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24|回复: 27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26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p- j a. Q. R9 w/ _6 S

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 M5 t0 Y7 ]/ c0 q0 T9 t3 C

从宣武门往南不远,马路西面有一条宽9米多,蜿蜒长660多米的胡同,它就是上斜街。

8 H/ ^1 ^5 @3 W1 J

上斜街东临宣武门外大街,西面向南接下斜街,向西接三庙街,向北接顺河三巷;街中间北侧与宣武门西河沿街(已经拆除)、顺河二巷相通,南侧与金井胡同相通。这条斜街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它与下斜街统称“西斜街”,清朝时分为上斜街和下斜街两条街道。(图1)

9 c. n4 ]% W9 B6 k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 b/ K0 f2 R' F! L3 ~. U

 

: I; X) ~( a. V n+ i7 L4 A. V& @

关于上斜街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 L. Z+ |& S/ z& j# ?4 O

其一是“捷径”说。认为,上下斜街在元朝时是自大都(新城)到金中都(旧城)的重要通道。

( H6 P' d% }0 e) `2 C1 n. j

辽金以前的都城中心,无论是燕都蓟城还是金中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的宣武门到广安门一带。金中都焚毁之后,元大都位置向东北方向移动,但金中都仍不失为文化中心。蒙古人最初只是改中都为燕京,并没有建大都城的打算,大部分衙署都设在燕京城内.1276年大都城建成后,旧城也没有放弃。当时称新城为北城,旧城为南城。新旧两城,往来频繁。特别是自1260年忽必烈驻跸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以后,南北之间人马来往不断。为抄近道,便走出了一条条的斜街,如大栅栏地区的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棕树斜街等等,其中一条路就是出南城北垣东端的崇智门,进大都南垣西端的顺承门。久而久之,在南城的废墟间形成了一条由西南向东北侧斜的捷径,这便是后来的下斜街与上斜街。

) M$ [2 a) }4 k1 J, A1 ~% a

其二是“河道”说。认为,大凡以斜街命名的街道,多是古代京城的河道,或者是河湖两岸的群体建筑。河道湖泊随水域流势形成弯弯曲曲的面貌,于是沿河、湖出现的街道自然就成了斜街。

+ J* u9 g8 g% s4 _5 a: u- e6 L

查1941年建设总署刊行《京师城内河道沟渠图说》,他们推测,今上斜街东段、达智桥胡同至储库营胡同都曾经是沟渠河道。《藤阴杂记》说“宣武门外河名银湾”,有人认为今天的上、下斜街就是原来的银湾河故道,已不可证。

1 g, a+ c" n( C

有资料称,上斜街西高东低,西口要比东口高出2米左右。现场查看,整条胡同路面均低于两旁的房屋,道路两边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高1米多的高台上。现在仍然保留许多连接路面和高台的台阶。(图2)。

7 \* s/ u: \" {1 j8 L/ o

 

K6 P' e4 d7 D' w: L8 I) w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5 ~' Y6 y' V- y' }" g

 

+ z, G) T$ i* V; W; z1 s

图2。街道两侧建筑及台阶

8 k7 E2 U* p% W1 x2 V j% J9 e


 

" _" q/ D* m: ]& E) `

难怪古人又称上斜街为“壕上”,壕沟之上的意思。

/ r" x+ V) ]" b$ w

流连在静静的胡同里,我常常想,如果胡同里充满了水,摇船在水面上穿梭,望着两岸沿阶而下,在水边槌洗衣服的少女、主妇,真像到了南方的水乡古镇。

) E6 F/ u5 V$ O2 C, a

所以,我更相信上斜街是由河道沟渠演变而来的说法。

) Z8 ]5 G; R6 H. M3 `& @$ |0 w

这里自元代以来,从废墟、荒野逐步演为城市,先有大路,后有街坊,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北京外城的时候,此地的街巷已经然形成,在嘉靖三十九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反映的非常清楚。清朝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所说“京师坊巷,大抵袭元明之旧”,北京旧城的街巷,自元代奠定基础,到了明代算是基本定局了。上斜街由明朝至今,没有大的改动,基本保留了450多年前的模样。

6 d) M& T6 F! M8 C. m: V

就是这条不起眼的街道,却连接着12处古迹或文物故址。让我们走进胡同,寻找先辈留下的足迹。

& N2 O9 a6 {" \$ w/ L% l


 

- J N# W/ j3 x% g

一、关于头庙和三庙

1 }, q' ]( a* ]2 ]

从上斜街东口进来向西三四十米,北侧就是原来的宣武门西河沿(现已拆除)与上斜街的交叉路口。路口西侧,顺着两条相交成锐角道路,原来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关帝庙,山门朝东。该庙建于明,庙名三义庵(据说这里曾经叫三义村,庙以村名,不知道是否准确),也叫三圣禅林。(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说:“上斜街  关帝庙有三,其在东者俗称头庙。”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叫它为头庙(图1)。

" g: V/ x6 a4 H- p- `- L" o

1928年北平寺庙登记资料记载:“三义庙  坐落外四区上斜街十二号,建于明成化年,属私建。本庙面积一亩余,房屋共十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本住持管理并烧香信仰。庙内法物有泥像九尊,小木佛像十一尊,大铁钟一口,铁磬一口,…另庙前有水井一眼”。

. Z$ Y- X$ t; n# F$ q& p# t& v

有了头庙,那么二庙和三庙在哪儿呢?

