钱,招徕农家乐。城里人可怜,住在鸽子笼不接地气,钻山沟,走林地成了休闲享受。秋末,过了采摘期,围着片树林子拍照彩叶。现在说的打卡地。最早的打卡地拍照银杏叶的地方是西边钓鱼台外面的那片林子,十年前我去过一次,人比树多多了,树下被趟起厚厚的浮土,人们乐此不疲,这些年又多了好多新的观赏点,地坛公园、圆明园公园东门內、奥森公园……早年城里的银杏树不多,零零散散在古庙当中,数百年的。成片的栽种,作为行道树大概在八十年代之后,记得西三环沿线遍植银杏,四十年成材了,排成一溜,未能成林。一些公园內更新改造,成片栽种,为了这一季的灿烂。小区园子里有几十棵银杏树,树龄超过二十年,年年这个时候引来拍照的邻居们,我曾拍过,手机拍,现在更年轻的拍手,自拍和给小孩子拍照,金色的背景照亮着人生。不大有人去捡拾满地的银杏果,白果煮粥有疗效,年青人不大信这个。

4429【伤秋】国人有借景寄情的传统,于秋日往往有悲秋的情愫“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地轮回,春夏秋冬,春日的勃发,夏日的峥嵘,秋日的萧瑟,枯枝败叶,一茬生命的终结,寒冬来临。农人大概不在其列,农人自有收获的喜悦和忙碌,三秋,收了还要种,无暇去感怀。是文人们因秋而悲,吟诗作画,书写自己的际遇和情感。世间本无事,自寻添烦恼。读了点书的人,也会受到过往的点染,点点滴滴入心头。如果境遇寂寥,如同这秋日的萧瑟,临到这个季节的伤怀也是免不了的。人在坦途,高歌猛进之时,喜秋,咏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自有豪迈的胸怀。伤秋不在年龄,年青和年老都可能感伤获感怀。还记得我在边地二十郎当岁时,落叶的深秋常怀有落寞伤感。田野的丰收不仅仅是喜悦,又是一年时光的耗尽,上山下乡的小青年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新一代的农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不甘心,想走出去,出路何在,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自拔。歌曲唱到:秋风凉,抗日战士上战场……我们青春时想着战场,屯垦戌边,结果没有战场,只有茫茫的大田,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麦子收完了是稻子、大豆,雪地里掰玉米,冬日时冰面上割苇子,水利工地打冻方。难得,在我离去的那一年的秋日,连队的生产终于转亏为盈。哪有什么“大有作为”只有“广阔天地”中的一隅黑土地和困顿的青春。回归城市,没有了丰收的喜悦,也没了秋日的伤怀。生活有了新的奔头,广阔和多彩的天地。又是落叶时节。边地的大雪飘落下,大田干净了,稻谷入仓,农人钵满盆满,后面是小半年的悠闲日子,边地的农民,半年辛苦半年闲。他们不会悲秋,欢喜金色的秋日。夕阳将落,人生之秋。来日不方长,没有了对未来的焦虑, 任岁月蹉跎,无可奈何,不喜不忧。录古人诗一首抖擞精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4 17:31:59

4430【五福临门】“东方饺子王”吃饺子。周日人少,二十张桌子的大堂里坐了三成人。外卖送餐的小哥不少,里出外进的,堂食的不如点外卖的多。点了“五福临门”饺子,五个品种,每种六个,三十个饺子够吃,又点了份生菜。候着的工夫,去餐台盛了一小碗爆玉米花,嚼着,再去盛了碗酸菜汤。汤还没进口,生菜上桌了。先吃菜,后主食。主食饺子是现包的,看过去,后厨几位大姐忙碌着,一位大姐在切虾仁,一断两截,有虾仁饺子馅儿的。饺子馆吗,比一般的餐馆饺子品种要多些,十多种。馅拌好了备着,随点、随包、随煮。他们先紧着外卖小哥打点,后到的也可能先得。