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e, W3 K! F
/ ^% P6 \3 _) Q3 k. F再贴几条请大家挑毛病。 & F$ U& j0 c( M. T9 N' G
7 B* }0 X) p( _% O( H! x--------------------------------------------------------
* G$ K: D. `/ X+ ], {
! P+ ^3 `! ]) v3 W j7 d91:刻字的手艺,本来甚苦,年岁或老或小的人全都吃不成。每刻一板,分两道工序,有‘伐刀、挑刀’的分别。伐刀管刮板、上样、拉线等事,把字的正面伐(打格、拉线、写字)好交给挑刀去挑,挑刀把反面挑得,外带铲空(就是没字的空格)。庚子大乱之前,每百宋字,才挣五百当十钱,大约只能买二十个左右的鸡蛋,按照现在的价码不到8块钱。 / A; ^& F' ]+ X ]) \- |; e- S6 e
; i0 U3 Y/ k3 P W/ z5 D( x
92:旧时琉璃厂各家商号,大多没有西式店铺那种橱窗;也不像江南店铺那种排门板——白天去掉门板,店面敞开,无门无窗。该处店铺门面都有门有窗,窗上安玻璃,有的还是老式窗,下面玻璃,上面糊纸。店门后来大多改为西式拉门,改制前多是对开木门。白天开门营业,门上挂帘子,冬天蓝布镶黑云头夹板棉门帘,夏天夹板大竹帘。 5 A1 ]. q5 O. f8 i
# o; S9 I: J- ] J- X d+ K( Q93:坐落于琉璃厂万元眼镜店的对联:
9 q6 B3 C% K$ L1 R3 T( g1 i 万象峥嵘新世界
% w( X/ s" J! p i: T% j- T 元龙品概古胸襟
3 j2 y, j( d$ W' I 这里用了一个陈登的典故:陈登,字元龙,三国时候徐州人,博览载籍,雅有文艺。二十五岁举孝廉当了东阳县长(现江苏省金湖县西),体恤民情扶弱育孤深得百姓爱戴。后得陶谦提拔主管全州农业,兴修水利,广积稻谷。曹操认为他能干,让他当了广陵太守,期间,陈登暗地里联合多股力量平息了吕布的叛乱,被拜为伏波将军。广陵任上,陈登广施仁德,明审赏罚,百姓对他又爱又怕。孙策派军队攻打陈登所在的匡琦城,陈太守用自己的勇敢智谋打败了孙策,保一方平安。后来当了东城太守,三十九岁病卒。 9 {0 F+ Y& X8 V" T
6 w. v n& ], K( e8 r! z94:鲁迅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记中记到:、、、、、、午后往师范大学讲演,往信远斋买蜜饯五种,共泉十一元五角。
" V8 }7 `" D( b 信远斋,(店主萧姓,河北衡水人。)在东琉璃厂西口路南,两间门面,镶玻璃绿油漆老式窗棂,红油漆的小拉门,前檐悬一黑漆金字匾额,馆阁体“信远斋”三字。以制售酸梅汤和酸梅膏名于世,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逛琉璃厂品古董考版本以消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酸梅汤为解渴之需。店家用大的釉下青蓝花大钵盛着酸梅汤,镇在老式绿油大冰桶里,客人上门,白铜勺子盛酸梅汤在釉下青的蓝花汤碗里端给客人——很多名人游记中屡有提到。上世纪末搬到朝阳门外东大桥以东路南。 / ^2 [* {& A4 e
需要说明的是,鲁迅来去,都是由当时的师大同学叫营业汽车接送的,可见当时车行的生意开始抬头,既新潮又实用,可以满足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消费需求。 . n6 K) G* k( Y O% v. B
6 W/ u$ c/ b& S
95:清末时,普通地方志只有日本人买,国人很少问津。书铺以“罗”论价,一元一“罗”,所谓一“罗”,就是把书堆起来有一手杖高。1930年前后,北平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注意购买方志,带动各私人藏书家跟着抢购,方志一门即刻身价百倍。 4 K1 h. _4 r2 S" p `7 A0 i
& O: o/ [ w k
96:《永乐大典》在庚子之乱后散出宫廷,清末琉璃厂文友堂以每册现金一百银元到处搜求,汇集后,卖给日本东京文求堂店主中庆太郎。
" W9 D ~- b3 U3 o8 X8 Q5 p% u8 l 又:山阴人吴莲溪,庚子乱中翰林院私分《永乐大典》时,曾分得百来本,当时尚无卖处。宣统间,由于琉璃厂书铺重价收求,吴因之致富。去世后,家中尚有二本,一全一不全,全的要卖三千元,不全的要卖二千。(伦哲如《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 E; k2 N8 A- A' T4 X
" W* x0 G$ U) t, t; b5 k5 Y
97:琉璃厂有一家古钱专卖店,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专卖售各个朝代钱币,创始人刘三戒,绰号“古钱刘”,歇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用旧朝代的钱赚现世的银子,整天和钱打交道,过瘾的行当,呵呵!
