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4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8-11-1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3-5-9 00: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iwei 于 2013-5-9 01:01 编辑 * x& N/ z4 S# X7 F) Y' W) \2 m3 |
阳光之客 发表于 2013-5-7 11:11  网上百度了一下,没找到电子书。不过看到一个介绍帖子。帖子是2009年的,看来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1 E1 F3 V' d& Z l4 [# m) i+ @- V
http://www.ywhs.net/yhhs/shishubolan/2009/0531/985.html
# U0 u3 o" w, f! Z, f. i" ^! Q* n- A$ a1 M: y
+++++++++++++++++
: ~2 @% B$ V4 c话史 - 浙江省义乌中学历史教研组网站
% g& @2 j5 ~; C& s' s置: 主页 > 彦湖话史 >
4 k; ]/ f" q1 |, M$ w[tr][td旧影已支离,偏爱忆往昔。豪情常入梦,不叹路崎岖。洒泪祭蹉跎,大笑迎风雨。铮铮一代人,猎猎满天旗。) {+ p2 V8 R" e7 W
——作者题
' S4 w" _$ z" X& T I6 k# o 父辈们,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作为“80后”,心中的他们,神秘,遥远,精神力量强大。历史终止了他们中很多人由璞玉琢成美器的进程,他们无言地担承。他们的特殊经历,后辈无法模仿。他们有种渗入骨髓的特殊气质,一股倔犟,一种潇洒。! a/ e2 G5 ?3 [6 I. N
今天,他们仍活得那么认真,宽容大度地领受岁月的馈赠,无论丰厚还是菲薄;深情咀嚼着曾经的幸福与磨难。像一座座无字碑,用生命默默刻写着曾经的青春和风雨。
2 z6 [4 e" L& ~我们经常用三种视角看他们:仰视时,他们是父母;平视时,他们是朋友;俯视时,他们是傻子。
4 l9 r) l; Q0 E" G t' U然而我们还是想说:你们人生无悔。虽然往往不理解你们,但爱你们。
% j- V" V5 Y& Z% ?" c0 W+ z M; }. V ——女儿手记' `' U) U( f) a6 P
s" e9 |7 N, `- Y8 {9 }2 _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5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5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 c2 j* c9 {# Z, a
50年代生人的青春时期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5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9 _; q1 {4 ~/ a6 j' E; ~ 50年代人是谁?他们是——40年代生人的弟弟妹妹,60年代生人的哥哥姐姐,70年代生人的叔叔阿姨,80年代生人的父亲母亲。 那么,50年代生人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50年代生人心中自有答案。* J- d7 F' o; e9 ]/ ?8 U/ Y
7 u8 k6 J O- P" E
目录序) |7 [% Y/ t& c
随共和国诞生* g$ Z. W! b& M# {) }
祥和的土地8 S7 j$ e9 i9 s5 u' m
“无菌”世界
7 J* u' k. Y5 j( C8 k p 他们这样降生$ P" x( a- v( s# u5 M( p
幼儿园
( @: H# @: @0 f2 l0 @$ D1 ^4 O 记忆中的天堂. s3 m1 e( `& Z0 W' t: y5 L2 `
幼儿园种种
/ r& N3 w' N; q# x; R 童年消费
i4 P2 u. X3 J9 d* T H 吃
; w# ]7 l4 F0 t& s" f. | 穿$ [5 X$ m* M) i: a [* C
用
- G. W8 t" c7 ]: c; i/ o, W 有这样一群孩子3 X: }6 w4 N# T. v
父母在哪里
K9 ^& c0 x# `# ]+ m6 c2 q$ E 他们没有家. P$ P, h. }' d& f5 ?9 E
上学了
+ I0 N$ A$ o4 u6 C* ]8 _; o 四个关键词$ v7 S( A2 Z- o4 w: C1 q" }
毛主席
* V! \# Q" c( U- j 祖国和党
. L) Y$ b5 S, g$ D' k N 社会主义+ Y) V% q$ b$ l+ E3 \
小学生活