看小哥急匆匆地进来,都不必等,装包已经备好,门里货架上,拿上就走。服务员端着餐盒上来,长条的横板上五个小碗,热气腾腾的“五福临门”分别报出菜名,这是芹菜肉馅的、西葫芦鸡蛋的、虾仁的……来这吃饺子,经常点他的五福临门,一次可以吃到五样,花费都差不多,吃到多种口味,像是赚到了。依次吃下来,黄的、白的、绿色的,色调不一,是用不同的蔬菜汁和面的。一口咬开,馅子可见西葫芦丝和鸡蛋沫;绿皮饺子是芹菜馅的,黄皮的,酸菜、油渣、粉条配料。五福临门的内容有了变化,这次酸菜里的内容与上次的不同。虾仁一尝便知,不必用眼辨识。最后一种白皮的是什么馅,纯肉馅的?好像也不是。又尝了一个还是没有猜出来。刚才服务员说到过,没记住。饺子还剩了八个,带着饭盒呢,打包。餐台结账饺子79元,白灼罗马生菜28元,合计104元。问明那种不知就里的饺子是海鲜馅的,海参、海米、猪肉、韭菜馅的,吃瞎了也没吃出好来。收银台旁放着冰柜,里面码放着一盒盒的冻饺子,过去一直没注意,它这里还有冻饺子卖。买几盒回去,家里冰箱里的饺子吃完了。“我们买二送一”服务员提示。每份18个,来三份,97元。黄瓜鲜虾55元,鲅鱼馅42元,送茴香猪肉的40元。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5 16:04:40

4431【新天地】老陈上午来了电话,没事的话来聚聚,11点,不远,护国寺的"新天地"。急茬的。我还记得老陈过去提过,老北京约饭的说法为:提前两天通知为“请”,提前一天为“叫”,当天的为“提溜儿”。提溜就不局气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认这些老理儿了。提溜就提溜吧,都啥岁数了,能聚在一起,吃一顿赚一顿。老陈说临时起意。前一天老韩自驾游从南疆回来,跑了二十多天,辛苦,聚餐接风洗尘吧。一早挨个通知,住的不是太远的。来了十位。老没见了,有四五年没见的。与李木匠一前一后的女士,我看着眼生。打招呼,我说记不住是谁了。木匠说我媳妇呀。眼拙了,见过面的,见过两面,我们共度50岁生日那天,几十人当中她是唯一的家属,上次是在李木匠家见的,三四年前的事,忘得死死的,什么记性!滚梯上楼,上到三楼,单间,大桌子坐满。老没见的是陈太,还是疫情前见的。疫情过后,大型的聚会再没组织过,年事已高,出行有风险,陈领导不出面,没人张罗了。小的聚餐自由组合,三五七八人,再没超过一桌人。人齐了点菜,三楼的这家餐馆,京菜。主打烤鸭,没点,都主张控油、低糖。点了面饼夹米粉肉、烙饼夹带鱼、木须肉,这家红烧肉做的好,佐酒的花生米等几个凉碟。酒不少,四位男士带过来三瓶白的,酒也控了,就喝掉老刘带过来的汾酒。就这一瓶,不再开了。在座的就老陈忙。身体康复四年,一年比一年好,每天忙叨,据说人不闲着对身体有好处。每天开车42公里往返,住在西北五环,要到市中心接送孙辈的上下学,还得两年孩子才小升初。为的是这边小学的教学质量好,让老人家天天走起来。老陈说起天热时又回了趟兴凯湖,老人,老职工那批人都没了,与荒二代吃了好几桌,说了说张三李四的,我对二代都不熟悉。还是问问曾经一个炕头的老人吧。问起长江,上次一道在西四北吃的饭,至少两三年没见了,知道他进了养老院。老陈“十一”还去探望过,能好得了吗,孤苦伶仃的。木鱼子呢?心脏不好深居简出了,还是去年见到过。谁又说起老孔,大意了,脑梗发了不知,还如约来到麻将桌前,耽误了最佳治疗期,现在两家医院轮流住院康复。老几位留神吧,关注自己的身体,得学点医疗常识了。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5 16:06:37


