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知怎的,又刺激了哪一根筋,便有了下面的回忆:。。。。
2 B" Z9 K( T5 w' }6 n ( z V. t5 J M% H' b0 `! @
3 r7 V, A; |4 s) ~& w ]
(38)进驻机院的军宣队
& p. e. o* @, W1 \
! m; a# C+ I" i! g 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月,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潮,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最高指示,高举“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大旗,进驻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三支两军”运动。一级部所属院校--北京机械学院也不例外。
0 ~1 u6 y; H8 o$ v9 S e0 Q, |! I
9 ^- x V# t/ d8 R% x/ j+ i1 i 进驻机院的军宣队来自于位于公主坟附近空军大院的部队(什么番号我不知道)。他们在院内出入总是集体行动,身着绿军装,蓝裤子,头顶一颗红星,颌下悬挂两面红旗,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走在大马路上。我们一帮孩子们经常尾随后面看热闹,后来闹熟悉了,还和他们一些队员交上了朋友。 2 I; j* H* d, \ G. O9 N
' t l6 v4 P' `! a1 v; f2 P6 C' p ` 在这第一批进驻机院的军宣队员中,负责领队是一名穿四个兜儿的干部,大概有三十多岁吧,我们那帮孩子称他为“队长”。“队长”很严肃,很少见他笑过,没有谁敢和他搭上线儿。当时第一批军宣队的任务可能就是强调“宣传”,所以队员有男,有女,都很年轻,年纪大约在二十岁上下,可能是文艺兵居多,经常在大礼堂举行文艺宣传演出。记得有一个节目是“老两口学毛选”。一开始的台词大概是:
6 c* ]( [ b5 Z" k
% Z& v% V/ |4 t9 c/ y老两口齐唱:吃罢了饭,老两口子坐在窗前,那个学毛选哇。 & f1 G/ \% }% c) n
老婆子呼:老头子!
3 u) Y7 e) ]% q, D. ~老头子应:哎,老婆子!
6 G# U3 g1 R% i; q2 I1 ?/ t老婆子唱:哎!。。你看咱们学哪篇哪?
6 \. o% v; B1 D( R- \$ E; I老头子呼:老婆子!
% n" m, ~8 g+ l9 y6 I老婆子应:哎,老头子!
+ S% I# O) c* t1 D9 ?老头子唱:哎!我看咱们学这篇呐,你看那中不中,你看那中不中? / a3 B& j" `) Y8 ^
老两口齐唱:阶级敌人妄想变天,咱家的二小子干活有点懒。。。。 # v5 q7 Z) g" l# F0 p% }+ u
5 R5 b) M9 Y+ t0 u
呵呵。。。下面的就记不全了。
# a# R( }9 W; \2 V X
. P' |0 Z% W6 s- l9 W9 v. m) Y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和家兄与军宣队中的一位“军人帅哥”建立了友谊。这位帅哥是山东人,浓眉大眼,见面笑咪咪的,特别喜欢看我们给他带去的各种传单材料,了解当时社会上和院校里发生的事情。他演出的拿手节目就是山东快书。一上台,往那一站,夹在手指间的两个小铁片儿相互一嗑,发出一串清脆的“叮了个当,叮了个当,。。”的声音,随后就是典型的山东腔随口而出。记不清说的是什么书,反正不会是“武松打虎”,也不是什么“火车站里有火车,火车里面有旅客,旅客们不是上车就是下车。。。”等废话多多的段子。 $ I2 O* ]6 a* V4 W$ i% ~: f
* s6 k* C: g9 j, a0 k, F
我那时可能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长的皮黑肉糙的,每次见到“军人帅哥”,他都直呼我“小黑人儿”。后来,通过“军人帅哥”,我们又和一位“军人靓姐”熟络起来。“军人靓姐”应该是南方人,眼睛非常明亮,说话带有明显的南方人味道。我每次见到“军人靓姐”,都喊她“老太太”,因为她就是出演“老两口学毛选”节目里的老太婆角色(我记得“军人靓姐”长得很漂亮,却不知为何让她出演老太婆),而她则把“军人帅哥”送给我的称呼“小黑人儿”演变为“小卢蒙巴”,每次见到我,都呼我“哎,小卢蒙巴”。我那时可不知道卢蒙巴是谁,只琢磨着肯定是和非洲黑哥们儿有关。 % y7 ~% C! H8 B- @7 c, H
, |) P% `; g$ p- Q1 e 后来,军宣队人员进行了调整,这第一批“军哥”,“军姐”们大踏步的撤回。临走前,“军人帅哥”还到我家来玩儿,我和家兄给了他许多传单,并留下他的地址。
; A% R$ p+ R" k, L1 @9 j
) i4 q9 P# {' D$ Y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家兄很想念“军人帅哥”,就选了一个星期天的日子,背了一书包的传单,按他所说的路线,从大北窑坐大一路到总站公主坟。下车后发现周围都是建筑工地(那时应该是正修建北京地铁),但很冷清,路人很少,不过可以看见远处的建筑物(后来知道海军大院也在那里)。问了路后很容易找到空军大院,向门卫说明来意,最后还真找到“军人帅哥”的营房,而且他还没外出。见面后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我老惦记着能不能和他一起吃午饭,因为一直听说空军飞行员吃得好。终于等到午饭时间来临,“军人帅哥”不负我望,借了个饭盒多打了一份儿炒菜,。。。记得那顿饭吃的全是细粮,饭菜很香。遗憾的是那次没有见到“军人靓姐”。
/ p9 f9 m& N% [9 s3 T; f
$ o: ?; h; c9 G/ N* X9 o: V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上学的忙上学,该练兵的忙练兵,我们之间就再没联系过。。。
4 v7 X) ^. W, o ; G2 J; u5 I$ _) o
换过防的军宣队明显加强了对管理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工作,穿四个兜儿的人大大增多,领队的干部级别也在增高。69年搬迁汉中以后,机院军宣队领头的是一位姓李的,据说是部队师级干部。此公面色黝黑,烟瘾很大,总见他烟卷儿不离手。在他的领导下,军宣队与工宣队很好滴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悄悄滴,一枪不发,将机械学院绝大部分双职工家庭的北京户口强行迁出北京,落户到陕西,把机院许多人重返北京的美梦碾碎于秦岭之下。而曾经高喊革命口号的军宣队最终却没有一个人留在陕西,全部闪回北京。在西安的老机院的人说起这事就特别地不忿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