+ ]8 \3 k# [+ a; r' u4 d. R* a l 老师们
* ?$ F& @% z# Y: |7 M/ f- D) Z- G 课文与课堂# e3 C, f3 q: o% |) H5 m4 F
课外活动1 E" n) @0 y+ ^: E+ A. _3 p& T, G$ C1 \
鲜亮的演出服
7 H1 f* ?; k* B e' p3 C1 L 少年之家
+ m2 V( H( D9 h 酸枣和煤核儿
4 i) W, q$ A% Y, t/ I 牛痘和宝塔糖
1 v/ }3 X% u6 ?/ D. ?* m* a阳光少年
: o! S5 [) G( k6 Q7 H* D1 u5 G- i 崇拜抗美援朝英雄; S& j+ z @! i* _$ s! _, ~
时代“冠名”
% ^, [+ `3 F! k( X. Z$ L “郑重”的故事# Q% ?3 e) m, V3 ~2 \
学雷锋- l% \3 T# [! [5 M {; v, h) w& h
“没打过仗也是英雄”
* U4 f- B7 P5 F8 h i. O! L+ K 做好事$ a3 l- u, `" j
雷锋和阶级斗争! d9 j! J# b; {' e
苏联情结: n c+ u8 Q' F7 P0 Z y2 G! b
孩子的直觉
& e4 Z" H) W6 g 文化影响* N, A! c6 h" O- L3 v! V: D
展览馆与“老莫”
]) ~% d* }0 w“左”的寒风$ m( V% J4 y, B: t% j
右派的孩子
" z; |8 y) J8 B( S0 e( o/ q 他第一批没有八队
0 g) l7 Z( C2 a' H, X 不一样的眼神& t5 h9 s, C2 z. F
父女在火车上相遇* {+ N. R6 P9 Q2 U
吝啬女人- T7 n \8 k7 p. l
小姐身子丫环命
7 b, [5 W) B7 ?# Z: P" y 她的诉说* u7 U/ t \# ]' A* O. X7 i, X
立凡一席谈& k1 ~# i1 i8 ]
饿的回想, Q5 M* E0 W$ t
小学食堂的变化
. t8 b* |& j3 J! ] 酱油稀饭1 D' A/ _# x& u1 t2 ^, O/ j
特殊生活5 a! @ t Y7 D
3000孤儿* |& g! B/ G8 K$ q; T N
一次打赌 q; ^$ n$ Z. ~
孔熙的回忆
# o/ l6 F. X) v传富的回忆
) h1 {+ z9 A# {, F/ E/ g 让人战栗的引述' R2 \ n- |" Q5 K2 A
大动荡来临' E9 `4 w+ q# f
举国混乱
' }8 c. Q5 j: j8 C& V 去王府井看大字报
& f/ |" z l7 a* e; m+ ]4 j4 Y/ E红卫兵& E2 j" Z) x: ? T7 s( J+ p* C
大串连
5 W# F* R6 @/ s' H, N大人们的状况
9 M* V$ d, J, |2 \, i) i% K6 [+ a复课; ?1 T0 A7 _( X; Y6 \; ~ G
当时的心理
. L# }1 e0 J7 I/ \ 可怜的“精神营养”6 X' `8 y7 K' O9 E* O$ Y, J( ]1 A( N& H
一件往事9 v# g' S+ x& h! i4 W4 P+ r
课堂外的课堂
. z+ c! R/ V# r3 J赶上一次迎宾5 N" l1 z8 ~( ` R
疯玩儿
& c" e4 v' [( G4 |“玩儿书”+ \& Z4 b" E! n' Q3 m0 p7 m
“拍婆子”/ K5 v9 b z" U* g* j
打砸抢6 }2 {/ Z$ Y8 H4 X0 S
走向五湖四海
1 n3 H# J: h# I+ b$ E别了,家
- K+ B- Q. t2 c# u 谈往事,她哭了
. e% \4 k. P: [0 ]2 a* v; W转户口) W# p5 J* z% `1 i* y# N) O
离别
' a" ^! `7 T# V, E1 i忘不了的开始2 u8 H7 S; E& r' ]
第一篇日记+ x8 ~6 C( f( d- h- a
从军行
1 u! e, t' G" R* f. U, _ 成分论! S. n$ u c& D' L/ [$ ]
农村兵
: a! d$ M, `8 i1 c 城市兵) h$ D: j7 @1 L
军营琐忆
! }0 c- K7 i+ s$ O; ]* A磨砺中成长
" ~+ X4 n$ o+ I0 ?8 F% D1 J$ { 第一次定位) Q3 y- |% |" W% C+ w
痛苦的开端
2 `* m2 _5 u) R0 r. b 生活还得继续# ]# h- g2 |+ o9 ]1 B
他们的不幸
4 b/ `9 g# Q; r 告状风波
+ b$ ~" [- c! y/ z; Z “盐碱地”上耕耘& A: Z: F0 y3 \5 k" o% A: o+ o
文学活动, [, d4 G3 w' v- N. V* ?0 R- b2 A
各种“学习”
* r9 D l& \0 ^4 H5 P# ~ 恋爱时节3 {8 p: [4 B3 s; l$ s
几个特点
. f7 B4 v. U8 T% p 一场初恋
5 f- j. \) h' ]# J 另一场初恋
1 S% @- z& f, `+ M8 R3 H" F 工农兵上大学+ F3 H4 J. [2 d* X7 ~; j, N
