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涂人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1-27 06: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1-27 08:55 编辑
8 W) ~* G$ o9 J4 x7 o  F
+ i1 N+ _1 ^, Z% o& V. X+ ?( _' f(接上帖)
$ p5 j; x: p# U8 }# u9 F8 W% q
( b9 B# T+ f' { _DSC0411.jpg
! U# t6 p; J# x2 ?. e5 A生命力是这样强,已到此时还在开花结实
' T/ n+ ^5 o' @: O _DSC0420.jpg & p4 L. l0 _+ I- {
' K% X0 K" _4 `. O2 c
_DSC0433.jpg
! U& q1 i1 J; P7 J银杏树的叶子落下可满地撒金,可惜我到公园时叶子已被工作人员扫净。
& D$ `( u) V$ ]5 D, X _DSC0435.jpg
; l7 H. i- Z  W1 \' X只剩下躯干,好像也有一点美感
7 C& I* i) v( F3 F5 O _DSC0445.jpg / O: j: L9 G0 P7 W1 |
4 c% |  o" N! w- _. W
_DSC0457.jpg 5 ~0 z" I% O6 a+ n
' D, j/ {# y1 m2 q% s
_DSC0349.jpg $ D% p1 ?: o+ u8 S
上面三幅都是海棠果,没想这些果竟然初冬之时还挂在花枝之上+ i1 X* k, c, p4 Y4 A0 K* G. W
_DSC0467.jpg ! j! R9 [& o+ e3 Y! _. N. z$ G1 D1 f

% C2 e3 B# |. y* k6 v& P1 j _DSC0470.jpg
& {+ c/ u: J2 Y* h1 t远处叶已落尽的杨树告诉人们秋天已走,其他还能看出冬天已到的景象吗$ z7 O: _, {# \: a; s- f. W
2 x3 Z3 j# t& o! B; R! c6 C
公园内景虽然算不上特别美,但好天气在这里看看景晒晒太阳,心情格外好。建议老师校友天好时出来转转。

点评

多谢大版主始终不渝地支持与关心。  发表于 2012-11-28 16:01
海棠喜人,好片!另仅对两楼的底部空白进行了“编辑”。  发表于 2012-11-27 0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7 16: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1-27 17:09 编辑 0 q5 M: Z" N: f0 B3 e& t3 [

& r; c* X" ~8 ^- y  H去年春天去巴黎旅游,一位台湾导游指着路边的梧桐树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大家一致说,法国梧桐。导游说:“错了。这是原产于中国云南的梧桐,后来被法国人发现,移植到法国。当地人把它称为中国梧桐。”3 z2 Z4 @4 [* n5 A5 ]
3 T6 ~9 r$ `' X$ t% n; H# _
刚才,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梧桐”一词,发现有以下一段:
: @3 d5 ]7 C- _0 A: z/ B
" V8 g# Y; _7 v9 K& J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中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中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

点评

“马克思主义”是进口货,“法国梧桐”则是出口转内销。  发表于 2012-11-28 09: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09: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0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09: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1-28 15: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1-28 15:59 编辑
$ T2 _! b- U# i
胡涂人 发表于 2012-11-28 09:35 % Z5 Z/ `0 A, I3 z
蒲公英?那母株是我们的附小,我们是那母株上的花絮,日后随风飘荡天涯海角……

% }# x3 v5 y' `胡涂老弟,我照的那花不是蒲公英,是什么花我也不知道,不过你说的“蒲公英?那母株是我们的附小,我们是那母株上的花絮,日后随风飘荡天涯海角……”很感人,又触发了神恋母校,心恋老师与校友的心情啊。下面几幅蒲公英的照片能很好地诠释老弟的这句话。! q1 ]% Q0 _+ f, I* x9 O* m% b
* G0 ]4 n% i- e% J, g2 I
蒲公英图片11.jpg 7 z4 p& K& `: V; z- B" i3 w

) T0 Y3 b2 G$ f2 h: g5 M, u7 o; V 蒲公英图片4.jpg
+ k; ~1 g1 P+ T, }6 O- S2 C# e  t! f. F! i6 K
蒲公英图片3.jpg
3 T% t8 I/ a; ]3 Z5 p
$ j* m: x8 g% Q; t$ H0 ^3 Z6 r, `- a7 r 蒲公英图片2.jpg 6 R. x( L: k$ y5 U9 L) Q6 E  w
% K, s3 n$ j2 m! H) ^% z# }- t: U