7 B) Y) \4 Q. e- p. [# K m' D3 a

《宣武区地名志》说:“上斜街25号有头庙,上斜街111号有二庙,三庙街23号为三庙。现在111号已成为民居。”

7 x+ ]9 G$ Z: B1 ~

现在三庙街23号也早已拆除,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楼址。

; I9 f6 o4 g5 U# D5 z% [

此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这三个庙的位置深信不疑。特别是三庙,它所在胡同因它命名为三庙街。三庙街南边还有三庙前街;三庙的北边曾经有三庙后街(也叫三庙后身),西侧原有三庙大院。三庙的位置似乎板上钉钉,不应该有任何问题。

6 A0 K1 G5 Y! q$ n' e

但是,去年我拍摄庙宇照片时,发现关于三庙的位置,还有另一种说法:三庙在下斜街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位置。依据是:

4 Z" J4 S' X N/ s) I. w

在1750年《清乾隆京城全图》中,上斜街东口北侧画有三义庵,三庙街只有轩辕庙和孔雀庵,没有三庙(或关帝庙)。而在下斜街大约现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位置上,画有庙宇,并且标注为“三庙”。(见图1),而这个位置,乃是长寿寺故址。

4 f9 p9 L2 o$ f4 ^3 w3 `

在1876年吴长元《宸垣识略》中所附《外城西北》地图中,三庙也画在下斜街,而不在现在三庙街的位置。(图3)

" D6 A0 L B3 h- w( s/ {1 P

 

; j1 @- s* X* o4 ?3 [7 l. N

 

$ N( O0 ?. }' h. d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原创]宣武门外上斜街寻古

* R4 O/ @1 w' T ]

 

# F% a* j S4 J6 N$ I

图3。《宸垣识略》所附“外城西北”地图(局部)

' G0 n# Z6 {2 x& X. V' \- ?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9 z% y( R3 L+ c1 o9 ^, i

1885年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孔雀胡同  旧有孔雀寺,故名。今亦称二庙胡同。其一为关帝庙已颓敝,中祀三皇,门额书古迹轩辕。关帝庙无碑碣可考。”

, h( x" y7 c" c+ {

查相关资料,现三庙街在明朝称紫金寺街,直到在清宣统年间才有三庙街的名称。而连接已颓敝关帝庙和孔雀寺的南北向胡同称为二庙胡同,表明这条胡同有两个庙。

- l. v- m( H+ W, Y# E0 N, i

笔者推测,清朝乾隆时期所指的三庙,即是下斜街长寿寺故址。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才把孔雀寺西边的关帝庙指认为第三庙。随之也有了临近带“三庙”字样的胡同和大院。

+ o- Z U) }- b( Z# b$ A9 X

现在头庙已不存在。这里是一片黑乎乎的连栋大厦。不过好在这种依街势而建的占地三角锥台形状的庙宇,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还保存有4处,可供爱好者欣赏。它们是:

! c. m+ H* Z7 M5 P& N

樱桃斜街4、6、8号护国观音寺;(图4。)

( ?" N: Z2 |& f; B

樱桃斜街19号皈子庙(文昌祠);(图4)

) r1 U# u* c, i


  图4。观音寺、皈子庙

. t9 z' Y3 q" c8 q$ S% }+ d h


 

0 k5 Q( T2 q9 c7 c8 |/ _! T5 _

铁树斜街147、149号五道庙;

8 h) h/ l+ y# y+ _, A) F

 

: R& n j- o- Z, z5 i* {5 K e+ p

(图5)

3 w4 ]5 h, ?& L9 V/ Z

 

4 r" x5 T1 q H( P) u

图5。五道庙

! q! m! Z2 \" X9 O) ~( R+ m# ]- e


 

) u% z3 L- e* Q% {# J- ?

北火扇胡同协资庙。(图6)

- R9 \7 P5 B; y2 ]0 a+ `( S

 

% q& i( @! h' B

& f; P1 v$ n" {- z& D* ] @

  图6。协资庙

! M4 c$ d/ \0 w8 O


 

& b0 i% y( p) Y8 f8 S/ h' b

二、河南会馆和中州乡祠。

2 I+ h, A/ z' V. n) I7 j4 I' V

从头庙向西约四五十米,就来到路南的36号。这就是原河南会馆的后门,其正门在现达智桥胡同55号。

; G& S/ g9 L; ], e

河南会馆建于清。清康熙十年,河南睢州人,工部尚书汤斌在上斜街北部正式建成中州乡祠,同时又在中州乡祠路南招提寺地基修建大厅,名曰“洛社”,聚众讲学。清咸丰末年,河南武陟人,户部侍郎毛树棠于洛社东邻购得地基约二亩,修建了一座北至北河沿,南至达智桥,包括中州乡祠及洛社在内的河南会馆。南侧原有明朝天顺年间所建接待寺。后接待寺建嵩云草堂,所以,河南会馆又称嵩云草堂。同治末年毛树堂之子、兵部尚书毛昶煦与河南项城人、刑部尚书袁保恒(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叔)筹资在嵩云草堂修建了“精忠祠”,专祈岳王,即民族英雄岳飞,掀起河南会馆祭祀先贤的活动。后嵩云草堂改为河南会馆。因原南部有明代所建的接待寺,设立会馆后,寺庙仍留,所以又称接待寺。据传,嵩云草堂还曾是袁世凯的住宅。

8 T" r- i4 n7 s, h) y

清末河南旅京人士为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在嵩云草堂创建河南公立京豫学堂,民国更名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改名北平市私立嵩山中学,解放后与市立第14中合并,达智桥胡同55号北部(即现在的上斜街36号)拆改为上斜街第二小学,后为204中学,现为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南侧(55号)为民居。