不小的震动; X% p/ b" e* k3 |1 b
推荐和后门儿
3 M& x8 ^ X" k; w+ X3 l( }) v 校园里
1 W: o" l I' h( z 前途
. u; p: x/ b# {重新定位
+ w# l$ N @+ I; _ 国家的涅檠8 A" l4 t0 q' _: x0 V( O" x5 c
一份检查; l: b# G. D! @$ g9 h
一封信( Z: D1 }/ e9 M9 b+ y$ Q3 X
恢复高考
$ N& c# _! A6 [: b4 P- [戏剧性的几幕) I! d# q7 I! y1 R6 S
有限的机会
1 U2 b" O: ^5 X/ a5 S% {, b2 a p朋友们的故事) l5 l% Q/ ]" V; @/ A f' ~3 j" P
归来' |( }( p. p A+ A' E# Q! R* n
一段历史的终结
+ c4 U5 B, D* c& y& z; U 忙碌中到了80年代; S7 i" W9 B3 [: \- y" q
成家 I& T3 _: i) k
人, S( w S" |' S5 n' `
钱9 C( V' {7 @7 y4 j
房9 A' ~& }+ T- x! \ L4 h" E9 X
婚礼4 K R$ }$ O2 z
改革潮涌3 F) {/ T: s( o) Q' x
经济冲击1 u6 V- B2 u: ^& B, G- O
差别初现
& @! y' K% w8 q3 z 吹皱一池春水2 m$ N$ O* T+ g. A3 d+ B' ]
第二职业
; H% l; ?* N* T1 J, D t; |初沐南风1 G7 `. Z P) O9 L9 U) U
农民动起来了9 N0 m: S: F, J0 V& J
政治话题
' p- l: p; O' @1 P2 T% f0 Z; A 平反、改正、摘帽
% ~4 q% l3 M- e1 c1 B3 g; T 关于腐败的争论
6 l7 }/ z7 O) r- L- z. C文化嬗变
# ~$ s) p. a8 M, \ d, Q扭转观念
0 R( u2 w% i/ T2 o( r N “文学爱好者”们& ]* o5 I8 L# P6 T/ @+ `4 D7 c4 i
自学之苦
* f. T$ a$ x. o1 e. K市场经济年代, E+ K6 ]$ \. q5 E% {* I9 N
新形势下$ M! V8 S5 K- X3 X3 g5 F& o
生活转型
x% e' B2 ~- a- \; a9 b( T) ? 时代变化
' P9 i8 C; g/ p& W* l 海外游子
|$ F4 I0 F! N$ z+ Z6 ^, g6 c- G) ` 出国潮8 Z! G, v1 r' l1 r/ J( R
首席科学家% h! q0 T% e1 m$ z
东瀛故事
- I/ @% h1 k% {2 A P' S/ G 来自法国的声音
; _' B, |4 \7 j 成功人士7 A' u. p$ i; V% t
学者们
2 ~+ {/ b, Y" @2 E$ S/ F 同龄院士. ]" Y( b# y& ^: u: J
一位开发商
' k# G1 ^0 q$ `# ^3 d" `+ h 下岗的人
! S, J9 x. C& {) X 广文的幽默
( Q" T+ U7 p% O( T+ [( D' U- b/ U 不同的境遇
6 k( N, T* t' K8 X8 v" ?8 v 社会风情
! E3 Y) |6 m; @3 F# a 什么是贫穷
6 \/ P0 }2 ~8 `& x/ M 官员众生相
' L+ t* } v0 ]0 x) E# ~% g' {* \$ y 一位公司经理
* c0 \, f- }" ~, Z0 [( B0 E; e 天壤之别2 e6 ^2 |! z( b0 @/ C- H/ o
后记2 d. J. ?" j& `$ O
8 v8 D# {" d. O2 G7 D9 J; n' e" c) K
书摘插图随共和国诞生' e" l& M( w" @. I; @
祥和的土地. M; @; }1 k, p4 Z! K, I8 w8 k
“无菌”世界
7 F% @( l. @( w2 N$ C(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60天之后,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便陆续来到人世。
3 e" [" F* `/ @3 Z, @, Q7 K如果说要给这代人的童年生活下一个什么定义的话,我觉得首先应该出现的一个词,就是“幸运”。当然不是说具体到每一个孩子都很幸运,或者都认为自己幸运。50年代后两年生的孩子就会说自己很倒霉,一生下来就赶上挨饿,但作为一个集合概念,这10年出生的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可以用这个词来概括,因为自他们还没降生或者刚刚降生,大人们就为他们准备了一片安全的土地。他们基本生活在祥和、平静和清洁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国大陆百年来从未间断过的内战、外侵、枪炮惊扰和颠沛流离,他们再也没有见过。5 Y+ x. v) K& ? K
