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说
' j7 y7 P# U3 I谨以拙文献给即将远行的人 5 f2 N; g% K% T I8 M; V
: w$ J3 C5 @/ f% d3 g1 p
拿什么奉献给您?ffice ffice" /> & P+ v8 z# d2 |4 m. V R& W. P; t
, R8 ~( F6 t- i8 p8 e$ _& m" v
《创世纪》中记载,由于上帝的失误,酿成天灾。诺亚造方舟,20年始成,于是在毁灭性的大洪水到来之时,诺亚驾方舟载着家人,以及全部的飞禽走兽,躲避灭顶之灾,保留了物种。 1 _6 |7 c0 r; X( m" q4 `! [5 G& \
( u, P6 M3 r( [ H3 B4 ^ 胡老师和老伴,不顾年迈,体弱多病,怀着赤子之心,毅然决然地抢救我们附小论坛大厦,实在是功莫大焉。 ! b1 t, P: O3 v2 O) t
) t9 c$ y% Y+ t- ^$ Y 如果说,挪亚方舟只是拯救了其家人和物种,那么胡老师和老伴的壮举,说居功至伟,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两位恩师给我们附小人抢救和保留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Q$ l# e+ L2 v
( e% E0 z' h1 _- K/ X 众所周知,胡老师是附小论坛的重要参与者,撰稿者,评论人,是附小论坛活动——411、130、425、911——的主持者,策划者,参与者,“四朝元老”,又是论坛文章,照片,绘画,全屏欣赏等附小版“四库全书”DVD光盘的总编纂者,更是附小人精神风貌的集大成者。 4 o* u# ^1 n+ E9 e4 U
* t1 b' }. j" f
《附小家园》论坛(一)已经抛锚停泊了相当长的时间。附小人都有一个共识——这853页12,784楼,722,050人次的点击率堪称附小人的血汗,附小人的无价之宝。与此同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她可能沉寂,可能消失,可能毁灭。说不准哪一天会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一旦损毁,则永远无法挽回,罪莫大焉。 8 X/ d9 f, A, f- H8 K3 W; N, x7 C+ Q
: H& g# M w& Q" e! Z* g1 v 记得以前学过古文《求学》,说的是蜀国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 y% {8 R/ T9 K: v# b0 l
. a& p( {/ S( {+ n/ V) `
我们实在有点像文中久欲买舟南下的那个富僧(和老师相比我们的确年富),空喊许久,却不见付诸行动,而胡老师就像恃“一瓶一钵”的贫僧,和老伴(师父)经过数夜的奋战,奉献出DVD光盘,以告我们,身为弟子的我辈,无不“有惭色”。 不止为我辈的懒惰而惭愧,更为缺乏责任心而惭愧。 . r( W8 x7 O! _, w6 s: I
! o1 t/ @5 \- U
我现在所在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在外打拼经年,每到节假日,特别是教师节,常常在问候老师之后,很多人都动情地说,真想有朝一日再回母校,在那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在那绿茵茵的草地上坐一坐。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我们除了欣慰,却在心中更多的还有些许隐痛。他们实在比我们幸运,比我们心安,比我们欣慰。
2 \$ j% b- b# O1 Y+ l0 w % U5 q, m0 K" d ~
这是因为我们附小人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校园,那教学楼,那教室,那礼堂兼饭堂,那操场,还有那独一无二的水磨石大滑梯,可谓流离失所。切肤之痛,深入骨髓。更难以释怀的是,我们附小人还永远失去了部分师生,数字是惊人的,有的则实属英年早逝,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 R# e" m9 d' u1 d6 ]
# L- h, [4 @% _ 也许正因为这个致命的缺憾,我们附小人,不论国内还是海外,不论天南海北,不论哪级哪届,不论师生员工还是亲属好友,都尽心呵护我们的附小论坛,为搭建附小大厦添砖加瓦。尽管有人会说,她是网络上虚拟的,可在我们看来她堪称我们的家园,我们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我们附小人在忆旧时,最先和最多谈论的一定是同班,同年级,至多是同校期间的六个年级,所认识的至多不过百八十,所熟识的不过二三十,而网坛使我们眼界大开,思路拓展,纵横阖捭,上溯创校的1955年起,15年间,在这块花苑,在园丁我们的恩师辛勤培育下,播种,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附小人可以说遍及海内外,被附小网坛几乎“一网打尽”。
; x9 O) Q2 X; a 5 ~$ G8 b! b- q
不久,胡老师和老伴就要远涉重洋了,按华夏的古老习俗,恩师上路,弟子应该“折柳送别”。然而,胡老师反而给我们刻录了光盘,内存附小论坛的全部网页,我们实在受之有愧,的确又却之不恭。更有甚者,在感慨之余,我们还要“得寸进尺”,再向胡老师讨要一物——一首诗。 ' v) g, Y# [, G* N5 _
5 Y8 s6 |3 @4 ?$ F+ a 记得在古城长安425附小师生聚会上,胡老师即席致词,引用一首诗,并反复吟诵。由于当时环境和条件所限,我们未能记住全诗,更没有深刻领会其全部含义,而是按我们的水平理解其中“尺短寸长”的诗意,以为胡老师出于谦逊,感叹“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姑且说之。因而在拙作《古城西安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侧记》中,我并没有着重叙述胡老师引用的这首诗。而实际上,其含义远非如此。胡老师返京后,对此还有所牵挂。在一次通话中,特地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细心诠释。只可惜当时我出门在外,未备纸笔,又一次丧失良机。 ' A* B; `+ ]6 N
; Y! U" R$ O* }/ ? 胡老师曾深情地说,她对这首诗情有独钟,把它当做箴言,当做座右铭。同是附小人,我们当是心心相通的,那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奇文共欣赏”——我们有个不情之请,敬请胡老师在临行前,百忙之中,拨冗赐教。
g0 t' D) z0 f5 P& E* n9 J h2 R
6 A3 F* Q1 E5 U3 ^. J& _ 此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这样的画面——胡老师重操旧业,再返讲台,驾轻就熟,主持附小网络讲坛,如同当年给我们讲课和开队会讲话一样;而我们这些当年的附小学生,会像当年一样,跑回到附小当年的教室,找到当年各自的座位,坐下来安静认真地听讲。。。。。。
* Y+ b Z2 T9 P
3 e: b G9 S$ q$ h" [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白云奉献给蓝天,森林奉献给大地,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们做弟子的,似乎不知“拿什么奉献给您”,我们的胡老师。思来想去,只有奉行“拿来主义”,借花献佛,把胡老师讲义的笔记再反献给胡老师,师生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