/ j8 L, ]# V& P I6 g

河南会馆在北京27家河南籍会馆中,规模最大,至清光绪时,会馆已有大小厅堂斋舍130余间。

4 W x/ }+ s, d, }9 s* [4 {- x

这里也是 “公车上书”发源地之一。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康有为等人得知清廷欲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当时恰逢科举会试,康有为等四处奔走,发动应考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签卖国条约。4月30日,约1300名举人在河南会馆南侧的松筠庵谏草亭集会,推选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上清帝第二书》,由全体举人签字。因为上书皇帝必须由都察院呈请代奏,5月2日,各省举人由松筠庵集队出发前往都察院,这就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嵩云草堂当时也是维新派住宿和议事的场所之一。

! s& e" c8 A4 k6 r7 x7 D

河南会馆北门北侧,原有建于清朝的河南籍会馆中州乡祠,与路南的河南会馆等七家会馆同属河南省旅平同乡会管理。还有人说,中州乡祠始建于明末万历年间。河南新郑人、明大学士高拱为了解决在京豫人集会团拜之用,在上斜街与北河沿胡同之间购得荒地一方,起建三所平房,定名叫“中州乡祠”。 中州乡祠原在上斜街27号,头庙西边,现已无踪迹。

6 N7 w4 {/ L, Z$ g6 f


 

7 b* A/ W( I2 y% n! I- d# ^

三、沈家本故居及归安会馆

- S3 `/ Q; d2 R" a

沿55号向西四五十米,路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叫金井胡同。胡同北口西侧有一片由两层楼房和平房混合组成的院落,这里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沈家本故居开门在金井胡同1号,现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门口原有一口水井,名叫“金井”,胡同因此而得名。

5 V0 D& E. U% ^+ |: E" W0 J |

沈家本1840年生,字子淳,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1892年出任天津知府。他办理案件不凭主观臆断,注重实地查勘。如天津府接受郑国锦谋杀刘明一案时,刘明已死去2年,尸体腐烂,难以取证。沈家本特意从京师调来有经验的仵作一起仔细查验,根据死者牙根及头顶骨呈红色,囟门骨突出的症状,得出刘明是受伤致死而非病死的结论。最终查明是医生郑国锦与刘明妻子王氏因奸合谋,趁刘明患病之机以针治为名将其害死。证据确凿,郑国锦与王氏只能认罪伏法。这也为沈家本赢得了声誉。

0 Q7 j6 }8 Y- j3 F3 g* ?' S! ^

1898年,正值百日维新,慈禧太后阴谋策动政变,命荣禄调甘军驻防长辛店。甘军调防时路过保定,纵火烧毁保定北关外法国教堂。经沈家本迅速调处,法国教士愿意以保定城中划出一块地方重建教堂作补偿了事。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外软弱妥协,又派官员查办,导致法国教士气焰嚣张,趁机提出苛刻条件,除要求赔偿5万两白银和占有清河道旧道署的地产外,还以保定府署东侧房产亦属清河道旧址为由,要求将这块地也划给教堂。就在查办人员即将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时,沈家本以《保定府志》和一方碑文为历史依据据理力争,保全了府署东侧房产。

( b4 A( e2 w$ d; M+ Q" R" y

1901年11月,沈家本升任刑部右侍郎,回京就职。1910年,兼任资政院副总裁。次年,任法部右侍郎。专治法学,曾收集我国古代法律资料整理和考订。又奉命主持修订法律,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用修订的《大清现行刑律》取代《大清刑律》,并研究和参照国外刑律,制订《大清新刑律》。还制订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 x5 ^+ L9 b! L& t) J6 U

他还著有多部法学著作,后人编辑的《沈寄簃先生遗书》、《枕碧楼丛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

: X! X3 g8 A+ k* m

沈家本1913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1 Z$ M( n" l' Q+ h* B

走进金井胡同1号,第一进院落东西狭长,北面是一座两层小楼,这就是沈家本于1905年修建的枕碧楼。是其书房兼藏书室。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在京城颇有名气,沈家本的许多著作也都是在这座楼内完成的。现木楼梯及略带西洋风格的栏杆尚存,原来的走廊已隔成了房间,小楼已没有了以往的风采。

2 \# C$ Y' ]1 d' k

二进院落西侧是一个标准的大四合院,东侧靠近金井胡同一段狭长空间种满花藤。院落的最后一排是北罩房,站在上斜街可以看到这排建在高高土台上的房屋北墙。(图7)

% p: x0 |; T/ T5 }( |4 g

 

6 e+ n. n- b" u

 

0 \* e; Z3 R, g( X' H4 O) [$ l

 

p4 }+ |! d7 @, R. [9 u3 p

_' A. _! d( f* l, f

  图7。金井胡同及沈家本故居北房

7 k, i& s/ @+ w1 b6 I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1 J4 Z* r+ P( E7 g+ c/ q

有资料记载,归安会馆在金井胡同。有人推测这里也是浙江归安会馆旧址。归安县在北宋时“以吴越王归土”而设置,宋至清并为湖州。民国元年与乌程合并,改名吴兴县。所以,归安会馆又称吴兴会馆。


+ K0 S# K. U* y2 ? u

四、山右三忠祠

! }6 `5 `& G0 s( D

从金井胡同向西路北,是上斜街小学。这里原是明朝建的山右三忠祠。

& P b4 F! \" p

太行山之西为山西,之东为山东。为什么又叫“山右”?原来皇帝坐在紫禁城龙椅上,面南君临天下,当然一切都要以老人家为准了。山西变成了“山右”,山东称为“山左”。这不,离上斜街100多米的校场头条17号就是“山左会馆”旧址。现在我们画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当时想不通,为什么有的老地图是上南下北。现在明白了,那是给皇上看的。

+ ?* c0 \1 L7 b

《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宣武门外上斜街,北有山右三忠祠,明天启四年春敕建,祀死于辽东王事之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等。乾隆年间重修,有朱筠碑记、祥祠祀。今为山西会馆”。