4 E2 M, M' U6 [3 q4 |$ S

点评

我昨日相了好久,这是蒲公吗?似是而非,但又产生点联想……将错就错了。不好意思啦。  发表于 2012-11-29 12:24
发表于 2012-11-28 16: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1-28 16:28 编辑 2 @0 K) N( R& W4 L- s% p1 [
老童 发表于 2012-11-27 16:48
1 V* O' v' b1 n6 Y- h. A& \! ]+ E去年春天去巴黎旅游,一位台湾导游指着路边的梧桐树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大家一致说,法国梧桐。导游 ...
! Z' \- h8 g4 j$ t6 l* P5 L
哈哈,老童老弟对法桐有兴趣。这种梧桐树的来历说法,我在网上也找到了一点转录在下面。法桐在郑州是主要的行道树,在评选市树投票中成为首选。
0 `* y" k0 _/ e( _/ D

  Z/ a9 h5 v3 U) P4 h 法桐.jpg / o: e6 P. L! n: I
0 g# d: \6 K' C9 j3 _3 r' d: f
法桐1.jpg 9 V" b! m9 p7 P2 {% m$ J6 Q
2 w, N5 z! H- d% ~) R8 ^& g( Y
       世界上有两种城市:有法国梧桐,以及没有的。巴黎,上海,纽约,南京,伦敦,墨尔本,都因这树而有种气派英国人管它叫伦敦梧桐(London Plane),中国人却叫法国梧桐,其实不是法国货,是中国和北美梧桐的杂交种,最早种在上海法国租界,因而得名。所以张爱玲的小说里,不时飘著洋梧桐,落叶纷飞,苍凉而华美。( g4 D1 X- T# a, x( d

, i, b4 L5 _# H       曾经读过报上一则知识,说当初法国人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这种梧桐新种,将其带往法国作为
行道树,很成功。后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美化首都南京,又从法国引进了这种梧桐树。所以,这种树在法国被称为:“中国桐”,而在中国却反而叫做“法桐”了。6 S! t. Q. P* t( K9 q; h

( P7 B" D  ]3 U& z$ o/ ]' c
       但是法国梧桐不是产自法国的梧桐,它的学名叫
悬铃木,跟梧桐科搭不上半点亲戚关系,和泡桐的玄参科那更是差了不知多远。 % s, ?9 C% x; J) w* l4 ~+ I# N* n

5 a' \4 R8 U# {- m" }
       17世纪,在英国的牛津,人们用一球悬铃木(又叫美国梧桐)和
三球悬铃木(又叫法国梧桐)作亲本,杂交成二球悬铃木,取名“英国梧桐”。因为是杂交,没有原产地。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作为行道树。因为这种树木的叶子像梧桐,人们就叫它“法国梧桐”。) T# z0 I" h8 t8 ]9 z

* o+ e5 p: k' O  B+ X0 N! ]7 g, k
        但是,根据最新的
植物分类显示,悬铃木科属金缕梅目,其中的悬铃木属共三种,按照其果序上悬挂的圆球形头状果序的个数的差异,分为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二球悬铃木(英国梧桐)、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7 V: }1 r3 b3 u. K5 s" v7 t
+ c6 s& g) E. Q/ y" ]
) ^. V7 r. ]" a6 r% \; _

