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53|回复: 39

[原创] 东城往事之一:南小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4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 u7 Q/ i8 p8 Y7 A. @7 q

东城往事之一:南小街儿

" o% K1 T4 q6 J

fficeffice" /> 

* b6 x* H; ]% A9 u8 X3 ]

    北京叫“小街”的街道非常多,譬如西直门南小街、东直门南、北小街等等,住在每条小街附近的居民习惯舍去前缀,亲切地称之为“小街儿”,熟悉小街儿的人们绝不会将此小街儿混淆为彼小街儿,就跟老北京在东城提四牌楼,那一定是东四牌楼,而不是西四牌楼;说单牌楼,那一定是东单牌楼,而不是西单牌楼一样。

/ Y8 h' D- i/ ~

我小时候住朝阳门南小街儿那片儿,窄窄的小街儿无处不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街儿两侧分布着院落、店铺、饭馆、药店和食品店。天蒙蒙亮,小街儿上还稀有行人,炸油饼和豆浆的香味就飘着往胡同钻,起早儿的人端着钢种锅打豆浆,锅盖反过来盛油饼,到家还是热乎乎的。这种早点铺在小街儿隔俩仨胡同就有一个,用不着为吃不上早点发愁,经常看见上学的学生花一毛二买一套火烧夹油饼,边走边吃,那叫一个香。

: T4 p5 U5 G3 x, q" z

     小街儿人最多的时候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将小街儿分成阴阳两半,上班上学的南来北往热闹非凡,常有“贱招”的学生们冷不盯打谁一下就跑,后边的撒腿猛追,随着铅笔盒稀里哗啦的响声一溜烟儿没影儿了。24路汽车打这过,售票员背着装车票的皮包前门后门张罗,每一站都是头一个下车最后一个上车,缠着牛皮筋的红蓝铅笔熟练地在票上划着记号。虽然人多车多,窄窄的小街儿却也不显得拥挤。小街儿最热闹的时候是春节前,副食店门口满是买年货的各种推车。有种竹子推车即能推孩子又能拉货,孩子在里面能坐能躺能站能走无比实用,老太太慢悠悠推着孙子来,买了东西又慢悠悠推着孙子去,一举两得。有些食品凭本购买,过年还有些特殊供应,售货员严格地在副食本上打着对勾,谁也别想占半点便宜。零散购买都在小街儿的副食店,大宗采购就得去朝阳门内大街的朝内菜市场,或者是东单菜市场和崇文门菜市场,看离哪近了。因为菜市场卖鱼的缘故,地总是湿漉漉的,人很多很挤,小心躲闪别溅上泥汤子。排队的人挨人,熟人聊着天儿,算计着买什么,还得盯着有没有人加塞儿,有人加塞儿后边就喊“别加塞儿嘿”,加塞儿的解释“他给我占着队呢”。买不同的东西要分别排队,为了快点儿,熟人占队是常事儿,有时队快到头了人还不来,占队的还真着急。

$ q6 p3 u& m; |, `9 m/ d* X8 _

小街儿路西,东堂子胡同口上有个工厂,专门生产自行车链条零件,孩子们叫它“8字儿”。走到那就能听见“咣叽、咣叽”的铸轧声和闻到一股铁味。孩子们到那就站门口看热闹,工人们也不轰。只见一条条铁板一会儿就排满整齐的“8”字形窟窿,而铸下来的“8字儿”又由另一道工序做成链条。附近的孩子谁手里都有“8字儿”和小铁轴小铁圈什么的。

1 |- |* x p( e E, K G: J/ ]