: m5 ~0 o* k/ ]. P

《畿辅通志》中也有这三忠祠的记载:“宣武門外有三忠祠,明天啟四年建,祀張銓、高邦佐、何廷魁,額曰山右三忠祠”。

7 Z2 P2 q9 P6 r5 Z8 |

查《明史》,有:

2 \- ?4 `1 [" ]3 l. b

张铨,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人。万历三十二(1604)年进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再起按江西。天启初年,出按辽东,建州女真破沈阳,再围辽阳。铨不肯退,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自经死,谥号忠烈。(他还是明朝史学家,著有《国史记闻》、《胜游草》)。

0 T$ N/ i& j/ L

何廷櫆,字汝谦,山西威远卫(今大同左云西)人。万历二十九(1601)年进士。授泾县知县,调宁晋,迁刑部主事,历归德、卫辉、河南知府,西宁副使。坐考功法,复为黎平知府。会辽事棘,迁副使,分巡辽阳。袁应泰纳降,廷魁争,不听。及沈阳破,投井自尽,谥忠愍。

P) F" F5 H/ Y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今临汾西南)人。万历二十三(1595)年进士。授寿光知县,历户部主事、员外郎。天启元年,辽阳破,起参政,分守广宁。清兵攻广宁,不忍弃城入关,自经而死,谥忠节。

) h/ N v, H0 b5 W% r& F$ R0 L

《明史》将三公列为“忠义”,并记:“邦佐与张铨、何廷魁皆山西人,诏建祠宣武门外,颜曰三忠。” 可见,该祠堂是奉旨而建,之后在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 ^5 t! w9 [( t3 u

除了上述三公,山右三忠祠还有从祀者,有牛天畀、张凌霞、张大径等等。其中张大径曾经夺取过武状元。《日下旧闻考》记载:“山右三忠祠在上斜街,堂三楹,中楹像祀三忠,左右楹木主祀从祀者,左为旧祀明二十人,右为新祀本朝六十四人,凡所新祀,先后以时不以爵。”以牺牲祭祀时间而不以爵位高低来排位,在当时已属不容易了。

; O% Z* Y( S/ y5 c" t

清中期的科举吸引大批晋籍文人进京赴考,三忠祠开始为会馆,后三晋会馆西馆(三晋会馆西馆即下斜街北口路西的“山西会馆”,又称“云山别墅”,现为三晋宾馆楼群)在下斜街兴建,三忠祠逐渐萧条。1909年5月在三忠祠内办山西中学堂,后改为三忠小学,现在是上斜街小学。

* [/ \! E+ F# c) _9 ^

从清光绪三十二(1906)年《重修会馆碑记》看,山右三忠祠应是下斜街山西三晋会馆的别馆或分馆。它与路南的太原会馆虽然同属于山西籍会馆,确是不相隶属的两个单位。


& w7 j( H/ i; L9 s7 u0 b2 w$ ~

五、太原会馆和阎若璩祠

+ Y m, L4 o" N

从金井胡同到新开拓的南北大道,是上斜街整条胡同的中段。可以看到,中段胡同的南侧高台之上,齐刷刷地矗立着一排气派的瓦房。从上斜街小学向西行约30多米,正对的南侧这一排北房是原太原会馆故址的北罩房。(图8)太原会馆在储库营胡同开门,门牌15号。

+ l; T. x+ t- ^9 ^. T

 

H# f3 _" ]; P- O" t9 G% w5 H8 k

6 y d6 n( s1 r2 f

  图8。太原会馆(左)和四川会馆(右)的北房北墙

. W7 u: u8 q0 Z0 p$ d& |) N' ^$ R


 

% a+ [, R# W3 q; \" h( h- Y

太原会馆规模宏大,原有戏台,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为乡贤祠和阎若璩寓所。东院为会馆,供旅居北京的山西乡友之用。据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高君宇与其女友石评梅两人都是山西人,因居太原会馆而相识,成就了一幕悲怆的爱情故事。

1 e1 ], T& G, F/ r$ J+ i

阎若璩(璩音qú)(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西寨村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I) r* J+ y% x/ n6 i

早年,随其父祖客居江苏淮安。康熙元年(1662),返太原。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儒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四十三年,当时尚为“皇四子贝勒殿下”的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以手书邀请其至京召见,已69岁的阎若璩感到不胜荣幸,不顾年老衰病之躯,日夜兼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赶赴京师。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卒于京邸。

& m# z5 Z7 t( ?% W! b3 h2 |

阎若璩为清经济学家,顾炎武、孙乾学等知名学者找他研究学问,故他的遗像同顾炎武一起在宣武区报国寺内供奉。

5 p N( J1 W- F2 ^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自南宋以来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但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默默研究三十多年,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古文尚书》及《尚书传》是后世伪作的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影响深远。

7 V! Q% E& J1 m5 |1 H; o' K( a

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对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

* M' _+ [' d( j# t N

传说,阎若璩少年身体虚弱,口吃,记忆力也不好。母亲爱惜他,不愿意他读书读得太苦,他就悄悄默念,不敢出声。这情况到15岁时有了突变。这年阎若璩读书,读完一页就用麦糊粘在案几上,等背熟了,再一把火烧掉,终身不复习读。有天忽然觉得胸前豁然洞开,大声震耳,此后再读书,一过目即成诵。他还在屋柱上题写了一句格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诟问,少有暇日。”

1 }7 i1 P7 k0 z* ]* _! I# U

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在“原籍”参加考试,所以阎若璩曾经于顺治二年(1663)、康熙二年(1663)、康熙五年(1666)、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七年(1678)先后回故乡太原参加乡试。但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他始终没有能够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而进入官场。