4432【护国寺】今天吃得利索,一点多钟就结束。饭量不行了,光盘行动,打了五个包回去。下面还有节目,搓麻,去李木匠家。老韩离京多日,牌局停了一个多月。平日里,老几位至多两周就得摆半天,四方城战罢,接上聚餐,木匠媳妇的面食拿手,酒足饭饱才离去。木匠家俩口人,年年秋后要进五袋大米,二百多斤。出门在外,各奔东西,他八位往东转,李木匠家可以摆两桌。我和老刘往西。大楼后面就是残存下来护国寺的大殿。已经没啥看头了。早年我家住西四北,距这里不过一站地,常过来,那时寺院还在,土头土脸,破破烂烂的,总是掩着大门。我们小孩子瞧不上眼。再早我没赶上,五十年代时这里还有庙会,挺热闹。我上学以后来过这里,姥爷带着我来过这里的中医院看病,好像不是给我看。医院是小平房,黑乎乎的,大概是原来的寺产。我能独往独来时都到了六十年代的中期,来护国寺电影院看过不少片子。电影院的南头是家花鸟鱼虫商店,临着街边是店铺,花花草草,金鱼,热带鱼,盆盆罐罐。商店有个穿堂门,商店的后面是苗圃,一畦一畦的花田,种植各种花卉,还有玻璃暖棚。我从这里捧回个圆的玻璃鱼缸,还在这里买过蛐蛐,蛐蛐可能是和私人小贩买的。隔了好多年后,大约八十年代后我再次来到这里,电影院没了,花店没了,寺庙山门就是现在“新天地”的位置,东北侧的中医院也起了高楼。它们占的都是寺产,护国寺当年地盘相当大,三十多亩地,从山门的位置往北延申。十多年前我沿着边上的胡同往北走,走出挺远,有间院子正在修缮,工人说这也是护国寺的一部分,现在成了库房,往南的一大片都是寺庙的地盘。七百多年,兵荒马乱,庙倒和尚散,百姓住了进来。现在唯一的遗存是新天地大楼后面的“金刚殿”一栋孤零零绿琉璃瓦的建筑,修缮后被铁栅栏围挡了起来,里面大概也没啥了。列为市级的文保单位,作为历史遗存的记录吧。

tiantou 发表于 2025-11-5 16:07:18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4432【温故知新】老人隔三岔五聚聚有好处。现在空巢老人多,与子女同一屋檐下的不多,一周一见,一月一见,要是在外埠发展的只有逢年过节了。“远亲不如近邻",可惜现在住楼房都是些点头的交集,几十年的邻居,楼上楼下住着,如陌生人差不多。还得是老人见面,知根知底的,有过共同的经历,坐到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平日里的无处述说,这里一吐为快。心情好,身体也就好些。走出来,走的远近,吃顿饭,聊半天。有共同的话题,这岁数,讨论健康话题的多,养生各有各的路数。说说自己的痛点,听听过来人的经验,早些年就手术过了,如何愈后和调理的。踩到坑,前车之鉴。比如中风后的黄金抢救时间4小时。书上有介绍,网上有科普,往往记不住,都不如熟人的现身说法令人警醒。去的哪家医院,看的哪个科室。偏方,有偏方治大病的,参考参考,应急时或许用得着。年轻身体健康时不关注这些信息,现在还不关注,吃亏的是自己。到老了还要学习,有些属于常识,不知道的赶紧补起来。。老人还是老话多,有的说了一遍又一遍,都是个人记忆中留下烙印的,或许哪位酒后吐出真言,或许过去不便说的,现在说说,无妨了。小吴说起水田作业时与保管领酒喝的事,属于劳动保护吧。木匠接茬,后来酒坊的钥匙由我掌握着,连队做的酒在我这保管,70度80度的,大缸的酒。那咱老连长来这弄点酒喝还有什么问题吗。能喝,爱喝,我们都记得有次过年后,连长他胳膊缠着白绷带好长时间,醉酒后手臂撂在炉台上烧的,喝的人事不省。李木匠说那时我就不缺酒喝,原来由老保管拿着钥匙,但挡不住来这讨酒喝的,不给吧就得罪人了,干脆不管了。李木匠代管,近水楼台。多吃多占,现在说不正之风,那时藏着掖着的,知道的没几人。老连长身先士卒,风来雨去的干在前面,让我们小青年敬佩,但他馋酒,挡不住诱惑,最终喝坏了身子。木匠说不为人知的事是你们没看见,咱*副连长率队出工,夏锄,凌晨三点出了营房往大田,五点他老人家来到我木匠房,说太困了,我在你这忍一觉。你们谁知道啊?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4434【柳泉居】与老刘往西走。老街的西口外是柳泉居饭庄,走过路过得买点什么。