小街儿路东,盛芳胡同(盛芳胡同1965年前叫什方院胡同,虽然改了名,但是直到现在当地居民仍习惯称什方院。这条胡同和旁边的大雅宝胡同以及对面的无量大人胡同和遂安伯胡同被金宝街占用,胡同基本消失)口上有个卖切面的,现压现卖,宽条、小宽条、窄条好几种,如果是夏天的下午去买切面再赶上排队,那叫一个热,都伸着脖子往遮阳篷底下凑。夏天小街儿路东店铺为防西晒,都在门前支起白布或蓝布的篷子遮阳,同时为购物和行人提供了方便。从切面铺子往南,赵堂子胡同口上有个副食店,副食店卖的东西没有民族区别,只是在它旁边是卖羊肉的,人们叫它“羊肉床子”。一次和胡同孩子走到那,谁说了句大不敬的话,羊肉师傅拎刀追出来,吓得我们撒丫子好跑,从此以后长记性了。禄米仓胡同口也有个副食店,人们叫它“二店”。南小街儿的副食店可能是按数字排列的,我不知道一店在哪,只知道二店和五店,可能别的店有人们别的习惯叫法,比如“羊肉床子”。小街儿附近的住户和北京其他地方一样,习惯按特点、样式、颜色或地点来称呼一些场所。演乐胡同口上有个小百货店,因为外墙涂成黄色,人们就叫它“黄楼”,其实不是楼,仅仅比旁边的建筑高点。盛芳胡同里有个卖油盐酱醋的小铺,因为在宝盖胡同口上,因此大家除去加它“小铺”外还叫它“宝盖儿”,路上碰见熟人问去哪,回答“宝盖儿”,那肯定不是去逛胡同,而是去小铺买东西。二店对个儿有个酒馆,卖散装白酒,一毛三一两,玻璃柜台里摆着拌黄瓜、拌心儿里美和粉肠之类的小菜,进门就闻到浓浓的酒香。下班的工人经常坐那喝两盅儿,大多是蹬平板车和拉三轮的。他们有的不买小菜,花几分钱买两块芝麻糖或从二店弄根黄瓜就能对付两口,主要是累了一天在那歇歇,扯扯闲篇,呆会儿回家再正经吃饭。一次我路过那,隔窗看见一个中学同学人五人六坐那喝酒,觉得挺逗,就偷偷进去猛地拍他一下,那人吓一大跳,直愣愣地瞪我,他一瞪我又把我吓一大跳,是同学他爸。第二天我跟同学说他和他爸是一模子出来的,同学撅着我说“是他妈你呀,差点没把我爸吓神经了”。

% F+ x5 I+ M" ?( l8 V! C

南小街儿南起建国门内大街,北到朝阳门内大街,但是以前南小街儿南口就到西总部和东总部两条胡同口,再往南一直到建国门内大街三百多米长这段街道叫方巾巷。方巾巷与东侧的贡院相连,是明朝举人去贡院应试的必经之地,因为举人们头戴方巾,所以这条路叫“方巾巷”。方巾巷南口东侧,现在国际饭店位置以前是个大空场,里面有座苏联援建的半成品楼房,后来与苏联交恶,专家连人带图纸走人,楼房搭不起来了,于是成了48路汽车停车场。小时候去北京站和长安街都要经过此地,48路汽车烧煤油,车顶上有个忽忽悠悠的储气包特臭,每回到那都得捂鼻子。方巾巷两侧店铺很多,有一个叫“翰文斋”的文具店,上学时的用具和做手工用的电光纸都在这买。那时候北京冬天冷,孩子们的小手冻得全是“皴”,虽然家长准备了蛤蜊油,可贪玩的孩子谁也不抹。一次去翰文斋买电光纸,长满“皴”的手趴在柜台上,售货员还笑话我“都中队长了,手怎么还这样”,弄得我挺难堪。

. ^5 O* B! f9 u

方巾巷所有建筑在南小街儿扩建中拆除,仅留下一座精致的灰色二层小楼。人们都知道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故居,其实建国后宋庆龄在北京最初住所就是方巾巷这座小楼。小楼以前是一个日本商人住所,1949年以后宋庆龄在此居住长达十年,幸运的是它依然存在,恐怕也是沾了孙夫人的光。

4 o4 Z. k9 E; U8 \: i% B3 }

小街儿从南到北一公里多长,两侧胡同无数,四通八达,形成这一片的胡同群,无论走哪条,都能通往要去的地方。小街儿西侧胡同宽敞,大胡同多,像西总布、外交部街、东堂子、无量大人、干面、史家、内务部街,它们向西通往东单、米市大街、灯市口和东四,胡同里不乏深宅大院,算得上北京最好的胡同所在之一,许多古今名人居住在此,演绎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小街儿东侧胡同则蜿蜒幽深,人们说雪后的筒子河角楼、夕阳残照的钟鼓楼和后海银锭观山是京味,其实最京味的还是平民化的东西是胡同里悠长的一声吆喝,是坐在大杂院门口晒太阳的老爷子,是站在胡同口聊天的大妈和是背阴处扎堆玩耍的孩子。南小街儿东侧就是这么一条条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胡同。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8-4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后拐棒胡同
发表于 2010-8-4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道的好文,赞一个
发表于 2010-8-4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熟悉的地方