+ Z' G5 t A3 i, s* g' S( U


 

: P H' Z" n) c; y+ Z/ ]9 G

六、四川会馆

1 d8 f$ `8 f2 S1 b8 `" {8 i

太原会馆西邻是四川会馆。四川会馆也在储库营胡同开门,现在门牌17号。

# l$ ~# U# p& t# l& d# k3 ?2 O9 g

四川会馆建于清代中叶,这里原为“四川义园”的旧地。在京的四川籍会馆有20所,储库营的四川会馆是规模最大者之一。有资料介绍,会馆中路由南向北分布有戏楼、客厅、佛堂。佛堂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楼建在院子东南角,高二层,平面呈六角形。西部为四合院,房屋高大宽敞。会馆大门南侧偏东,旁设八字影壁,布局井井有序。北房梁架用料粗壮,进深很宽。梁枋外檐绘有彩画,气势不凡。

. t, [, @) C4 v* P

现在会馆戏楼、魁星楼早已拆除。西部已经拆改为北京市物资管理学院,建起楼房。中东部空地搭建不少临时房屋。但是,从那建在七级台阶上的北房仍然可以领略到会馆当年的风采。会馆屋宇式大门已改为住房,八字影壁也不见踪迹。倒是门口的两个上下马石还静静地卧在原地,默默地守护着当年的辉煌。我去拍照片时,住户说,曾经有人打算把两个上马石偷偷运走,被他们发现才作罢。

1 X1 j; t" n# z- ~

1913年,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留法俭学会为袁世凯所嫉恨,北京预备学校被教育部收回,曾移至四川会馆中。

9 K$ K9 \+ }" I# y0 W: C* `) U5 m


 

6 v- K: J! w. _; T2 `

七、番禺会馆及龚自珍故居

' s f; G6 N5 y0 f7 ?

四川会馆西面是广东番禹会馆的故址,开门在上斜街路南50号,原在储库营胡同开有后门。

2 D. z6 n; [" }9 I. @

番禹会馆引人之处,就是这里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龚自珍曾经住过的地方。

( R* H) t1 \; ~ Z

大多数人认识龚自珍都是缘于上学时学到的《已亥杂诗》,诗中作者气概磅礴的呐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震动了整个晚清时代的思想界。

& E# P' U/ Y/ n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又名巩祚。先世随宋南渡,定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乾隆五十七(1792)年龚自珍出生于杭州东城马坡巷,1841年暴卒于江苏丹阳。在这50年中,龚自珍在北京生活了28年,都可以称得上是“北京人”了。根据后人编辑的年谱和相关文章,我们可以大概理出龚自珍在北京生活的足迹:

4 L4 Y( B- ~7 M5 B8 u$ H4 X& ?

1798年,7岁时,从杭州来到北京,居住在潘家河沿南头路西。

* j& n8 `" T+ ~6 h* y" {

1799年,8岁,住下斜街。

# T- Y9 c* ^+ S" I( z

1804-1812年,13岁-21岁,住北京横街。据考证,这个横街不是宣武区东西走向的南横街,而是现在北京东城北新桥地区门楼胡同西侧的、南北走向的横街,也在慧照寺的西边。期间也曾经住法源寺南。

# B( N, ]8 h1 |

1819年,28岁,进京应试,住丞相胡同。不久回上海。

& J. z7 i. r/ r$ k" _+ v! r

1821年初,30岁,进京就任内阁中书,参加国史馆修订《清一统志》工作,任校对官。

" @" O) j ]1 g$ z. A5 ^3 o) X

1826年,35岁,迁到现在的上斜街50号,在这里居住了5年。

. x+ j6 [* A# @

1831年,40岁,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出,迁居北京烂面胡同(现在的烂漫胡同)北头路东宅。

2 C; F& J' v& t# c' ^5 Y. J+ T: O R

1839年4月,因性格耿直无法适应官场(还有一说是因与朋友小妾关系不清,此说法被许多资料所否),弃官返回老家杭州。那首著名的已亥杂诗就是途经镇江时所作。1841年,赴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时,暴疾逝世于丹阳。

6 ~9 b( V2 H5 u2 e( x! ?

龚自珍祖父、父亲均居京官,其叔父守正官至礼部尚书。可以说,龚自珍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官僚地主家庭。龚自珍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母曾在灯前帐下教授他古诗文词,奠定了他以后出众的文采。他的改革和推崇思想解放的想法不被统治阶级看好,科举考试中,龚自珍6次应试,5次落第,仅第6次得中95名。

) Q0 U! d4 u; E2 T8 d* `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清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思想活跃的龚自珍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与好友魏源、林则徐等人经常聚会在一起畅谈国事,交流思想。龚自珍进而提出了削弱君权、改革八股、严禁鸦片、武力防卫等变法革新的主张。他的这些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爱国反帝思想的先河,对于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戊戌维新思想的发展都有启蒙的作用。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这一时期。”

C9 R% r0 r% b& n) o# F

谭嗣同在《论艺绝句》中写道:

3 h8 U. e: {' W+ w5 k& r

千年暗室任喧豗(音“回”)  ,汪魏龚王始是才。

* R, T" J9 i& p) `6 x$ q

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8 u' c$ s0 R& W4 J

“龚”指的就是龚自珍。谭嗣同认为,前代文章只有龚自珍等人能够独往独来,不因人热。其余的人则是章摩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可见龚自珍在他心中的地位。

8 u% q2 |0 U& v$ _$ ]6 F. \+ u) t' A i3 q

从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到后来的“公车上书”,再到沈家本的立法改革,无不与宣武门外上斜街这片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地域文化呢?