一个新生国家,以她特有的朝气,迅速建立起新秩序。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工农当家做主”的政权,把以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推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所有纲领因他们的利益而制定,所有政策为他们的生活而产生。孩子们生长的环境优良和谐,再不会有《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和电影《包氏父子》里包国维在一群富裕家庭孩子中间所感到的卑下,因为孩子们在这个新社会中已经平等,而“包国维”的父亲,一个贫寒的店员,已经成了国家的“主人”,他此时的社会地位,比那些过去的富人要高得多。
, \0 F6 i& \8 E' e U2 w. \9 g$ l刚建立的新中国,政府尽一切力量,保护着老百姓和孩子们虽是低水平但却安宁的生活。50年代最初的几个月,上海等几个中心城市被奸商操纵,粮价飞涨,孩子们的奶粉也脱销。政府先后4次平抑粮价,为严厉打击奸商,从产粮区大批调集粮食,迅速恢复了经济秩序,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经体系,人民币币值趋于稳定。孩子们有奶吃了。
4 E6 T$ ^& m! w8 z/ R. T也是在这一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和房屋,分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这比新中国建立前任何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改”都来得彻底和广泛,因为国家有了统一的政权。我的一位当教师的朋友友廉是湖北人,父亲曾告诉他:分田第二年,家里就丰收了粮食,就在那一年:“生了你”。“跟着来的”是他的弟弟和妹妹。% Y, h( @) B- B$ h/ ], r9 _
好事还不止这些。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大人们除了给他们以安全,同时还给他们以清洁,当然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清洁,让旧中国污浊的空气得以净化。从共产党进城的第一刻起,就着手禁毒、禁娼。让孩子眼睛里没有垃圾,不会呼吸“有害气体”,让孩子远离这些世上最肮脏的东西,这是中国历代政权从未彻底做到的事情。
C+ X% C" I0 f6 g4 J& z [9 J50年代出生的人,长到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人知道什么是毒品?“大烟”这个词最早知道它,恐怕都是缘自小说《林海雪原》里小炉匠那句“提起那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的唱词,至于“大烟”长得什么样,至今怕也没人见过,因为它被大人们从一解放就连根铲除了。最新获取的“知识”,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白三爷“大烟膏子就酒,小命立时就没有”的情节中透露的——大烟膏子和酱牛肉长得差不多。而今天的毒品已经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变成了海洛因和冰毒。
) b0 K( N4 i* L丽对妓女和卖淫,5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没有受到一丝污染,心灵纯净如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洞开、“西风东渐”之前,可以说他们对娼妓没有任何具体概念,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它们为何物,对“卖淫”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就更不知所云。1973年,部队一位多读了几本书的城市兵考问他的班长什么是妓女?班长回答:“妓女就是技术女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学会上网就明白的许多“常识”,在他们父辈当年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难怪他们常遭孩子们奚落,说他们“太傻”,太落伍。而想让这些打小就在“无菌”世界中生活盼孩子追赶今天的孩子,他们真的有太明显的“劣势”。对此有人发表“精辟”言沦,说50年代过于清洁的社会环境,导致孩子们脑子过分单纯,缺乏必要的“社会免疫力”,因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发育。对此我无以置辩,说由于社会没有娼妓和毒品,就会影响人的思想发育,难道呼吸清新空气比呼吸污浊空气,对人体更有害吗?