老刘要跟我过去,我说算了,你早点回去吧,明你还约了专家门诊呢。我没进到店里,门外的外卖窗口排队,四五个人排着。各式各样,肉食为多。买了它的菜团子和肉龙,够吃两顿的。想想上次来柳泉居聚餐大概六年前了,老刘、老赵,我们仨。现在就剩倆了。写这篇文时上网查了“百度百科”又有新知。过去就知道柳泉居是老字号,有多老。百度说是明代的,还说落魄时的严嵩给小店题过匾。其二、印象里这家餐馆经营鲁菜,现在是新派的融合菜,”集宫廷菜、鲁菜、清真菜于一身“。老字号给融合了,没办法的办法,要拢住新一代的食客吗,但传统就不那么地道了,再说了清真菜怎么也能融合在同一店堂呢。其三,说到饭庄的当代史,“原为护国寺西口的黄酒馆,因院内柳树与泉井得名,自酿“木瓜北京黄”药酒闻名……1949年,柳泉居迁入新街口南大街217号现址”百科有时候也不可信,商家为了招徕编故事。比如这段就有误。柳泉居迁到现址是新世纪以后的事,至晚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柳泉居在西四北大街平安里路西的位置,当时还没有平安大街,平安里是个丁字路口,小店开在丁字路口的西侧偏北一点。六十年代,我上小学往北走经常路过这家店,只是没有进去过,吃馆子是个奢侈的事。什么菜系也不知道,只知道它里面卖豆沙包,邻居朱大爷经常拿上个小盆为老伴去买豆沙包。柳泉居的豆沙包有名是后来的事,因为拓宽平安大街占地,把它的地界给占掉了,停业了十多年,只有豆沙包一直在卖,开了不少的分销店,卖到全市。大概在八十年代我和老院子的邻居们还在这里聚餐过,饭庄平房,面积小且简陋,服务员做派粗放,盘子碗撂在桌上叮当作响。应该是在新世纪的哪一年,柳泉居北移新张,从路西搬迁至路东的现址,三层小楼,金碧辉煌,能容纳400食客。当事人还活着呢,百度百科就敢瞎说。

tiantou 发表于 6 天前

4435【冬至】家里的暖气热了,昨天就热了。没等到规定的11月15日,提前点火,送温暖颇得人心。通气前,早上室温14°现在升到17°这个温度就蛮好,家里的空调可以歇了。空调制热简单粗暴,嗡嗡嗡地响还刮着热风,走过时还要躲着点。暖气供热就温柔多了,不声不响的,还不必我另外支付电费。天阴寡照了好几天,周三周四,连续两天京城空气重度、中度污染。今天冬至落雨,天际被雨水洗过,能消除些污染吗。冷雨浇下,叶片打落,楼上望下去,一地的黄叶和花花绿绿的伞,冬季最后的多彩。再有一场风,城市换上萧瑟暗淡的冬装。冬至吃饺子,北方的习俗。“好吃不过饺子”在早,物质匮乏时,改善生活吃饺子,过年一定包饺子。至于其他日子就不一定了,冬至呢,一定要吃吗?不一定。城市人对节气的变更不敏感,不像农人,按照节气耕作,除了几个节和与吃食相关的日子,如清明、端午、中秋,大多并不在意。冬至说过了就过了,老年人还念叨念叨,年轻人不当回事。倒是关注些洋节和商家生造出来各种购物节。现在不行了,网络发达,老人也天天刷手机,网上今天千家万户都在说冬至,一盘盘饺子热气腾腾,提示的、炫耀的。你说我说,这一天不吃顿饺子都说不过去。饺子方便,比吃什么都方便,谁家冰箱內不囤点冻饺子。开水下锅后就上桌。电梯间遇到外面进来的邻居老边。出去采买回来,一大袋饺子,湾仔饺子,猪肉荠菜馅的。冬至吃饺子吗,给你拿一盒吧,老边客气。不用不用,家里有,还有好几盒呢,我答。老边说,不行了,老了,包不动了,自己包太麻烦,只好买着吃了。晚间吃饺子,上次从餐馆买回来的冻饺子。虾仁黄瓜馅、茴香猪肉馅,一样一盒,一锅煮了。想起老马说过的“一饺三吃”出锅的饺子趁热吃,吃它的原味。二吃:蘸着酱油醋蒜汁吃,传统的吃法。三吃:煎饺,通常是剩饺子下一顿煎了吃。我这一餐饺子全消灭,三吃不成。

tiantou 发表于 5 天前

