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6-11 13:26:00的发言:
6 r$ A6 l: b2 T2 g ?5 s O 北京花市女您好!
: o8 W* x( p, P2 a& S: t' M看到您喜欢这口味很高兴,看来咱们的口味差不多。注意凉的不如热的好吃。
4 A. I& m7 I [' s. H1 Z/ c: g您说的老37号记得,是个高台阶,但没进去过。 0 e+ T8 M3 G; |; k
很喜欢看您和老花市贴了不少花市形成的历史文章,我也贴一个花市由来的传说,请您们看看。
6 ]2 g2 t4 W# e1 h5 c/ @. v5 a7 L$ l }! H, g2 I7 L s6 `; Y
京城东南,崇文门外,有地名曰神木厂。查其由来,溯至明永乐年间,城东南一隅,人迹稀少,水草丰茂,风光秀丽。此地为初春踏青,盛夏观荷,秋来登高,冬日赏雪的好去处。正如诗之所云:“北瞻隬阇,五云查霭;西望舳舻,汎汎放烟波浩渺,云树参差之间。”
8 J. {% B' l0 t, y) J永乐二十年,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从巴蜀、湘赣、滇粤征集金丝楠木,经京杭大运河转通惠河运抵京城东南,在崇文门外堆放建厂。金丝楠木者,东方神木也,“神木厂”之名由此而生。适时,神木厂之所在,紧邻崇文门,南走运河,东下天津,乃通商运输必经之地,客来食宿,货运中转,人气逐年增多,神木厂街渐具雏形。
: Z) J6 C1 P1 W1 d& x; N, h; z+ a至清乾隆年间,相传神木厂内尚存明代遗留之神木直径超过五尺者,遂惊动乾隆帝亲往查看,果见有大木十围,特赋《神木谣》:“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 敕令将其迁往广渠门外皇木厂,勒石为碑,以志此木。并命户部改神木厂街为花市街。 , q3 G( q/ @; w: }) t% D
数十年后,此地已成为商贾云集、作坊密布、庙观会馆、小巷民居一应俱全的繁华市井。查其繁华之源,大致有四:曰庙会,曰集市,曰作坊,曰税关(崇文门乃京城第一税收之关)。其中作坊数量居首,而以制作绢花者为最。《燕京岁时记》载:“京师孟春三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 “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千家之多。” 至此,花儿市大街京城闻名。 ' A# Q- f9 @7 ^
古往今来,花儿市大街历经了200多年世事沧桑,无数的市井小人物在此地演绎着人间百态…… , u# }. _' [( Z- Q
+ g! o {3 { D" D3 t% K c/ x$ _---------------------------------------------------------------------------------------------------------
! G2 K( Z0 E3 V/ q神木厂大街到了清代改名花市大街,神木厂迁至大北窑南,改名皇木厂,解放后又改名黄木厂,五十年代北京钢琴厂在黄木厂选址建厂,在乐器厂人员合影照片里的"神木"在他们的屁股底下.神木毁于七十年代。 - G% G& _- E4 p5 ?. P
 <<神木谣>>碑亭 <<神木谣>>部分碑文
$ u" T0 K- Z$ L& V9 f星海钢琴厂搬迁后,不知<<神木谣>>碑的下落,有时间向朝阳区文管会打听打听,毕竟和花市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