`7 |/ _, C7 S/ v7 M3 ` 他们这样降生
( a# [7 g" n& R: p( |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静静的产院》写于60年代初。描写了一个农村的产院里,有新观念却还没有新技术的“接生员”谭婶婶,与从城里学成归来的新式“接生员”二丫头之间的反差,以及她们与旧式接生婆之间的尖锐矛盾。“产院”中有了病床,可以量血压、抽血、缝针、拆线;也有了医生的白衣白帽、土自来水和橡皮手套。一切都是新事物,新气象。虽然小说有着浓重的“大跃进”味道,但反映的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解放之初政府就开始倡导的新思想。旧中国之落后,不要说偏远农村,就是大城市,接生也普遍是在自己家里。落后的接生方法,害死大人孩子的事太平常、太不足为奇,俗话叫“寅时还在阳关道,卯时就到鬼门关”。解放初曾有一个典型事例,被用来宣传旧式接生的危险和惨烈:一位妇女10年怀了7个孩子,结果一个也没活下来,被称做“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最后因双胞胎难产,几个接生婆束手无策,把孩子割碎,总算保住了大人。但几天后这位妇女又在产褥热中死去。《静静的产院》中谭婶婶生孩子,胎衣就是产婆用脚踩下来的。因为农村反对用剪子,说沾铁不吉利,因此诸如用打破的碗碴、秫秸皮割断脐带极为普遍。1950年在哈尔滨这样的中心城市,用秫秸皮割断脐带的比例占到29%。 8 ^2 `; s# l) ~% [5 \0 J% \
全福,1950年生于保定农村,是让接生婆接生的。生下来后,接生婆顺手在他割断的脐带上抹了一把锅烟子。据说锅烟子既能“消毒”又能“敛伤”。光明,1950年生于沈阳,生下来没几个月就被母亲送了人,因为父母解放前有债要还,等于把他给卖了。高娅,1951年生于武汉,才两个月时,母亲带她南下广州,去找在部队的父亲,把她放在火车座上,一没留神,她被晃荡的火车甩到了地上,母亲竞半天没有发觉。亚军,1952年生于河南南阳,当时他母亲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是南阳一个部队医院的护士。亚军三个月,就被母亲送回山东姥姥家,产假只休了10天。姬民,1953年生于乌鲁木齐,生下来不久,父亲接到北京调令,当时地方和中央争干部,姬民母亲抱着他,家里的东西全不要了,赶紧坐车跑,生怕中央变卦,再把他父亲“让”给地方。李兰,1955年生在北京一所大学的职工宿舍楼里,是把助产士请到家里接生的。46岁之前就一直生活在她降生的那套单元房里,直到2001年搬进新楼。1 |, ^- h1 ~7 W; V6 C( @# C- y
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或同学。他们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出生的,和今天的独生子女不可同日而语。直到1959年,50年代最“末班”的孩子出生,“待遇”也没有多大改变。不是父母对孩子不心疼,不细心,而是他们的降生,就是那种“时代环境”。
2 a& q `: G( u. k7 z# }" e! g我这里藏有一个1953年到1959年的中国人口统计表。其中1953年是人口普查年,以那一年和1954年人口的差额为准,再做一个“粗糙”的乘法,算出50年代整个10年里,约有近1.5亿孩子,都是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降生的。9 j1 u) q* G' `& p" ~/ z1 V3 o
全福母亲共生了8个孩子,死了一个,竟没有一个是在医院生的。他“统计”给我听:他和大妹是在保定农村生的;大弟和二弟是在北京通县双桥生的(二弟生于1958年,1岁时死了),三弟和四弟在海淀区西二旗生的,小妹和小弟在清河生的。他1973年当兵复员时,小弟弟才上小学二年级。他家的情况还是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是新接生法普及的中心地带。由此可以想像,如果是偏僻农村,新法普及率决不会像新闻报道的那样乐观。但他说了一段话有点道理:“一解放,就提倡男女平等,大批妇女参加了工作,这些职业妇女的卫生医疗都由国家负担,女工都讲究产前产后保健(规范的说法叫“四期保健”,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所以这批人没有在家生孩子的。至于家庭妇女和农村妇女,除了难产,保不齐都在家接生。8 `* k; |: o6 U) t" X! J