4436【立冬】我这也瞎说,刚刚的这个节气是“立冬”入冬后的第一个节气,我上文写成"冬至"。糊涂了,混为一谈。从小背过“二十四节气歌”歌谣的最后一句是:冬雪雪冬小大寒。后面还有小雪、大雪才轮上“冬至”呢。怎么会想到冬至而不是立冬。回头看网上,还是说立冬的多,网上的内容多是一目十行,不认真的,不认真就出错,再加上那一盘盘饺子,自己包的,看着就有食欲,人一馋就会忽略一些东西,奔着吃去。前两天在护国寺新天地用餐,老同事冬至也到场了,他是冬至那天生人,就起了这么个名字,大家一口口地喊冬至,加深了印象,脑子跑偏。不管怎么说,脑子的毛病。前文说到的饺子冬至时吃。立冬节气吃什么,吃饺子有没有错?网上去查,查阅百度的答复,这天吃饺子没错,还有更多选择,摘录几条。在立冬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一些传统的食物来御寒保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食物:饺子:在北方地区,立冬吃饺子是习俗,象征着“交子之时”,吃了饺子可以防止冬天耳朵受冻。 羊肉:羊肉性温,适合冬季食用,常见的吃法有涮羊肉和羊肉汤。 鸡汤:鸡肉有温补作用,适合在寒冷的冬季食用。 姜母鸭:在福建和台湾等地,姜母鸭是立冬的传统美食。 …… 说是传统,传统因地制宜,过去各地差异明显,各吃各的。现在资讯发达,物流通畅,几乎是想吃啥就有啥,异国他乡都能吃到家乡的特产。像北京这个地方,四方人杂处,食肆众多,哪里的特色产品都有,再加上商家的鼓噪,卖啥吆喝什么,平添了些不是传统的新货。也是传统的吃食有不少都断子绝孙了。但主流的食物还是没变,北方的饺子、元宵,南方的馄饨、汤圆。倒是粽子南北通吃,都差不多,内容上互相借鉴而丰富起来。这个季节糖炒栗子上市了,这边炒出来的油光光香喷喷,海南岛也卖炒栗子,质量就差多了。都是栗子,产地不一,师傅炒制技术差异,出来的成品,差别挺大。地道的吃食,还是本地传统的好。

tiantou 发表于 4 天前

4437【本周167】●巴西 "临时迁都" 创纪录。前些年,巴西曾迁都一次,从里约热内卢迁出。卢拉总统签署法案,11 月 11-21 日将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北部城市贝伦。原因是方便参加在当地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减少行政成本和碳排放。●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这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本届全运会竞体比赛项目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部分项目在开幕前开赛或完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上月发布“世界上最好吃的50种面包”榜单,中国烧饼继2024年首次入选后再次上榜。与烧饼(Shaobing)一同入选的,还有日本咖喱面包、韩国鸡蛋面包、德国黑麦面、法国长棍面包等。榜单这样介绍中国烧饼:敲开撒满芝麻的烧饼外壳,便可看到柔软、层次丰富的内里,充满了麦香。专业的烧饼师傅通过旋转和拍打面团,使其变得极薄,最终成品能呈现出18层或更多的层次。这种中国北方的扁平面包可以加入甜口或咸口的馅料,从黑芝麻酱到熏肉,或是四川花椒,风味多样。“烧饼”有许多种,从石家庄的缸炉烧饼、唐山的棋子烧饼,再到淄博的周村烧饼、黄山的蟹壳烧饼……各地烧饼的形状、味道、口感都不尽相同,若再算上广义的“锅盔”“馕”“火烧”等,品类更为丰富。与西方面包相比,烧饼在工艺、口感与营养价值上有着独特优势。“烧饼主要原料是面粉、水和盐,和法棍、黑麦面包等其他国家的特色面包基本相同,但烧饼的变化却丰富得多。”在制作方式上,烧饼可以做起酥、不起酥的,做甜的、咸的,发面、不发面的,不仅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夹肉和菜。