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攀得太远了吧,楼主?
这样的例子在北京话里很多,譬如古汉语 销报 一词,颠倒词序成了 报销 实际上跟原词不大挨边儿——我理解!!
请教版主,‘销报’一词出自古汉语何处?先谢谢了!
首先呢,"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这几句话,是<文言>阐述<坤卦,六三>的文字,不是<六二>.
古汉语 地道 一词是与天道 人道对应着来的,大约是个“地皮儿上的规律”之意。
老北京话 不地道 大约与药铺多少有点关系——我觉着。
就是中药铺门面广告中恒有一句:道地药材。言所售卖药品产地清晰药力纯正。
旧时书写为右至左,读应当也是右至左读。
这是一句寻常广告语,久之,从左至右读来词义衍变,成了不纯粹之意。
还有呢,坤卦主阴,乾卦主阳.这里的对应关系是:
地道,妻道,臣道,
天道,夫道,君道.
再说呢,地道,旧称道地,例如药材,有川贝母,淮山药,虽然其它地方也有贝母和山药,但是不如川/淮产地的出色,这个是"地道"的本意,"不地道"引申为"来路不正","不是好货".
而且呢,例如"印刷",旧称"刷印".木版,先刷颜色,后印纸,是谓"刷印".
夫<易经>者,不易读也.
谢谢发表个人见解!咱文化低,没什么学问,语言表达能力又差,这解释是我个人的理解,为这句话曾在网上与高人探讨过,觉着我的理解是与人家的解释有出入,但我捯的是‘地道’这词的根,人家说的是细节,矛盾并不大,以下是网友的解释:
【对方言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是有益的,但切不可过于拘泥。比如地道,到孔子解释易经的话中去挖掘就有些牵强。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说的是为地之道,为妻之道,为臣之道,由此似不能得出厚道,德薄的结论。愚以为,要探究“不地道”的含义,似应从“地道”的含义研究起。然后加上否定词“不”即可。何谓地道?《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 尹知章注:“地道,平而无私。”《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平就是平实,平实而无私,即是地道。不实在,不公平,有私心杂念,就是不地道。】
我认为:不实在,不公平,正是不厚道,也是德薄的表现。这位网友所提出的几个引证,其文化根源也是来自《易经》。其次说到某种东西地道,我认为是指原产地的东西,往深了说就是正宗的。
《易经》者,不易读,是不容易真正读通、读懂,但不是不能读,民国早年间,无论是国学还是私塾教学,学《易》是必修的课程之一,解放后政府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认为那是迷信,所以才让人们疏远了《易经》。纵观中国历史的文化根源,尤其是孔子学说的建立它离不开《易经》学说。台湾方面一直保留着这方面的教育,大陆最近几年,从事这方面研究、文化传播的人也不在少数,我认为个人根据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学习一下《易经》是有很大益处的,国外现在已有很多人在研究中国的《易经》,做为中国人,最起码的也应该对《易经》有个大概齐的了解,尤其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易》的道理,也能避免上江湖骗子的当。
“不道地”的确是更老派的说法,两者意思相同。由此看来,“不地道”出自药材行可能是有道理的。我也觉得攀到先秦是过远了。
现在我想请教两位斑竹:“道地药材”一说是又源自何处?
1:我理解 道地 一词大约出自于《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由地生’---世间万物的规律皆是先天生成的。
然后这个词发生衍变,变成通过什么途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汉书·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之有安全之地也。
‘从道而地’---途径到目的。
然后这个词继续长大,(意思)反过来使。《牡丹亭·诇药》:好道地药材!
‘地物道来’---某地东东由专有途径而来。
由于有以上一变,地道 说起来才顺理成章。
2:销报 一词大约是一种制度,言旧时请假(丁忧之类)后到相关部门登记销假。
清末刚开始流行办报纸的时候,大城市的报纸在偏远地区的销售处也叫做 销报,相当于咱们现在常见的报亭子。
晕,怎么和易经搅和上了,一句方言而已,就是因为交流的方便和直白,老百姓才创造出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04:40 , Processed in 0.126977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