9 P( K, e1 C) a

道光十一(1831)年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潘仕成买下这所宅院后,将这处房产进一步扩张,专门用来接待来京的番禺乡亲。后又将它赠与了广东番禺的同乡会,同乡会将宅院改作了番禺会馆,成了一批又一批番禺应试举子们在京城的落脚点。当时这里有一百多间房子,规模相当可观。宅院的大门、花园、戏台、假山、亭子等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毁,现在的院子已是普通的民居,难于找寻到当年的影子了。(图9)

/ }. E [1 ^+ }/ l% ]/ }, T

 

' ^7 J m& U, o2 M6 [8 e

 

) Z" S; g! q. \% e! `

 

: H5 S1 X8 O4 K! ^5 @& @# G- [, j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 P" O' L7 e; ]% Q6 R

  图9。上斜街路南50号番禺会馆现大门处

- D& V. r* k/ M* W: e


 

! e$ Z0 B+ {: v: o; `. b2 w# h

现在番禺会馆(龚自珍故居)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 l$ U4 k! G, |


 

4 I: \% B# a- g3 u4 @5 g! S2 P

八、东莞新馆和年羹尧故宅

3 `7 l3 K+ Y! g3 I

番禹会馆西边,是一条新开拓的南北大道。大道西边不远,就是上斜街56号,广东东莞会馆的故址。

" p$ m4 G1 g+ ~/ K$ t

1917年的《东莞新馆记》碑记载:“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之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禹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展转归诸蜀人,自某君返蜀后,东洋人赁以居。”

0 m6 ?" u. m1 r9 G0 N

这里是以前日东文学堂学校故地。此处房产后被广东同乡购得,改建成会馆。由于烂漫胡同已经有一个1875年建的东莞会馆,所以这里又称为东莞新馆。  

3 c) o- `3 A8 F% J

提起年羹尧,凡了解一些清朝历史,看过《雍正皇帝》书和电视剧的,对年大将军并不陌生

9 v l0 d6 ^" a" x3 @4 R7 M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于康熙十八(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也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2 }# X7 D) S) N" t( x3 B

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这时的年羹尧年仅30岁。

; G+ T5 h/ f/ w

后来,年羹尧缕建战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迅速平定了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 b; g; u" Q: {) E

雍正即位之后,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平息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3 [! b- C& ?" @3 A: W

由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擅作威福、结党营私、贪敛财富,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赐年羹尧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8 c: y6 Q! A+ p- |( V f

关于雍正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是杀人灭口。种种说法,人们到现在还是难辨真假,被列为雍正几大疑案之一。

7 Q/ h& m" x: H; }6 w

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里是年羹尧故宅呢?没有。但是,明清以来,这一带空旷土地较多,地价便宜,离宣武门不远。上斜街东段原是沟渠,地势低洼,而到了这里,地势已高,不必再担心水虐,年羹尧在此地起豪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 r8 V0 }* {& h8 u2 c1 m

实际上,东莞会馆的看点不是年羹尧,而是会馆的大门建筑。(图10)

! f% I$ B: b% _8 u x$ m( M

 

: e8 r4 s1 Z C) w9 _/ Z

 

- C+ G& i* F ?# R

! Q$ e; S! F1 [: E3 X1 `

  图10。上斜街56号东莞会馆大门)

. M; y. c; _+ h4 `1 b* y9 e


 

( k, W8 x. E0 ?$ ^

民间老百姓住所的大门,一类是由一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

# f6 X3 u5 Y& W

屋宇式大门中,按等级从高到低大体可以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三种。要区别它们很容易,只要看门扉安装的位置。

% t% C0 }. t# y, ]8 A

面对大门,前面屋檐下的一排柱子,叫檐柱;而房屋两侧前后方向上,中间的柱子叫中柱,它在屋脊的正下方,立在中柱和檐柱之间的柱子叫金柱。

1 N+ f0 t" ]5 a$ j: ^

门扉安装在两个中柱之间,也就是在屋脊正下方的叫广亮大门。它一般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大门檐村之下常常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

9 A- J! [1 K1 i( s# X

门扉安装在两个中柱之间的,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

% m& a3 v; p5 k- r* @: l6 x' h& s/ c

门扉安装在檐柱之间的,称为蛮子门(似乎有点贬义)。它是屋宇式大门中等级较低的一种。

$ b8 h2 r1 D- d4 m

现在北京能够确定确切位置和留有遗迹的会馆旧址大约有300个,其中遗留有屋宇式大门明显痕迹的就有80多处。对比历史资料、照片,估计所有京师会馆中,有屋宇式大门的要占六成以上。所以,屋宇式大门也可以说是北京会馆大门的典型形式。

! S, `' k8 h2 g) }; C, d+ T

东莞会馆的大门是金柱大门,属于民间建筑的第二等级。由于年代久远,屋顶已换成水泥瓦,门扉和门槛早已不知去向。

/ s3 }8 ^0 N, ]8 d# E7 \8 R

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建有人字墙,它与大门檐口大约成120度夹角,平面呈“八” 字形,又称为“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从风水角度看,八字影壁呈一个漏斗形,寓意着外面的财气顺着漏斗聚集起来,绵绵不断地流入会馆。

) p5 E6 H) V3 ] O, D

八字影壁下面分别建在两个高70公分左右的平台上,左右两个平台的中部还有台阶,显然是供人们上下平台使用的。一段时间,我曾经武断的认为,这就是会馆门前的上下马石。

$ X7 H% Y1 `# [3 B

但是,仔细观察,八字影壁下的平台,是红砖所砌,外面又抹了一层水泥。而在我国,民国以前的建筑所用的砖瓦基本都是青砖,红砖是民国以后才开始大量使用。这个平台应是现代所建。