幼儿园1 u! D1 E! V3 D7 C
记忆中的天堂! Z( o, J v9 \; P" }0 P
50年代,是妇女大解放的年代。有部电影叫《女理发师》,王丹凤、韩非主演。故事是50年代的大背景,主题是家庭妇女如何冲破传统观念,走出家门:贾主任的妻子想参加工作,贾主任反对。妻子趁丈夫出差,毅然当了理发师。一天,她神情紧张,不小心把一位顾客的头理坏了,紧张的原因是丈夫要回来了。傍晚,贾主任抵达,来接他的是多年不见的朋友老赵。贾主任想到一家餐馆吃饭,老赵却不肯进去,原来赵妻是这家餐馆的服务员,老赵觉得丢面子。贾主任得知原委,狠狠批评老赵的“夫权思想”。次日,老赵到贾主任家做客,发现贾妻就是把自己头发理坏的理发师。此前贾主任曾向老赵吹牛说妻子是小学教师……。情节充满喜剧色彩,有着浓郁的那个时代特有的阳光色调。最后是丈夫笑着同意了妻子参加工作。6 P z0 ^- U2 M( [9 ]
50年代,家庭妇女穿起列宁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最时尚的事情。多少代只属于家庭和锅台的妇女们,此时真正尝到了做国家主人翁的滋味,热情高涨,欢欣鼓舞。但是社会给她们松了绑,却还有一道绑绳缠着她们,那就是孩子。& c7 y. N" @6 K3 Z; }7 D. Q( a
孩子生了,妈妈们要去工作,谁来带?幼儿园建设,就随之提到日程上来。
6 w- T% c; x- p) s; R+ P0 r* N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设立幼儿教育处。1950年12月,教育部向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提出:三周岁以下孩子上托儿朊三至七周岁孩子上幼儿园。托儿所归卫生部门领导,幼儿园归教育部门领导。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幼儿园的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二是“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1952年11月,“幼教处”脱离初等教育司,由教育部直属领导。4 g5 Z# N4 x( |) e; W
50年代出生的孩子,提起幼儿园,都认为那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一位1950年生人,已经当了爷爷的教师说:那时上幼儿园没有像今天送孩子那么麻烦,我每次送孙女,就像要送她上屠宰场,孩子哭得捌不过气儿来,我离开时也揪心吧啦的。我们小时候都是欢天喜地吵着要上幼儿园。阿姨也不像现在——家长得整天陪着笑脸,怕孩子吃亏。当年有个歌,唱的是:“好阿姨,阿姨好,阿姨像妈妈……”那时阿姨确实像妈妈,记忆里阿姨比妈妈好像还亲。我有位亲戚:当年爸爸去三线,妈妈当医生,每周只接他一次。就是这每周接一次,都不能保证准时,往往是周六晚上,所有的小朋友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抱着阿姨给他准备的小包(包里是两件衣服和几块糖),等在幼儿园门口,阿姨不走,陪着他,妈妈每次都是路灯亮了才来。如果遇上值班,他就只好被阿姨带回家,在阿姨家的时候,他觉得甚至比跟妈妈在一起还高兴,总是有很多好吃的。而且那当“临时妈妈”的阿姨并不是固定的一个,是轮换值班,赶上谁是谁,但谁都像妈妈。这位亲戚80年代初已经20多岁了,还被妈妈带着去看过一位偶然打听到的当年的阿姨,那种探望是缘自由衷的情感,那时还没有教师节。有篇“博文”回忆50年代上幼儿园的事:漂亮的阿姨刚把长辫剪成了短发,她结婚了。妈妈周日不能来接孩子,阿姨便把孩子接回了“洞房”,她拿喜糖给孩子吃,从此孩子记住了:结婚是最好的事,因为有糖吃。* d: K, n) W: l
5 D8 [' D* h# Z) f# S; B+ v; a
6 z+ ?; A0 s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