点评

确实收益不小.  发表于 2012-11-28 18:07
发表于 2012-11-28 2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1-28 21:27 编辑
4 {1 R1 g4 M2 I4 J4 _$ {* _; V0 Z
) o, b5 `$ T, T4 h& w$ ^2 K转帖:东方网记者毛丽君11月26日报道:昨天,歼-15在“辽宁号”航母顺利着舰,谁曾想,这一飞,不仅歼-15火了,连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被网友“命名”为“走你”的手势也火了,引发模仿狂潮,各种模仿照片迅速在网上流传,十分欢乐。* ]; i! R# H/ O0 q" j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同时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的姿势瞬间红透网络。“该动作要领是:侧屈腿,食指和中指指向飞机起飞方向,其余手指握拳,脸背对起飞方向。”这个被“命名”为“走你”的姿势,在有了动作要领之后,迅速引起网友围观并纷纷模仿。
3 i& j; D* N7 Z0 W/ Q  网友纷纷上传模仿图片,地点从室外到市内,从客厅到沙发,有长发飘飘的女生,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有的以电视中歼-15起飞画面为背景,有的干脆摆了辆摩托车,对着发号施令,让人忍俊不禁。
" T: @  a2 T- f2 O7 N6 W  “昨天看电视就看见这个姿势了,顿时觉得很喜感!没想到这么快就火了!”网友Sarah_spring说。更有甚者,有网友干脆号召周围同事、朋友一起“走你”,十分欢乐。和此前红透网络鸟叔“江南style”相比,有网友表示,“走你”的姿势更为帅气[flash=800,550]东方网记者毛丽君11月26日报道:昨天,歼-15在“辽宁号”航母顺利着舰,谁曾想,这一飞,不仅歼-15火了,连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被网友“命名”为“走你”的手势也火了,引发模仿狂潮,各种模仿照片迅速在网上流传,十分欢乐。
3 N3 h% |4 _; c  a. x
. Y' S5 h) s  o3 x6 A: ~- e2 a
/ I0 T, s2 i6 r8 p. A: _" n
发表于 2012-11-28 2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个“走你”视频! `' @2 U& p. b; t) Z
) w" L6 l5 Z/ q7 L, J
发表于 2012-11-28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1-29 21:02 编辑 4 M9 K  h" G  H- t% F
  Y+ X3 F) z8 [
愿大版主、二版主带领大家飞向新高度:你”# [! U8 _8 s# _) z
12428908_610748胡西走你2.jpg

点评

老机院:“你走”已经改成“走你”,“走你”是天津话。  发表于 2012-11-29 21:01
精神病院的紧身衣?哈哈哈……  发表于 2012-11-29 12:37
走你!  发表于 2012-11-29 10:04
发表于 2012-11-29 08: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跟几张小秋叶
  u( K7 o# b5 N( z$ } IMGP0100-秋.jpg
发表于 2012-11-29 08: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P0123-秋.jpg

# ?" W* ?0 h3 Z# H' l9 ?8 C5 r' I0 p" `# ~
/ w* V( U4 }. b- c4 F! I6 U
IMGP0130-秋.jpg
发表于 2012-11-29 08: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P9882-秋.jpg ; B3 ~6 m9 u* J) L" |7 y
, x4 z, Y3 _. x; F
IMGP9971-秋.jpg
1 m) _0 y7 s& x3 _( p5 F" F* B! G/ D
IMGP9987-秋.jpg
. L* S( N3 w. }0 w, k. L
6 K+ p. x; s9 C0 C+ J7 g" n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1-29 2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1-29 22:22 编辑
2 y5 v) Z+ g5 {& q" \& D! q9 p
$ s; x: S! N/ m+ C+ f
5 i: x& r, r) {; P% p! s9 r  h* z6 z% R0 w+ ~6 d/ Z
胡涂人 其实我是抛砖引玉。望校友们可将父辈砸那个年代的老照片贴出共同怀旧,这些老照片有浓浓陈年檀香的历史味道和感情。第二排左三即是家母,已于2010年5月病故啦。今年10月愚公老母也病故啦,只有点念想了。( d; N: A9 D5 p% }* B, @" E% y

/ i8 \( J, {4 b细看照片发现胡涂人像他的老母亲。胡涂人事业有成,可以告慰老人了。5 V$ t$ H6 k. x; I4 Y4 K6 |

, ~' D6 `/ |% v$ R! j( M 胡涂老母.jpg
2 _' p, _2 E0 l/ }. I- O/ C; s向革命的老妈妈致敬!老人的精神永存!
8 f# Q& N9 P7 G, N4 h# @

点评

老哥哥言重啦,小弟日前不过是一介家庭煮夫,惭愧。真的。  发表于 2012-11-30 10:20
鞠大哥,谢谢!不好意思。另,你若不说点图可变大,我还真不知道。校友中“革命老妈”多多,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干部与这个年头的干部如红与黑,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人傻傻为共,这时人精精某私。考!  发表于 2012-11-30 08: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9: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9: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9: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1-30 11: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22829ix4v2amdbhavyqqg.jpg

