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朋友你好:文中看的出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你从老舍先生笔下读到的北京,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的工程起就已经慢慢蜕变了。我是个在北京四合院(现在确切地应称大杂院)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人,在这里走过了童年、青年现已步入中年。我深刻了解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对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那种渴望之情,不知你有没有在家里水缸舀水;早晨从屋里端着尿盆去院外公厕涮洗;冬季被引火炭熏得鼻泪横流的经历?他们对那些身居公寓或商品楼拿着相机到四合院来怀古的人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浑然不知生活于此的艰辛。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本来就是城市化先天不足的产物,是农业社会延续到城市的衣钵,它自身缺乏作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些必备条件,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到北京的外来人口激增,四合院已经很难承载下如此多的人口,于是私搭乱建、院中院成了人们对于现存四合院的最直观印象。这是居住在那里的居民的罪过吗?不是!他们需要生存,他们也向往窗明几净的生活,但四合院先天不具备为他们提供这种现代生活的条件,老百姓自己改建、政府水电改造,但终究解决不了这种先天不足,于是越改越乱了,试看当下的四合院哪还有老舍先生笔下的情趣、意境。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古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木质结构一个是石结构,显而易见木结构对于保存、维护存在着先天不足。既然政府在进北京之初没有选择另辟新城,保护老城(这是已经既成事实的错误),那么在北京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对大多数没有突出历史价值的破旧四合院(大杂院)予以拆除,我看无可厚非,难道你们觉得现在还苟且生存在那的人们不应该尽快享受现代文明的果实吗?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太狭隘了呢?记住以人为本啊![em01]3 t- B0 n# }& B) }0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