1 \* ?8 x r& y+ h

1917年《东莞新馆记》碑记载:“… 七月添立式古堂于后院,为供奉邑先贤之所。又于戊午五月,于前院添筑一照墙……”,从会馆现状看,当年五月添筑的照墙应是现在的八字影壁。

- x6 j. d5 S y% V% o1 {) R

后来,东莞会馆院内一老住户告诉我,这个平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铺大门地面时所垒,当时平台围有铁栅栏,栅栏内是两棵大树。现在栅栏和大树都没有了。

! I6 P8 a9 w% ^1 O1 T$ \1 ~

这种金柱大门带八字影壁的形式,使得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襟怀宽大,现在比较少见。特别是在目前京师遗留的会馆建筑中,更是仅有的一例。

& o2 f* E" I9 j) J: \* A' k

后来修建的这个平台,虽然有“狗尾续貂”的嫌疑,但是与会馆大门还算相配,现在看起来还是别有一番韵味。

9 E* \* p2 D' U6 E* H, V


 

, X {4 Y5 p3 Z5 f. e1 ^" T3 T

九、上斜街91号灵官庙

! x5 W: |" t6 c* a/ M3 t. p' m; [

在东莞会馆对面路北,是上斜街91号,是建于明朝的灵官庙故址。这里原为小学,现在为教委房管所使用。

, B) X4 \# |1 z

91号大门朝南,是一个南北两进院落的大四合院。二院东侧还有一棵古槐,生长茂盛。两院东侧还有一狭长空间。现在,它的东边就是新开拓的南北大道。这些与1750年《清乾隆京城全图》所画占地形状和占地面积基本一致,但是与《清乾隆京城全图》中临近庙宇相对位置有出入。

. U) R- s; E' q& d/ d4 r

1996年《广内街志》记载:“灵官庙  位于上斜街西头,三庙街东头之间。寺内有水井一口。该庙见载于清光绪《顺天府志》,确知光绪年间该庙尚存香火。具体顷废年代不详,现为民居。”

2 S5 f5 i# u7 F


 

" x, I6 g- H! Z3 q

十、上斜街111号二庙

! K5 C; z6 z. |- ?9 p

由91号向西三四十米,路北有一条弯曲向北的小巷,叫顺河二巷。路口西北侧高台上一个小院落就是建于明朝的“上斜街第二个关帝庙”(二庙)故址。其大门朝东,保存尚好。们额已看不出字迹。(图11)

. V" ^7 D& @& @) O9 M- m

 

" I9 `- Q3 G( ?, t$ K) R

 

- B9 ~+ F/ Q& w. T- T

' h' j2 ^: g) t% g+ P8 {

  图11。二庙及顺河二巷(右)

3 P# z2 m6 o5 s2 A& V5 h


 

8 U$ l$ z4 u$ p5 c" ?

沿庙北顺河二巷走二三十米,东侧墙下卧有一石碑(图12),推测应是此庙故碑,碑体斑驳,已无字可辨;在顺河二巷向西的支巷内,路边还立有一石构件,似是庙内遗物。

5 w1 x; `+ [! M5 Q/ f! p0 n" B

对于“上斜街111号二庙”的确切位置的记载仅见于解放后出版物。笔者怀疑还有另外的说法。

+ h/ c! x( }9 X; a' Z; i( u

比如:《清乾隆京城全图》中画有头庙、三庙,画有灵官庙,却没有画出上斜街二庙,推测很可能当时二庙已不存在。那么,为什么现在二庙又非常明确地重现在111号?

# Z& w1 j, I/ A( _: R4 k

又如:1831年,龚自珍将上斜街50号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在《龚定庵(自珍)先生卖屋帖》中写道:“立卖人龚定庵:今有自置房屋一所,坐落在宣武门外上斜街二庙路南……”;查看地图(见本文图1),上斜街50号与111号相隔将近百米,111号如果真是二庙的话,50号“坐落在宣武门外上斜街二庙路南”说法显然有些勉强。这里,如果说50号在“灵官庙路南”还恰当些。查其他一些番禹会馆资料中,也提到“二庙”多次。

3 w: h, y0 |& \. U/ l# P

当然,没有更多的证据,这也仅仅是猜测。

" e( }* w j1 t' z* U, m

 

: N- v0 U0 q! h6 _

 

5 O( z' Z" p" n, B2 v/ D


6 o; e {: H. o3 J7 }5 e

  图12。遗存的石碑

5 r) i) P4 B5 Q0 w9 g


 

# x# M q, S: A4 d+ P

十、悦生堂

3 a' E$ d; r: |- G: a' W

二庙向西二十步左右,路南有一铁栅栏大门,“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清代学堂“悦生堂”故址。它南面是储库营胡同。现在的储库营胡同西段,大约是新开拓大道以西部分,清代时称此段胡同为悦生堂,以学堂命街名,1965年并入储库营胡同。 “悦生堂”学堂实为义学,原在南边胡同开门。据说,学堂里的秀才尊崇孔子,每天出门捡回有字的纸都要在学堂里烧掉。悦生堂为私人学堂。解放前改为私立至善小学,解放后曾经改为上斜街第三小学,改在上斜街开门。

+ }6 T1 z4 T" Q


 

3 w; q$ [9 h3 h5 g* o9 Z

至此,我们已经走完了上斜街的十二处古迹、故址。

+ x$ V2 p9 C- e

望着地图上分列于街道两旁的古迹故址,多么像一颗颗珍珠。而弯弯曲曲的斜街像一缕细细的丝绦,把珍珠穿连成为一串漂亮的项链,它不就是我们北京古老胡同文化的象征吗。

9 t% c# }8 z) B


 

9 s5 q5 Y/ w9 T# G

******

: r* a9 o# |2 i" v


 

