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望轩小园由一轩一楼一斋四亭六十四间游廊组成,都建在假山堆石之上。主体建筑“绮望轩”是高建在近临后湖的假山石洞之上的一座轩堂。轩前左右八字石阶下达洞口,洞口临湖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洞口镌乾隆御笔亲书“蕴奇积翠”四字。此组建筑于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尚存大量假山石,地基也保存相对完整,原码头及乾隆御笔亲书石刻对联尚在原处。
举报
构虚轩是清漪园时期的建筑,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线偏西的一座小山顶上,主要建筑包括构虚轩、静佳斋和袖岚书屋。主体建筑构虚轩是一座五间三层的敞轩,居高临下,四面皆景。东有四大部洲巍峨壮丽,北有苏州街小桥流水,西南赅春园、味闲斋错落有致,西北绮望轩、看云起隔河相望。如今绘芳堂周边的金粟山、八角亭等全部新建。构虚轩及秀岚书屋、静佳斋只剩遗址。
文昌阁也使被拆毁的吧
赅春园和味闲斋建于1752年,位于后山后御路西段路南的坡地上,是并列相连的两处院落,赅春园居东,味闲斋居西。这两处院落由一段游廊相连接,成为不可分隔的整体,它们在清漪园时期都是乾隆皇帝的书屋。1860年此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治镜阁因孤悬湖中心而免遭厄运。至1886年慈禧命人重修颐和园时,治镜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同时,因为财力匮乏,慈禧不仅无力修复治镜阁,还不得不将阁上的部分木石构件拆下,去营建园内的其他建筑,治镜阁由此废弃。晚清至民国的数十年间,两重城墙外面包砌的城砖也逐渐被附近的农民拆用殆尽,只剩下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夯土墙芯了。
颐和园内被毁前的昙花阁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乾隆时代的佛香阁图 咸丰十年 阁被英法联军烧毁 这幅图是光绪重修的基础
清华出的这本书现在绝版了吧?当年卖的老贵了。
不但没有绝版 反而在图书馆看到两套 我买了其中的紫禁城和四合院 现在后悔死了 不过是在孔网打折买的
我们这的书店积压了一堆卖不动 好书但没人识货
样式雷的福萌轩设计图 但没有建成
西所买卖街
介寿堂 在排云殿之东,原为乾隆年大报思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4a68093b66644b4b43038083e3fcf97.jpg
您说的书店在哪?回头看看去.
清华轩在清漪园时期为罗汉堂,是一座田字型的建筑。1860年罗汉堂连同里面的五百尊彩塑罗汉被英法联军焚毁,只剩下八角莲池,汉白玉石桥和卧碑一块。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在其基址上建成前后两进院落,命名为清华轩。
一般游客是不太了解的,颐和园有一个藻鉴堂。它位于颐和园的西南湖中的一个小岛上,后来与西岸相连成了一个半岛。它北、东、南三面环水,地方极为幽静。昆明湖以西堤及一条短堤为界,划分为三个水域,据道教"一水三山"之说,分别筑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三座鸟屿,藻鉴堂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以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寓意"海上三神山",以建筑见长的藻鉴堂模仿蓬莱。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曾在此休憩品若,吟诗赏景。清末,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使臣夫人。咸丰年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重建,但也未能保存。目前是北京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隶属北京市委,虽在颐和园内,但不属于颐和园管辖范围,也严禁闲杂人等参观。
这本书不是这些图的原始书籍,之前有一本更全,也是清华出的。
北京西郊名胜图 清代 佚名
院子整体在,知名度大,遗址保存的也不错,另外光绪重修时不也不是按照原样建造吗。所以我觉得留着遗址不如重修
我也赞成重修
斑马说的应是清华出的《颐和园》200RMB多那本,好像是98年出的
看完之後 有種憤慨 不勝唏噓.......可惜呢
收藏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4:38 , Processed in 0.157351 second(s), 15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