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神烈山碑。明嘉靖十年(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竖立,碑额篆刻圣旨两字,碑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三字,原有方形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
举报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底部为须弥座,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明字却多了一横。
宝顶。近似圆形,原名独龙阜玩珠峰,周围砌有砖墙。
禁约碑。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竖立,碑面篆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条款。
龙纹石雕构件。龙纹为高浮雕,雕工精美,局部镂雕,碑面中间雕有一五爪龙纹,旁边刻有如意纹。该构件应该为神烈山碑亭遗物。2007年出土。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下马坊。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修建,明孝陵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一间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大金门。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雕花。
明孝陵 明孝陵
木桥。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回南京,修建了中山路,然而这条路只到中山门为止,连接中山门与中山陵的这一段,是建于1929年的陵园路。陵园路切断了贯穿大金门和四方城之间的明孝陵神道,这座木桥是从空中连接明孝陵大金门与四方城之间的唯一通路。
神功圣德碑楼。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楼顶已毁,故俗称“四方城”。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神道。明孝陵神道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形成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这段放置石望柱和石人,两根望柱呈六棱柱形,上面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明孝陵的独特之处。
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2006年复建。
御河桥。又称金水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
文武方门外东侧水井。
文武方门。明孝陵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曾国荃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现在的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清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治隆唐宋”。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享殿。明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原孝陵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现存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
内红门。享殿正北有一道过门,通往陵寝墓主魂灵所居之地,俗称阴阳门,将陵寝宫殿建筑分为前后两个区域,首次建立了前朝后寝的陵宫格局。2006年复建。
升仙桥。单孔石桥,两侧石雕栏杆,桥后既是方城。
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的最高点,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2009年修复。
随楼主走了一趟明孝陵,好照片,好注释。
感谢。
哈哈,你还惦记着呢,我给你找找好了,那是一个明信片的网站,就这两照片,其他的好像就没什么,而且照片都会轮替。晚上我给你网址好。
我在南京生活一个月了,还是北京好。。。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0 19:43 , Processed in 0.176279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