餐饮分析师表示,烧饼从揉面、醒面、擀面、涂油、卷制等一系列工序,再到温度火候的控制,都体现了烹饪的匠心,许多独特的工艺如起酥、叠层等,都是很多普通西式面包不具备的。此外,烧饼内馅千变万化,适合天南地北各种口味偏好,可塑性极强。烧饼既可以像西方的面包那样搭配肉和蔬菜食用,也可以做羊肉泡馍,或像淄博烧烤那样随意组合。”烧饼的本质:复合性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许多烧饼在制作中会添加油脂,并可能加入芝麻、椒盐、糖或肉末等馅料,这使其营养构成更为丰富:增加了脂肪、蛋白质以及钠等成分。评价烧饼的健康价值,最终取决于如何搭配及食用。● 保安与 AI"笔友" 纠纷广东一名 50 多岁保安与杭州某 AI 软件 "聊天"6 个月,投入大量感情。AI 曾 "承诺" 采用他创作的诗词并支付稿费,却迟迟未兑现。保安带着 50 万字聊天记录从广东到杭州 "讨说法",上演现实版 "AI 骗局"。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4438【日掛中天】看电影《日掛中天》,以为是部喜剧片。我是网上搜喜剧片,搜到一部后,时间不合适,换了这一部,时间四点多,合适。就忘了喜剧这个元素,我当喜剧片下单购票的。电影看下来两个多小时没乐子,最后的一刻悲剧了。我是又看岔了,购票时看串了行又忽视了内容。电影说的是中年危机,生活情感片。电影的主角曾美云(辛芷蕾饰)和吴葆树(张颂文饰)一对昔日恋人经过一场车祸,他们的关系被迫中断,七年后再次相遇时境况都不好,曾的小店惨淡经营又在经历情感的波折,吴出狱后一无所有,除了有病。两人邂逅, 吴,这位前任顶包替曾入狱,重逢令曾良心发现,拟补偿旧日的愧疚,要报恩赎罪,吴是个硬汉,不纠缠于过往,背锅了就不后悔,向前看,前面也是穷途末路,要自己担下来,吴选择离开,在即将离别的一刻,原以为他们破镜重圆,谁想剧情逆转,他们的血流在了一起……我诧异,怎么是这个结局。曾是疯掉了吗?好像不该呀,她是爱极生恨吗,是要痛改前非,还是要与对方一刀了断?是要同归于尽?看不明白了。现在的电影有些是情节转发的太快,脑子跟不上节奏。这部片子慢慢腾腾徐徐道来的一通铺垫,结尾却没大团圆,没走寻常路。日掛中天,阳光笼罩着天下人,还是那个太阳,不同的人等。人的视野狭窄,天下之大,个人看到的丝丝缕缕,同代人认识不了几位,隔代人异样的生活。认识大千世界,认识众生,通过各种媒体,他们是书中的人,影视作品中的另一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同龄人的境遇情感千差万别。你在忙什么,思虑什么。普通人的日子柴米油盐,现在的人,不再为此发愁,新的追求、生活的别样纠缠。现在的人,自由的生活和追求,欢愉快乐也有随之而来遭遇的困顿。不曾经历过,我们旁观这生活的场景,喜剧和悲剧的轮番上演。也许故事就是这么发展的,不会相同划一,世间的人生悲剧不少于喜剧吧。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4439【票房】影片沉重。没乐子,多是人生的难题,车祸、牢狱、婚外情、流产、疾病,商场的挣扎……男女主人公从头到尾没有笑脸。不是悲剧,并非要榨出观众的眼泪,是娱乐版的现实生活。主人公挣脱不出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羁绊,希望一个个的破灭,为情所困 ,为传统道德的坚守。当下的年轻人多彩人生中的又一种。片子沉闷,影片中,广州街头的市井烟火的铺陈,街头巷尾的杂乱,居民的柴米油盐,如此生活的场景似曾相识,当下的大城市既有高楼大厦,光鲜的豪宅,更多底层人生活的窘迫。也是别样的城市观光,城市角落一瞥的纪录片,像是游走其间了。这得有逛街的心情。这部的片子的票房大概不好。