* s2 H9 N# G+ v俩二{:soso_e120:}
- t0 U0 E$ @, u. d6 q  `( |5 u1 ^
发表于 2012-12-1 08: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2-1 08:54 编辑   c7 j" u' Z: y

5 n# q3 |3 u6 Z2 U- I  Z王朔能说出这话?真小瞧他了。, w1 @2 |) b8 m" w* C4 H& D3 `( o& k4 d
20111027164653410556.jpg

点评

现在骂政府,骂党不是很时髦吗?  发表于 2013-3-11 16:09
应为“时弊”  发表于 2012-12-1 10:49
王朔不少有关时敝的段子,讲得尖刻,犀利。看得很透,人精儿!  发表于 2012-12-1 10: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1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1 11: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中山镇“爱情天梯”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在电视上看到了。近闻女主人翁徐朝清在其老伴刘国江2007年去世后在今年10月30日去世,不禁感慨万千。这个故事很感人,转录一些图文重温一下,再接受一次精神洗礼。2 ?6 T/ o8 W$ g' ^' \: l

4 ^2 w( z3 V( n, s; A"爱情天梯"女主人公昨日(今年10月30日)去世 6000级阶梯见证半世纪爱情坚守
% F+ l: m) p: s% G
a徐朝清.jpg 1 Z* X8 m! P- y
  重庆江津区中山镇爱情天梯女主人公徐朝清昨日去世,享年87岁。五十多年前,徐朝清丈夫刘国江为令妻子方便出行,一辈子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凿出六千多级“爱情天梯”,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Q$ Y: I- e% e" p( R) {
2.jpg
' O* C7 q8 P* c! ?9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
) ]# Z* V0 {5 a. @0 w
3.jpg 0 t3 @( A$ v% n# ?
2001年的中秋,一队户外旅行社在原始森林探险时发现罕无人迹的高山深处竟然住着两位老人。他们仿佛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点的是他亲手做的煤油灯,住的是简陋的泥房。而以前没有泥房子时住的是山洞。在自己开垦的田地上耕种,自给自足。他们就是几十年前失踪的刘国江和徐朝清。
" s- @4 ^" J; L8 Y0 M6 y
4.jpg
! b. C* w) B4 M" n5 R7 L刘国江生前经常维护“爱情天梯”! N  A" D% b. u. d0 u. w
整整50年,铁铣凿烂了20多把,这都是刘国江一手一手凿出了6000多级的阶梯,每一级的台阶都不会长出青苔,因为只要下雨过后他都会用手搽过,这样一来就不会滑……这6000多级的石阶被人们称为“爱情天梯”。而他,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老翁。
2 C# Z6 p& v: o& R8 {$ Q3 v
5 ?6 L. \8 r; k0 W* j
  “ 我心疼,可他总是说,路修好了,我出山就方便了。其实,我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山。”摸摸老伴手上的老茧,徐朝清流着泪对山外来采访的“凡人”说着。$ P: _' U4 u1 x# N& n
5.jpg 7 q; X9 V6 I7 E+ g
“爱情天梯”6000级阶梯见证半世纪爱情坚守
  e, U& ]- }2 Y" H# u8 K+ R: r2 P# E# l
        2007年12月12日,“小伙子”不幸病逝,这令“老妈子”悲痛不已。
" R7 w7 E7 p/ z      
" s4 v( w" v3 I# q$ r        整整一天了,82岁的徐朝清几乎没挪动过身子,静得如同雕塑。她一直木讷地坐在“小伙子”的遗体旁,哀怨地凝视着面前那具黑木棺材。里面,装着那个曾承诺要陪她一辈子、照顾她一辈子的爱人。对徐朝清来说,老伴走后这一天,比她和“小伙子”在山里隐居的半个世纪都要长。$ Z6 T5 y8 _9 i$ J9 w6 F
* y. w+ E$ ~/ d- ?! x
  “你走了,今后我一个人怎么办?”低沉的旋律中,徐朝清不停重复这句话。徐朝清不时把脸贴在棺木上,用手抚了又抚。淌下的泪还挂在腮边,新的泪又溢出眼角。“要是不摔那个跟头……”徐朝清喃喃道。' k0 ]7 m  {4 P
% }' r4 T( @! F$ K
  2007年12月7日凌晨3时许,刘国江像往常一样起床去地里看庄稼。约一个小时后,刘国江回到家,刚在床头坐下,突然栽倒下去!" M6 f1 }$ I% D' h
) n3 v% J, y8 ?1 Y& J
  “小伙子,啷个了?快起来!”徐朝清惊慌扑上去拼命摇动老伴,刘国江毫无声息。
7 k( e3 f: O9 z) c- K( U/ B, E# o
4 q8 E$ w. i1 V2 p  “刘三(指三儿子刘明生),快来,你老汉不行了!”黑暗中,徐朝清冲到半坡山顶,也是“爱情天梯”最顶端,对着山下凄厉地喊,全不顾住在山脚的儿子能否听到。山间,只有她自己带着哭腔的回音,和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徐朝清又踉跄着跑回屋,奋力将体重是自己近两倍的老伴扛上床,盖上铺盖———海拔1500米的山顶半夜很冷。
) C6 \7 R  c9 ^9 U
, H3 e4 C' n( W; M7 U* G  “下山找儿子。”这是徐朝清惟一能想起要做的。她拿起电筒,在夜雨中冲下山去。和“小伙子”上山半个世纪以来,这是徐朝清第一次一个人走这6000级天梯——“都是他牵着我的手,扶我下山。要不,他下山办事,我在家里等他。他从不放心我一个人走山路。”徐朝清对记者说。2 H, N4 U4 C% W5 n; n% T
4 z6 v% g: Y' p' S
  雨夜里,湿滑的天梯上,徐朝清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5时许,她终于擂开儿子的房门。“我吓呆了!万万想不到妈妈半夜三更会一个人下山,还蓬头垢面的,浑身沾满了泥。”刘明生说,他当时差点没认出自己的亲娘。; c) `4 u) ~( x7 v