" M' {. h, Y- e9 N- i* t , Z+ R+ l* B5 E% p; B
98:北京早年间纸铺买卖分为两种,有京纸铺和南纸铺之分别,庚子事变之后,又添上专卖道林纸(胶版印刷纸)、铅画纸、铅笔、钢笔等洋纸行。(如东单之永兴洋纸行) - ]- I% f) [( m, x4 E6 P9 S
南纸铺所卖都是文人所用一切纸墨笔砚、宣纸信笺、图章墨盒、时人字画等。
& Z9 M* V- T- Z8 \ 京纸铺所售的是“京畿所造各色染纸,倭子、银花、秫秸、毛头账本儿,与裱糊匠水马不离槽。”所谓京纸铺所卖的,全部是裱糊房屋及冥衣铺糊冥器所用纸。“倭子”“银花”是刷好墙粉的糊墙纸,俗称‘大白纸’,‘大白’是产自北京房山的一种土产墙粉的名称,很多人小时候还用它来涂白球鞋,忘了吗?“秫秸”是用旧账纸糊缠好的高粱杆,糊顶棚、隔断时用作龙骨。
( M9 ~+ ?5 p" g9 J
+ x. ~' `/ t. ]: j5 H$ Y99:琉璃厂得名于元代在那里建过烧琉璃砖瓦的窑。
5 o$ X- x4 [- l2 m* Z. p 厂甸就是过去琉璃窑废基的一片空地,正在琉璃厂街的中心,“甸”本是郊坰,翻译成现在的话,荒郊野外的意思。
( p3 }$ S& P! d 海王村是因为清乾隆时掘得辽代李内贞的坟,铭石上刻有: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 的字样。所以知道厂甸就是辽代的海王村。1917年,钱能训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时,在琉璃窑厂的空地儿上盖了个小公园叫海王村公园,(在城墙上捅窟窿开和平门是在这几年之后。)再后来公园让中国书店占了,1991年盖了一个古玩市场出租摊位。
; R/ B4 p9 g. ^5 E0 C* ]0 _ 再补充一点的就是,靖康之变,宋朝徽宗、钦宗那爷儿俩被押着往北走,到了金中都就是咱现在的北京的时候,曾经被囚禁在海王村附近的延寿寺里好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琉璃厂书画街的影儿还在窑坑水洼子里跟蛤蟆转圈儿玩儿,要不,凭着徽宗那股子爱画画儿的劲头儿,怎么也得用瘦金体题个匾画个工笔蛐蛐啥的!