新片子,才上映三天,周日的下午场,百人以上的场子只坐了8位。电影海报上“ 恨海情天”的广告语,也拢不来观众,其中一位小年青看了半场就离去。这片子适合中老年观影,有些生活阅历,最好又有闲暇的心态,要不真有点坐不住的。据说现在的票房主要依赖年青观众,当下打斗片,喜剧片、大制作霸屏,人间的悲剧难得上来银幕,不讨好啊。我一年没进影院了,还是去年在新影的新彩云影院看的《哪吒》这次网上购票时,手都生了。想着找个喜剧片看看,当下有十几部片子上演,还是没选对。看片子就近,这次要到北面的祁家豁子办事,办完事顺便看场电影。健翔大厦底楼是“活力天宝影城”也在上映,《日掛中天》,下单订票。完事之后到了影院,在柜机上刷码取票没成功,向工作人员求助。这才发现,我订的不是这家的票,是我常去的新彩云影院,在西边的北太平庄呢。怎么办?过去一趟,来不及了。看看这家也在上映同一部片子,就在这看吧,出票两张,78元。比新彩云的便宜,那边60多一张,废了。网上有购票须知,“不退不换”自认倒霉吧。我中午订票选座时,订的是小厅,一共五排共四十个座位。包括我们一共才售出三张票。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9:46

4440【二友居】看电影之前,不到五点,先把晚饭吃了,就在大厦內的“二友居”西四包子铺。祁家豁子有两家店牌匾上标注着“西西包子”,相隔一箭之地。过街天桥下面路东一家,上半年还挂着“庆丰包子”后来被拦了起来装修,这月初新张,改“西四包子”了。庆丰撤点,庆丰是包子的大品牌,市内连锁好几十家,比西四包子名气大多了,新东家这是弃明投暗吧。这周边居民密集,过往人流大,沿街扎堆十几家食肆,多家都是连锁,老字号里有“老边饺子”新锐“宏状元”是庆丰吃腻了,来吃的人少了?庆丰是老字号,早年开在西长安街上,挨着首都电影院,多次到那里看电影,没吃它的包子。“西四包子”在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鸡毛小店,我六十年代就吃到过,印象颇好,油水大,香。当时是霸凌同院子里的小孩子,他家大人常不在家,给他几毛钱买着吃,我们以大欺小,夺人所爱。直到后来我挣了工资,才进到小店里面买着吃过一次,已是好多年以后了。小店只三五张桌子,记得我是站着吃的,包子和一碗炒肝。包子还是那个包子,味道却不比早先了。后来西四扩路,街边的小店消失。好像到了新世纪,西四包子又出来了,异地开店,还恢复了老名号。起死回生后,西四包子作为老招牌开了好多家,连锁店。大厦內的这家还挂出了“二友居”的招牌,我当年只知西四包子铺,不知它的老号。饭有点早,就我们倆食客。店家两个员工,一个在打包,准备外卖。我这点餐,二两包子,一碗粥,红豆薏米粥6元,包子还是一俩仨,7元,二俩14元。早年我吃它的包子是1毛1一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价格在当时算贵的,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一个火烧和一个油饼,三俩,吃饱了,吃包子才一俩,喂不饱。包子只一种,猪肉大葱的。这属于传承,当年也就一种馅的。咬一口,里面的馅不那么油光光的。现在的食客多要求少油。至于味道,同样的食材,哪家包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老店二友居包子铺时经营单一,包子和炒肝,一干一稀。现在呢,品种多样化了,二三十种,稀粥就有三样,各种凉菜、炒菜。炒肝呢?价目表上没有它,墙面上也没它的招贴画。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9:50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9:51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9:52