% Y; T) h* `5 k+ s" |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一个北京历史文化爱好者,以上文字只是试图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诠释北京的胡同文化。老北京网论坛中,有许多对北京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专家和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我也从中收益不小),真诚希望对本文错愕之处给以指正(特别是关于二庙、三庙和灵官庙的位置)。

8 B- Z x' u2 U8 H$ p5 @: Q'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的上一个帖子未发成功,请版主删掉,谢谢。
发表于 2010-3-26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光十一(1831)年龚自珍将这所宅院卖给了广东巨商潘仕成。”

( S T7 Q5 P: K' [- E

 

3 E) d+ J; Z3 g+ c* h) u8 N

十三行的行商们真是有钱到爆

发表于 2010-3-26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实,补充谷歌历史照片几张,如实反应了城市改造渐渐剥蚀上斜街风貌的“精彩”过程。另外,据传某银行原宣武门分理处也在斜街附近,地库是原日伪遗物,规模大到放过电影,但具体资料不好找了,急请诸位专家大德们详察。

* \' d& g, B! |# I0 P7 z

2002年古街脉络清晰,庄胜城还在建造,西河沿已经荡然,现在的琉璃厂厂西门一带还完好无恙。

非典期间,除了庄胜变化不大。
2006年宣武门壮观的大腚沟大厦破土
奥运年,横绝于上斜街的新路已趋成形。
去年的,啥也不说了。
发表于 2010-3-26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楼上的演进图。。。。。啥也说不出了
发表于 2010-3-26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0-3-26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这是飞哥在老北京网看到的专题最强,内容最详细,图片地图俱全,理论推断加完美记录的一篇严肃而生动的拍记!在此向楼主致以诚挚的敬意!老北京文化的传承,需要您这样治学严谨的同志!
发表于 2010-3-26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t6 F( y; V; [7 c2 u" d

  图9。上斜街路南50号番禺会馆现大门处

- D" {# n- Y- J) T- w


 

) z8 V( S! W9 a2 J$ |8 i h

现在番禺会馆(龚自珍故居)已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9 e. Z- R/ a. C* ` i% a

 

+ T) d2 w' Z3 A0 h7 c$ j" |

 

. O$ r" V' n' L0 g2 n

我想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意思是番禺会馆,那条巷道是番禺会馆以前的大门位置???不太明白

发表于 2010-3-27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3-28 0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10-3-30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的鼓励。

) m: O, g; C9 M

 

9 o( c2 w5 Z: K

回12楼

- `/ W/ w& v* }5 v# F, ?) X

 

9 ?5 I* |$ v& J( W( s; t

这里是会馆旧址,原大门早已拆,这张照片意思是:这里是现在这个院子的进出口。

发表于 2010-3-31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93日,我曾经专门对宣武门外上斜街进行过一次实地考察~~~~~寻找三忠祠

( O7 U: h9 z4 ~% \) E- E

http://www.jixuelu.com/changcheng/biji/sanzhongci.htm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8楼

) f, d4 l$ @* @& T: A

 

' M# @ L, N* K. A( t% h8 V

拜读了,谢谢。

发表于 2010-4-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xxjtgyp在2010-3-31 7:57:00的发言:
* c9 _2 P2 w1 A% n; s+ k

感谢大家的鼓励。

6 X$ ^0 q7 d, c5 J

 

$ T( q- b Z2 P6 h u

回12楼

' @& r7 B* c& v) N+ j

 

, }. n% a0 M/ P i

这里是会馆旧址,原大门早已拆,这张照片意思是:这里是现在这个院子的进出口。

7 I1 h! s: |& y+ I8 ^

下次去京一定要去这里看看,还有韩家胡同的广州会馆原址~

- x. S6 }% ]1 M% d T9 g

 

, i2 a+ M9 V) h- j

北京有广州会馆,番禺会馆,不知道有没有南海会馆呢?呵呵,纯属好奇

发表于 2010-4-25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庙向西二十步左右,路南有一铁栅栏大门,“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清代学堂“悦生堂”故址。它南面是储库营胡同。现在的储库营胡同西段,大约是新开拓大道以西部分,清代时称此段胡同为悦生堂,以学堂命街名,1965年并入储库营胡同。 “悦生堂”学堂实为义学,原在南边胡同开门。据说,学堂里的秀才尊崇孔子,每天出门捡回有字的纸都要在学堂里烧掉。悦生堂为私人学堂。解放前改为私立至善小学,解放后曾经改为上斜街第三小学,改在上斜街开门。

9 Y. J3 Z4 s4 F2 y2 a) S8 ?4 T- m4 M

。。。。。。。。。。。。。。。

4 q7 e0 k6 }5 N' D

感谢楼主辛勤劳动。好像这里原来是上斜街一小分校,上斜街第三小学应该在现在的204中学。

发表于 2010-4-26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
发表于 2010-4-29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
发表于 2010-5-11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学习再学习。

' J: j e, G. V0 E7 S

楼主写的这些景观我曾多次溜达过。

发表于 2010-11-30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樓主強大,只是這些會館看上去破落了些,讓人心生不忍呀……
发表于 2010-11-30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再詳細介紹一下四川會館嗎?我對四川會館很感興趣哈~~謝謝樓主啦 
发表于 2010-11-3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路过这里,据说是要5年内拆迁的地方
发表于 2011-1-14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分感谢楼主,一直在找关于上下斜街的文章。因为70-90年代我住在下斜街1号的山西会馆,上小学时候曾寄住在东莞会馆的一位奶奶家。对这一代很熟,却不怎么了解历史,现在终于了解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14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去长椿寺,里面的介绍都没有你的详细。再次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22:09 , Processed in 1.22079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