: V$ D5 j& g- p# X1 v
7 O) `2 w3 l, m100:画棚是一个时令性比较强的行当,大多在各庙会期间出摊售货,乃旧字旧画之临时营业场所。所售商品皆为伪作或无名小家作品。 + E+ r1 S; c: Z& E8 Z& f
这些画棚作假到了令人发笑的程度,甚至有“桓侯画(的)美人”这样的事儿频现,桓侯知道是谁吗,三国时候的张飞呀!上面说的徽宗,非常善于画鹰,某个画棚会同时拿出几十幅徽宗的鹰让你挑选,那情形跟现如今的潘家园有一拼。
W& B; K4 @' p3 V; Q8 b 还有可笑的,居然有人把自己多年以前临摹散失的画儿当做古画买回来。清人斌良自己临摹董其昌的梅花诗册,散失之后,到了画棚书画商的手里,这些人识货又都是造假的行家,看这个册页不错,便模仿原册,盖上假图章,足以乱真了。巧的是,又卖到原来临写者的手中。【余游,见古画楼《香光梅花诗册》,风致绝佳,以金二镒购得之。归家细玩,知是余庚辰自书,散失阛阓间,客以董思白赝章钤盖册尾,遂误为真迹,不禁哑然失笑,因作长歌以记之。清 斌良·《抱冲斋诗集》】
: z0 S+ y) n% Q0 p* Z 您要是有时间逛逛潘家园,我说的这些事儿,现在还有,桓侯换成了陈永贵,徽宗让刘炳森、启功先生给替代了。 ( C' @, O* Q; W- W) o( f
. @" J! z+ a! ?& w
101:耍货是旧京城人对所有儿童玩具的统称。上个世纪初的庙会摊子上已经有人往瓶中放锌片注入盐酸现场充氢气球热卖。 7 j/ x3 u. G8 Q7 d7 w
( h4 [2 G% z* ^0 v1 d" e0 g
102:白石老人笔下的“打破原来泥半丸”说的就是不倒翁,北京老人习惯以“搬不倒儿”称之。 " l4 X6 C0 H- Y) D; D5 Q: u& m
现而今健在画家中以许鳞芦老先生所画泥偶搬不倒为最传神。 : Z7 L; q1 e" M
老北京有钱讲究之家,老人到了六十岁就要由儿孙们为老人或买或做一口棺材(称为寿材),棺材里头装一个不倒翁,前头贴一红寿字,棺材寄存在棺材铺或有交情的寺庙里以备后用。
1 s- ~8 n' \, @ 不倒翁的材质以黄泥和纸筋为多,后增加塑料模具翻出者。
* q$ r% @. v" _, U8 T$ @
$ ^% ]5 A" H# w. y7 h* E103:鬃人很像不倒翁,取其上半截身子,三分之二鸡蛋大小,底部圆圈儿部分贴以一圈儿猪鬃,约半寸长短,置在一铜盘之内,用物轻敲铜盘边沿,小人受到震动,借住猪鬃弹力,便自动翩翩起舞矣。
3 `8 Q7 E |2 @% e " N5 A) T8 \" n7 P5 H
104:北京老式房屋大多没有固定天花板,一般要用纸来裱糊“仰尘”,又名“承尘”,说白了叫“顶棚”;墙壁一般也不粉刷,亦用纸来裱糊;大房子隔成小房间,还用纸裱糊成隔断,瞧起来像一堵墙壁一样。多年老屋破旧不堪房内肮脏,经裱糊匠裱糊之手光洁宜人,雪洞一般,行话管这个叫四白到底。 3 N7 ^1 @ d8 b: @
裱糊房屋的师傅称为裱糊匠,主要手艺为裱糊房屋,裱糊冥器,同时也和油漆彩画同行,大类通称为‘画匠’。其裱工较为粗糙与裱字画、碑帖是两工,与登高爬低搭大棚的棚匠连不上亲。
S* b" R5 }5 d* Q! G- X 6 w& S/ R2 i' p9 U* c8 v
105:牙膏出现之前北京人用什么清洁牙齿呢?
: h+ _& s$ {) k& W 用胡盐。大粒盐放入铁锅加火煸炒成微黄色,取出后与少量花椒一同用拐磨磨成细粉售卖于市。虽然胡盐价钱不贵,个别人还是有点儿舍不得,怎么办?把烧透的煤球从炉子里搛出来弄成细末晾凉了使。这两种东西并行在上个世纪早期的北京。
m, |$ c2 x6 X. J! | 三十年代初,牙粉(狮子牌)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东西呈粉末状,普通为白色,高级点也有粉红色的。普通包装为纸袋,不大,8×12厘米左右;精装为马口铁小扁盒儿。一直使到解放后。然后牙膏呼哧带喘追上来,俩人一起跑了一段路,牙粉累得不行退出了竞争,留下牙膏一人孤零零跑在清洁人们口腔的大路上,这,是六十年代左右发生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