: t* `; H1 f9 U5 o/ i(待续)
发表于 2012-12-1 1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帖)
9 q6 q, _+ m$ C, g' F2 M7 @$ _+ t" q# _2 i7 y
刘明生叫上妻子陈洪治和家里所有人,飞奔上山。“母亲非要和我们一起上山,但她的肩、背和腰已经摔伤了,我们没准她跟来。”
2 s$ b) ?& T: X* d% s" \' g6 j9 J- i, n/ R
  天未亮,刘明生等人已赶到山顶。此时,刘国江已无法开口说话。“我们准备抬他下山时,他艰难地举起手,颤抖着指了指橱柜上的全国十大经典爱情证书和一日本友人为他和妈妈画的像。”刘明生明白,父亲是要他将这些东西一起带下山——那都是父母绝世爱情的见证。1 P- n5 Z. Z, O* H4 `0 r( q

* g7 _* M9 U" \2 G  B  “抬着父亲下山后,老远,就看到冷风中,母亲抱着双肩站在院坝上,向山上张望。天刚亮,我们就把医生请到了家里。”刘明生说。医生诊断,刘国江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脑淤血。. c) ?& v& r* J( P& [. O
7.jpg
8 l  f" V4 u: s" \" e2 D爱情天梯”缔造者刘国江下葬, Q  o, J* _/ V2 H

4 V3 q% _- r6 [. u5 L* J9 e* v/ c此后6天里,刘国江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刘明生说,父亲临走前几天,母亲一直守在他身边,几乎没吃过什么东西。
1 t, W$ z* m7 ^1 T! t0 k7 j
8 P0 ?8 m8 n" X8 P0 U) f3 \  6天里,刘国江能做的,只是让“老妈子”拉着自己的手,听她回忆半个世纪以来,在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当看到那些带下山来的证书、画像,躺在床上的刘国江就会眼神发亮。那幅画像,是2007年3月,一位日本友人专程上山看他们时带去的。“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爱情故事,太感人了,这是我在日本凭感觉为你们画的年轻时的画像。”当时,听了翻译的话,徐朝清笑着说:“不像,不像。”但此刻,徐朝清却笑不出来:“我说不像,‘小伙子’一个劲劝我‘收下嘛,别人一片心意’。”6 g, A, V4 B  O; G3 p3 ?