% t9 t: H, }: |6 o$ _

赞一个

发表于 2010-8-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招--贱招 《北京话词典》421页第四条目
发表于 2010-8-4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高中三年天天路过南小街

发表于 2010-8-4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熟悉啊,不过很多都回迁了

发表于 2010-8-10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龄人的故事[em07]
发表于 2010-8-9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过东堂子,常路过南小街儿,那时生活就是这样儿的,现在都弄成小区,没了街坊,人与人之间关系少了,生活更加物质化了。
发表于 2010-8-7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皮在2010-8-5 12:26:00的发言:
$ U- T+ T1 b: Z$ C$ g& b. r! N q

谢谢老鸵鸟

! @+ ]/ z3 u; O4 S

别客气!期待下文。

9 A# \. x' W# H$ J' t4 e. i

我是文革前二中的,对于南小街也有感情。

发表于 2010-8-7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北京真好
发表于 2010-8-8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LZ写的真好,万里之外怀念我的北京
发表于 2010-8-6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后 住过东直门南小街 24路公交车 惠照寺那站

发表于 2010-8-5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做八字之外的铁皮,是不是就是用来做简易暖壶的外皮的?
发表于 2010-8-5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2004年我住过北小街。那时候已不在是小街。但是对小街的记忆永远存在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四合主人在2010-8-4 16:57:00的发言:
地道的好文,赞一个
" W& d" k: P8 l# ~0 q; ~5 [# ^+ g

谢谢四合主人夸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联儿在2010-8-4 18:38:00的发言:
我住后拐棒胡同
. \3 w- x6 a" p& b

街坊你好,希望以后常见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王卤煮在2010-8-4 21:40:00的发言:
& L |1 H# D. B' N( }! \

拜读了。高中三年天天路过南小街

- x! Q! I7 `0 O7 M6 V) I& m' l

谢谢小王卤煮,哪个学校的?我是二中的,但是没上高中,因为是文革后第一批高中,需要学校推荐,呵呵,没人推荐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xyymm在2010-8-4 21:44:00的发言:
+ h9 X5 L' P4 B; |, o- G

好熟悉啊,不过很多都回迁了

" i( A4 _) U+ J; C0 n& k

是,我的许多街坊都住进楼房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10-8-5 7:55:00的发言:
太好了!太好了!
0 [1 \, d' a" O# g2 X \: n

谢谢老鸵鸟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同“串串”在2010-8-5 10:07:00的发言:
好文章 2004年我住过北小街。那时候已不在是小街。但是对小街的记忆永远存在心中。
8 i! v. J% t; j: [

谢谢“串串”,小街的记忆永远在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10-8-4 21:00:00的发言:
见招--贱招 《北京话词典》421页第四条目
6 G" B+ C2 \6 b4 w& ?* r

谢谢版主加精。当时敲字时我犹豫了,应该是“贱招”,以后手头应放本词典。有了电脑,动笔少了,错别字也就多起来。再次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东城往事之一:南小街

[原创] 东城往事之一:南小街

方巾巷宋庆龄故居
发表于 2010-8-5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太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0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0-8-5 15:51:00的发言:
那个做八字之外的铁皮,是不是就是用来做简易暖壶的外皮的?
) ?% O0 U1 z; H' {% ?4 t6 i" n+ o

您一说我记起来,做简易暖瓶外皮的就是“8字”的铁皮,一点没浪费。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坑老人在2010-8-16 21:21:00的发言:
宋庆铃故居的大门以前是个广亮大门,现在给改了。
6 B: Z4 k# W. `, {& `- g

三坑老人说的对,以前是个大红门,可能是南小街扩建碍事,改成现在的样子。

发表于 2010-8-17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
发表于 2010-8-16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庆铃故居的大门以前是个广亮大门,现在给改了。
发表于 2010-9-28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我在这条街来来回回走了三年,家住崇内船板胡同,上学到外交部街,先是二十四中,63年9月后的外交部街中学。南小街连结方巾巷在总布胡同口有个小拐弯,那里原来有个报栏,九评的文章就是在那里看的。

发表于 2010-9-2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岁以前一直住在这,24中的,中学每天在南小街走4趟。对那个文具店感情挺深,3分一支的好学生铅笔记忆犹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20:39 , Processed in 1.2048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