4441【西四包子】门前的灯饰大招牌写的是“二友居肉饼店”墙上大幅彩图标注着:北京老字号,始于1921年,百年传承非遗技艺。所谓这里非遗是它的包子和炒肝。当年哪来的肉饼?肉饼喧宾夺主了,而需要传承的老搭档现在二缺一,没了炒肝,少了半壁江山。我问店员为什么没炒肝?店员说,刚开店的时候有,但卖的不好,做出一大盆,每天就卖出几碗,都倒掉了,就不做了。我又问你家店开了多长时间了?马上就一年了。经营怎么样?不行,我们一再减员,现在就5个人盯着,七点多营业,开到晚上九点,来堂食的也就一半,另一半外卖送餐,这要是私人开店早撤了……我小时候就知道西四包子铺,不知道它老号叫二友居,吃过它的包子,没进过它的店。我们家吃包子都是自己做,自家包的是大包子,一俩,甚至二两一个,饭馆一俩仨的小包子看着稀罕,吃起来香。这家的炒肝在早年只是听说,没见过也没吃过。但知道炒肝里更多的是肥肠,从大人那里听说的。西四包子铺的街对面,广济寺的西面有家早点摊,专卖大油饼,使用的是大油,准确点说是从肠子里翻出来的油脂,用的就是包子铺做炒肝的下脚料,大油饼个头也大,有普通油饼四个大,四毛多一斤,便宜,(普通的油饼六毛一斤)我姥爷曾经买过一次,有点不好的味道,后来就不再舍近求远了。街边的这家新开的西四包子,品种不少,之前我进去一趟。包子一俩仨,7.5元,各种馅料有七八个品种。我问起,他们与原来的庆丰包子没关系了。我又问与西四包子有什么关系吗?店员回我都是连锁店。我问人家西四包子还有个老字号头衔“二友居”你们这怎么没有啊?店员无言以对,走开了。很明显,就是借了西四的名声开自家的店,卖自家的货,与西四的店不搭界的。其实想想,这里的包子品种多,于食客的选择是好事。只要是认真做,应该不输老字号。这家有炒肝卖,每碗 19元。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17:32


4442【峨嵋酒家】派出所取证,补办身份证一周时间,付费40元。上次办的就是永久性的,该是陪伴到底的结果没到底。丢失身份证是个麻烦事,没它有些事办不成,而且不及时挂失还有风险,办证时警察提醒。我说怀疑丢在了家里所以没及时。办证的同时,旧证自动失效,后来就是又找到了,也不能用。新证有了新功能,办证时多了个环节,按下手印,十指尖尖都要挨个摁下,被电子仪器一一采集。据说指纹是唯一的,十个指头都要采集,大概是防着日后当事人万一手残呢。现在英人那里进出海关都要查拇指和二指的指纹,现在的采集方法断其一指或伤其九指都不怕了。证件拿到,小心收起,希望同样的错误不犯二次。出门不远看到峨嵋酒家的招牌,到了饭点,正好用餐,已经许久没来这里了。这家川菜馆,也是老字号了,1950年进京,墙上的老照片,周总理来这吃过饭,梅兰芳酒家的常客。曾迁址月坛公园许多年,后来连锁开了多家分号。适应大众的口味,川菜可以不辣,点菜时可以告知不放辣子,菜肴就不那么正宗,食客有受不了正宗的。大堂食客不多,老人不少,有小钱有闲暇的群体,平日里老人家们是餐馆消费的主力。坐下点菜,翻来翻去大本子。我说要不辣的。店员说我们也经营粤菜和京菜,都是不辣的。要条鱼把,清蒸的不辣,图片中只有一种清蒸鲽鱼。记得鲽鱼个头大,它这里是小的,二斤上下。八成是养殖的吧。店员说是深海鱼。深海鱼也可以人工养殖。素菜一份,芦笋炒百合。主食鲜玉米粑粑。素菜上来的快,一青二白,爽口。清蒸的二十分钟,盘子比鱼大多了,刺少,吃起来挺嫩,没牙的人吃着合适。最后上来的粑粑,这是纯粹的川味吧,名字就是,将青玉米打碎,与面粉融合,做成玉米形,用玉米皮子包裹起来蒸熟,有嫩玉米的甜香。好吃,八个粑粑,都吃下肚了。把鲽鱼头剩下打包。饭罢,起身往外走,路过靠外的一桌,红彤彤的一大片,正宗的川菜,老哥几个推杯换盏。
页: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