1 V1 F. _- G  {4 F* t  两年来,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上山看他们,也给这对与世隔绝的恋人带去很多山外的东西。一开始,他们害怕,也不习惯“凡人”打扰他们。在经历了惶恐、逃避、好奇之后,已能坦然尝试接受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逐渐“文明”起来,不变的依旧是那份质朴,那份不染尘垢的爱情以及那条“爱情天梯”。, Q3 T% @/ m2 [: R1 `  ^, f' O

; s$ o- v! L5 h# }! b 6.jpg 4 f  ?7 N! n3 c% o1 ]
  
. T! S7 ]( q! r% R7 g  d  a7 M- K        当天下午4时40分,刘国江在儿子家里永远闭上了眼睛。“父亲去世时,他俩的手一直紧紧握着,我拖了好久都没拖开。”刘明生说不下去了。
" y/ X% I3 s" y4 [* g) ]* ~0 I- a
8.jpg
% O: P( f! D  {/ j/ Z# @2 F$ Z* t
       2007年12月18日,“爱情天梯”的缔造者刘国江老人下葬,数百市民自发前往中山镇锅厂坪,为他送行。送葬人群虽然互不相识,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祝“小伙子”一路走好,愿“老妈子”长命百岁。
: D, C4 ^: H/ H/ i6 J# S5 p' y* \
) Z5 a. }5 E9 a" a  s        前晚8点,徐朝清老人如雕塑般坐在三儿子的堂屋门口。门外下着稠密的小雨,漆黑一片。屋内,灯光昏暗,“小伙子”刘国江静静地躺在那口黑漆棺材里,已经整整5天了。
% D, k: x- u& N. Q6 @4 f5 S6 Z# i2 L5 d5 f$ e; t3 O  \& N
  徐朝清心里很清楚,12个小时之后,她将再也看不到这个为自己开凿了6000“爱情天梯”,发誓要照顾自己一辈子,并为她驱赶黑暗,带来温暖的“小伙子”了。她要陪“小伙子”最后12个小时。
3 T! b0 L9 T0 K5 K
青年伴侣与徐朝清老人在一起.jpg   J# F: M0 B, _1 G8 ~
9 ]4 t9 |$ q- H
刘国江于2007年去世后,徐朝清老人独自生活了5年,于昨晚去世,享年87岁,自此,爱情天梯主人双双离世,“爱情天梯”已成绝唱,给后人留下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点评

估计成为绝唱了。  发表于 2012-12-2 13:00
发表于 2012-12-1 1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2-1 11:57 编辑
3 j: b% h5 {  g" u* C: s$ b9 w* d
胡涂人 发表于 2012-12-1 10:11 + a) C9 a' @: Y) W
鞠大哥ps的中共航母图片源于此
, q% d/ e8 A3 w5 q% N, v9 R; D1 u  v+ G1 ]
     ...

5 U$ W* ~# G8 X, ?! Z: {: d" R哈哈,老弟果然厉害,小民的”罪证“这么快就被抓到。任你是孙悟空也逃不过版主手心呀!我找的正是这组照片的另一幅7 y$ v, d% P8 r0 A) t# G5 h
- J; e. Z7 P3 M
12428907_996286.jpg
发表于 2012-12-1 1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2-1 13:02 编辑
2 v# j3 C! Q$ F3 |1 Z2 Y$ X8 C$ w- v9 }7 q" [0 {+ O
胡涂人:望校友们可将父辈砸那个年代的老照片贴出共同怀旧,这些老照片有浓浓陈年檀香的历史味道和感情。
! ^5 e2 t# V, q! ]3 w4 @+ J+ d7 \/ s* I8 U  a0 t; v1 o) ]+ h
按照版主的希望晒两幅老父在抗日时期的老照片。在那个年代竟然有人能给老父照相实属难得。老父那时在胶东八路军的兵工厂修造武器,第二幅照片穿的是当年的工作服,可能是来不及换装吧。两幅照片篇幅很小,我作了放大处理。老父亲是在2007年去世。
/ f: g# s. h, R2 s7 u- C
( d5 D9 ]- R$ S4 L( \+ b: K' p( `7 _ 父亲 老照片工.jpg

4 s, F- X* H4 l8 N
1 E/ E; b# W: v3 R; w 父亲 老照片1.jpg 9 r( [0 e/ `7 b+ W7 i( b
9 {. z! ]4 H* ]* l! Q; C

点评

山东城镇乡村道路多泥泞,所以多用这种”倒轮闸“的自行车,最为出名的叫”大金鹿“,不知现在还有否?  发表于 2012-12-2 13: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6 01:33 , Processed in 1.928317 second(s), 22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